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5篇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5篇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2、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3、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係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註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

4教學過程

1、導入

美麗的大自然帶給我們身心的愉悅與奇妙的體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會使我們放鬆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鬱悶,流連其中,樂而忘返,林語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紙上的山水,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踏着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足跡,瀏覽小石潭,賞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間寄寓着怎樣的情感?〔板書,課題〕

2、出示學習目標: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學習文章借景抒情的寫法,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

回顧全文,檢查複習

走進小石潭,我來讀一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朗讀文章,感悟作者的感情。

首先來朗讀課文,注意生闢字的音。

個別讀。

齊讀生字詞。〔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2、走進小石潭,我來譯一譯

〔師:文言文不僅要讀準音,還要釋準意。〕

要求:翻譯句子時字字落實,語句流暢,注意重點詞。

請個別學生來疏通。

檢查個別字詞掌握情況

二、走進小石潭,我來寫一寫。

這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按照瀏覽順序來寫,請你按課文內容用小標題的形式疏理出作者的寫作順序!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勢→記錄同遊人

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小石潭,你會用哪一個字?

請以“小石潭真〔 〕”爲題,用描述性的語言寫出你對小石潭的印象,字數在100字左右。

教師點評:

剛纔,同學們通過寫小石潭充分展示了小石潭的清、靜、綠、美、假如你現在就坐在小石潭邊,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三、走進小石潭,我來說一說。

1、在幽靜的小石潭邊,我們都會感受到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而柳宗元在小石潭邊又有什麼感受?爲什麼他會有這樣的感受?

學生自讀課文,句畫出與作者心境有關的詞語及與心境相關的有關景物描寫的語句。

師:引導學生注意,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怎麼寫的?體現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提示:

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皆若空遊無所依,目光不撤,影布石上。

石——奇,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屹爲堪爲巖

樹——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魚——歡,依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板書,水,石,樹,魚〕

學生討論,師小結:小石潭——幽深冷寂,孤悽悲涼,〔板書:景物特點,幽涼冷寂〕作者感受:孤悽悲涼。〕

師:作者當時的境遇,柳宗元參與政治改革,失敗後被貶職,心中憤懣難平,試圖藉助出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鬱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終究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來。〔多媒體展示:小石潭:幽深冷寂——被貶的柳宗元孤悽悲涼觸景抒情,接景抒情,寓情於景,形似寫景實則寫情〕

2、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感受到了小石潭的幽深冷寂和柳宗元的孤悽悲涼,這時假如你就在柳宗元的身邊,作爲柳宗元一路去遊玩的朋友,你會怎樣勸慰他呢?(多媒體展示文字,走進柳宗元——柳宗元,我想對你說……)

可以引導學生用上一些勵志的名句,如:有志者,事竟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等。

四、走進文章,我來品一品。

(1)在本文中,作者從不同角度描繪了小石潭的各種景物,着意渲染了幽深冷寂的氣氛,借景抒發了自己在貶官失意的孤悽悲涼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遊覽、返回的全過程,描述寫生動,細緻入微,充滿詩情畫意,下面我們就走進文章,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今天,我給大家提供一個舞臺,希望你盡情展示,記住一句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提示:

1、品詞語。

找出精妙詞,以“我認爲詞(字)用得好,寫出了”爲話題發言。

2、品句子。

找出精彩之句,以“我認爲句美,寫出了”爲話題發言。

3、品情感。

以“我從文中處,領會出作者的心情”爲題發言。

4、品寫法。

從寫景的角度、方法方面自由發言,老師可先做示範(板書:寓情於景)

(2)總結全文,激發興趣。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遊記散文中的傑作,而《小石潭記》更是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的寫景狀物,文章出慢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寄託了作者孤悽悲涼的感情,柳宗元的遊記,就是這樣——借景抒情,寫景寓情,他的《永州八記》值得一讀。

這節課雖結束,但對古詩文的學習僅是個開始,相信通過你的學習,你一定會成爲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

五、佈置作業,我來練一練。

我來練一練——你曾經遊歷過那些地方,哪些景物曾觸動過你的心絃?(請運用自己學到過的寫作方法,寫一篇寫景短文,要寫出景物特點和自己的感受)

提示寫法:借景抒情、動靜結合、側面描寫、抓住景物特點等。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2

內容預覽:

《小石潭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記敘的順序

2、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的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3、體會作者筆下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4、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重點、難點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初一年級時,我們學了《黔之驢》這則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學家柳宗元,今天我們學習他的散文《小石潭記》。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著名文學家。唐德宗貞元時中進士,年二十一歲。授校書郎,調藍田蔚。升監察御史。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爲永州司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被列爲唐宋八大家。有《柳河東集》。

2、背景材料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坶潭記》、《鈷姆潭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爲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的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於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三、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

①讀準字音

②翻譯句子

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涼。

蒙絡搖綴,參差披拂:覆蓋、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

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四周環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樹木,寂靜得見不到人影。

2、結合註釋,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

明確:第1節,寫小石潭的環境及發現小石潭的喜悅心情,還寫小石潭的形狀及潭上的景物。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4節,寫作者對小石潭的總體印象和感受。

第5節,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四、賞析課文

1、根據剛纔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說說作者寫景的順序。

明確:以作者的行蹤遊覽觀察點爲順序。

2、說說作者遊覽觀察點在整個遊覽過程中的變化。

明確:開頭是隨着人所處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此時寫景叫移步換景,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則屬於特寫鏡頭,後來坐在小石潭上觀察四周而寫景,則屬於定點掃描,與前後有區別。

3、說說寫景過程哪些詞和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可以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根據背景資料說說本文與《永州八記》中其他文章的聯繫,體會文章開頭的一種方法。

明確:本文首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緊扣《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鈷姆潭西小丘記》,這樣的文章放在一組文章內,讓人感到自然而又貼切。

5、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借寫游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6、文章第一段中寫小石潭的全石以爲底的特徵與下文寫水的清澈有聯繫嗎?

明確:正是因爲小石潭以整塊石頭爲底的特點,纔會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

7、說說作者心情的變化,請聯繫背景談。

明確:先寫聞水聲,如鳴佩環後心樂之,聯繫背景看,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此處,失意之情自然溢之於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聽到美妙的水聲,便心樂之,後來寫魚似與游魚相樂則是這種情況的延伸,但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來,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五、小結全文

文章在寫景時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時情與景和諧的統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關於作者柳宗元。

2、說說全文寫景的層次與方法。

二、研究性學習

1、對一篇文章的解讀可以從多個角度展開。本文的解讀也是如此,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層次和方法的角度入手,2、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尋找題文之間的聯繫。

提示: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纔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3、試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

提示:①動與景,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爲動,日光下游,影布石上,依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堪,爲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消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4、還可以從明與暗等角度展開研究。

5、試根據以上研究,說說本文的寫作藝術。

提示:①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的運用。

②映襯手法,動與靜的映襯,音形色的映襯以及游魚與潭水的映襯等。

③對比手法,作者心情樂與悲的對比。

(三)反覆誦讀

結合上面的研究得出的內容之多,說說本文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提示: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

(四)總結全文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的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覆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後的孤悽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徵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藉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並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範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麼?(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嚮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細緻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遊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深入文本,細讀小石潭:

(1)指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討論探究

①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現了這裏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爲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爲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遊覽順序來寫的?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

⑤文章在寫景中用了什麼寫法?(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⑥潭水和游魚各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潭水之清和游魚之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天空的時候,着一鳥而讓觀者感知天空的遼闊高遠,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烘托的寫法)

⑦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幻化到魚兒身上,彷彿魚兒也會像人那樣感到快樂似的)

⑧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那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動靜結合,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徵進行描寫)

⑨ 文章後部分的淒寒的感受與上文中的“樂”,對比鮮明,你是怎樣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足以說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是他心中的主調,寄情山水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觸發便顯露出來設計此題的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在矛盾中發現人物的內心情感,領會文章感情所在)

4.總結拓展

①總結全文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繪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着力渲染出了淒寒幽邃的神韻,抒發了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裏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21、小石潭記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2.學生熟悉課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體會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並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散文,本課教學準備通過誦讀和展示畫面引導學生感知美,並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式 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學生自讀,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熟悉課文,瞭解文章內容。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教師範讀課文(放錄音,出示畫面)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小石潭給人的印象如何?(用一個字概括)

2、學生回答,教師引出“美”。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後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說說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發現,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21、小石潭記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幾句小結。

(二)、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爲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麼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現場出示)

(三)、體會人物的“憂”

1、過渡:小石潭的美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也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鬱,哪一句顯出了作者的憂鬱之情?

明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

2、作者的憂從何而來呢?

①、朗讀第一段的一、二兩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爲偏僻,人跡罕至,雖然景色奇美,但過於幽靜冷清,時間長了,讓人感到寂寞難耐,悲從中來。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

3、作者背景簡介。(屏幕出示)

4、學生嘗試着將情與景結合起來,解釋作者心情憂傷的原因。

5、教師小結:

作者是被貶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鬱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歎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於幽靜冷清,遊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鬱、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五、總結全文。

六、拓展練習:

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附板書設計:

景色美 樂在其中

偏 貶

遠 謫

幽靜冷清 觸景生情 抑鬱憂傷

景 情景交融 情

21、小石潭記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小石潭記》語文版八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文言詞,學習文言語法,背誦全文,理解情景交融的創作方法,體味作者的情懷。

2、比較作者等幾位古代文人被貶之後的不同態度,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對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3、學生自主學習,預習在前,教師點撥、分析在後。通過師生互動、交流,最後取得共識。講練結合,既抓整體感知,又要突出重點。

【教學重點】

1、 學點文言語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礎上,翻譯並背誦全文。

2、 掌握本文通過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實現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不得志後的心情,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安排】

兩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 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2、正音、朗讀直至熟讀。3、掌握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學習詞性活用等語法知識。4、學生口頭翻譯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要點。5、佈置作業:書面翻譯全文,背誦課文前兩段。

【教學步驟】

一、介紹作者和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爲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他寄情于山水,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爲我國古典文學散文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以敘事爲主,可記遊,可記事,可抒情,可議論,可描寫。

二、正音、朗讀直至熟讀。

《小石潭記》朗讀停頓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近,,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掌握積累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學習詞性活用等語法知識。

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布: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准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清:古義:悽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淨等。

9.以爲:古義:作爲(全石以爲底)今義:認爲等。

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悽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爲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遊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爲。(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爲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9.遊:(1)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2)遊覽。(同遊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11.爲:(1)動詞,作爲。(卷(quán)石以爲底)(2)動詞,成爲。(爲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 :形容詞作動詞,照到。

5、俶爾遠逝。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悽神寒骨。悽:使動用法,使…淒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12.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作爲隨從。從,跟從。

13. 似與遊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爲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爲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修辭手法:

1.聞水聲,如鳴佩環。(比喻) 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擬人) 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遊人相互逗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我”) 於是記下這番景緻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彎曲。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爲它的環境過於悽清。

4. 心樂之。(省略主語“我”)我心裏感到很高興。

虛詞用法

而(1)不譯,表承接關係。(乃記之而去)(2)不譯,表並列關係。(隸而從者)(3)不譯,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四、學生口頭翻譯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內容要點。

(一)學生根據註釋,口頭翻譯全文。課堂師生互動交流。

(二)寫作思路與內容要點

本文寫景,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思路非常清晰: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裏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和第二段;2、翻譯全文,寫在作業本上。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 檢查作業完成情況。2、分別找出描寫和議論的語句,重點研討作者借描寫襯托心情的寫法。3、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生挫折的方法。4、拓展閱讀訓練 5、佈置作業:背誦課文後兩段,學習本文寫景方法,寫一處風景,300字左右。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是否背誦,是否翻譯。

《小石潭記》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裏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闢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爲了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岩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裏)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着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瀰漫着憂傷的氣息。 因爲這裏的環境太悽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裏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二、課堂活動:學生分別找出描寫和議論的語句,重點研討作者描景的順序、方法及作用。

(一)課文寫了哪幾種景物?按什麼順序寫的?抓住景物的什麼特徵?

聞水聲(悅耳)——見石潭(清澈)——觀游魚(逗樂)——探水源(忽明忽暗)——感氛圍(悽清)。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緻,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在人們面前逐漸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移步換景】

(二)如何描寫景物的。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遊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

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着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寫景的襯托作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小結: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獨,悽苦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變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三、滲透德育:結合本文,聯繫實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對待人生挫折的方法。將柳宗元與劉禹錫、蘇東坡和陶淵明等古人進行比較,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