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大綱

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

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1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是德育教育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說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岩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敘,很有代表性。

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

一、開頭,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動畫。

三、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閱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爲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書讀百邊,其義自見”。

2、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在教學設計人字形線路時,學生並沒有提出,爲什麼要設計人字形線路?設計這個線路有什麼好處?要是能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

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最後的創意表達,拓展思維,沒有給學生很多的時間去思考,去講,學生的情感沒有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2

教學了《詹天佑》一課,有很多感觸:

1、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流暢。教學本課,我抓住“愛國”和“傑出”兩個中心詞,引導學生抓住具體事例,結合重點的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課我分爲五大環節,分別是:⑴複習導入,溫故知新;⑵情感鋪墊、整理脈絡;⑶精讀感悟,感受“愛國之情”;⑷自主探究,感受“傑出之才”;⑸五、總結全文,昇華主題。各教學環節基本能自然過渡,使整課的教學渾然一體。

2、充分挖掘材料,注重鋪墊和擴展。詹天佑是寫人的文章,爲了豐滿人物形象,我補充了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一些材料,如修築鐵路的宣誓詞、寫給諾索布夫人的信和修築鐵路過程中的一些事蹟,作爲情感的鋪墊和文本的擴展,讓學生更全面地感知詹天佑的愛國和傑出。

3、課堂要求明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學習“勘測線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形路線”三大材料時,我都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嚮導,這樣既可提高課堂效率,又有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理解兩種開鑿隧道方法的好處以及“人”字形線路設計的妙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爲了突破難點,首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然後在黑板畫出居庸關、八達嶺的形狀,讓學生用簡單的箭頭劃出開鑿的方法。理解人字形線路的時候使用簡圖和視頻動畫相結合的形式,力求讓抽象的語言變成直觀的視圖,讓學生更直觀地、更清晰地理解,從而充分地領悟詹天佑的傑出才能。

語文課詹天佑教學反思3

《詹天佑》這篇課文我已經上過好幾遍了,對教材非常熟悉,《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那天上午第2節語文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課文第三段。我先是很順利地完成了第4自然段的教學任務,接着教學5—6自然段。我佈置學生每人蔘照作業本上的示意圖畫出詹天佑採用的兩種開鑿隧道的方法和設計的一條“人”字形線路的簡單示意圖及線路圖,並模仿導遊介紹給大家聽。當我指名朱豪傑同學上臺出示和介紹完畢後,我滿意地表揚了他畫得形象逼真,連火車頭也畫上去了,而且介紹的非常生動。可是,意想不到的情景發生了。董斌同學舉手發言提出了異議,他說:“照這麼說有一個火車頭要倒着開,那麼火車頭怎麼可以倒着呢?”接着,陸敏益同學也扯着嗓子說:“這樣火車頭的傳動裝置要改換過來纔可以開動,怎麼改呢?我認爲這是不可能的。”這時,同學們也用迷惑不解的眼光注視着我,有的竊竊私語來。頓時,我茫然了,不知怎樣向學生解釋這其中的科學道理,因爲出現這樣的情景是我在課前所意想不到的。稍停片刻,我終於想起了汽車和我家鄉的小火車也能倒開。於是,我大聲地用這些例子加以證明詹天佑的設計方法的切實可行,直到學生回答說:“懂了!”爲止。然而,我從同學們木然的表情和遲疑的聲音中清楚地知道他們沒有真正懂。這堂課就這樣不了了之地結束了,但留給了我深深的思考。

這大概是習慣吧,我總是在課前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尤其是把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可是,隨着課堂教學新課程目標的實施,允許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教學反思《《詹天佑》課堂教學反思》。這樣教師上課時難免會碰到始料不及的問題。這給我們教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要有很好的應變能力。這種應變能力除了教學經驗,更多的來自教師自身的基本功(即紮實的知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這是我上完這堂課後越來越感受到的。這堂課上學生不知道火車能倒着開,這是很正常的。但作爲教師的我只是簡單地舉例說明,沒有運用物理原理來闡明這一複雜的科學道理。所以導致學生一知半解。如果我在課前瞭解一些有關火車傳動裝置方面的原理;如果我在當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如果能將課堂上解決不了的問題發動學生通過自己課外蒐集資料,再討論、解決問題,就不會出現這個失誤了。這是我對這節課堂教學實踐課的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和反思,我進一步認識到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新時期的教師應該成爲勇於實踐,不斷反思,敢於創新的研究型教師。教師在付出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汲取”。要不斷地“汲取”知識和能力的養分。這樣,纔會使教學之長河變成“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知識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