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黑板報 > 2015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

2015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2015大學生心理健康手抄報資料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感情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意志健全、行爲協調以及反映適度、人際關係協調、心理活動符合年齡特徵的心理狀態。

  二、常見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幾種:

1.神經衰弱

神經衰弱是一種心因性疾病,神經系統沒有器質性病變,僅僅是功能的減低和失調。導致病因是大腦長期負擔過重、過度疲勞,或因精神受刺激,使情緒 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所致。神經衰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它是由於長期刺激,引起大腦神經活動持續過度緊張,導致大腦興奮和抑制神經活動能力減弱的一種 神經症。主要特徵是易興奮、易激動、易疲憊,並常常伴有各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等。敏感的人和有不良性格的人,更易患此症。

大學生神經衰弱的發生率很高,主要是由於生活學習壓力過大,過分緊張,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良好的適應能力造成的。如學習負擔過重、人際關係緊 張、家庭貧困所帶來的生存壓力、戀愛出現危機、就業壓力過大等都是發病的誘因。如果使神經處於持久的緊張狀態,超過了個體所能忍受的限度,就會導致神經崩 潰和失調。

2.焦慮症

焦慮症是指持續性精神緊張或驚恐發作的狀態。它使患者常常感到惶恐不安,心煩意亂,有的產生恐懼感。它與一般的焦慮情緒不同,一般的焦慮情緒是 由具體對象具體事物引起的。而焦慮症沒有引起焦慮的具體對象和理由。患者常常表現爲無明顯原因和理由的緊張和不安;經常提心吊膽又沒有具體原因;或過分關 心周圍的事物,難以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煩意亂,沒有耐心。並常伴有心悸、頭昏、噁心、手腳發冷等症狀。

3.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常見的精神障礙疾病。它的主要症狀包括失眠、心煩、反應遲鈍、易怒、易激動、處事不冷靜、憂鬱、持久疲勞。 據2004年中國健康協會調查,在北京,每1000人裏就有3個人被明確診斷爲抑鬱障礙患者。2004年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公佈的一項調查數據 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25萬人死於自殺。在自殺行爲者中,70%患有憂鬱症。目前抑鬱症已成爲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爲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 二大疾患。近年來,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變化的加劇、競爭的日益激烈、心理壓力的加大,抑鬱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

4.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某種特定情景或物體產生強烈的恐懼,明知無害,但又不能剋制的神經症。在大學生中比較常見的社交恐怖症。它是指對某一特定的社交場所 和對象產生的恐懼心理。如,有的學生不敢與他人目光相對,不敢和異性說話或交往,一看到對方就臉紅心跳。有的學生在求職面試時變的異常緊張,甚至盜汗、心 跳過速。有的學生不敢和陌生人見面等。恐怖症對人際交往、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一定的不良的影響。

5.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明顯症狀是情緒紊亂,思維破裂,在感知、記憶、思維、情緒和人格方面都有嚴重障礙,思想和行爲失去邏輯,脫離現實,哭笑無常。患者心理活動和行爲活動高度不協調,並常出現錯覺和幻覺。如時常能聽見別人聽不見的聲音,看見別人看不見的事物等。

6.強迫症

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抗強迫同時存在,二者衝突導致了病人緊張不安、痛苦難忍的情緒狀態。患者知道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脫。如屈從於強迫觀念的反覆洗手、反覆檢查、反覆詢問及奇怪計數等。

其實大多數人都曾有過某些輕微的強迫觀念,如不停地考慮即將發生事情的對策。但正常人的這種想法有其合理性,也不會對其它行爲產生明顯的干擾。患有強迫症狀的個體常有自卑、缺乏安全感、意識發展刻板、僵化、內疚傾向及容易感到威脅等性格特點。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疾病還有許多,有的會直接表現在身體疾病中,如近年來在大學生中常患有緊張性頭痛、心率不齊、神經性皮炎、十二指腸潰瘍、月經不調等。其中不少患者都和心理有關。

心理健康手抄報

  相關知識:

  別人分手,我心裏就樂

近日,華農一女生被同寢室5位女孩齊發“逐客令”。原因很簡單,她常常偷看室友私人信件,窺視別人情感祕密。有一次,一位室友的男友從北京打來 長途,寢室裏就她一人,於是,找了一封“虛擬”情書,對着電話詳細描述室友與“新歡”的發展動態。結果,“北京那邊”與室友分手了。

她已經讓幾乎所有室友的情感都出現裂痕。她說:“一看到寢友與男友出雙入對,甜言蜜語地煲‘電話粥’,心裏就不爽,感覺快要發瘋了。”

華中師範大學嚴正教授點評:這是典型的情感失落,導致心理失衡,該女生家教甚嚴,所受關愛太少,過分關注自我。同學宜多與其溝通,轉移其注意力,使其學會關心他人。

  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心理活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動態系統,因而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複雜多樣的。既有社會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學生個體因素,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於個體的結果。

1.社會環境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良的社會環境往往對心理髮展產生消極影響。在我國,隨着改革開放和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社會結構、生活方式、道德觀 念、價值評價和行爲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上的經濟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衝擊着大學生的思想;重智輕德、分數至上的誤區和“精英主義”情結 壓迫着學生的心靈;泥沙俱下的大衆傳媒內容,魚龍混雜的網絡信息,都給大學生的心靈帶來強烈衝擊,暗中潛滋學生不健康的心靈;各種觀念的碰撞、各種文化的 差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等等,都使他們感到困惑、混亂、矛盾、茫然、緊張、不知所措;觀念動盪的壓力、經濟危機的壓力、擇業就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壓力、 貧困學生的生存壓力、學業壓力——各種各樣的社會壓力從不同方面向學生壓過來,特別是就業問題,大多數學生都意識到,畢業就意味着失業。恐慌、焦慮、煩躁 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爲力,更有甚者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上述原因如塊塊巨石壓在他們的心頭,又如一張 無形的網將他們死死纏住,在這種負擔下,他們的心理很難承受。當心靈被壓得扭曲變形時,他們也就走上了偏邪的心理歷程。

2.家庭環境的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家庭環境對人的個性會產生很大影響。人的先天素質只爲發展提供了一種可能,而父母的教育方式及潛移默化的影響會直接關係到子女 能否健康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大多數與家庭環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有關。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往往影響子女的身心發育,在這種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往往 容易產生冷漠、孤僻、早熟、自卑和孤獨的心理;父母關係緊張,經常吵架甚至武力相加,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經常衝突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膽小憂鬱,對人 缺乏信任,而且具有敏感多疑心理,難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家庭氣氛過於沉默或嚴厲,缺少民主環境,使孩子從不敢大聲講話、自由說笑或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意 願和見解,這樣的孩子自信心不足,過分抑鬱;而放任式的家庭又導致子女任性散漫、無組織無紀律、頑皮的個性;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一味的嬌慣、縱容、滿 足子女的一切願望和要求,使他們對挫折的容忍能力很弱,稍有磨難便一蹶不振;還有的學生離開父母生活無法自理而痛苦不堪,甚至想退學,或心理失衡走向極 端;還有的家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通過高期望值來施加壓力,讓兒女實現其光宗耀祖的理想,易使子女產生壓抑,一旦受挫,心理防線便崩潰,導致心 理障礙。

3.青春期因素

大學生基本上處於青春期的中後期,心理的發展正在完善過程中,他們所處年齡階段正是一個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也是最富特色,最具矛盾 性充滿好奇與渴望的心理轉折期。這一時期心理髮展不平衡,情緒不穩定,處於家庭和社會二者若即若離的關係中。然而青春初期所造成的心理被動遺留下了許多心 理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由於當時只顧埋頭備考而壓抑下來的,到了大學後,沒有師長的嚴格管束,壓力驟然減輕,心理上卻感到極度的不適,於是產生了各種心理 困惑。如有的學生青春初期對自我形象的認同還未徹底解決,到了大學,看到別人俊美瀟灑,總感到自慚形穢,長時間調適不好則產生自卑心理,喪失自信心;處於 青春期的大學生,性生理已經發育成熟,性意識開始覺醒,開始嚮往與介入朦朧的校園愛情,他們開始關注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往,但由於缺乏交往經驗,怕自己說 錯話、做錯事,被異性看不起,反而更加封閉自己,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還有的學生因別人的成績比自己好,出於嫉妒心理,到處找別人的弱點,說別人的怪 話,不是想靠自己的努力趕上別人,而是企圖用這種辦法擊垮對方;另外,大學生雖然生理髮育成熟,心理上卻不夠成熟,心理狀態仍帶有一定的幼稚性、依賴性和 衝動性,兩者之間的落差,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還有一些學生,成長順利,一帆風順,遇到的挫折少,心理承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很容易產生各種心理 問題和心理障礙。

4.個人素質因素

在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其實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於個體心理素質的差異、心理壓力的承受水平不同,因而有的人 會產生心理障礙,有的人卻沒有。一項調查分析表明,凡是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中,大部分人的性格屬於內向不穩定型,屬於粘液質或抑鬱質,即他們的心理有一定 的易損傷性和對生活事件的易感受性。其性格缺陷表現爲:內向、心胸狹窄、抑鬱性高、神經質、多愁善感又難於表露,自卑感重,適應變化了的環境比較困難,活 動範圍狹小。所以,個體心理素質的問題,特別是一些特殊的人格特徵,是導致心理問題的內在因素之一。

5.心理衝突因素

青春期的大學生正處於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危機的時期。諸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與理智的矛盾,依賴性與獨 立性的矛盾,心理困惑與尋求理解的矛盾,自我價值與社會標準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解決不好,長期處於矛盾的衝突中,再加上情緒控制力的侷限,因此常出現思 想上搖擺不定,行動中忽冷忽熱。這種心理衝突常給人以挫折感,極大地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它消耗人的心理能量,使人的心理功能得不到正常發揮。長時間的心理 衝突甚至可以引發人的厭世、頹廢和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