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課件中心 > 高二課件 > 高二地理選修7課件

高二地理選修7課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6W 次

教學目標

高二地理選修7課件

1.通過舉例,學生能判斷自然災害

2.通過例子,瞭解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學重點:

1.自然災害的定義

2.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學難點:

自然災害的定義

教學方法:

案例法、多媒體教學教學過程:

(一)自然災害

1.自然異變與自然災害:

自然異變:自然異變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或異常。

自然災害是指由於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一系列事件。

關係:自然災害是自然異變與人類相互作用的產物。自然異變本身無所謂成災和危害,只有當它們作用於人類及其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上,並使之造成損失,才成爲災害。

2.自然災害的發生的條件1)要有自然異變作爲誘因;

2)要有受到損害的人、財產、資源作爲承受災害的客體。

(二)自然災害的影響

1.人員傷亡2.財產損失

自然災害還對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機場、船舶、廠礦、文物古蹟等財產造成損毀,形成直接經濟損失。3.自然資源與環境破壞(1)特殊性:

資源損失的災情相對於人員、財產的損失災情來說具有滯後性和隱蔽性

(2)對不同類型自然資源破壞的差異:

4.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異

災情是由致災因子強度、受災體特性共同決定的。目前人類雖然難以改變致災因子,但是改變受災體特性是有可能的。從區域角度看。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減災防災投入,降低災害危害程度,忽視防災抗災的經濟發達區在災害中是受災最嚴重的區域。

第二節主要自然災害的形成與分佈

課時:2

教學目標:1.瞭解自然災害的主要類型

2.通過舉例,能掌握不同自然災害的主要特點3.世界主要自然災害帶的分佈

教學重點:不同自然災害的分佈、成因及特點教學難點:不同自然災害的成因教學方法:案例法、多媒體教學過程:

(一)氣象災害

1.熱帶氣旋:我國民間習慣上把熱帶氣旋統稱爲颱風。

(1)颱風的形成和結構

①颱風形成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廣闊的暖洋麪,提供熱帶氣旋高溫、高溼的空氣;B.對流層風速的垂直切變小,有利於熱量聚集;

C.地轉參數大於一定值(緯度大於5°的地區),有利於形成強大的低壓渦旋;

D.熱帶存在低層擾動(下熱上冷的不穩定大氣層結),提供持續的質量、動量和水汽輸入。

(2)颱風的分佈及災害

熱帶氣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地區,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

自然災害災情的大小與受災體有關。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自然災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於這些沿海地區由於人口、財產密集,工農業生產發達,所以熱帶氣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壞和社會經濟影響。

每年夏秋季節,我國沿海地區頻受颱風襲擊,颱風在我國登陸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區也都受到過颱風的襲擊,就連內陸地區也受其影響,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嚴重的損失。[例題2](2006年高考北京卷)下圖是北半球易形成颱風海區分佈示意圖。讀圖,完成(1)~(3)題。

(1)日界線附近,易形成颱風海區的北界可達北緯DA.35°B.25°C.20°D.15°

(2)影響美國的颶風〔颱風〕多形成於D

A.①B.②C.③D.④(3)圖示四個區域中A

A.①主要受風海流影響B.②主要受寒流影響C.③是世界著名大漁場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響2.乾旱

(1)乾旱和和旱災(2)旱災的特點:3.寒潮

(1)概念:寒潮是一種大範圍強冷空氣活動,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季節。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強冷氣團聚積在高緯度的寒帶,當冷氣團向暖氣團方向猛烈衝擊時,就爆發寒潮。

(3)寒潮的危害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1.地震

(1)構造地震的形成原因:當地殼中積累的地應力超過岩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岩層便會突然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累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並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成爲地震。

(2)構造地震示意

①震源:地球內部岩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稱爲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對着震源的那一點稱爲震中。震中附近振動最強烈、破壞最嚴重的地區成爲極震區。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爲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爲震中距。

⑤等震線: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稱爲等震線。(3)震級與烈度

①震級: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它與地震釋放的能量多少有關;

B.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因爲一次地震釋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C.5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破壞,7級以上的地震會造成重大損害。②烈度:表示地震時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注意:A.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

B.一般來說:震級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結構和地面建築等有密切關係。

(4)造成的影響

(5)世界主要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和環太平洋地帶[例題3](2005年高考,全國卷Ⅰ)根據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是某羣島附近海域等深線圖。喀拉喀托火山於1853年8月26日從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噴發,引發的海嘯導致澳大利亞36000多人喪生。這次火山噴發後,火山露出海面,其後又多次噴發。現今該火山海拔813米。

(1)填空:喀拉喀托火山頂與圖示最低處相對高度是8263米。圖中A城市名稱是雅加達,它是印度尼西亞(國家)的首都。

(2)寫出圖示範圍內板塊界線的類型及板塊的名稱。

板塊邊界爲擠壓型(消亡邊界、海溝俯衝型),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3)簡要說明喀拉喀托火山噴發的原因。

兩大板塊互相擠壓,板塊界線附近深處岩漿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噴發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穩定的巖體與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地質現象。

②發生條件:一般發生在巖體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較差的地區。山地丘陵區和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都是滑坡多發區。

③危害:破壞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農田、建築物和道路,造成人員傷亡。

(2)泥石流

①概念: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②發生條件:地形陡峻、具有豐富的鬆散物質以及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的地區是泥石流的多發區。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流出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立方米的物質,堵塞江河,摧毀城鎮和村莊,破壞森林、農田、道路,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生產活動以及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洪澇、風暴潮等水文災害1.洪澇

(1)兩種類型:洪水和澇漬(2)成因和多發地區

(3)危害2.風暴潮

(1)概念:由於強烈大風擾動,引起海岸水面異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陸的現象。

[例題4](2005年高考,廣東卷)2004年12月26日發生的印度洋海嘯,使沿岸若干國家遭受巨大災難。回答(1)-(2)題。(1)這次海嘯產生的原因是BD

A.特大風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塊移動岩層破裂引發的(2)對海嘯災害,合理有效的防災措施是AD

A.建立災情監測預警系統B.將人們遷離海島和沿岸居住C.增高海岸堤防圍海造陸D.在海岸複種紅樹林保護海岸(四)病害、蟲害和鼠害等生物災害1.病害

(1)類型:常見的農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麥鏽病、棉花枯萎病、菸草炭疽病等。

[高二地理選修7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