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對於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義。爲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凡事都有度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1

老鷹在空中飛翔,如果飛入大氣層,則會被強大的電流所吸引,發生高空漂浮現象。如果飛的太低,則不能看見遠處的東西,而且不能捕到充足的食物。所以,凡事皆有度,老鷹只有掌握好度纔不會被電流所吸引,而且看得遠,捕獲的食物才更豐富。

凡事皆有度,需要我們限制自己的慾望。秦人的哀嘆告誡我們: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皆有一統天下之心。在此慾望的支持下,秦國脫穎而出,統一海內。誰知秦王的慾望不斷膨脹,即使天下唯我獨尊也不能令他滿足。焚書坑儒,死虐生靈,終至天下怨聲載道,人們不堪其苦,憤然起義,遂滅秦國。此其受慾望所支配,不能自拔之果也。在秦始皇的墓碑上,寫滿了豐功偉績,但也鐫刻着後人對他的種。種罵名。

凡事皆有度,需要我們看清事實與虛幻。賽馬提斯寫了一本著名的小說《堂吉訶德》在這本經典小說中,主人公堂吉訶德因陷入他所熱愛的騎士小說,把現實和虛擬都混淆了。他忍不住去行俠仗義,找出了一副盔甲,牽出了一匹瘦馬,帶上了他的僕人就開始上路了。他在一路上將風車看成怪物,將羊羣看成正要決鬥的士兵,一次又一次地進行決鬥,失敗了卻還是堅信自己。當他被宮廷裏的人嘲笑,取樂,當成玩具任人玩弄後,被過去的種。種事攪成了遍體鱗傷時,他終於醒悟了,承認他自己不是騎士堂吉訶德,而是善人吉哈洛。

凡是皆有度,需要我們懂得付出。很多人都認爲,對於父母的索取,是理所當然的,然而你們又何曾知道,父母也是來之不易的,他們無論颳風下雨,無論炎熱酷暑,都是在默默無聞的付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用汗水,用青春,用那個撐起整個家的肩膀換來的。我們在學習上有不如意的事,還要回到家撒撒嬌,發發脾氣,甚至要沉默幾天才說話。可是父母在工作上的苦、累又向誰訴說呢?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也要有所行動,有所表現。無止盡的索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也要懂得感恩。

試想,如果秦始皇能夠限制自己的慾望,在他在位期間能夠做到“有度”,那麼秦王朝又是怎樣一番的景象?試想,如果堂吉訶德一錯再錯下去,他的靈魂在地下會安息嗎?試想,如果我們永無止盡的向父母索取,卻不懂得付出,那麼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只會傷人傷己罷了。

從現在開始,抑制自己的慾望,看清事實與虛擬,懂得付出,這樣我們人生之花才能開得更美麗。我們也唯有把握好度,才能把每件事做得更好、更漂亮!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2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中庸》——題記

千年前,孔子提出‘中庸’一說,爲今後千餘年的人們留下無盡的知識財富。中庸,也就是如今常提的做事的‘度’,不宜過剛,不宜過軟。過剛易折,過軟易欺。如何控制這其中的平衡,便是一生都要研究的。

下至平民百姓,上至國家統領,他們都要控制一個度。

單論百姓,生活中處處有需要用度的地方。買,過於壓價,使人心中滋生對此人的不屑;不屑壓價,叫人誤認成可以隨意變價。賣,過於高價,無人願買;過於低價,叫人不經疑惑這是真貨嗎?學習,過於認真,反而適得其反,成爲‘書呆子’;不願認真,從何而來令人羨慕的好成績?玩樂,過於放縱,處處是害,指不定走上犯罪之路;過於拘束,無人願陪你玩,又何來玩樂一說?只還僅僅只是做事上的,就連性格之中,也有度,甚至這度也能決定你一生的走向。過於活潑,可能招惹處處是非;過於文靜,可能錯過將自己閃光點站崗的可能;過於無防備,可能無意之中,落入他人陷阱,說出團隊機密;過於疑神疑鬼,不信任他人,可能使人不敢與之接觸,認爲此人心機太重,不宜爲友。如此泛泛一談,大致也就明瞭了,先前所提的‘不宜過剛,不宜過軟’也就印證了這段話,但又如何應用自己的理解解決這些既矛盾又不矛盾的問題呢?我認爲做好的代表就是那些手握重權的國家權力掌握者了。

中國的外交政策。中國向來不會隨意聲稱那一方對,哪一方錯,也不會公開聲稱自己支持哪一方,反對哪一方。如中國的外交部發言,一旦哪一國發生戰亂,無不是老生常談般的語言:“我方希望各國尊重該國人民的意願,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爭端……”說白了挺簡單的:你們自個兒慢慢鬥,我承認最後的勝者便可。這種方法在各國外交發言上屢見不鮮,雖說不討任何一方的喜歡,但也不得罪任何一方,以求達到‘八面玲瓏’的狀態。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度。

度,在兩個極端之中選出一個位置,取兩方之精華,合成最後的‘度’。度,不偏激,用溫和的方式,撫平傷口;度,不溫和,用偏激的方式,解決爭端;度,被崇尚,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完成任務;度,被唾棄,被指責無激情,無亮點,無主見。

千年後的我們,在對度的應用和理解上,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運用,但它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3

國外有諺“偉大變爲可笑只有一步”,“比人多跑一步的人是聖人,比人多跑兩步的是瘋子”。

國內有諺“欲速則不達”,“貪多嚼不爛”,“過猶不及”。

這些民諺都是在講“度”的。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是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着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百度是水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我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爲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爲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佈,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喝酒,朋友們聚在一起喝點酒,聊聊天,交流信息,增進感情,本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但酒一過度就要出事了,輕者出洋相,重者傷和氣,更有甚者傷身體,誤正事。

例如說話,說話也有度。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拉格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哪能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人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謙虛指不自滿,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僞。明明學富五車,非說自己孤陋寡聞;明明碩果累累,非言乃雕蟲小技;明明能擔負重任,卻幾番推辭,稱自己無德無才,只可乾點小事。

勤奮是美德。勤勤懇懇,埋頭苦幹,事業心強是好事。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弦繃得太緊就容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帶病堅持工作,精神雖可嘉,但不足取。沒有條件不說,有條件爲什麼不去看病治療呢?有些人以透支生命去賺錢更是本末倒置。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爲醜。

例如對真的理解,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錯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真。不及,真的不全面,過了,超過是適用範圍,真理就變成了謬誤。真理和謬誤只有一步之遙,怎麼才能使問題看得客觀、合理呢?除了加強修養,提高認識水平外,就要對問題的注意視點以合理定位。找準視點,限度地提高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質量。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纔是善。嬌慣子女不是真愛,救濟貧困的人當然值得讚揚,但不如激人自立,教人自強,助人脫貧。行善有範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有“度”纔有“和諧”。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始終處於不和諧之中。一開始,人類對自然的盲目崇拜和認同。把自然當作主宰自己的主人。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無度;而後,人類壯大了,先進了,又要做自然的主人,肆意向自然索取財富,這又是認識上的另一種無度。人不應當做自然的主人,只能做自然的朋友,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統一,這纔是人與自然關係的適度。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4

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條萬條,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着極限或界限,一l做關節點或臨界點,而超出這個範圍,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變化。水的沸點是攝氏一百度,水的凝點是攝氏零度。從攝氏零度到攝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體狀態的溫度範圍。過了這個度,水要麼變成水蒸氣,要麼變成冰。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個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還有幸福和快樂可談嗎?他還可能有所作爲嗎?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過度的自由就會失去自由。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彈簧就無法復原了。做人做事,爲人處事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佈。日常生活中的“度”,幾乎處處可見。

例如說話的分寸。話不可不說,不可多說。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人有雙耳雙眼一口,那就應該多聽多看慎言,言多必失。”開玩笑是入際關係的一種潤滑劑,但是忌過度,一過度必傷感情。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庸俗或是尖刻。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適當。”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纔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爲醜。

例如對善的理解。對人懷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舉,的確是入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處纔是善。父母對子女的真愛應該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強。過度的愛反而會害了子女。行善的範圍也要講究度,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毒蛇講憐憫。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

“度”是大學問。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賢人哲人在他們的學說中都有對“度”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講“度”。例如量變到一定程度下才會發生質變。儒學講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主張順其自然,適應自然;佛學談心理平衡;達爾文談“適者生存”。可見,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生大本事。

有人認爲讀書生智慧。不錯,人的智慧在讀書中會得到啓迪,經常讀書會使人更睿智,這是不爭的事實。讀書也有“度”。書不可不讀,書又不可濫讀。書,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讀書,讀死書,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

我們的身邊處處是“度”,藝術講究度,科學講究度,生活講究度,經商講究度,人生講究度。人的一生豈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凡事都有度議論文5

人生道理有千萬條,但只要掌握了“凡事皆有度”這一條,便可以悟出其它的人生道理。

“凡事皆有度”。短短五個字,卻道出了慎交朋友的哲理。朋友彷彿是冬日的暖陽,可以在寒冷時給予我們一絲溫暖。但是,交朋友也不能盲目信任或過度謹慎,不然到頭來,吃苦受罪的只能是自己。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也就是這個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在選擇朋友時,應該做到捧一片真心、帶十分謹慎。因爲,只有不忘“凡事皆有度”的原則,才能擁有真誠的友誼,才能少走彎路,闊步向前。

自古就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說法,談的就是讀書與旅行於人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然而有些學者,沉浸在書中無法自拔,缺少發現世界之美的眼睛,自然容易出現短視的遺憾。還有一些熱衷旅行者,整天環遊各地,賞盡美景,但對於世界各地的文化卻一問三不知,自然也不能排入“行者”之列。爲此,我們在處理讀書與旅行的關係時,應該拿捏住適當的度,二者均不可過度。如果學者能夠在學習後欣賞人間風光,行者能夠在旅行後閱讀文學書籍;那麼學者與行者將將讀書與旅行有機結合到了一起,自然就成爲了智者。

不單如此,自信也需要把握度。《三國演義》中嚴顏因過於信任自己的緩兵之計,只能落得個敗北;《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因過於信服自己的法力,最終讓哈利佔了上風;《西遊記》中孫悟空因過於自信,竟與如來佛祖鬥法而被困五指山下。所以,我們應將“凡事皆有度”的道理謹記於心,莫因一時衝動與盲目自信而壞了大事。

行善有範圍,豈能像唐僧那樣對妖怪講慈悲?豈能像東郭先生那樣對惡狼將講善良?豈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農夫對蛇講憐憫?行善有度,對惡人的善良就是對人民的犯罪。“度”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我們務必將他牢記於心,以避免釀成大錯。善需行,但善不可過度行,善一旦過度,輕則可能造成驚恐,重則可能導致殺身之禍。

“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着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凡事皆有度,過度造成禍,但適度就可以掌握人生的道理。因此,我們更應遵守“度”的原則,去摸索人生智慧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