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金包銀蓑衣飯的散文

金包銀蓑衣飯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6W 次

玉米、土豆和小麥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糧。在土家族,吃米飯就代表着富貴,歷史上是有錢人才吃得起的。土家人平時吃苞谷爲多,但食用起來口感欠佳,因此,土家族人突發奇想,選用大米佐之,滋味便大不相同了,口感變得細膩,吃起來滿嘴飴香,而且還提高了食物的營養

金包銀蓑衣飯的散文

這就是土家族人突發奇想的發明——金包銀蓑衣飯。

“金包銀蓑衣飯”就字面上來理解,金,即玉米呈黃色,黃爲金;銀,即大米呈銀灰色,灰色爲銀;“金包銀”就是將玉米麪與大米混合,合二爲一;其蓑衣飯,就有些費解了,據瞭解意思是這樣的:“蓑衣是鄂西土家族人雨季耕種必備的雨具,由棕片縫製,配以斗笠。下雨時節,土家人勞作回來,脫下蓑衣便會吃這種由玉米粉與大米混合的飯。又因爲土家人常把蓑衣掛在屋前的柱子上,遠遠看去極像玉米的苞衣,故得蓑衣飯之名。”

“金包銀”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下雨時節,土家人勞作回來,脫下蓑衣便會吃這種由玉米粉與大米混合的飯。又因爲土家人常把蓑衣掛在屋前的柱子上,遠遠看去極像玉米的苞衣,故此飯在當地又有“蓑衣飯”之名。

其中米飯比玉米麪多,叫“金包銀”;玉米麪比米飯多,叫“銀包金”。

在家制作家常美食:金包銀蓑衣飯。金包銀蓑衣飯,本是土家族人的一種地方特色美食,隨着時代的變遷,現在在湖北、重慶等地,民間百姓家家戶戶會做、也經常吃金包銀蓑衣飯。”

蒸熟後的金包銀蓑衣飯。入口清香,拌合渣(懶豆腐)吃,其香味更濃,食慾大開,食後不易餓。

“碓舂大米粲如銀,苞谷磨來面似金。青蔑花箍杉木甑,做成熟飯莫能分。”“金包銀”好吃,做起來可沒那麼容易,它的製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將大米煮成半生不熟的米飯,再將米飯打散,拌進事先磨好的苞穀粉,然後一起上甑蒸,待苞谷飯快熟的時候澆上少量的'開水。這樣做成的飯,每一粒大米上都有一層金黃的苞穀粉。在做金包銀時,加入的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水多了,金包銀會粘成一團半生不熟的麪糊糊,水少了,會幹燥得嗆喉嚨。

“金包銀”營養豐富、鬆軟味香,其顏色鮮亮,黃裏透白,被土家人視爲“吉利飯”,因此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宴請賓朋,都少不了“金包銀”。

金黃玉米粉裹着雪白大米飯,顆顆晶瑩,粒粒剔透,粗糧細糧巧妙搭配,好吃不膩味。

往往現在吃着金包銀的蓑衣飯,就會把記憶的閘門追溯到六七十年代那時的老家丹水,那個時候,農村實行的是“大集體”,整個國家都是計劃經濟,吃糧靠分配,購物憑計劃。

出生在那個時代的一代人,雖然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沒有經歷過硝煙戰火,但他們卻沒有真正的享受過生活。每天天剛亮,全村人即生產隊的人都要像部隊一樣集中排隊背語錄喊口號,才能去幹活;由於貧困落後,那時的農村還是原始村落,偏避山路遠,有些農田耕地達十多二十公里遠,村民就這樣每天挑着過百斤重的擔子,爬山涉水去幹這種繁重的農活;吃飯的話,每頓只有三兩八的米飯,這對於每天干重體力活的農村人來說,是遠遠吃不飽的,加上每餐基本上就一個素菜,且豬油放的少的可憐,是難見油光的那種,一年難吃二頓肉,一般過年纔有機會吃上肉的,艱苦的農村生活造就那一代農村人瘦骨如柴的魔鬼身材……

哎!那個時候想吃“金包銀蓑衣飯”,只能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癡心妄想”。現在好了,每餐都是雞鴨魚肉、葷素搭配。吃得腮窩子直流油。

即使這樣,人們還是不滿意。時下又興起了返璞歸真,吃農家飯,喝農家湯。特別是土家族“金包銀蓑衣飯”更受人們普遍青睞。

金包銀蓑衣飯是由大米和玉米麪混合蒸煮製成,具體做法很簡單。輕輕鬆鬆就可以學會,學會後你就成半個“土家通”了。

首先,選用上等玉米,用石磨或粉粹機磨成玉米麪,再用細竹篩篩去粗糙部分。當然,現在生活在城市裏的居民就不用這麼麻煩了,可以直接到超市裏購買玉米麪。

接着,把玉米麪用適量的水調和均勻,待其充分溼潤、發脹。

然後,將大米煮成半熟撈起、也可以煮熟,也可以用上頓沒有吃完的白米飯,與充分溼潤、發脹的玉米麪拌均勻。

最後,用木甑或蒸鍋蒸制。注意,蒸格上面加塊布,以免玉米麪從小孔中漏下。將拌和的玉米麪、白米飯上蒸格。金包銀蓑衣飯上汽後約20分鐘即可蒸熟。

“金包銀”不但看起來新鮮、聞起來清香、吃起來可口,而且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百益無一害。

“金包銀”不光我們土家人喜歡吃,許多外鄉人到我們這兒來也都點名要吃“金包銀”,有的一吃就是三大碗。

“金包銀”風味獨特,遠近聞名,吸引了衆多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