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最後的姿勢》第一課時教案兩篇

《最後的姿勢》第一課時教案兩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最後的姿勢》第一課時教案1

  教學目標

《最後的姿勢》第一課時教案兩篇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聯繫課文語境說說重點詞語的意思。

3、通過品讀語言文字,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體會譚千秋老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詮釋,再結合讀寫訓練,表達自己的感受。

4、體會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品讀語言文字,理解“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體會譚千秋老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詮釋,再結合讀寫訓練,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一定還記得2008年5月12日吧!這是所有中國人都難以忘懷的日子,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侵襲了巴蜀大地。這是一場相當於400多顆原子彈能量的大地震,一個個美麗的鄉鎮瞬間變成了廢墟,數以萬計的同胞頃刻間失去了生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災難中的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譚千秋。讓我們共同去感受譚老師那定格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姿勢。(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瞭解文意

1、過渡:課前同學們都進行了預習,那麼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呢?

2、誰能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事情這幾個要素來說說主要內容呢?(5月12日發生大地震,教學樓就要坍塌了,譚老師張開雙臂,護住四個學生,自己卻獻出了生命。)

 三、品讀細節描寫和環境描寫

1、過渡:譚老師爲何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作出如此選擇呢?讓我們一同走進課文,回到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2、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通常作者會抓住什麼來寫,我們應該抓住什麼來讀呢?(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

3、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讀課文。請大家打開書,默讀課文2—7小節,找出描寫譚老師語言、動作的句子,用橫線畫下來,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去刻畫人物的,你覺得哪些詞句用得特別好,圈出來,在旁邊做一做批註。

4、認真讀讀你畫的句子,試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5、彙報交流:

(1)這堂課上,他給學生們講“人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是大公無私,是爲他人着想,爲集體着想,爲國家着想……”

關鍵詞:大公無私(爲公着想,沒有私心,沒有想到自己)

指導朗讀:教育學生循循善誘;表白心聲鏗鏘有力。

(2)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關鍵詞:來不及多想(想到什麼?沒想到什麼?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情況不妙”指的是怎樣的情況?用文中的句子告訴大家。(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指導朗讀:抓住五個感嘆號,讀出情況的危急和譚老師的臨危不懼、關心學生。

(3)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關鍵詞:立即、拉、撐、護(反應迅速、當機立斷;愛護學生、捨己爲人、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譚老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瞭如此抉擇?(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指導朗讀:情況越來越緊急,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譚老師做出了最後的抉擇,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撐起一把保護傘,撐起一個避風港,撐起了生命的希望。

6、文章除了對譚老師言行的刻畫,還比較多地描寫了當時的環境(出示四句話)。自己讀一讀,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7、小結:災難面前方顯英雄本色,環境描寫更加烘托了譚老師的光輝形象,表現他對學生無私的關愛。讓我們再來回顧這驚心動魄的瞬間,把2——7小節連起來讀一讀。

  四、品讀側面描寫

1、過渡:樓房塌陷了……譚老師被深深地埋在了廢墟中,講臺上再也見不

到他的身影,聽不到他的聲音。但是從別人的話語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2、請大家默讀8——10小節,用波浪線畫出別人的語言,圈出關鍵詞,再認真地讀一讀,讀出你的感受。

3、彙報交流:

(1)“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

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地說。(抓住“死死地護着”、“眼含熱淚”體會,誓死護衛學生、令人感動、震撼)

(2)“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我們身上。”獲救的學生這樣回憶。(抓住“飛身撲倒”體會,奮不顧身)

(3)一位老師說:“如果要快速逃離現場,論條件,老師離門口最近,最有可能離開。但在生死攸關的一刻,譚老師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抓住“生死攸關”釋義並體會,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4、我們發現,這幾段話中都沒有直接描寫譚老師的壯舉,而是選取了別人說的話,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5、小結:災難來得突然,譚老師時間沒有留下更多的言行,但是別人的語言評價可以從側面烘托出譚老師的英雄形象,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讓我們再次品讀這些精彩的片斷,分角色朗讀8——10自然段。

五、品讀“最後的姿勢”

1、過渡:那個每天早早起牀,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帶她散步的好父親不在了;那個講課繪聲繪色、妙語連珠的好老師不在了;那個在操場上看到一顆小石子都會撿起來,生怕學生玩耍時受傷的譚老師永遠離開我們了,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卻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

2、出示: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齊讀)(板書: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3、你覺得這是一種怎樣的姿勢呢?把課題中的“最後”換個詞。(愛的姿勢,責任的姿勢,恪盡職守的姿勢,捨己爲人的姿勢,護衛學生的姿勢,大愛無私的姿勢、生命的姿勢……)

4、讀了這篇文章,老師也深感震撼,寫下了一段話。

出示:最後的姿勢是恪盡職守的姿勢。災難來臨之際,譚老師想到的是學生,忘記的是自己。他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承受住千鈞重壓,從死神手中奪回了四條年輕的生命。地動山搖,樓房坍塌,譚老師依舊堅守在他深愛的教育崗位上。師恩難忘,大愛無私,譚老師用自己51歲的寶貴生命詮釋了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和偉大靈魂。

請你仿照這樣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你的感受。(來不及就作爲課後作業)

5、譚老師用這最後的姿勢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板書:愛與責任)

  板書設計:

6、最後的姿勢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愛與責任

  《最後的`姿勢》第一課時教案2

 課時任務:

1.檢查預習情況,讀通通順課文。

2.結合“坍塌”、“震撼”理解課文4-8小節,結合語言文字感受危急關頭那“最後的姿勢”。

  一、導入新課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每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侵襲了巴蜀大地。這是一場相當於400多顆原子彈能量的汶川地震,我國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數以萬計的同胞頃刻間面臨着生與死的抉擇。今天,我們一起認識災難中的一位老師,他的名字叫——譚千秋。(指讀)

二、交流預習情況

昨天,同學們已經利用學案預習了第六課,咱們先交流一下,誰來讀讀詞語?

1.洗漱吱吱聲廢墟搖晃坍塌震撼深凹詮釋

2.在這些生字中,你覺得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提醒大家注意?

漱(右邊不是反文旁)釋(左下部分是“米”字)凹(寫一個)

3.請同學讀讀這篇課文。

4.再次讀完文章,你能用這三個詞語概括主要內容嗎?

  三、結合詞義講讀課文

(一)坍塌

1. 理解詞義板:坍塌

2. 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了坍塌的情景?請你快速瀏覽4-7小節並勾畫下來。

出示:

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棟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

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着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

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坍塌了。

這些都是地震時的環境描寫,這樣的環境描寫是一個整體,把這三段話連起來讀讀,你感受到了什麼?

3.我們不願觸碰那些畫面,記憶卻已刻骨銘心。(播放視頻)

大災無情,讓我們一起再讀讀這段描寫。

4.在教學樓即將坍塌這生死攸關的瞬間,譚老師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

出示:他意識到情況不妙,來不及多想,就大聲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

你感受到了什麼?

譚老師又是怎麼做的

出示: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

小聲讀讀這段話,哪個詞語你最有感觸?

他用雙手撐起的是什麼?

撐起了存活的希望,撐起了避難的港灣,撐起了愛的大傘,撐起了對責任的擔當。

5.齊讀

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瞬間,譚老師選擇了生命中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過渡:剛纔,我們循着坍塌走進了驚心動魄的一刻,走進了最後的姿勢。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園變色;2008年5月13日那一晚,悽風苦雨,震撼人心。

(二)震撼

1. 人們被什麼震撼了?你能在文章第8小節找到描述的畫面嗎?

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着!

畫面中哪些詞語讓你觸目驚心?放開聲音讀讀看。

面對災難,面對死神,譚老師在用血肉之軀與之抗衡)

齊讀

小結: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個人的內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還有廢墟下譚老師的聲聲鼓勵,那成了人們記憶深處的絕響。

2.人物對話補充

不知過了多久,同學們聽到了譚老師的聲音:“不要哭,不要喊,要堅強,要保存體力!”聽了譚老師的鼓勵,學生們不再哭喊了。

“不要害怕,一定要冷靜,沉住氣等待救援。堅持,只要堅持就有希望!”譚老師鼓勵着學生們,但不久大家發現他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原來,譚老師的右臂被一塊水泥板砸得血肉模糊,後腦也被重重地擊中。

譚千秋的血一滴一滴落在學生身上,幾個孩子嚇哭了:“譚老師,您受傷了吧?”爲了安慰學生,譚老師說:“沒事,只是手被劃了,沒關係。記住,你們一定要互相鼓勵,一定要堅持!永遠不要放棄! ”

就這樣,譚老師每隔一段時間,便鼓勵學生堅持下去,不要放棄。直到……

是什麼,死死地護着四個學生?

譚老師的身體,譚老師的愛與責任

是他鼓勵學生們燃起生活的勇氣

對孩子的愛已經融進了他的血液裏

3.讓我們再讀讀這段話。齊讀

愛與責任築就了他生命中最後的姿勢——張開雙臂,護住學生!

  四、設疑

這最後的姿勢詮釋了什麼?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