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通用22篇)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通用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凡事都有度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通用22篇)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

老鷹在空中飛翔,如果飛入大氣層,則會被強大的電流所吸引,發生高空漂浮現象。如果飛的太低,則不能看見遠處的東西,而且不能捕到充足的食物。所以,凡事皆有度,老鷹只有掌握好度纔不會被電流所吸引,而且看得遠,捕獲的食物才更豐富。

凡事皆有度,需要我們限制自己的慾望。秦人的哀嘆告誡我們: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皆有一統天下之心。在此慾望的支持下,秦國脫穎而出,統一海內。誰知秦王的慾望不斷膨脹,即使天下唯我獨尊也不能令他滿足。焚書坑儒,死虐生靈,終至天下怨聲載道,人們不堪其苦,憤然起義,遂滅秦國。此其受慾望所支配,不能自拔之果也。在秦始皇的墓碑上,寫滿了豐功偉績,但也鐫刻着後人對他的種。種罵名。

凡事皆有度,需要我們看清事實與虛幻。賽馬提斯寫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在這本經典小說中,主人公堂吉訶德因陷入他所熱愛的騎士小說,把現實和虛擬都混淆了。他忍不住去行俠仗義,找出了一副盔甲,牽出了一匹瘦馬,帶上了他的僕人就開始上路了。他在一路上將風車看成怪物,將羊羣看成正要決鬥的士兵,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決鬥,失敗了卻還是堅信自己。當他被宮廷裏的人嘲笑,取樂,當成玩具任人玩弄後,被過去的種。種事攪成了遍體鱗傷時,他終於醒悟了,承認他自己不是騎士堂吉訶德,而是善人吉哈洛。

凡是皆有度,需要我們懂得付出。很多人都認爲,對於父母的索取,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你們又何曾知道,父母也是來之不易的,他們無論颳風下雨,無論炎熱酷暑,都是在默默無聞的付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用汗水,用青春,用那個撐起整個家的肩膀換來的。我們在學習上有不如意的事,還要回到家撒撒嬌,發發脾氣,甚至要沉默幾天才說話。可是父母在工作上的苦、累又向誰訴說呢?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也要有所行動,有所表現。無止盡的索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也要懂得感恩。

試想,如果秦始皇能夠限制自己的慾望,在他在位期間能夠做到“有度”,那麼秦王朝又是怎樣一番的景象?試想,如果堂吉訶德一錯再錯下去,他的靈魂在地下會安息嗎?試想,如果我們永無止盡的向父母索取,卻不懂得付出,那麼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只會傷人傷己罷了。

從現在開始,抑制自己的慾望,看清事實與虛擬,懂得付出,這樣我們人生之花才能開得更美麗。我們也唯有把握好度,才能把每件事做得更好、更漂亮!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2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中庸》——題記

千年前,孔子提出‘中庸’一說,爲今後千餘年的人們留下無盡的知識財富。中庸,也就是如今常提的做事的‘度’,不宜過剛,不宜過軟。過剛易折,過軟易欺。如何控制這其中的平衡,便是一生都要研究的。

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國家統領,他們都要控制一個度。

單論百姓,生活中處處有需要用度的地方。買,過於壓價,使人心中滋生對此人的不屑;不屑壓價,叫人誤認成可以隨意變價。賣,過於高價,無人願買;過於低價,叫人不經疑惑這是真貨嗎?學習,過於認真,反而適得其反,成爲‘書呆子’;不願認真,從何而來令人羨慕的好成績?玩樂,過於放縱,處處是害,指不定走上犯罪之路;過於拘束,無人願陪你玩,又何來玩樂一說?只還僅僅只是做事上的,就連性格之中,也有度,甚至這度也能決定你一生的走向。過於活潑,可能招惹處處是非;過於文靜,可能錯過將自己閃光點站崗的可能;過於無防備,可能無意之中,落入他人陷阱,說出團隊機密;過於疑神疑鬼,不信任他人,可能使人不敢與之接觸,認爲此人心機太重,不宜爲友。如此泛泛一談,大致也就明瞭了,先前所提的‘不宜過剛,不宜過軟’也就印證了這段話,但又如何應用自己的理解解決這些既矛盾又不矛盾的問題呢?我認爲做好的代表就是那些手握重權的國家權力掌握者了。

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向來不會隨意聲稱那一方對,哪一方錯,也不會公開聲稱自己支持哪一方,反對哪一方。如中國的外交部發言,一旦哪一國發生戰亂,無不是老生常談般的語言:“我方希望各國尊重該國人民的意願,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爭端……”說白了挺簡單的:你們自個兒慢慢鬥,我承認最後的勝者便可。這種方法在各國外交發言上屢見不鮮,雖說不討任何一方的喜歡,但也不得罪任何一方,以求達到‘八面玲瓏’的狀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度。

度,在兩個極端之中選出一個位置,取兩方之精華,合成最後的‘度’。度,不偏激,用溫和的方式,撫平傷口;度,不溫和,用偏激的方式,解決爭端;度,被崇尚,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完成任務;度,被唾棄,被指責無激情,無亮點,無主見。

千年後的我們,在對度的應用和理解上,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運用,但它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3

國外有諺“偉大變爲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聖人,比人多跑兩步的是瘋子”。國內有諺“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過猶不及”。這些民諺都是在講“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着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百度是水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爲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爲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佈,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例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過度就要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例如說話,說話也有度。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哪能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謙虛指不自滿,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僞。明明學富五車,非說自己孤陋寡聞;明明碩果累累,非言乃雕蟲小技;明明能擔負重任,卻幾番推辭,稱自己無德無才,只可乾點小事。

勤奮是美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事業心強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弦繃得太緊就容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帶病堅持工作,精神雖可嘉,但不足取。沒有條件不說,有條件爲什麼不去看病治療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賺錢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爲醜。

例如對真的理解,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過了,超過是適用範圍,真理就變成了謬誤。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怎麼才能使問題看得客觀、合理呢?除了加強修養,提高認識水平外,就要對問題的注意視點以合理定位。找準視點,限度地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質量。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纔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讚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範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有“度”纔有“和諧”。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始終處於不和諧之中。一開始,人類對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認同。把自然當作主宰自己的主人。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無度;而後,人類壯大了,先進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財富,這又是認識上的另一種無度。人不應當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這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適度。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4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着極限或界限,一l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體狀態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爲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爲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佈。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說話的分寸。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那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入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爲醜。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的確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纔是善。父母對子女的真愛應該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強。過度的愛反而會害了子女。行善的範圍也要講究度,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爲讀書生智慧。不錯,人的智慧在讀書中會得到啓迪,經常讀書會使人更睿智,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讀書,讀死書,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5

人生道理有千萬條,但只要掌握了“凡事皆有度”這一條,便可以悟出其它的人生道理。

“凡事皆有度”。短短五個字,卻道出了慎交朋友的哲理。朋友彷彿是冬日的暖陽,可以在寒冷時給予我們一絲溫暖。但是,交朋友也不能盲目信任或過度謹慎,不然到頭來,吃苦受罪的只能是自己。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就是這個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在選擇朋友時,應該做到捧一片真心、帶十分謹慎。因爲,只有不忘“凡事皆有度”的原則,才能擁有真誠的友誼,才能少走彎路,闊步向前。

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談的就是讀書與旅行於人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然而有些學者,沉浸在書中無法自拔,缺少發現世界之美的眼睛,自然容易出現短視的遺憾。還有一些熱衷旅行者,整天環遊各地,賞盡美景,但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卻一問三不知,自然也不能排入“行者”之列。爲此,我們在處理讀書與旅行的關係時,應該拿捏住適當的度,二者均不可過度。如果學者能夠在學習後欣賞人間風光,行者能夠在旅行後閱讀文學書籍;那麼學者與行者將將讀書與旅行有機結合到了一起,自然就成爲了智者。

不單如此,自信也需要把握度。《三國演義》中嚴顏因過於信任自己的緩兵之計,只能落得個敗北;《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因過於信服自己的法力,最終讓哈利佔了上風;《西遊記》中孫悟空因過於自信,竟與如來佛祖鬥法而被困五指山下。所以,我們應將“凡事皆有度”的道理謹記於心,莫因一時衝動與盲目自信而壞了大事。

行善有範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將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蛇講憐憫?行善有度,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度”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我們務必將他牢記於心,以避免釀成大錯。善需行,但善不可過度行,善一旦過度,輕則可能造成驚恐,重則可能導致殺身之禍。

“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着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凡事皆有度,過度造成禍,但適度就可以掌握人生的道理。因此,我們更應遵守“度”的原則,去摸索人生智慧的真理。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6

弓箭拉至滿弓,若仍不鬆手,輕者會失些準頭弓箭受損,憑白毀了一張好弓。人亦是如此,若一味將自己沉浸於緊張而忙碌的生活中,卻從不尋點“弛度,”難免會如那弓一般,或是做事失了準頭,或是身體失去弛度,帶動精神也垮懈了。

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是遵循一尺,然後一張一弛,就如心臟一般,張弛之間便給人帶去無限生機。

遵循一尺,是指做人要有底限,既是指常說的人品上的底限,也是張弛的底限,哪個度剛好也只有自己知曉。對於這件事,豐子愷先生的話給我很深的感悟:“走正確的路,放無心的手,結有道之朋,斷無義之友;飲清涕之茶,戒色花之酒,開方便之門,閉是非之口。”這句話闡述了關於做人,爲友,行事三方面的準則,卻也可以看出行事在張與馳上要有度。不沉溺於聲色,也不無限勞累。

生命中,萬千風景,唯有一張一弛才能不遺憾。過度緊張的人像在討生活。人生需要留白,美麗和幸福都是心中的,而不只是無限戰鬥。無論緊張是爲了工作,爲了家庭,還是爲了生活亦或是其他,都不要忘記殘荷曉月也是一種美,身邊也可以有幸福。過度鬆弛像在混生活,人生數十年,不過才幾個春夏秋冬,幾度花開花落,沉溺於聲色犬馬,縱情享樂,也許不做什麼壞事,但卻是在虛度光陰,自取滅亡。

忙碌的人也要在嘈雜的街頭髮現風景,弛懈的人也要在無事可做的夜晚想想未來,然後去奔跑着迎接新的日出。

弓拉滿,鬆手是爲了下一箭的歸途。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7

水,如果是涓涓細流,就可以涵養大地,養育生靈;如果果是滾滾怒濤,就會摧枯拉朽,生靈塗炭。而水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是因爲一個“度”

而當下最常見的追星也像水一樣存在一個“度”。所以我們應該追星有度。

追星有度其實就是在學習榜樣優秀出衆的地方,從而不斷完善自我,不斷進步,最終走向成功。十七歲的克林頓在一九三六年夏天見到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後,便以他爲偶像併爲了成爲偶像那樣的人而奮鬥,終於在二十年後他進入白宮成爲美國總統,青少年追星不一定是件好事,但如果選擇一顆好的“星”作爲自己學習的榜樣,認清“星”與我們一樣是一個工作者,也要爲了自己的事業去拼搏奮鬥,在時間中沉澱,在挫折中成長,在成功時不忘初心。以“星”爲鏡,時刻注意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足,從而也就做到了追星有度,這樣一來就可以不斷的完善自己,取得進步,最終和自己追的星一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這大千世界中有人像克林頓那樣追星有度而取得成功,但也有人追星無度,釀成悲劇。

追星無度就是好奇心重,但價值觀不完整的青少年在遇到一顆“星”後只注意到“星”光鮮亮麗,風光無限的表面,而忽略了他們在成功之前的拼搏與汗水,從而狂熱地去追星,做出一些駭人聽聞的的事,電視上報道過,有四個女生太喜歡自己的偶像,但卻怕對他不夠忠誠、熱心,並決定要將那偶像永遠留在她們“心中”,便活生生地吞掉了那偶像的照片。可這樣有什麼用呢?這樣就在“心中”了嗎?到頭來還不是一個個的被推進手術室!那照片有用嗎?這樣瘋狂地崇拜有意義嗎?這樣的盲目崇拜,這樣的不理智,不僅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反而會擾亂社會的秩序,徒增家人的負擔。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到追星有度呢?應該採取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態度,從多個角度來觀察明星和偶像的言行舉止,而不是被光環效應矇住雙眼,愛屋及烏的一概接受,要學習他們工作時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們的吃苦耐勞,領略體會他們在創作時的工匠精神,而不是偏激地去表達自己的崇拜,愛慕。

十六七歲正是青春年華,如果青少年胸懷大志,努力向榜樣學習,爲成功而奮鬥,把明星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奉獻精神融進血裏,讓自己穩步前進,那麼他們必將成爲更耀眼的明星

青少年追星有度才能不僅不受束縛,還能前大步前進。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8

一位哲人說:“成功和失敗只代表過去,忘記過去,纔可能走進新的天地。”而另一位哲人又說:“過去不能忘,因爲歷史是一個永遠的存在。”雖然兩位哲人的言論相反,但我們不能全盤否定,因爲他們站在兩個不同的“極端”。而我們認爲應該正確對待過去,要把握好過去的度。

有時我們需要忘記過去,忘記過去是爲了更好地前行。

在飽受酷刑之後,司馬遷並沒有沉浸於悲痛與羞恥之中,而是忘記過去的自己,“究天人之際”,用文字說明一切,終成“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讓歷史在神州上空迴盪,從而開闢出“史家之絕唱”的新天地。因此,忘記過去,發憤圖強,去追求新的天地也不失爲一種良策。

而蘇軾一生中也充滿着坎坷與曲折,在多次被降職之後,他忘掉了過去的追名逐利,獨自一個走向了南山,走上一份閒適與愜意,也吟誦出了許多優美的詩文,爲燦爛的文化增添了一筆筆巨大的財富。有時候,我們需要忘記過去,去繪製更美好的藍天。

過去不能忘,因爲歷史是一個永遠的存在,它告訴我們,也爲我們敲響了警鐘。

越王勾踐在吳國三年之後,終於爲自己奪回了尊嚴和地位。三年之時光,他臥薪嚐膽,忍辱負重,任憑夫差的羞辱與使喚,而將一切銘記在心——他不能忘記這些,他只有積蓄自己的力量,厚積薄發。終於,他大破吳國。這一天他也許永遠都不會忘記,這是他脫離個人苦海的一天,也是救越國人民於水火之中的一天。

而影視演員舒淇,一改以往的角色特點,飾演了日本女警官,當她穿上日本一身軍裝時,她時時進入不了角色。導演生氣的責怪她,這時她將身上的軍裝脫了下來,重重地摔在地上。在朋友的詢問下,她說,當她穿上這身軍衣時就放佛看到了日本侵略中國時,民不聊生,哀聲遍野的場景。在場的人都爲舒淇的愛國之情所感動。我們不能忘記南京大屠殺,更不能忘記日本侵華的歷史。這段歷史不僅撕毀了祖國的容顏,也在人們心中留下永遠不能撫平的創傷。我們之所以不能忘記這些,因爲歷史是一個永遠的存在。

當忘則忘,不當忘則不能忘,對待過去要有度!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9

凡事都有一個度,有的度是滿足的度,有的度是貧瘠的度,超過了這個度,事情就會變得糟糕。然後你把持好這個度,我們將會收穫更多的益處,這就是凡事有度的道理。

水過滿則溢,過猶不及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吧!這就是不遵守度的一種表現,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是的,度就是其中的計量單位是做事的準則。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就有許多度的體現,說話做事都需要有度,這些一方面的幫助我們建立好更好的人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們少犯一些錯誤,這就是度,一種準則,一種約束!

我就聽說過這樣的例子,有一個人身資鉅富的商人,同時接到了好幾個買賣,其中有房地產的,有車輛投資的等等。而這時他便面臨了一個選擇,這些項目是都選還是選其中的幾個?還是精心選擇其中的一個來投資呢?

他原本的想法是僅僅選擇其中的一兩個投資,但是後來利益衝昏了他的頭腦,他便沒有考慮到事情的量度,便急匆匆的選擇了好幾個項目,一起投資!而這,其中有幾個項目是虧本的,他便投資了進去,錢也回不來了,最後賠的他底朝天,這就是事情的結局,這位商人最終特別傷心,幾十年的努力,揮之一去!

有度纔有未來,掌握好度,才能掌握好更多事情的價值和意義!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0

對追求的事業要執着甚至癡迷,大抵不錯,但歐陽修也諄諄教誨我們:智勇多困於所溺。這就告訴我們:凡事要有度。《論語》說:“過猶不及。”意思是說“超過”和“不及”都不能達到目的,也告訴我們“度”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早年,桉樹是乾旱地區首選的樹種,因爲這種樹的吸收能力特別強,它能夠抗擊寒冷、炎熱,抗擊乾旱,四季常青。因爲它有着發達的根系,可以二十四小時不斷地吸收地下水和廢料,儲存在自己的樹幹中。即便是營養過剩,它還是不停地吸收養分,使得周圍的樹木死亡,甚至造成地下水乾涸、山體滑坡等。於是,當地人不得不忍痛割愛,砍伐桉樹,種植其他樹種。桉樹是有着拼搏精神的,但也正是它的這種“不捨晝夜”,使得它成爲被徹底砍伐的對象。

這就告訴我們:凡事要有度。泰戈爾說:“琴絃爲什麼斷了呢?我彈了一個它力不能勝的音節,因此琴絃斷了。”鹽是很好的調味品,但我們也知道,一碗飯因爲鹽多會令人難以下嚥;水是植物必需的,但我們也知道,過多的水也會讓植物枯萎。

摯愛一種事物很好,但不能過分,否則會走向它的反面。

南唐後主,最愛的是詩詞歌賦。作爲丈人,他該是最應被稱讚的;但作爲皇帝,他該是最應被批判的。因爲詩詞歌賦,他成爲後人敬仰的詩人;也因爲詩詞歌賦,他成爲後人詬病的帝王。國家強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特別是作爲帝王,更應該把國家放在第一位,時刻爲百姓着想,但這位南唐後主,沉溺於詩詞歌賦,不理朝政,最終國破家亡,成爲宋的階下囚。我們可以設想,如果這位後主不沉溺於詩詞歌賦,而是勵精圖治,那麼他就不再會忍受“獨自莫憑欄”的獨處、不再會回望“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悲涼……

鳳姐,這位《紅樓夢》中曾經風光無限、叱吒風雲的人物最終也只能落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結局。協管寧國府何等威風凜凜、剋扣他人月例錢何等聰明伶俐、處理人際關係何等遊刃有餘,但沉溺金錢、權力、榮譽的她忽略了“度”的問題,最終只能落得個悽慘、悲涼的下場。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凡事要有度。只有適度,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1

今日,江蘇常州某校召開的教育懲戒聽證會,引起社會廣泛熱議。其中,與會代表各抒己見,希望建立懲戒制度,將“戒尺”還給老師。也有不少專家認爲應摒棄傳統建立新時代教育風範。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誠然,戒尺懲戒已流傳中華於千古之久,但依我之見,在新時代發展欣欣向榮的發展改革大浪潮中,不應一味堅守傳統,學校“戒尺”教育需有度。

戰國謀士韓非子有言:“無法無度,以法制度。”在古時封建社會中,人們多以封建“三綱五常”約束自身,往上至皇親貴胄,至下則約市井言語。如此看來,教育也應有一法,“戒尺”便應運而生:遲到罰一尺,背書不當罰一尺,便有“尺出狀元”,“棍棒出孝子”一類俗語!

着實,戒尺對古時青衣有“揮鞭斥馬飛”的良藥妙效,使讀書人警示,刻刻奮鬥,焚膏繼晷,韋編三絕。但隨着時代的快時代變更,戒尺也落得被稱爲“愚昧”“落後”象徵的一大“經典”。再者,教育的發展也對傳統的懲戒制度發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時代教育發展時不待我。

“我們重提戒尺,不是爲了陳陳相因或借古諷今,恰恰相反,在教育改革的發展中,我們往往發現它都追隨回一個戒尺的開端。”在今年的教育工作年度頒獎典禮上,新教育模式總裁楊正大如是回答。是的“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新時代發展教育中,戒尺讓更多教育工作者明白、瞭解。無論調到勤酬,風雲變幻,懲戒教育都不能少,也不能過多。

關鍵時刻,十字路口,有鄭陳彷徨,有逆流而動。在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路途中,有不少學校停滯不前,戒尺與新理念處理不當,矛盾激代。更可恨的是有些學校竟推出復古逆流:拿着十幾釐米粗的戒尺往學生身上打,“皮開肉綻”“涕泗橫流”,將學生困在暗無天日裏的教師讀誦《論語》,不給吃喝不給睡眠......種種惡行讓衆人不寒而慄。

但也有勇敢前行,浙江杭州一中的高科技高教育發展理念貫徹教育工作,帶領一衆學生步入科技教育時代讓學生在學習海洋裏自由徜徉。但同時也未落下懲戒教育,以嶄新的戒尺教育來警示學生:遲到了就背一首詩,睡覺了就做一次才藝表演.....新的戒尺教育融合了師生關係拉近了家校距離,實爲大創之舉。

夢想需要信仰支持,社會需要共識引領,國家需要價值導航,在新一輪的教育改革發展浪潮中,學校應積極做領頭人,“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將傳統優秀教育理念與科技時代理念融合。國家應積極制定方針策略引領社會教育向好發展,蒸蒸日上。

“莫談儒冠誤,詩書不負人。”作爲青年一代,我們應持主見,積極投身學習事業中,爲教育改革貢獻力量。

“戒尺”需有度,教育事業方能在這發展浪潮中挺身而出,成就新一番輝煌。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2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之路,多些彩虹少些風雨,多些收穫少些挫折。那麼,怎樣擁有完善的自我去實現成功的人生?我切身的感悟是人生有度,且成敗與否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和掌控這個“度”。

人生有度狹義而言是指人的氣質、姿態、風度。廣義而言泛指爲人、做事、交友等均要掌握適度原則。如果超越度的極限,必定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使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做人貴在大度

亙古訖今有成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度量。唯有宏大的器量,寬闊的胸襟。才能高瞻遠矚,曠懷明志。凡度量大者必定是能容人、容事、容天下。是的,能容人者乃納天下之賢也,能容事者乃成天下之事也,能容天下者乃運籌帷幄、宏志千里傑人也。

生活在大千世界,前行在人生之路。我們時常遇到工作中的壓力與困惑、生活中的紛擾與煩惱、情感中的憂慮與傷懷、同志中的嫉妒與誤解……

爲此,面對這一切。首先我們要豁達大度,禮讓三分。以包容之心化解矛盾,以寬容之心感恩對方。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常言之“宰相肚裏能撐船,將軍額上能跑馬”。唯有永恆持有這種度量與心態,那麼,你的人生之旅永遠是一路藍天、一路陽光。

做事好在深度

人生之路宛如在萬里沙漠的一次遠行,人生之路恰似在嵯峨險峯的艱難攀登。要奔向理想的彼岸,要到達希冀的終點。就必須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與鍥而不捨的精神,向自己確定目標的“深度”進軍。科學是在深度中創造奇蹟,技能是在深度中得到高精,工作是在深度中獲得佳績,作品是在深度中寫出傑作,藝術是在深度中演繹完美。的確,無論是學習,工作與創業。要提升成功的機率和走向輝煌。就必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精益求精、一往無前。且不能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更不能遇到挫折就躊躇不前。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經過一千多次試驗,終於發明了白熾電燈。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歷經二十七年的時間完成了《本草綱目》。可見,唯有堅毅執着,不懈追求其目標與理想的“深度”,你的人生之路總會出現山清水秀、柳暗花明。

生活美在適度

我們不僅在做人、做事上嚴謹把握“度”,在日常生活中同樣需要認真對待和掌控。人的體力、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超過了人的身心所承受極限,經常過度勞神和身體透支。其結果必定是積勞成疾,勞命傷財,給自己和家人帶來苦痛和不幸。

此外,不良的生活方式、放蕩的行爲習慣、飲食嗜好無節制、起居無序、生活無規律等,都會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爲此,必須要把握好生活節奏。做到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學會減壓和放飛心情。恪守生活其適度,樂享人生其完美。

度有深邃的學問和廣泛的內涵。哲學中的辯證觀點詮釋着度;達爾文的“適者生存”闡明着度;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解讀着度;佛家談心理平衡彰顯着度。“度”是檢驗做人的一把尺子,“度”是衡量做事對錯的標杆,“度”是定格成功人生的一個準則。

誠然,做人不僅胸懷要有大度。而且,思想要有高度、說話要有尺度、待人要有溫度。將“度”貫穿在人生之旅的全過程,使之,行爲有節制,交往有分寸。做到自信而不自卑,精明而不愚蠢。抑或,做事不僅要有深度。而且,行爲要有法度、辦事要有力度、工作要有熱度。將自己的情感與理智始終處在平衡的狀態。使之,取捨有度,方圓得當。做到冷靜而不衝動,到位而不越位。

人生有度,勝在適度,敗在過度。智者適度乃萬事如意,愚者失度乃諸事無成。要擁有成功的人生,留下無憾的回憶。唯有做到萬事有度,不偏不倚,正當其需,恰到好處。得此理者萬事則好也,行此理者人生輝煌而永恆也。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3

古人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今人篡改成“無毒不丈夫”,雖一字之差,卻深深刺痛了人們心中那份最珍貴的道義,刺破了滄桑的正道。

所謂“無度不丈夫”,何爲度?度是人們的行爲準則,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評判標準。何爲大丈夫?有膽識、有氣節,不爲區區私利而虛與委蛇、暗箭傷人,是坑雪中送炭的真君子。因爲有度,面對飛散空中的50萬鉅額款,有人如數撿起歸還;深夜從王宮經過,有人堅持下馬步行,王孫滿成他暗室不欺;還是因爲有度,哈爲少校雙腿被炸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打開注水閥,改變了日德蘭海戰的格局。人生亦然,天道貴有度,好人多平安。有度,人們才能歷經滄桑找尋正道,纔能有今天這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然而今有人於此,口誦法制守度之言,行不義之事,或竟公然宣稱:“要致富,走邪路”。這無疑是對人間正道的挑戰,是公然褻瀆人們心中的“度”。更有甚者,居然做出了“無毒不丈夫”的論斷,這些“精明”的人士朋比爲奸,以落井下石爲趣,以擷取利益爲己任,他們已然喪失了最後一份良心,丟掉了最後一絲社會責任感,流光了最後一滴溫情的眼淚。

此子非真君子,乃僞君子也,不可謂之大丈夫。然而,還是有很多有“度”的人仍在堅持。嵇康因見山巨源奸邪,怒而寫《與山巨源絕交書》;郭子儀見盧杞,說:“此人若得志,吾族無遺類矣。”,遂遠離他;公孫弘彈劾捏造晁錯滿門抄斬之罪,自己也終難逃彈劾免官、身首異處的下場。這些僞君子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塵封起來,有歷史披沙揀金還原那份珍貴的“度”。因此,當小悅悅事件發生,陳老太雖沒有能挽救一個年輕的生命,卻拯救了人們的最後一份良心,展像南風最美好的“度”。

要讓“無毒不君子”之人從生活中消失,就要從自己開始,讓“度”成爲人們心中不可動搖的道德準則,做個真君子、大丈夫,讓那些“毒手”無處藏身。

閱盡世間萬物,方知所謂“千毒”、“萬毒”都是在毒害自己的未來。做真君子,有度在心,真好。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4

丹麥人釣到魚後常以尺度量,放小魚歸河繼續生長,這與我們對眼前之利照單全收的行爲相異,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要做到數罟不損,魚鱉可食,應如張居正所言: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得前須思度。

用短鏡頭看生活個人時,取之有度是個人正確的價值判斷。人的短淺目光和狹窄眼界對自身的價值判斷影響巨大,可憐如哀溺文中的永之氓,扭曲如對金錢的瘋狂將葛朗臺異化成鬼。正如屠格涅夫所說,意志薄弱的人永遠不會自己結束,總是等待結局的到來。那麼意志薄弱的人也不會自己停止對外物的索取,或是醉生夢死而後大廈將傾,或是慾望橫流至自己的生命盡頭,自私的密網連接纏繞,拿不起,放不下,空餘一身累贅。

用長鏡頭看時代團體時,取之有度是精神的導向。人類也不過是日月下的生命,可我們卻違背了這一恩澤,堂而皇之地將大自然視爲盤中餐。究其根本,是人精神圖譜中拜物的顯赫和敬畏的萎縮。自然的感召和注視下,文化與天地共棲。科技的膨脹與利益的誘惑下,我們在自然萬物面前愈發驕傲,不知收斂。想起《拿來主義》中所描述的場景,幾百年後,地下的煤已掘盡,我們化爲魂靈而子孫只討得些殘羹冷炙。所謂食後毀器,不節而乏,此時耳畔傳來的巨響正是世界消亡的嗚咽。

爲做到取之有度,首先我們的慾望要是高貴而綿長的,我們通過外物界定自己的索取是否合理正當,閱歷增長而眼界也隨之不斷拓寬,是以讓我們懂得索取遠利而不是沒有慾望。其次,保持對物的永遠敬畏,池中魚,山間鶴,陽光下它們都是蒙恩的生命,僅只屬於它們自己,我相信意識非人類獨有,生殺予奪非人的權利職責所在,且以深深的謙卑與虔敬與之相處,心靈自此擁有度的衡量和姿態。

步入新世紀,經濟發展雖是世界主流,實現與人自然和諧相處仍刻不容緩,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我們取之有度,有長遠而科學的規劃考量,不走過度索取的極端,也不陷入絲毫不取的停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美麗中國”即是“天人合一,仁民愛物,取之有度,參贊化育”的梳理髮展。

正是在自然的孕育下,人類印證自身的足點,確立無限和有限。取之有度,從而完成從“佔有”到“節制”的過渡,無論是爲了舍小利而謀大利,或是爲了遠方的風吹向更遠的遠方。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5

此生須臾間,願勇之有度。

這是一句可稱爲“古老”的“名言”,他並非任何名人所作,但一直盤旋於我的心頭,在茫然之境中指明我的道路——“勇氣通往天堂,怯懦步往地獄”。那麼,勇氣又是什麼呢?茨威格說:“勇氣是逆境當中綻放的光芒。它是一筆財富,擁有了勇氣,就有了改變的機會。”那麼,勇氣又有什麼用呢?子曰:“勇者不懼”。

勇氣,是我們在逆境中攀升的動力源;勇氣,也讓我們獲得了面對的能量;“勇氣,是在壓力之下展現出的優雅”。而且於現實生活而言,現在的我們,缺失勇氣。伴隨着名爲“年齡”的數字不斷上升,首先隨之而去的,無疑是勇氣。我在成長,我懂得了何爲羞恥,我漸漸不再願意去接觸一些存在潛在風險的事物,回顧往者,孩提時代我曾那般天真,同樣那般令人發笑,可再也回不去了。勇氣是我們無法缺失的,而現今我們早已失了往昔的勇氣了,在日後,願勇之有度。

然若勇氣過度,那則會出現莽夫,而今莽夫亦比比皆是。“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勇而無禮昔。”儒家學說中,“勇”多含貶意,且孔子並不讚許匹夫之勇,無謀之勇,而孔子之徒子路,則是學說衆弟子之中,最具有這個特點的,所以他在衆弟子中地位不算很高,性格豪爽的他,不諳世事的毛頭小子在衆人面前。孔子認爲“勇”理當同“仁、智、義”相結合,這在現如今仍有借鑑意義。光有勇是不夠的,沒有理智的平衡,勇就將成爲“衝動”,將帶來許多令人髮指的結果,正如《三塊廣告牌》中的米爾德里德·海耶斯女士一般,肆意宣泄怒火,失去了女兒,還將幫助查案的警察燒傷,這是極不理智也是破壞極大的行爲。勇氣是我們無法缺少的,而現今我們早已失去了控制,雖然這是偶爾的狀況,但在日後,同樣願勇之有度。

人們敬佩諸葛孔明的智謀勇略,敬仰孔丘的大道歸仁。但是“如果凡事缺少勇氣,再有智慧與仁愛也是枉然”,這是三毛女士說的。諸葛亮舌戰羣儒、六出祁山,孔子周遊列國、立學千秋,但是倘若失了勇,一切都將改變——智爲明哲保身,仁爲卑陬失色。故勇之有度,其舉善也。

故,此生須臾,願勇之有度。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6

一對農民夫婦在寒冷的冬天拾到兩隻凍僵的天鵝,它們或許是要飛到暖和點兒的地方去,但禁不起酷寒,因而墜於途中吧。好心的農民夫婦將天鵝用暖和的毛衣包住,帶回家餵養。相伴時間不長,夫婦倆對天鵝愛不釋手,他們爲天鵝築了暖和的窩,並特地爲它們挖了個小池子,好讓它們在裏面逐水嬉戲。一個月後,他們與優雅的天鵝已經難捨難分了。農夫決定將天鵝永遠留在自己家裏,他自備昆蟲和魚類餵養天鵝,像帶孩子一樣養着天鵝。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夫婦所在的村子不久後爆發了一場戰爭,他們不得不離開家鄉,兩隻天鵝因習慣於受人餵養,不再有自取食物的能力,夫婦離開後不久,天鵝便餓死了。

農民夫婦的一份愛心到頭來卻成了殺死兩隻天鵝的利劍,這何嘗不令人悲嘆:愛,要愛得有度啊!倘若當初農民夫婦讓天鵝甦醒後迴歸大自然,自食其力,它們就會被風雨磨練得更加頑強,而不是成爲嬌滴滴的,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現實生活中,因愛得過度反而讓愛變成了傷害的事例又何嘗少呢?許多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固執地照孟子之言“愛之,欲其富”呵護着孩子。有的人即使自己在苦水中掙扎,手頭並不寬鬆,也不忍心讓孩子吃苦;有的人寧可自己做牛做馬,甚至無法孝敬長輩,也決不不虧待晚輩。只可惜那些吃慣甜湯不識苦味的孩子們一心享樂,鬥志全無,一個個都成爲弱不禁風的嬌小姐和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紈絝子弟,結果只能讓其父母大失所望。

不可否認,父愛、母愛至高無上,不可缺少,但對孩子過分地愛護,甚至越俎代庖,卻只會讓他們失去自立,缺乏吃苦耐勞的品格。可憐天下父母心哪!爲什麼不學學劉少奇呢?在女兒15歲時,劉少奇讓女兒獨自去找媽媽。他交待祕書:不許給劉平平買車票,不要送她上火車,更不要用小車送她,也不要通知她媽媽的同事去車站接她。讓她自己買票,自己上車!劉少奇認爲:小孩子要自己闖闖,才能得到鍛鍊,總讓大人幫忙,她舒服省心,如何能吃苦,如何能自立,將來如何做事情!愛得有度,才能讓開出美麗的花,結出甘甜的果呀!

我國曆史上,又有多少英明的皇帝因過分寵愛某個女子而變得昏庸殘暴,政績全無。多少妃子因倍受寵愛而貪戀金錢與權勢,禍國殃民。而俄羅斯普京就不認爲愛情必須包含寵愛,他說:“你不能隨便讚揚一個女人,否則你就會寵壞她。”

愛,她高尚,純潔,但只有不斷更新,因時而變化,她才更美麗。朋友,可千萬記住,愛得有度!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7

爬名人之身,騎偉人之肩,夾英雄之脖,不知何時,雕像已然被遊客當作嬉戲的工具,而樹在人們心中那崇高偉岸的英雄、偉人、名人之形象傾刻間被那些遊客的猥瑣之低趣拉低了“檔次”。同雕像留影爲何不保持謙恭的態度,做到嬉言有度呢?

言之有度,口爲傷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戲謔有度。知之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無論何時,我們必需保持言之有度。曾記2013年,徽博上一名男孩曬出自己將要自殺的照片,瞬間評論聚焦,有人奉勸男孩不要做傻事,有人爲男孩祈福。而在此之外卻有着另一種不和諧的聲音,“等你死人,我會給你燒錢的!”“別磨磯了,要死趕快死”。最終男孩在社會、網絡的各種聲音之中選擇結束自己年僅十八歲的生命。想到這裏不禁全身顫動,多麼年少的生命最終就這般結束。對,我們可以自由發表我們的言論自由權,而當鮮活的生命擺在我們面前,他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句開導、一句安慰,而不是因爲你的一句催促,導致了一條鮮活而年少生命的結束。也許有時我們需要保持一顆言之有度的心態,不,不應該是有時,而應該是時刻保持言之有度的心態。

嬉之有度,嬉戲,我們的天性,每個人都渴望從嬉戲中獲得歡樂,而嬉之有尺,嬉之有度,卻更適合於我們的生活。爬雕像,本身就是一種猥瑣之舉,他忘卻了雕像的偉岸,及雕像的神聖,最終遭拘留處罰。然而幾千年前,周幽王爲博妃子一笑,也開始了他的嬉戲之路。烽火燎燃,諸侯聚之是爲國事,妃子嫣然一笑,無可厚非;爲博妃子再而一笑,周幽王不顧反對,再次點燃烽火,諸侯被戲弄;妃子再笑時,真是敵人進攻時,再燃烽火,也無諸侯救駕,落得周王被殺、妃子被擄下場,可悲。曾幾何時,許多人也像周幽王那樣戲謔無度,最終導致了嚴重後果。幾次看似不重要的戲謔卻最終導致國破、人亡。對此,我們應汲取教訓,時刻保持戲謔有度的心態,牢記嬉之有度。

嬉之,樂之;言之,娛之;嬉,言並未有何不可,那是我們的權利,但時刻保持嬉言有度,豈不更好?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8

嚴格要求孩子要有章法,平時要對孩子的行爲提出要求,制定規定,然後按照這些要求、規定去規範孩子的言行,指導孩子教育的成長。如果只是憑着自己的是非觀念和情感好惡來教育孩子,隨意打罵、責罰他,只能使孩子無所適從,一次犯錯受到懲罰後仍不知下次該如何避免同類的錯誤,而且他會對你的懲罰產生不服情緒。

另外,嚴格管教不允許不教而誅,就是說在孩子犯了錯在孩子犯了錯誤後,最機會不關三七二十一痛打一頓,時候有不講清打他的理由,指出他的錯誤所在。嚴格要求的前提是教育,對孩子應當堅持教育在先,通過教育逐步讓孩子瞭解的哪些行爲是錯的。如果同一個錯誤屢教不改,明知故犯,才能給予警告和懲治。

孩子究竟是孩子,經常犯錯誤是必然的。不能動輒就對他失望,更不能操之過急,善待自己的孩子,帶子如己,你則會少許多麻煩。希望您用誠摯的愛和恰當的教子方法,帶孩子一程,送他走上自己的慢慢人生路。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19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也是玄妙的。生活的玄妙之處便在於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它總會給你帶來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意想不到的驚喜,當然有時也可能是驚嚇。

從出生到現在,我一直在生活給予的意外與驚喜中成長。我曾試圖去尋找生活的規律,可是她卻像一位活潑調皮的小姑娘,總會在我自以爲了解她的時候,以另一種恣態出現。她會在我絕望的時候給我新的希望,也會在我得意忘形的時候澆我一盆冷水。好像生活一直在保持一種平衡,在希望與失望之間都有一條無形的“線”,使得它們處於合適的比例。

我發現這條無形線不僅存在於平常的心情變化中,也存在於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中。

學習過程中,如果你過於認真,過於想要掌握一個知識點,結果反而不理想。在課堂上太過積極主動,可能會導致筆記做的不全面,可是如果一言不發,又不利於調動自己的思維,那麼在課堂上究竟發幾次言才能達到最高效率呢?對於一道題來講,刨根問底與鑽牛角尖的“線”到底在哪裏呢?古人說的'不求甚解與現在的不懂就問之間的“度”又在哪裏呢?

這條“線”還體現在人際交往中。交朋友時,如果對一個人很冷淡,那這個朋友肯定是不好交的,可我發現,如果對一個人太過熱情的話,兩個人的關係也不會像想象中的那麼親密,那麼朋友之間相處的“度”又在哪裏呢?有時自認爲對他人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可對方卻認爲不值一提;有時覺得自己的幫助不過是滴水之恩,卻得到他人的涌泉相報。幫助他人的“度”又是什麼呢?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世間萬物都會與自己的想法相悖嗎?實則不然,每個人的想法都是大不相同的,正如這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心裏分量自然也不相同。

這一現象我覺得用“唯心主義”這四個字來形容特別恰當,說白了就是沒有達到自己的心願而產生的失望感罷了。在學習上產生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太過於關注結果,卻忽視了學習的過程,也可以說正是因爲“過於想成功”的想法,佔據了大部分精力,以致無法把全部精力投身於學習的過程上。

世事變化莫測,我們無法預知和掌握未來,爲人處世中也不可能事事都做得盡善盡美,那麼在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只有不注重結果,單純地投身於當下,纔是解決人生之“度”的最好辦法。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20

一切都要衡量。超過極限,事情就不好了。凡事都要適度,不要無限放縱自己。

比如學生每天看電視,看一些國內外的重要新聞是有好處的,但是走得太遠就沒好處了。就拿上海網球大師杯的“瘋狂球迷”來說,這一段時間,有些同學利用空閒時間去關心幾個大師的“成績”是無可非議的,但更有甚者,他們“努力”去看每一場比賽,還要匆匆忙忙做無數的功課。普通人很難想象一個初中生有這樣的精力。我們不是聖人,所以第二天上學的時候,經常在課堂上變成“熊貓眼”,喪失鬥志。

說明一切都要有一個合適的尺度範圍。一位俄羅斯母親帶着兩個孩子走過一堆沙子。孩子們讓他們在沙灘上玩一會兒,媽媽同意了,但規定只有半小時。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到時候孩子自覺跟媽媽回家,完全遵守媽媽的規定。由此可見,母親從小到大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一切都是有分寸的”。一個能自覺“有度”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有自制力的人,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21

近一段時間“寬容”一詞頻繁地出現在一些媒體上被人們所傳誦。應該說,寬容是國人的優良傳統。

日常人們說的寬容,是對某種在不能自控的情況下,或無意間失態,失誤,給予理解,諒解,表示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的意思。因而,寬容是一種修養,一種度量,一種成熟,一種境界,一種精神。中央電視臺有一個公益廣告:“寬容是一種美德。”能寬容的人被爲人們所寬容。而被寬容的人心存感激,往往在寬容他的人不經意間,不覺察下、不知道時,採用某種方式給予報答,從這個意義上講,寬容是金。

美國著名作家亨利德里克曾說過:相互間的理解、諒解比什麼都重要。政治家要寬容,平民百姓也要寬容。

生活中有時因他人的過失,使自己的某種權益受到侵犯、或是受到傷害,這是常有的事,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對此產生怨恨情緒,但這種情緒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而寬容則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可淡可濃。亦剛亦柔,能伸縮自如地把相互間的矛盾摩擦減少到較低程度。因此,人們對日常生活相互間的磕磕碰碰要多寬容,要提倡以誠相待。

如今,當社會造就了一個寬容環境,寬容成爲一種時尚時,也同樣帶來一些價值尺度、道德標準的爭論。改革開發以後,社會變遷速度極快,隨着生活方式。文化觀念。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過去認爲理所當然的標準,現在受到不無道理的質疑。對一些爲了個人利益不擇手段損害別人利益的人和事,一些見死不救或者救人也要先講價錢的行爲,對那些縱容肆意搶劫行兇、樂於圍觀的冷落看客,有人也談起寬容的調,而對某些爲維護正義。權益聲譽較真的人,卻被某些人視爲心胸狹窄、榮不得人的人。其實這裏所缺少的正是最起碼的寬容和對道德法規的尊重。

由此可見,雖然我們提倡寬容,但要把握好度——是非觀念與道德標準。也就是說,世間並非都要寬容,寬容也要有是非界限,它的界限點就是道德法規底線,因爲寬容不能被濫用。

歷史上《東郭先生與蛇》和《農夫與蛇》的故事就能說明問題。這兩個人耳熟能詳的典故告訴人們一個真理:“寬容並不能拯救一切。”對不會改變邪惡本性的惡人,千萬不能講寬容。如今,對作惡多端的騙子流氓,製假販僞者以及那些只講寬容待己卻用“棍棒”對人的損人利己者和欺人太甚,欺軟怕硬者、以及那些缺知少德,總以自己爲中心把自己的愉悅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者等等,切不可寬容。魯迅先生說:“損着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與他接近。:因爲那樣的寬容是假冒的貨色。倘若對那些人寬容了,就是災,就是難:因爲對邪惡的縱容就是對善良的背叛:就有可能成爲前例中的東郭先生與農夫,那樣的實例不勝枚舉。

我們所倡導的寬容,不是那種可以容忍一些人任意欺凌別人人格尊嚴與隨意掠奪他人利益,卻反過來要求別人寬容的荒唐邏輯。社會生活中,人們在道德法規的原則基礎上彼此尊重,是多元社會的寬容底線,失去這個度,將意味着進入一個無原則的社會。寬容必須是雙向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不隨意冒犯別人。一個真正寬容的人,在公開表達自己的時候,會顧及他人的感受(侵犯他人權利的人除外)。相反只顧自己,不顧別人,還一味要求寬容,那不叫寬容,而叫唯我主義或自我中心主義。他們從來就只知有己,不知有人。那是明顯的霸道有餘而寬容不足。從另個角度看,寬容固然是一個社會文明的基本標誌,但絕不是漫無邊界的,不意味着在其中爲所欲爲。我們往往說寬容是美德,然而往往又說”我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後面這句話似道出寬容度的底線。有句名言說”對惡人寬容便是犯罪“,說的通俗一點,這種行爲本身就是對法律的踐踏。寬容如果越過了法律的底線,那麼這個世界就要亂套,真正意義上的寬容也就不存在了。這個道理,就連向來講究”慈悲爲懷“的出家人也認同。記得我的啓蒙老師曾說過:寬容並非無原則的,有些行爲看上去非常的不寬容,但它會導致非常好的結果:有些行爲看上去非常寬容,但卻會導致很多人爲此而喪命,這樣的寬容其實屬於犯罪的幫兇,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所提倡的。

如今我們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一個講究秩序規則的大環境裏,不尊重道德法規、不尋求共識的寬容只能造成更多的不和諧。只要我們把握寬容的原則底線,那些出格的不和諧行爲就會有所收斂。因爲底線的效應畢竟對願意遵守規則的人或迫於環境不得不遵守規則的人有約束力。因此在提倡”寬容精神“時,莫忘了把握寬容的底線,對越過底線的人與事就不能寬容,因爲它實際上是造成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從這個角度看,無度的寬容有不能構建和諧社會。

人們可以設想,若是非不分,甚至是非顛倒,就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的正常生活就沒有保障,社會就不可能和諧。如果我們這樣的不寬容實際上則表明不愚昧麻木、不軟弱無能,有良心有道義、責任感,這也是基本的做人準則。從某種意義上說,寬容並不意味着忘記或否認發生過痛苦的事情。寬容是強有力的肯定,壞事將不能毀滅我們的現在,儘管它曾經毀掉我們的過去。

世事複雜,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無邊的寬容不是好現象,無原則的寬容者也不是好人。理解與諒解是人類特有的智慧和風度,理解可以無邊,但寬容不能。因爲當今世界還並不完美,每個人並非都心存美德與善良。因此,在提倡寬容的同時,還應該有所警醒地保持某些不寬容的原則,這纔是正確的寬容觀。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篇22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個度,都不能違背做人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如果在不經意間觸碰了對方的底線,後果將可想而知。

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們班主任是個大學剛畢業沒多久的女孩子,教學根本就沒什麼經驗,甚至在爲我們上課的時候還會緊張、臉紅,所以,我們根本就不怕她。

那是快期中考試的時候,她對我們說:“你們期中考試要是考好了,我們就辦個派對慶祝一下。”大家聽了都興致很高,就算臨時抱佛腳吧,個個都很專心地複習。果然,期中考試我們班考好了,可她卻因某個原因沒給我們辦派對。雖然跟我們說過“對不起”,但我的心裏仍然久久不能平復。

終於,某天讓我得了個數落她的機會。那天,一年級的班主任本來說好要借書給我們班的,可後來又說不借了。她就在我們面前唸叨:“唉,出爾反爾,怎麼可以這樣呢?”當時我想也沒多想,就接了一句:“就是啊,說話跟放屁一樣!”話音剛落,班上的同學就笑了起來。我見同學笑了,就更“猖狂”了,說:“和你有得一拼啊!”大夥又笑了,她也笑了,只是笑得很尷尬,但我卻沒發覺。我只見她笑了笑,就走出了教室了。我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又轉過頭跟別人說話去了。後來,君走過來悄悄對我說:“老師她哭了!”“爲什麼啊?”君說:“因爲你啊,要不是你成績好,她早就罵來了!”

我當時心裏感到有些不安,靜靜地走出教室,只見她站在教室外偷偷抹眼淚。這時的我,感覺像萬箭穿心般的疼。

“老師!”我輕輕叫了一聲。

她轉過頭來,我說:“你眼睛……進沙子了?”她忍俊不禁。我緊接着說:“對,對不起!”她只是搖了搖頭。

然後,她對我說:“凡事都要適可而止,開玩笑也一樣!”

是啊,我不能認爲自己與她的關係好,就可以肆無忌憚地亂開玩笑,做有失禮節的事情,畢竟她是我的老師,還是班主任呢!其實,凡事都應該有度,要適可而止,不僅僅是開玩笑,做別的事也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