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教案大綱

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教案

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教案

編寫教案要依據 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 八年級語文《岳陽樓記》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及文體特徵;能夠背誦課文; 揣摩本文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通過朗讀繼續提高誦讀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負的同時、體會作者的政治理想,引發對人生的思考、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借鑑。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寫景抒情、對比表現主旨的特點。

 教學難點:領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具安排: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猜讀——創設情境說感受

1.運用多媒體,播放古典音樂,出示岳陽樓圖片,並提問:"同學們,你認識這座建築嗎?它有什麼特點? 如果你此刻站在這座高樓上,你會想到些什麼?"讓幾位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感受。

總結:大家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爲大家有着不一樣的生活經歷,范仲淹作爲封建時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對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和範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聽作者拳拳心語!

2.背景資料展示。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與范仲淹、岳陽樓相關的資料,教師補充,互相交流。

(二)理讀——整體感知理思路

1.在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分享收穫與問題,並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列出。

2.學生自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疏通文義,畫出句讀。如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幫助解決疑難。

點撥:指導明確重點詞句。注意通假字(具、屬)、詞類活用(先、後)和古今異義(氣象、微)的現象

3.示範朗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在文中進行批註,歸納段意,理清文章脈絡。

點撥:(1)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2)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3)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4)點明作"記"的時間。

(三)析讀——品析內化讀真情

總結學生在上一環節歸納出的問題,以及本課重點而又不易解決的問題一併列出,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精讀課文,並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討論,引導逐個解決。

1.滕子京遭貶,不忘重修岳陽樓表現了什麼?

2.文中沒有詳細描寫岳陽樓,原因何在?

3.課文三、四兩段文字描繪了洞庭湖哪兩幅畫面?

4.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5."微斯人,吾誰與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

點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領會本文寓情於景、卒章顯志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回顧——憶整體析局部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岳陽樓記》,誰簡單介紹一下那裏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發言,共同回顧。那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作者是具體怎麼把岳陽樓寫的如此壯美的。

(二)品讀——含英咀華品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自己認爲好的詞句,仔細品味。

點撥:體會"銜遠山,吞長江"一句中"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壯闊氣象,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這段文字運用四字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極力描繪出一幅陰冷的畫面,讀後給人一種天昏地暗、陰風慘慘的感覺等。

2.體會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簡單介紹駢句、散句的形式特點。

提問: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駢散結合的?學生思考,並分小組討論。根據學生的發言情況具體做出總結。

3. 競賽朗讀,尤其注意節奏和語調,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學生互評,看誰能讀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樂齊讀,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三)擴讀——暢所欲言話感悟

1.感受主旨,討論問題。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討論,自由發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麼意思?現實生活中應該怎麼做?

(2)"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是如何理解的?

點撥:深入感受作者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政治抱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以天下爲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後"的高尚品格。

2.鞏固練習,擴展閱讀。

(1)完成課後習題,鞏固基礎文言知識。

(2)利用工具書、圖書館、網絡等資源蒐集寫岳陽樓的詩、詞、文,探究這些文章爲何不如《岳陽樓記》有名氣?寫成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