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高考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高考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W 次

知識歸納

高考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

 l 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用語氣助詞來表示判斷。

主語後用“者”字提頓,謂語後用“也”幫助判斷,構成“……者,……也”式。有時省去“者”,有時省去“也”,有時“者”、“也”都不用。

例1:陳勝者,陽城人也。可譯爲:陳勝是陽城人。

例2: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可譯爲:南陽的劉子驥是個高尚的人。

(2)用副詞加強判斷或構成否定判斷。

例1: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可譯爲:應當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

例2:此則岳陽數之大觀也。可譯爲:這就是岳陽樓的壯麗景色。

(3)以動詞“爲”代詞“是”表示判斷。

例1:臣以王之攻宋也,爲與此同類。可譯爲:我認爲大王攻打宋國。這是和他們一樣的。

 2、被動句

現在被動句常用“被”來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詞“爲”或“於”來表被動,偶爾也用“見”或“被”,而且它們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爲”或“爲”、“所”配合表示被動。

例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可譯爲:吳廣平素很愛護士兵,士兵大多願意替他出力。

例2:其印爲予羣從輩所得。可譯爲: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輩得到。

(2)用介詞“於”放在動詞後,並引出施動者。

例1: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可譯爲:而您被趙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結好。

(3)用“見”表示被動,或“見”與“於”配合使用,或“見”與“被”對舉使用。

例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可譯爲:秦國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騙。

(4)沒有任何表示被動詞語的被動句。

例1:帝感其誠。可譯爲:上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例2:檣傾楫摧。可譯爲: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槳被折斷了。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漢語都有的現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況更加普遍,幾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1)主語省略

省略主語的現象在古今漢語中都有,只是在古漢語中更多一些。

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這句中的主語就省略了。

例2:永州之野產異蛇,( )黑質而白章。這句中的主語也省略了。()表示是省略的主語。

(2)謂語省略

謂語是對主語加以就明,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一般不省略,但在有些情況下謂語也可以省略。

例1:一鼓作氣 再()而衰,三( )而竭。

例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這兩句中的()中就是省略的謂語。

(3)賓語省略。

賓語是動詞的受動對象,我們要注意動詞謂語,就能分析被省略的賓語。

例1: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例2:餘聞()而愈悲。這幾句( )中都是省略了的賓語。

(4)省略介詞“於”:介詞“於”、“以”在文言文中常被省略。

例1:林盡()水源。

例2:口技人坐()屏障中。

例3:其兩膝相比者,各隱( )卷底衣褶中。這幾句()中的就是省略的介詞。

省略句需要字字對照,句句明其意。

 4、倒裝句

(1)謂語前置

文言文中有的主語在前,謂語在後,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時爲了突出謂諫或表達某種感情,也可以把主語謂語的順序顛倒過來。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孰爲汝多智乎?(《兩小兒辨日》)

(2)賓語前置

古漢語中的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具體條件是:以疑問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賓語前置。

例:①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②何以戰?(《曹劌論戰》)

③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何以都不聞消息?(《人琴俱亡》)

(3)一般句子中,如果賓語需要前置時,必須在前置的賓語和謂語間加“之”或“之”“爲”“是”等作標誌。

例1:何陋之有?(《陋室銘》)

例2: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愛蓮說》)

 (4)定語後置

現代漢語的定語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前,古文中有時爲強調定語所表示的意義或使句子節奏短而鮮明,可以把較長的修飾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例: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馬之千里者。(《馬說》)

③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與朱元思書》)

④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陳涉世家》)

⑤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岳陽樓記》)

定語後置句的翻譯,可在譯文中後置定語提到中心詞之前,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的習慣。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譯,定語後置有兩種作用,一是突出修飾成分,一是避免定語太長。可根據哪種作用爲主,選擇不同的對譯方法,或者選擇其它的對譯方法。

  (5)狀語後置

用“以”和“於”組成介詞短語,如果對譯成現代漢語一般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謂語之後作補語。

例:①屠懼,投之以骨。(《狼》)

②爲壇而盟,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③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

④相與步與中庭。(《記承天寺夜遊》)

⑤舜發於畎畝之中(《〈孟子〉二章》

⑥戰勝於朝庭。(《鄒忌諷齊王納諫》)

⑦太祖常勸以讀書。(《趙普》)

⑧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治水必親躬》)

⑨苛政猛於虎也。(《捕蛇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