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3W 次
《最後一課》教學設計
1.熟悉課文內容情節,領會以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爲代表的阿爾薩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2.學習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這一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韓麥爾先生的形象。
  3.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學習從情節入手分析人物思想情感這一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小弗郎士及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領會以韓麥爾老師和小弗郎士爲代表的阿爾薩斯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明末清初的愛國主義思想家、著名學者顧炎武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宋朝著名文學家范仲淹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言,這些體現出來的都是作者濃濃的愛國之情。不論古今中外,所以愛國志士的愛國深情都是一樣沉重的。同樣,不論年齡的長幼,他們的愛國之情也是可以相通的。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體現的便是法國人民的深厚的對母語的熱愛,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熱愛。
  1.作者簡介: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19世紀法國小說家,生於沒落的絲綢商人家庭,15歲時由於家庭破產,被迫輟學謀生,一生創作了13部長篇小說、四部短篇小說集和一個劇本,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札》,長篇小說《小東西》贏得聲譽。普法戰爭時入伍,參加自衛戰爭,豐富了創作題材,寫出著名短篇小說集《月癯故事集》,其中一組愛國故事,顯示了作家的高尚追求。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是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名篇。《最後一課》是作者於1873年寫的。此時普法戰爭剛剛結束兩年。
  2.普法戰爭:(寫作背景)
  最後一課是作者在普法戰爭剛剛結束二年,1873年寫的。普法矛盾由來已久,19世紀60年代兩國關係惡化。法國企圖阻礙德意志統一,稱霸歐洲。普魯士王國企圖打敗法國以便統一德意志,爭霸歐洲。篡奪可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大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而當時普魯士首相仳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普法戰爭爆發。這是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但在戰爭發生後不到兩個月,9月,法軍色當一役戰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巴黎,那破侖三世被俘。法國政府實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訂了屈辱的停戰協定,賠款50億法郎,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割讓給普魯士。
  普法戰爭是以法國的慘敗告終的,戰後,法國東部的阿爾薩斯與洛林兩省被割讓給普魯士。《最後一課》就是以這一歷史事件爲背景,表現阿爾薩斯省人民淪爲異族奴隸的痛苦。
  二、感知課文
  (一)通過朗讀,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教師表情朗讀課文,提示學生邊聽邊看,頭腦中出現形象,要求學生記住故事情節。
  2.請一位同學到臺前複述故事情節(不許看書,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都可以。),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看他是否有遺漏的地方,然後加以補充或更正。
  3.請同學說說韓麥爾老師是個怎樣的老師。包括對他外部形象的想象。
  明確:韓麥爾老師大概四五十歲,平時穿着隨便,上最後一節法語課時,他穿上漂亮的綠色禮服,繫上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繡邊的小黑絲帽。這位老師平時對自己要求不嚴格,常常讓學生丟下功課替他澆花,他去釣魚的時候,乾脆就放學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在最後一堂法語課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給學生,而且很講究教學方法,他帶着深沉的愛國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語言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懷,成爲學生最難忘的一課。
  4.再說說小弗郎士是個怎樣的學生。
  明確:小弗郎士不是個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時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課也不能專心聽講。可是最後的法語課他卻上得特別認真、專心,而且對老師的教導領悟得很好,說明他很聰明,在幼小的心靈中也有難得的愛國情感。
  他在小說中是個變化、成長中的兒童形象。
  (二)、從情節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知識先導:同學們都知道記敘文的六要素。小說也有三要素:情節、環境、人物。
  情節一般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情節是故事發生、發展、結束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
  所以,閱讀小說一般從情節人手分析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
  1.情節分析,可按照地點、時間的變化來進行分段。
  可從下表看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上學路上上課之前上課之中宣佈下課
  2.上學路上主要是小弗郎士的活動。
  討論:從小弗朗士的表現,我們分析一下他的特徵是什麼?
  明確:(貪玩:不想上學;幼稚:普魯士兵在操練,他覺得有趣,沒有意識到侵略軍佔領了阿爾薩斯。對布告欄裏的壞消息不太關注;對老師只是“怕”,缺乏對老師的理解。但他還能管住自己,說明有辨別是非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3.上課之前,小弗郎士發現了教室許多不同平常的情況,有哪些呢?
  明確:(①教室裏一切安安靜靜的;②老師的態度很溫和讓他快坐好;③老師的穿戴比平時鄭重;④教室裏不平常的嚴肅氣氛;⑤教室後邊坐着好多鎮上的人。)
  4.上課之中,主要分析韓麥爾老師的表現和他對小弗郎士的影響。注意小弗郎士的感情變化。再把這一層細分幾個小層次進行研讀:
  (1)老師宣佈上課,提出希望。①韓麥爾老師說話又柔和又嚴肅,心情是沉重的。②小弗郎士萬分難過。他知道了布告牌上的內容是不許法國人學習法語。他理解了教室裏的異常氣氛,理解了老師的心情。
  (2)老師上法語課。韓麥爾老師叫小弗郎士背書,小弗郎士背不出來心裏挺難受。韓麥爾老師從學習法語和熱愛祖國的關係上指出學不好法語的不幸,同時責備了家長,更責備了自己。又用十分形象、貼切的語言讚美了法國語言及學好法語和擺脫奴役的關係。對比喻句的理解:被侵略就喪失了自由,猶如關進監獄;記住本民族語言,不忘本民族文化,用本民族語言把人民組織起來反抗侵略者,法語就像一根團結敵佔區人民的紐帶,韓麥爾老師把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與語言教學結合得如此巧妙,使小弗郎士全聽懂了。
  (3)老師上習字課。韓麥爾老師精心設計了習字的字帖,使學生產生聯想:好像許多面小國旗在教室裏飄揚。小弗郎士很聰明,不僅理解了學習法語,掌握法文書寫的重要,還對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讓法國孩子學德語,產生了反感(“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韓麥爾老師對舊地的留戀之情也被小弗郎士察覺並加以理解。
  (4)老師上歷史課又給初級班上語言課。老師非常珍惜、留戀着最後一課。不僅影響了小弗郎士也影響了赫叟老頭和初級班的孩子,使小弗郎士對這感人的最後一課永遠忘不了!
  5.宣佈下課。(是情節的高潮和結局,因爲情節發展到高潮戛然而止。)
  着重描寫韓麥爾老師動作、表情、語言。
  他聽到教堂的鐘聲,意味着這最後一課的結束,他將離開40年來他苦心經營的學校和他熟悉的孩子、村民。他懷着留戀、遺憾和痛恨侵略者的複雜心情,把這節課推向了高潮——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寫出了“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凝結了他的愛國深情,表達了法國人民必勝的信念。這也是法國人民的心聲!
  三、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小說。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爲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法國文學的教材。
  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佔領以後,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最後一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境,因爲從此以後學校裏不許再教法語了,小孩從此要學習異國統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佔以後進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這裏把一個小學校裏的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
  小說在藝術上有兩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作品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爲主人公,通過他帶着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小主人公在這堂課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二是生動的人物、場景、細節、心理描寫。小說精心運用了大量描寫,表現人們在最後一課上的種種反應,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韓麥爾先生。
  例如細節描寫。這篇小說的許多細節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就拿作者描寫屋頂上鴿子咕咕低叫這一細節來說,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個幽默的問題:“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旋即文筆驟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給讀者去思索、補充。又如韓麥爾的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郝叟老頭的那本“初級讀本”,和那副橫放在書上面的大眼鏡,不待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有作品中前後兩次出現的普魯士軍隊的操練和軍號聲,教室裏飛進的幾個金龜子,黑板上書寫的“法蘭西萬歲”幾個大字,這些細節看來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並非可有可無,它們起着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每一細節都蘊含深意,發人深思。
  又如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觀察、描寫韓麥爾先生這一形象的。由於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只能藉助外貌、語言、行動描寫來表現他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徵。作品首先寫出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着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韓麥爾先生出現在讀者面前時卻非常溫和,而且還穿戴着不尋常的衣帽,讓小弗郎士大感詫異。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的祖國做最後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的壓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鎮定,維持着自己的形象,這是多麼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法蘭西萬歲”,這就像一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平時是一位嚴厲的老師,關鍵時候表現出莊重、無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們心靈深刻的影響,這就是作者塑造的韓麥爾先生的形象。這一形象,起初模糊,繼而清晰,最後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個讀者的面前,讓人強烈地感受到這個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內心的激情!(二)、問題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說中起到了什麼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說中有貫串故事情節的作用。作者寫了小弗郎士的逃學、上學經過。通過他的行蹤,寫到了幾個相互關聯卻彼此分離的場面: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場,鎮公所的布告牌,小鎮裏的學校。沒有這樣一個人物,這些場面就很難組織爲一篇有機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還起到了深化小說主題的重要作用。阿爾薩斯被割讓給普魯士,阿爾薩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還將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語。這樣慘痛的情感該如何表達?作者選擇了小弗郎士這樣一個平時不愛學法語的調皮男孩,用他的內心感受來反映整個民族的沉痛的感受。這種寫法有着極其強烈的對比效果,產生出強烈的震撼心靈的作用。
  2.作者是怎樣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的?
  小說是從小弗郎士的視角來敘述的。因此,韓麥爾先生這一人物始終是在兒童幼稚目光的輕紗之後隱隱約約散發着動人的光輝。由於敘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沒能夠直接將筆觸深入到韓麥爾先生的內心去。我們只能通過他的外在裝束、他的語言、他的行動來認識他,並體會揣摩他的內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裏,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着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着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纔會有如此打扮。那麼,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祖國的偉大語言做最後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壓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鎮定,維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這是多麼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時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都是那麼令人感動。這一番話,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着什麼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的塑造。這最後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爲一個愛國志士。
  3.小說的情節是怎樣安排組織的?小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來組織安排情節的。從縱向看,作者以一個孩子逃學上學的小事把一個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機地組織起來。小弗郎士的行蹤,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結果。
  從橫向看,教室是一個綰起故事各條人物線索的總樞紐。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小鎮上的居民們,都在同一時間匯聚到了同一個地點。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就在一間小小的教室裏完完全全地展現出來了。
  4.如何理解小說第四段中“又出了什麼事啦”這句話?
  注意這句話中的“又”字。一個“又”字,寫出了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裏戰亂頻仍,變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兩年來,一切壞消息都是從那裏傳來的”。阿爾薩斯地區的百姓在這兩年裏,經歷了太多的事情:法國戰敗、徵發人員、調集物資……一切的壞消息都是在這塊布告牌上發佈
  
  
  的。這塊布告牌簡直成了一張法國社會狀況的記錄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見到有許多人圍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識到“又出了什麼事”了。
  “又出了什麼事啦”這一句,還通過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說一開始的時候就埋下了伏筆,預示着將要發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後來的最後一節法語課上的情節才顯得水到渠成。
  四、總結
  小說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佔領以後,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通過這最後一課,體現了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抗議,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課後閱讀有關都德的資料及其作品。
  
  
  練習說明
  一、通讀課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課前後心情、態度有什麼變化?什麼原因使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設題意圖:通過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變化情況的把握,理解小說的主體情節內容。小弗郎士是小說中的關鍵人物,他的心態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現的主題。理解了這一點,就能夠比較容易地從整體上把握小說。
  參考答案:
  上課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態度是:害怕考問,決定逃學。到了學校後,見到教室氣氛如此肅靜,感到十分詫異。待到聽了老師的一番話之後深爲自己從此不能學習法語而難過,爲自己從前的荒廢學習而悔恨。
  這段從“害怕法語”到“熱愛法語”的心理變化,實質上是一個人對於即將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時,還與韓麥爾先生以及小鎮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關。在這樣一個帶有濃厚愛國主義氛圍的影響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響着,這種合力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
  二、韓麥爾先生是這篇課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感人形象的?請結合下面幾段文字加以思考、體會。
  1.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着皺邊的領結,戴着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獎的日子才穿戴。
  (韓麥爾先生今天爲什麼要這樣穿戴?)
  2.我每次擡起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裏,一動也不動,瞪着眼看周圍的東西,好像要把這小教室裏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裏帶走似的。
  (猜想一下,韓麥爾先生此刻在想什麼?)
  3.忽然教堂的鐘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請你用一兩個詞語形容韓麥爾先生此時的心情。)
  設題意圖:作者是從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寫韓麥爾先生的。因此,就無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內心活動,只能通過形象、動作、語言等外部特徵來間接地描寫人物的性格心理。練習中的三個小題,就是分別從服飾、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體會人物的心理。
  在孩子的眼裏,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十分嚴厲的老師,所以小弗郎士對老師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師拿着大鐵戒尺……”,當他走進教室後還特地注意到老師“胳膊底下夾着那怕人的鐵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早已遲到了,韓麥爾先生居然還如此溫和,這實在讓人感到驚異!況且,老師今天還穿戴着不尋常的衣帽,也讓小弗郎士大覺詫異。作者沒有直接寫韓麥爾先生的內心,但是讀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樣體會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對學校產生重大影響的事發生時,先生纔會有如此打扮。那麼,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原來,韓麥爾先生就要離開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了,他和自己的學生就要對自己祖國的偉大語言做最後的告別了!況且,韓麥爾先生是在萬分悲痛之際、在強大壓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鎮定,維持着自己完美形象的,這是多麼高貴的氣度!韓麥爾先生在最後一課時對大家的批評以及深深的自責,還有對孩子們的諄諄告誡,都是那麼令人感動。這一番話,使一位恪盡職守、道德高尚的教師的形象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當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他的內心深處在翻騰着什麼呢?自己服務了四十年的學校,突然要離它而去;一生與之相伴的母語,突然要從此放棄:其間的慘痛,連孩子都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難道體會不出嗎?
  最後,韓麥爾先生奮筆寫下了“法蘭西萬歲”時,作者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對這一人物的塑造。這最後一個動作,使他真正成爲一個愛國志士。
  四△課文中韓麥爾先生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你對自己的母語有什麼新的認識?
  本題旨在使學生學會把握文中的關鍵句、警策句,認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內涵,就抓住了小說的主旨。對於母語的作用,教師可以略加點撥解說,而對於母語的態度則必須依賴學生的自我體驗,教師千萬不要包辦代替。
  參考答案:這段話包含幾個方面的內涵。首先,民族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誌。亡了國的人民,如果還說着自己的語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實際上就說明這個民族沒有徹底滅亡,還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個民族完完全全喪失了自己的語言,那麼,它就幾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語言還能使民族內部產生凝聚力。人們把一個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經歷中形成的語言稱做“母語”,意味着語言對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國的人民,如果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守住自己民族獨特的文化,這個民族的人民之間就永遠存在向心力,不論異族的統治多麼嚴酷,這個民族的人民怎樣被分離,民族的精神文化隨時可以把他們團結到一起來。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爲如此,普魯士政府在軍事佔領阿爾薩斯與洛林之後,就馬上強迫當地學校取消法語教學而改教德語;同樣,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三省之後,也是不遺餘力地大肆推行日語教學。他們都是出於同樣的目的在軍事佔領之後開始語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說對一個民族的軍事佔領還不是真正的佔領,只有通過語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實現對一個民族真正的佔領和征服。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