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遊岳陽樓記》教案(第一課時)大綱

《遊岳陽樓記》教案(第一課時)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教學目標

《遊岳陽樓記》教案(第一課時)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提高在比較中鑑賞詩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進入詩文意境。

3、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方法】

通過對比分析,提高學生學習和鑑賞古詩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並導入新課: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曆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爲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爲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爲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感知課文

1、請學生根據課文註解,理解課文內容。

提示: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自己的的聯想和感慨。

2、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麼?(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識爲我們客觀準確地回答了此問題,他在文中談到如此盛大的水勢,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彙集了,纔有湖的規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盪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爲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餘,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於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於“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變而發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於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麼看法?

明確:予始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爲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於色蔚爲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於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繫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繫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聯繫了修建岳陽樓的藤子京因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在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提示:用這樣的聯繫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爲藤子京不應該哭,因爲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爲著名的諫議,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績可報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髮都白了,還沒有爲保衛國家作出什麼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這不僅是爲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爲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作中一追求的“獨抒性靈”。

  三、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師生共同討論探究)

1、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麼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總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親朋離散、老病異鄉和遠在視線之外的戰亂(戎馬關山)、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從而表達出了宏大的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詩文只限於自己個人的政治命運,思想境界很狹小。

2、從袁文中看,袁中道實地遊歷了岳陽樓,而據考證,范仲淹當年並未到岳陽,只是參照家鄉太湖和有關詩文資料,調動想象,寫成了這篇散文(參見汪曾褀《蒲橋集·湘行二記》,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麼--

(1)、是否由於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寫的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景觀比范仲淹筆下的更爲細緻具體?

明確: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爲具體,不過詩意性不強,客觀性很強,如文章中明確點出在枯水季節,洞庭湖並不怎麼宏偉,不過像一匹綢緞而已,這表現出了散文的寫實性、知識性趣味;而範的文章想象很豐富,已經儘可能強化了詩意,詩化的抒情風格很明顯。

(2)、範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勝過了袁文,爲什麼?

提示:是的,範文大大勝過了袁文。在範文中,因爲豐富的想象,意境也十分開闊(它立足於國家命運,而非個人沉浮),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範文極大地表現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勝過了袁文。

3、對比所學內容(本課《詩兩首》、杜甫《登岳陽樓記》與本課《遊岳陽樓記》、範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提示:

(1)、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的。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道”則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規範化的意識形態,它滲透着作者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麼區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象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課堂小結】

通過古代詩文的對比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詩歌與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這樣的魅力將吸引我們同學不斷探究祖國燦爛的文化瑰寶。同時,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汲取前人文化精髓,巧妙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像古人那樣,“我手寫我心”,不斷地創作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

 【作業佈置】

1、完成課後“閱讀練習·探究”。

2、完成《伴你學語文》P50--P51第一、二、三、四題(作業本)

 【板書設計】

散文一篇:(散寫實)

遊岳陽樓記 袁中道

第一段: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景色變壞,心情變糟,追溯古人,涕淚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