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飯包的散文

飯包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飯包的散文1

我們的懂事長很體恤下屬,凡是工作滿一年的就有一個星期的帶薪假,多年沒有回家鄉的我,迫不及待的買了飛機票,坐上了飛往家鄉的飛機,長春。

飯包的散文

在長春坐上大巴,很快來到了家鄉四平市,一下車,就看見姐姐妹妹來接我,久別重逢,我的心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我們姐妹三人擁抱在一起,高興的又是流淚又是笑的,此刻的我,彷彿覺得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了,有姐妹的疼愛,真好,好希望永遠定格在這幸福的時刻裏。

姐妹團聚有說不完的話,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姐家。

姐妹動手做了好大一桌菜,我敢說這一桌菜比她們過春節的菜都豐盛,有小雞燉蘑菇,有排骨燜刀魚,有酸菜燉粉條,還有炒菜一共十幾道菜,還有一道菜是我好多年都不曾吃到的菜,那是唯有東北纔有的,那就是飯包,製作方法是用煮熟了去了皮的土豆,茄子,放到大碗裏,用筷子夾碎,然後放上自己釀製的金黃醬,和金蛋燜子,還有綠綠的大蔥葉,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在拿來洗淨的大白菜葉,把攪拌好的土豆茄子,扣在白菜葉上,上面在放些米飯,白菜葉包起來,就叫飯包,這是我最愛吃的飯包,沒想到姐姐心細,知道這是我的最愛,飯包,百忙中都沒有忘記。

吃夠大魚大肉的我,見了這飯包,彷彿見了山珍海味,不,比山珍海味還有故事的美味,我連忙動手製作起來,然後狠狠的咬一大口,家鄉獨有的特色飯包,這是兒時的那個年代最最美味的美食了,我吃的不是飯包,是兒時的記憶,是媽媽的味道,是對母親的太多太多的留戀。

哦,家鄉的獨有的飯包,我兒時的故事。我深深的思念。

飯包的散文2

飯包,是黑龍江省所特有的農家飯食。將烀好的新鮮茄子和土豆搗碎,加上剛從地裏揪來碧綠的大蔥葉和香菜,拌上用半紅半青的辣椒炸的自家下的農村大醬,再加上少許的小米乾飯,然後選一片去了幫的大白菜葉,將它們包裹起來,一個香噴噴的飯包就做成了。 ?

飯包一般有二大碗般大小,吃的時候,下面要接上飯碗,以防飯包裏的食物掉下來,需用雙手小心捧在手裏,大口地咬下來,把嘴填滿,嚓哧嚓哧是嚼白菜葉的聲音,咕隆咕隆是嚥下食物時食道里的聲音,只有這般狼吞虎嚥的吃法才能吃出飯包的香來。 ?

小時候每到夏秋之際,經常能吃到母親做的飯包。飯包一般是在晚飯時才吃的,因爲莊戶人家的夏秋之際每天從早到晚都是忙碌的,只有晚上吃飯時纔有比較充足的時間細品這特殊的飯食。 ?

爲了吃好這頓飯,母親吃過中午飯就要開始準備了。先是到園子裏揪蔥葉和香菜,摘茄子和辣椒,摸土豆(不直接拔土豆秧,而是把土豆秧下面的土扒去,在土裏把一堆土豆中的幾個摸出來,然後再把土埋上,這樣,既吃到了土豆,土豆秧又沒有死,沒有長成的土豆還會不受影響地繼續生長),然後回來把茄子和土豆洗乾淨放到鍋裏烀熟,再把蔥、香菜和白菜洗乾淨控出水分,最後,把小米在鍋裏煮到半生撈出來放到鍋裏蒸熟,準備工作就作完了。 ?

晚上吃飯時,勞累了一天的父親自顧自有滋有味地吃起來,而不到十歲的我和哥哥弟弟三人不會包,就只能等着母親給我們包好,送到我們手上才能吃到嘴裏。往往每到這時,母親剛把飯包遞到最後一個沒有吃到的兒子手上,準備再包一個自己吃時,第一個吃飯包的兒子已經消滅了一個,眼巴巴地在等着下一個飯包了。就這樣,母親每次都要等三個兒子都吃飽了以後,自己才能吃到嘴裏。而每每此時,留給母親的飯包原料,不是缺飯,就是少蔥,或者沒有了大個的白菜葉,飯包已無法再包了,所以,母親只好草草吃一點填飽肚子。 ?

如今,早已成家立業的我,於多少次對往事的品味中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在那些許多人都吃不飽的年月裏,家裏每到夏秋之際這青黃不接的日子裏,經常吃的飯包,並不是追求美味才吃的,飯包裏的土豆和茄子等應時蔬菜代替了短缺的糧食,母親的一雙巧手也終究難爲無米之炊,只能用這些半蔬半糧的代食品來爲家人充飢了。而很多次母親都是侍候我們吃飽,自己卻挨着餓。 ?

女兒漸漸大了,我也學着母親的`樣子,包給她吃,教她學習包飯包。每到這時,與妻子女兒一家人圍着餐桌一通忙乎,卻無論如何也吃不出小時候的那種氛圍,也吃不出當年的那種香甜。 ?

母親辭世已一年多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母親包的飯包緊緻而結實,飯和菜拌的均勻,捧在手裏不會散,吃起來方便,那種充實的感覺還像昨天一樣親切而又清晰。 ?

難忘母親親手包的飯包,它不僅養育了我強健的體魄,也鑄就了我自強不息的性格。普普通通的農家飯包,它承載着一段沉甸甸的歷史,向後人訴說着一段難忘的故事。?

飯包的散文3

春節放假期間,大魚大肉吃膩了,孩子們想起吃飯包。下午,妻子去市場買回來了白菜葉、香蔥、苦苣、黃瓜、豆瓣醬、香菜、幹豆腐。用雞蛋炸醬,根據個人口味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雞蛋醬或肉醬,加入蔥末拌好, 再用白菜葉幹豆腐等選擇鋪開,把適量的拌飯放入其中,再放入香蔥絲、香菜段、苦苣、黃瓜條、肉絲等,然後捲成爲一個條狀,從一頭咬着吃,真是其香無比。原生態吃法,又回到了我家的餐桌上。

打飯包,是用菜葉包上米飯來吃的一種便利餐食。這種吃法在東北很普及,也是東北一大特色,大人小孩都愛吃。

飯包,追朔在明朝《酌中志飲食好尚四月》中,記載:“以各樣精肥肉、姜、蔥、蒜……拌飯,以萵苣大葉裹之,”名曰:“飯包兒”。

打飯包,也是滿族人一種傳統的餐食方式。滿語稱“乏克”。作爲特定時期滿族飲食文化,帶有北方鮮明的特徵。 據傳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將士追剿明軍,將士們處於捱餓狀態,危難之時,老百姓紛紛獻出家裏的剩飯,用大白菜葉,包上小蔥、大醬、香菜、辣椒等小菜,送給將士們捧着吃,既方便又快當,在軍事上贏得了時間,取得了圍殲的勝利。後來,清宮每年把農曆八月二十六日這天,作爲"乏克"節來紀念。御膳房打飯包,供皇子皇孫、嬪妃和娘娘食用,不忘祖先創業的艱難。

吃飯包,也成爲北方人的傳統。小時候是母親打飯包,精選大白菜葉,加醬料、切絲的小蔥、香菜和飯糰配料,飯包成了。母親包手把手教我兩手捧着吃,別掉米飯,別撒醬湯。吃得爽,有着那個年代最淳樸的味道。

兒子上大學的時候放假回家,妻子總是高興地給兒子打飯包吃。看着兒子吃得又香又飽的時候,總是露出甜美滿意的微笑。現在妻子打飯包教給外孫子吃法,把小外孫撐得小肚溜圓。看到這情景,我想,這也成了祖輩傳了。

打飯包的習俗,在北方民間百姓中流傳至今,帶有滿族粗獷豪放的遺風。經濟實惠,口感濃香,是純綠色食品。飯包菜飯混合,既是生菜,有綠葉素又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營養沒有破壞,又比較均衡,菜葉中的纖維素能促使胃腸蠕動,有助於消化。每個人喜歡什麼口味,就用什麼醬,味道絕對不同。但我認爲最講究、最純粹、最原始的還是用生醬,根據時令和個人的口味,可以隨便地添加不同的東西在裏面。清淡下飯,人人愛吃。

打飯包不僅僅是我國北方百姓的一種吃法,在國外也很受喜歡。韓國的打飯包用的是生菜葉,飯放的少,主要放一些烤肉、魚片和紫菜等,是講究營養的一種吃法。

改革開放以後,這種農家飯食悄然上了市面,蹬了大雅之堂。北方人們不光是在自家裏吃,在大街繁華的市面上,到處可以見到打飯包的鋪子。尤其是在商城裏面每個角落都有飯包鋪。這些飯包鋪,專門面爲商場裏服飾精品屋的小老闆和服務員午飯服務的。逛街買衣服的人多,活忙,中午買個飯包墊吧墊吧,既省時,又便宜,還不耽誤生意。到飯時的時候,買飯包的人都得排隊,生意特火。如:“李三姐飯包”,“二丫飯包”,有字號名氣,各有口味特色,好吃可口。有字號名氣的飯鋪,每天都賣四大保溫桶飯,大小飯飽價格不等,有四元、五元、七元的。飯包鋪是碗大勺子有準,要幾元錢的,包幾元錢的。要啥口味的,包啥口味的。在飯包外,專門包着一個食品袋,既能拎走,有安全衛生。在人多的時候,三四個人在打飯包還供應不上。就連逛街時髦的男女小青年捨棄了吃洋餐,在飯鋪打個飯包邊吃邊逛街,讓人爽的了不得。現在打飯包不分季節,無冬歷夏,菜市場有專賣打飯包的大白菜葉。飯包也成爲四季的餐食了。打飯包,必須用大米和小米混在一起悶的二米飯;用的醬也是東北獨特味道的蔥花醬;還要摻上辣椒油、土豆泥和蔥絲香菜;在傳統的做法中又加上了炸得酥脆的土豆絲、拍碎的香辣酥和碾碎的炒花生米,吃起來更香了。我有的時候上街餓了,饞了,就買個飯飽吃。大街上的飯包鋪,也成了東北的一道靚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