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赤壁賦》課堂實錄

高中語文必修《赤壁賦》課堂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預習要求:

高中語文必修《赤壁賦》課堂實錄

分四人一組研讀課文,從文章的詞語句子、情感哲理、寫作特 色等方面提出問題。

課前準備:

教師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製成課件。

師: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生: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

生: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生: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大家笑)“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師: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裏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見過他的書法作品嗎?

大多數學生:沒有!

部分學生:有,在我們課本的封面。

師:對!同學們可以翻到封面欣賞一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遊覽人們傳說的古戰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爲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爲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爲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今天,讓我們伴隨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步入蘇軾爲我們構築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放錄音,學生聽]

師: 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麼感覺?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生:自己讀不出的東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全班笑)

師:很好!著名現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淨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習中也讀出了這一點,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展示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爲什麼寫得賽似仙境?)

生: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生: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彷彿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裏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但我感覺卻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濃重和淒涼。

師:對,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着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生問:老師!“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師: 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 我認爲這裏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

生: 我想是側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遊人含情脈脈,不 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生愉悅之情。

師: 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徘徊”一詞真是一字千鈞,體現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師: 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生:全班齊讀

(展示問題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爲什麼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裏的“窈窕之章”?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爲了召喚月亮出現,而月亮也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閒體態,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容是有聯繫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

師: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裏生髮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盪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麼?“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麼?“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 ,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麼?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裏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嘆,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 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麼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 也要流淚。

生:老師!我有一個問題:這個“慕”是“愛慕”的意思嗎?如果是,那麼它的感情基調與哀怨、哭泣等是否矛盾?

生:我認爲這裏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師:有道理!語言就需要這樣細心揣摩、品味。

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裏學過?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裏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 是借琵琶寫愁情。

生:《紅樓夢》中“凸碧堂品笛悽清”也是類似意境。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 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爲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展示問題三:第三段先說英雄偉大,再說自己渺小,那麼“月明星 稀”,烏鵲南飛”一句對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這段如何通 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

生:“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想而起的,由身邊的赤壁又聯想 到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的情景。

師: 寫曹操的重點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