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1W 次

岳陽樓記是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下面是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教學設計,爲大家提供參考。

八年級語文下冊《岳陽樓記》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理解並積累文言虛詞,熟練地翻譯課文。

2.學習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導語設計1:

岳陽樓是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樓。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北宋滕子京重修,以范仲淹作《岳陽樓記》著名。樓體純木結構,高19.72米。全樓銜接對榫,不用一釘。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有機會一定要到岳陽樓上感受名樓的風采。

導語設計2:

滕王閣因《滕王閣序》名揚天下,黃鶴樓因《黃鶴樓》一詩聲名遠播。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曾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題詠而聞名四方,更因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熠熠生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傾聽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光”的拳拳心語。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文言知識歸納

(1)生字注音

謫(zhé) 屬(同囑zhǔ) 霪(yín)

檣(qiáng) 楫(jí) 冥(míng )

讒(chán) 偕(xié) 霏(fēi )

(2)一詞多義。

和: 政通人和(和樂)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通: 政通人和(順利) 北通巫峽(通向)

觀: 予觀夫巴陵勝狀(看)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景象)

空: 濁浪排空(天空) 長煙一空(消散)

一: 一碧萬頃(一) 長煙一空(全)

極: 南極瀟湘(盡,直通)感極而悲者矣(極點) 此樂何極(窮盡)

以: 屬予作文以記之(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爲)

或: 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候) 或異二者之爲(或許,也許)

(3)通假字。

①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咐,囑託。)

(3)詞類活用。

①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守”:名詞作動詞,“做太守”。)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前”。“後”:形容詞作狀語“在之後”。)

(4)古今異義。

①氣象萬千(氣象 古義:景象。今義:大氣的狀態和現象。)

② 微斯人(微 古義:沒有。今義:細小。)

(6)詞類活用

①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名詞作動詞,做郡的長宮。

②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

③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作狀語,向北;向南。

④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⑤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⑥後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後。

⑦或異二者之爲:動詞作名詞,心理活動。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25),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極深。死後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有《範文公集》傳世。

3背景追溯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滕子京請范仲淹爲重修岳陽樓寫記,並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着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衆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嶽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因自己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於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點撥】全文共6個自然段,分爲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寫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引出“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產生的兩種不同感受。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借對“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發了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點明作“記”的時間。

(二)深層理解

1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麼?說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在“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基礎上“重修岳陽樓”,這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

2第2自然段作者所提及的登樓者爲什麼會“多會於此”?

【交流點撥】因爲岳陽樓所在的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是當時都城通往西南的必經之地,唐宋的貶官大多遠謫西南,他們去貶謫之地也好,回京城也好,都得由此經過,因而這座樓看盡人生的失意和得意。

四、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是千百年來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的博大胸懷的真實寫照,它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對我們仍有借鑑和教育意義。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如何提出這一觀點的。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走進文本

1第3自然段選取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樣的氣氛?請結合具體的詞語加以賞析。

【交流點撥】作者選用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繪:昏暗的天色、連綿的陰雨、令人膽寒的風聲、恐怖的濁浪、傾斜折斷的桅杆船槳,這是白天的景象。傍晚經常聽到虎嘯猿啼。雨天、傍晚本來就容易引發人的愁緒,作者選擇這些景物,賦予人的感情色彩,更加渲染了悲悽愁苦的氣氛。作者用“霪”“陰”“濁”等詞充分體現人物厭煩、悲苦的心情,用“怒”“排”等詞,既寫出風勢之大,浪花之猛,有傳達出作者的憤懣、悲痛的心情。

2陰晦的景象引發悲苦的情感,明媚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人們爲什麼有這樣的情感反應呢?

【交流點撥】因爲人的心情與生活經歷有關,處於逆境的人,多數心灰意冷;處於順境的人,多數得意洋洋,因而在觀察景物、感受世界時會帶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筆調也會相應地有所變化。遷客騷人們在描寫景物時不是單純爲了寫景,抒情纔是主要目的,所以纔有“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

3“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何不同?作者詳寫這一內容的目的是什麼?

【交流點撥】悲: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喜: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樣寫的目的是爲了將這類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引出下文,由寫情自然轉入議論,突出全文的主旨。

4古仁人之心覽物之情是怎樣的?其憂樂觀又是怎樣的?

【交流點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二)走進語言

1文中哪些詞語體現了岳陽樓“壯闊”的特點?

【交流點撥】“銜”“吞”二字形象地寫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特點,表現了湖的浩淼,把靜止的景物寫活了,“朝暉夕陰”,用詞概括、形象,從側面體現了洞庭湖的壯闊。

2“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交流點撥】“銜”字形象地寫出了湖與山的關係,用一“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係,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起來有氣勢磅礴之感;“銜”“吞”二字連用,更使景物富有動態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一個“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暉”字會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美好景象。

3“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

【交流點撥】這句話的“或”字是一個表示推測的情態副詞。“或異二者之爲”,意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因爲作者對古仁人的心理,只是曾經探求過,所以用“或異二者之爲”來表述探求的結論,顯得語氣比較委婉,並非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古人。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交流點撥】這句話的主語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從字面上看,是說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爲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爲自己的原因而悲傷。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嗎?令人悲傷的事只有個人的境遇嗎?顯然不是。作者在這裏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手法,因此,這句話可理解爲: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交流點撥】這句話表現了范仲淹的政治抱負,並以此作爲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范仲淹出身貧寒,爲官後始終嚴於律己,唯以人民疾苦爲念,並以所得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後無餘財;在朝廷做官則敢於直言進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爲,證明他確實有這樣的抱負,決非虛語。他的“憂君”思想,雖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鑑和教育意義。

(三)走進寫法

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

【交流點撥】文章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和議論、抒情自然地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記樓,記事,更寄託自己的心志。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爲”展開議論等,千迴百轉,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情入境。

(四)走進主題

本文通過描繪岳陽樓的景色以及遷客騷人登樓覽景所產生的不同情感,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三、拓展延伸

欣賞岳陽樓名聯

1去老範一千年,後樂先憂,幾輩能擔天下事?攬太湖八百里,南來北往,孤帆曾作畫中人。

2風物正悽然,望渺涉瀟湘,萬水千山皆赴伐;江湖常獨立,念悠悠天地,先憂後樂是何人?

3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