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範文(通用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雨說》是九年級第一單元的一篇詩歌,它清新活潑,明朗而耐讀,輕美如音樂。讀來給人以美得享受,結合自己所上的課,特反思以下幾點:

詩歌的教學中在讀,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書讀百遍,其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地朗讀,品味式地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這是寫給兒童的一首詩應該讀的親切,自然,充滿愛心,這是關鍵。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精神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解讀,要認真閱讀,理解詩歌的寫作思路。既然是《雨說》,那麼就要讓學生明確“雨”說了什麼。並品味它的語言魅力。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

通過詩歌的學習,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何種坎坷,都要勇敢、樂觀的生活。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會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避免空洞的說教。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樣一來,便達到了詩歌教學的目的。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很久以來,我們語文爲什麼變得枯燥無味了?事實上,是我們教學的主導思想存在問題,當我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時候,語文就有趣了。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做講臺的“霸主”,大量擠佔原本屬於學生的空間和時間,好像講臺是專爲我們設計似的,課堂上總希望學生接受我們的一切,恨不得在學生的腦袋上找個洞往下灌,當然,公開課上我們都做得很好,一到隨堂課,我們常常身不由己的講得多。結果,死記硬背多抄寫成了學生的家常便飯,學生的考試成績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我卻不敢恭維。當我們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可曾看見學生昏昏欲睡?我們還總責怪學生不守紀律,我們是否該反思了?很多有實幹精神的老師們在教學中關於以學生爲主體的問題上是做了,不會說;而我們有些老師呢——會說,但不做。

到了說課的時候,只要說到理論,我們很能引經據典,總不忘搬出理論家們的一大堆理論來證明什麼。但一到實際教學中,我們總愛忘記那些高談闊論,依然充當那講臺的“霸主”,照樣滔滔不絕,我們果然是會說,但不做。

是到了我們反思的時候了,我們不能光會說,還要真正的做。我們要減少對學生時空的佔領,還給孩子們一個自主發展的空間。

要真正做到還學生以時空,我們就得忍痛割愛。

首先,我們的課堂準備要轉換一個角度。

改以“教”爲核心爲以“學”爲核心。也即是教師要留給學生大多的時間和空間,由學生在探討中感悟、體驗我們到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皇帝的新裝》一課,我們可以把教學內容設計成課本劇,交給學生分成小組去排演,課堂上老師只要在導入時設計一個問題(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啊?他的新裝有什麼特別的嗎?),然後又學生分組表演。學生表演了課本劇後再設計一個問題(看了這個皇帝和他的大臣們的'故事,請你說說哪個小組表演得最好最像?爲什麼?),由學生把對劇中人物的看法如:“你覺得這個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大臣們都是些什麼樣的人?騙子是什麼樣的人?請寫在黑板上”。老師再指導學生小結,就解決了我們很多老師平時滔滔不絕時的所有問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學到了知識,還通過他們的合作學習在探索中有了創造性的提高。我們可否得出一個結論:你把問題拋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發展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效果會更好呢?

其次,把學生作爲備課和上課的第一要素。

備課時備課標,備教材是不變的程序,但備學生纔是關鍵所在,學生應該是我們教學環節的第一要素。只有弄明白學生有了哪些知識積累,學生喜歡怎樣學習,他們的時代觀念,他們的時代精神,才能去構建適合於學生髮展的問題情境,才能去構建“教師搭臺,學生唱戲”的教學模式。

比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我們不妨從結尾入手拋給學生一個問題:我們一家回來改乘聖瑪洛船,這究竟是爲什麼啊?我想,沿此問題追溯回去,學生一定會帶着濃厚的興趣去閱讀,通過閱讀,他們會了解,我們一家之所以在回家時改乘聖瑪洛船,知識爲了躲開于勒,之所以躲他,是因爲他從一個我們記憶中的富翁變成了窮水手,之前天天唸叨他,是因爲他在信中說要給“我”父親一大筆錢,“我”父母已經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打算用於勒的錢置一所別墅,最先要把他趕到美洲去,是因爲他不但吃光了父母分給他的遺產,還大大佔用了“我”父親應得的那一份等一系列問題,學生都可以自行解決的。因此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記住他們是我們整個教學環節的第一要素,纔是我們語文老師最應該重視的問題。

第三,創造機會,讓學生合作學習,使得他們在合作學習中快樂並進步着。

再用《皇帝的新裝》課本劇教學方式爲例,各個小組的學生通過合作探究,他們除了表演課本內容之外,應該還會猜想皇帝和大臣們在騙子離開後的不同的語言和行爲,甚至還會有讓我們老師想不到的創意內容。如果我們真正的把時間和空間交給了學生,真正讓學生充分的合作學習,我想,學生會而且能夠在合作學習中得到快樂,並創造性地進步着。

第四,教學相長,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與時代同步,與社會接軌。

語文合作學習是以“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爲所追求的一種境界。這與時代精神是同步的,之所謂“面向現代化”嘛。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因此,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集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爲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做一個教學中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有一次我讓學生創意地寫一個網名,其中有個學生這樣寫:帥得驚動大家。學生都歎服:太有才了!我汗顏:比我有創意多了!

我想,我們應該推出“教學相長”式的合作學習模式,我們除了正式職能以外,還可以成爲一個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焦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黃沙如海,找不到絕對相似的兩顆沙粒;綠葉如雲,尋不見完全相同的一雙葉片;人海茫茫,我們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兩個學生。放手吧,把時空還給孩子們,他們會還我們一整世界的精彩!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隨着新課程標準的頒佈施行,語文課堂教學一改過去的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既有體驗新課程的興奮和喜悅,也有感到理論與實際不好統一的矛盾與困惑,發現了許多值得語文教師反思的問題。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課改實踐,談幾點體會以供廣大同行參考。

一、自主、合作、探究流於形式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廣大的語文教師積極的探究語文教學的新途徑,多種多樣的“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異彩紛呈,“自主合作”風靡全國。然而,在繁華的背後是否存在熱鬧的空洞、虛假呢?

在不少公開課、示範課上,有的老師採取學生分組的方式,把一篇課文分成幾部分,每組分配一部分,然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由其他組回答,教師則成了課堂的旁觀者,任由學生在那裏艱難地摸索,這隻能稱之爲“放羊式探究教學法”;有的則採用“保姆式探究教學法”,由於唯恐學生找不到“標準答案”,在學生開始深入探究課文之前,教師就先明確地給出了討論的問題或範圍,以便讓學生討論時“有的放矢”,少走彎路,而且在討論中還時不時“欲說還休”地給學生們提示一下,直到最後圓滿地完成找到“標準答案”的任務;也有的老師在課堂上時而讓學生表演、提問,時而朗讀、討論,形式多樣,但缺少對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於形式。

二、遊離文本,看似熱鬧實則空洞散漫

新形勢下,一套教材統治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對教材的崇拜不復存在,課本在教學中已經不再是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已是大家的共識。但是,新課改中一個較爲普遍的現象是:一節課真正和教學的文本有聯繫的時間常常是三分之一、四分之一或更少,甚至是沒有多少必然聯繫的隨意拓展。比如教學一首詩,再引入兩三首甚至更多的詩,彼此之間只是表象的聯繫。讀了幾篇寫母愛的文章,然後就讓學生寫一篇關於母愛的隨筆。這樣的課堂,成了一類文章或讀寫結合的大超市,文本退居在可有可無的次要位置,對文本的解讀浮光掠影,更別談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閱讀品味了。

此外,新課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課堂上,教師不必拘泥於“教參”上的標準答案,手腳一放開,自然就有了一份瀟灑,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化——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於豐碩的收穫?我們時常看到教師們花費大量精力來設計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但是課文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文本的有效闡發、挖掘和共鳴。

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結果,這樣的課堂只是讓人感覺熱鬧得空洞一篇課文究竟應該怎麼講,什麼方法最好,什麼形式行之有效,很難有一個標準去衡量。然而,就語文教學來說,立足文本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就文本與活動的關係而言,文本是主幹,活動是枝葉,活動是爲文本服務的。如果在備課和上課時只是專注於活動,一味花力氣在活動中創新出花樣,脫離、偏離、忽略了文本,無異本末倒置。

三、過多追求多媒體,忽視語文基本功

現在的教學評價中有一種偏向:不看是否需要,都以使用多媒體爲一種標準,缺少多媒體的課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課,更不是一堂好課。所以,不管有無必要都要用多媒體,不是爲提高效率,而是爲了趕時髦。特別是一些觀摩課、公開課,似乎不採用多媒體就是保守,就是一堂失敗的課。

然而,大量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爲干擾因素。例如有的教師把課件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爲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學生的注意力被鮮豔的色彩所吸引,忽視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有的教師因爲有了多媒體,乾脆不再寫板書,一節課下來,聽課者大飽眼福,可黑板上除了課題沒有其它任何痕跡;有些觀摩課、公開課成了多媒體的大展覽,教師只是按按鍵的工具,看不出教師的組織、指導作用,更看不出教師實踐智。

此外,一堂課就45分鐘,教師不斷播放多媒體,這些課件雖然讓人耳目一新,一時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刺激,引起多種感官的興奮,但其佔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對文本解讀或思維動筆的時間。學生看看錄像、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使課堂效果虛化,對抓學生的“雙基”是極爲不利的。

四、農村學校綜合性學習形同虛設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綜合性學習的要求與目標,教材設計中也充分重視了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新教材中絕大部分活動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動手蒐集與活動主題有關的大量各種資料,如文字、圖片、影像光盤、錄音磁帶甚至於實物等,有的甚至還需要學生走上街頭做實地調查……就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來說,這樣的要求無非是爲了提高學生們利用現代各種傳媒有目的的採集實用信息,以提高他們實際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並有意地調動其社會參與意識。

然而編者們似乎忽略了這樣的一個簡單而又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即中國目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中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廣大偏遠鄉村的農村孩子。試問,對於很多當地尚未接通寬帶網絡,連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農村娃們來說,你讓他們到哪裏去上網查資料,又到哪裏去搞什麼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呢?可若是不搞這些準備活動,這項綜合性學習活動又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爲此,很多農村教師要麼避之不理,要麼一手代勞,使得綜合性學習形同虛設。

總之,新課程改革作爲一個新生事物剛剛走進我們的校園,走進我們的師生,它在前進與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讓我們每一位教師不能否認的是它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給我們的教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堅信我們的教育必將隨之走進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就給我們每一位教師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和不可多得的機遇,更需要我們處理好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取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