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教學目標

《最後的姿勢》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1.檢查預習,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並結合課文理解詞語。

2.讀懂課文,能運用所學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表達順序。

4.從生活中瞭解譚千秋,感受他的平凡與偉大。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2.結合重點詞句和資料,感受譚千秋的平凡與偉大。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在語境中理解字詞和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敘述導入,課件輔助

2.板書課題

3.提出本節課目標:

這節課我們主要任務是共同檢閱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指導書寫,理解字詞

(1)聽寫並隨機指導:

“漱”字的右邊是“欠”

“墟”形聲字左邊表意,右邊表音,韻母是“ǖ”

“凹”字的筆順等

(2)分組出示詞語,朗讀並交流:

①塵埃 坍塌 塌陷 廢墟

理解:坍塌

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坍塌的情景?出示相關課件,從語言文字上,從視頻畫面上體會不同的感受。

②震撼 詮釋 生死攸關

③繪聲繪色 妙語連珠 大公無私 師德靈魂 愛與責任

2.指名朗讀,整體感知

(1)指名朗讀

(2)用上剛剛積累的詞語來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譚千秋老師的事蹟很感人,作者是怎樣安排材料的?

默讀課文,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幾大部分?

震前——震中——震後

小結:作者按時間先後順序安排材料,使文章結構清晰明瞭,重點突出。

  四、介紹人物,走進譚千秋

1.生活中,譚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2.交流收集到譚千秋老師的資料。

3.概括:生活中是一個平凡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偉大的人。最後的姿勢就是對譚老師偉大的最好詮釋。

 五、小結

板書設計:

最後的姿勢

平凡

譚千秋

偉大

 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新入選的一篇課文。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點28分,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正在爲學生們上課,危難之際他迅速組織學生撤離,然而,樓房即將坍塌,還有四名學生沒有跑出去。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讓這四個學生鑽到課桌底下,而他不顧一切的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牢牢地護住了學生的生命。

學生們獲救了,老師卻永遠離開了。譚老師用行動詮釋了人生的價值,這不僅表現了他那血濃於水的師生之情,同時也體現了他與學生間的父子般深情。譚老師就像是一座山一樣,用自己堅強的身軀死死地保護了這四個孩子。他面對死亡毫不懼怕,面對塌下砸在身上的水泥板,一言不發。他這種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作爲語文老師,我知道語文教學應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包括好多方面的內容,但最核心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於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我計劃用三課時來完成本課的教學。今天,我所完成的是第一課時。

這堂課上,我大膽拋棄了華麗的包裝,引導學生和語言文字再次親切、親密的接觸,去認識她,理解她,運用她。

我先由最基礎的書寫詞語入手,指導學生正確書寫,在糾偏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規範的識字、寫字習慣。在此基礎上,品讀詞句,並教給學生要結合語境理解詞語意思,進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最後走進人物,初步認識譚千秋。

回想剛剛結束的課,我想作如下說明:

一、自我肯定之處:

1.老師言傳身教,起到了示範作用。俗話說,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課堂上我總體做到了表達清楚、流利,且聲情並茂。一開始就通過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手段激發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慾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書寫生字,一起朗讀課文,一起理解詞語……

2.結合語境理解詞語,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比如,在教學“坍塌”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4—7小節,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地震時坍塌情景的語句,進而想象畫面,理解詞義。在此基礎上,我還播放了有關地震的視頻,讓學生形象感知,加深印象,深入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在理解“繪聲繪色”、“妙語連珠”等詞語時,我引導學生練習詞語說話等。

3.尊重學生,異中求同。在指導學生劃分課文層次時,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三種不同的劃分方法,面對不同的答案,我沒有急於否定或肯定,而是引導學生抓住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再次研讀文本,小組討論,理清結構。

4.學生基本能夠結合語境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並選用其中的詞語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既符合新課標在總目標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注重語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的要求,也爲順利完成本環節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本課還存在一些不足:

1.整個課堂下來,感覺有點鬆,以致還有一個教學環節沒進行就到時間了。首先,我覺得還是備課不充分。詞語一組一組出示理解,顯得也不緊湊。如果三組詞語同時出現,然後組織學生先研讀詞語,然後再組織交流,結合語境理解,我想會更節省時間,也顯得緊湊些。其次,預見性不夠。備課時,我並沒有設計安排小組討論,但在給課文分段時,意見出現了分歧,我不想讓老師的思想主導了學生,於是臨時組織學生抓住有關表示時間順序的詞再次研讀文本,小組討論,怎麼分段更合適。

2.與文本的接觸有點少。學生的朗讀,老師的範讀都太少了,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而這恰恰是我課堂上所缺少的。

以上是我本堂課的教學設計與反思,懇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