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一課件 >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2W 次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係等,是一門複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山地的形成》

【課標解讀】

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舉例說明地表形態對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第一課時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詩詞賞析

此詩爲寫景名篇。詩人以大手筆描繪了廬山雄奇壯麗的風光,可謂描寫廬山的千古絕唱。同時,此詩也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縱情遨遊、狂放不羈的情懷,表達了詩人想在名山勝景中得到寄託,在神仙境界中逍遙的願望,流露了詩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憤世之情。詩思想內容比較複雜、感情豪邁開朗,磅礴着一種震撼山嶽的氣概。第二段描寫廬山風景,寫長江壯景則又換山韻,音響慷慨高亢。隨後,調子陡然降低,變爲入聲月韻,表達歸隱求仙的閒情逸致,聲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調子恰好構成鮮明的對比,極富抑揚頓挫之妙。最後一段表現美麗的神仙世界,轉換清韻,音調又升高,悠長而舒暢,餘音嫋嫋,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託情懷的首選。山所擁有的雄偉往往成爲大衆遠大志向和雄偉抱負的寄託,那麼山的這種屬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與分類

【導學與自主探究】

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P73頁內容,結合學案分析思考下列問題:

(一)山地與陸地的關係

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陸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發展與內力有關。

(二)山地的分類: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

二、褶皺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動討論】

請觀察褶皺形成中岩層形態發生了什麼變化?有幾種類型?

【總結分析】

(一)褶皺:

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二)褶皺的基本單位──褶曲

岩層向上拱起部分稱爲背斜;岩層向下彎曲部分稱爲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塊構造學說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地球岩石圈板塊示意圖

活動:(課件展示板塊示意圖)說出板塊名稱並填注在板塊示意圖中。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 南極洲板塊。

(二)板塊屬性

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佈在板塊邊緣地帶。

(三)板塊運動與地表形態的關係

模擬板塊運動的遊戲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遊戲規則:

1.以課室的中線爲界,左邊的同學爲第一組,右邊的同學爲第二組,請各組各派兩位代表。

2.兩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兩端。

3.第一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外拉。

4.第二組的兩位同學從泡沫板的兩側使勁往內擠。

討論 :

1.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外拉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繫?

2.將泡沫板從兩側向內擠會發生什麼現象?這種現象與地殼板塊水平運動有何聯繫?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四)褶曲的判斷方法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1.結合上圖,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判斷背斜和向斜?

(1)從形態上看:岩層向上爲背斜、向下爲向斜。

(2)從岩層的新老關係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從地貌景觀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皺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麼?

歸納課件展示:

一般:背斜成嶺,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性較疏鬆,容易被外力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擠壓力作用巖性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反而成爲山嶺。

(五)褶皺的實踐意義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1.利用向斜構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構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兩翼的水向中間彙集,下滲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由於氣最輕,分佈於背斜頂部,中間爲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確定鑽礦的位置。如果岩層中含有某種礦產層,如煤、鐵礦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鑽井或打井應在向斜構造處;因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岩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搬運掉了。

四、斷塊山

(一)斷層的形成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體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後,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二)斷層的基本形式

上升巖塊(地壘):常形成塊狀山地或高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下沉巖塊(地塹):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三)斷層位移與地表形態

斷層

地表形態

斷層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爲主

錯斷原有的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爲主

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巖體形成山嶺或高地

斷層構造帶

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四)斷層構造地貌

斷層形態

上升巖塊

下降巖塊

斷裂帶

構造地貌

塊狀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實例

廬山、泰山、華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東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位於山西省中、南部。這裏在地質史上爲一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地塹,南與渭河平原相接,北與滹沱河谷地相連,後經汾河等河流沖積形成爲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條件優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糧、棉產地。

(2)渭河平原

《第二節 山地的形成》教學設計

又稱渭河盆地,系地塹式構造平原。位於陝西省中部,介於秦嶺和渭北北山之間。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海拔約325~800米,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窄不一,面積約3.4萬平方公里。因在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古代稱“關中”。春秋戰國時爲秦國故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是陝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國最早被稱爲“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

(五)斷層的實踐意義

1.利用斷層找水。斷層由於岩層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築、工程隧道選址應避開斷層。在斷層地帶搞大型工程易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造成建築物塌陷。向斜構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現爲盆地,修築鐵路、開鑿隧道時應避開向斜部位,因爲如果在向斜部位開鑿,向斜是地下水彙集區,隧道可能變爲水道。

3.斷層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發生時,有斷層處的地區裂度會變大。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兩種山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地貌特徵及其實踐意義。在山地形成學習中瞭解了板塊運動的基本特徵。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今早從以下幾個方面備“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一課。

一、課標及其解讀:

1、課標:聯繫城市地域結構的有關理論,說明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2、解讀: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可以幫助人們揭示城市發展佈局規律。城市的地域結構一般包括城市的地域形態和城市的功能分區(土地利用)兩個方面。

對城市地域結構的研究有同心圓地帶理論、扇形理論、多核心學說等。這些理論本身比較複雜,但本條“標準”只要求能用上述理論中反映出來的地理原理來理解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差異上。

二、學情分析:

1、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對城市提供的服務功能多少都有感性的認識;

2、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中城市的內容佔了一定的比例,學生已經知道了多種各有特色的具體城市。

三、教材分析:

本課時屬於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節城市空間結構。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

1、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2、區域的城市空間組織(中心地理論);

3、城市內部空間組織(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本節課時第3課時,我把本節課的課題定爲: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

對比湘教版和人教版關於這部分內容的編排。湘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區,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案例選取中心商務區,活動選取建成區和郊區——西方城市空間結構的三種理論和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些原則,旨在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進一步瞭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的一般規律。人教版: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的形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形成中重點講經濟因素)。我選取人教版的3大功能區的形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分析,爲了讓學生體會到原來自己生活的城市裏還蘊含着這樣的地理思想,案例選取西安城市空間結構。正好可以藉此機會好好了解一下西安市的城市空間結構。

四、教學目標

1、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形成;

2、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並能結合圖表,分析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

之所以確定上述教學目標,主要是因爲課標要求的是用城市地域結構理論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差異,必須要理解城市功能區的形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這樣才能瞭解城市發展佈局的特點。

重點:分析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確定依據:只有瞭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因素,才能比較功能區的差異,才能理解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難點:結合圖表,分析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因素。因爲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較差,所以確定爲難點。

五、教學方法:談話法、舉例法

依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我主要採取談話法、舉例法。

1、談話法。主要通過師生互動,聯繫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啓發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課題入手,從字面意思初步理解什麼是空間?空間結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些詞對學生而言生僻、費解,解釋清楚之後,便於學生學習下面的內容;在學習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形成時,以學生身邊的例子爲談話平臺;在分析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形成時,給出各類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隨距離遞減示意圖,不急於給出結論,通過談話互動,引導學生如何讀圖析圖,給學生析圖探究時間,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2、舉例法。在學生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時,以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的變化爲例,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讓學生髮現原來身邊的生活裏蘊藏着地理知識。

在教學媒體的選擇和使用上,結合本節教學內容,製作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新新學案》,教材。

六、學法指導:讀圖析圖法、合作探究法

教是爲學服務的。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教學成效,使學生終生受益。

1、讀圖析圖法。以圖做媒介,指導學生用眼識圖,用腦析圖,開口說圖;

2、合作探究法: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合作,對所學問題進行探究、交流、總結,完成對問題的學習。本節課在學習方法的設計上爲了調動學生的探究和積極性,分組,各組分別探究不同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交流、歸納、總結。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之前我們學習城市區位、中心地理論,知道了單個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條件、區域的不同等級城市的分佈規律。今天我們學習某單個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板書:第3課時城市的內部空間結構)

設問:1、什麼是空間?什麼是結構?什麼是城市的空間結構?

師解釋:空間是指人類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場所;結構是事物的內部構造。如大樓由鋼筋、混凝土組成;城市空間結構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間範圍內的分佈和組成狀態。

(二)新課學習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過渡:人類是在土地上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物質基礎,城市內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爲商業用地、工業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機關用地等不同類型。

商業區的形成:商業活動要求接近消費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帶來大量的消費人口,因此,商業活動大都分佈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業活動在某地發展起來後會帶來衆多的消費者,這,又會吸引飲食、交通、郵電、銀行等其他的服務,這些方便的服務設施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務,這就是集聚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商業區逐漸形成。

商業區分佈於市中心、交通幹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設問:西安市的商業區主要分佈在哪裏?引出中心商務區:整個城市的商業核心地區,商業、服務、金融、貿易、信息等活動高度集中,建築物以高層爲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發達。

住宅區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是城市中最爲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數城市中,住宅區佔據城市空間的40%-60%。有的城市,隨着住宅區的分化還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此處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對比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

工業區的形成:工業區是由城市內部工業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這些工業專業化程度高,且有很強的協作性。由於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運輸要求,故工業區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來佈置廠房、倉庫等設施。

以上3個區是城市中常見的功能區。

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佈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有以下3種。

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這3個模式的閱讀屬於擴展學生知識面的,故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即可。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經濟因素、經濟收入、知名度、宗教種族、歷史原因等,其中經濟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於城市裏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佔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因此地價決定了每種土地用於哪一種活動。而地價取決於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處PPT出示經濟因素對功能區的影響示意圖。學生看《新新學案》大冊子第25頁。分析功能區和距離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之間的關係。

[新課標高一地理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