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語文課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文《詹天佑》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文《詹天佑》教學反思

語文課文《詹天佑》教學反思1

我在教《詹天佑》時,以“自讀自悟”教學模式爲主,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講讀第四自然段“勘測線路”部分時,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學生帶着明確的學習目標充分自由讀:邊讀邊用你喜歡的符號劃出這一段中最使你感動的語句,並想想這些語句爲什麼使你感動?

第二步、圍繞這一學習目標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1: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說:“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因爲這段話使我體會到詹天佑具有一絲不苟的工作精神。學生2:最使我感動的語句是:他親自帶着學生和工人,……他常常請教當地的農民。因爲讀着這段話,我彷彿親眼見到了詹天佑不辭勞苦地工作的情景……)學生在寬鬆自在的氛圍中漫讀,盡情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得,充分比較分析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進行自發反饋、調整補救。

第三步、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自主感悟。“語言”部分讓學生轉換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品質:假設你是詹天佑你會怎樣對工程技術人員說這番話?“一千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的語言告訴我:他們心目中的詹天佑或語重心長,或和藹而不失嚴肅……“行動”部分讓學生想象畫面朗讀,體會人物品質:讀了以後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此時此刻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心理活動”部分讓學生假設情境朗讀,體會人物品質:這條鐵路一旦修不成就會使中國工程師失掉信心,如果修成了,就能鼓舞人民,突出詹天佑的愛國心。學生深情並茂的朗讀,使我感受到:他們對詹天佑懷着無比崇敬之情。

在講讀第五、六自然段“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我採用了畫一畫,演一演的教學方法。居庸關隧道和八達嶺隧道開鑿的方法各自不同,前者採用從兩端同時向中間鑿進的辦法,後者採用中部鑿井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讀討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簡單的開鑿辦法示意圖,無須多講,學生就能明白。詹天佑在修築京張鐵路工程中,最能突出表現其傑出才幹的地方,就是設計了“人字形”線路。講解時,讓學生親自進行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的運行路線的實物演示,揭示詹天佑不僅是我國的愛國工程師,而且是我國傑出的愛國工程師。

語文課文《詹天佑》教學反思2

《詹天佑》這篇課文我已經上過好幾遍了,對教材非常熟悉,《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那天上午第2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課文第三段。我先是很順利地完成了第4自然段的教學任務,接着教學5—6自然段。我佈置學生每人蔘照作業本上的示意圖畫出詹天佑採用的兩種開鑿隧道的方法和設計的一條“人”字形線路的簡單示意圖及線路圖,並模仿導遊介紹給大家聽。當我指名朱豪傑同學上臺出示和介紹完畢後,我滿意地表揚了他畫得形象逼真,連火車頭也畫上去了,而且介紹的非常生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董斌同學舉手發言提出了異議,他說:“照這麼說有一個火車頭要倒着開,那麼火車頭怎麼可以倒着呢?”接着,陸敏益同學也扯着嗓子說:“這樣火車頭的傳動裝置要改換過來纔可以開動,怎麼改呢?我認爲這是不可能的。”這時,同學們也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注視着我,有的竊竊私語來。頓時,我茫然了,不知怎樣向學生解釋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因爲出現這樣的情景是我在課前所意想不到的。稍停片刻,我終於想起了汽車和我家鄉的小火車也能倒開。於是,我大聲地用這些例子加以證明詹天佑的設計方法的切實可行,直到學生回答說:“懂了!”爲止。然而,我從同學們木然的表情和遲疑的聲音中清楚地知道他們沒有真正懂。這堂課就這樣不了了之地結束了,但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這大概是習慣吧,我總是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可是,隨着課堂教學新課程目標的實施,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學反思《《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這樣教師上課時難免會碰到始料不及的問題。這給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除了教學經驗,更多的來自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即紮實的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後越來越感受到的。這堂課上學生不知道火車能倒着開,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爲教師的我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沒有運用物理原理來闡明這一複雜的科學道理。所以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如果我在課前瞭解一些有關火車傳動裝置方面的原理;如果我在當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如果能將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發動學生通過自己課外蒐集資料,再討論、解決問題,就不會出現這個失誤了。這是我對這節課堂教學實踐課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新時期的教師應該成爲勇於實踐,不斷反思,敢於創新的研究型教師。教師在付出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汲取”。要不斷地“汲取”知識和能力的養分。這樣,纔會使教學之長河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