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文祕知識 > 2016農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

2016農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縱觀全年走勢,世界經濟仍在深度調整、整體復甦乏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國內經濟面臨多重矛盾挑戰。下面是小編收集的2016農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農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

  【2016農業提質增效實施方案】

爲貫徹落實省政府《關於印發甘肅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方案的通知》(甘政發〔2015〕94號)精神,深入實施 “48113”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和“一十百千”現代農業建設工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爲指導,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的發展理念,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作爲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以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爲核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經營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產業化水平,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二、基本原則

——突出產業特色。堅持因地制宜、合理佈局,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優化區域佈局,大力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發揮比較優勢,提升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

——突出適度規模經營。堅持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作爲核心要求,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農村土地、資本、科技、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向產業基地、農業園區、新型經營主體聚集,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

——突出質量效益。堅持把提高特色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益作爲主攻方向,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推進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向規模化生產要效率、向產業鏈延伸要效益、向品牌化經營要利潤,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突出可持續發展。堅持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爲基本方針,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有機農業,推動低碳發展,加快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和生產格局,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突出改革創新。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根本動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促進農業資源高效配置,釋放農業發展潛能,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以上,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0%以上,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1.6%,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達到0.57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跨上10000元臺階,農業增加值達到120億元,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業現代化發展取得明顯進展。

到2030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實現農產品優質安全、農業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發展有機融合、農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目標。

  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綜合供給能力。依據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和農業生產力佈局,推動種養業協調發展,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1.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按照“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主攻單產、穩定總產”的基本要求,積極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水”戰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開展中低產田改造,積極創建高標準農田和優質梯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開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以秦州、甘谷等糧食生產大縣爲重點,加強高產創建和旱作農業示範區建設,不斷優化糧食生產佈局,確保現有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加快抗旱減災體系建設,提高農田蓄水保水能力和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到2020年,全市糧食總產穩定在120萬噸以上。(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糧食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2.推進主導產業提質增效。加快果品產業提質增效,推廣矮化密植設施建園、雨養區果園保墒集雨水肥高效利用等技術,提升渭河流域南北淺山區花牛蘋果、葫蘆河流域鮮食蜜桃、麥積區渭河流域優質葡萄、羅峪溝流域大櫻桃、清水和麥積淺山區優質早實核桃五大綠色果品基地發展質量效益。推進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推廣工廠化育苗、設施改造提升、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提升甘谷和武山渭河川道區、秦州和麥積淺山區、三陽川航天蔬菜生產示範區、五縣兩區城郊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清水和張家川高原夏菜生產區五大蔬菜基地標準化生產水平。加快畜牧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建設,深入推進草牧業、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加快發展以張家川、清水等縣區爲主的牛羊養殖基地,以甘谷、武山、秦安等縣區爲主的生豬養殖基地,以麥積、秦州等縣區爲主的蛋肉雞養殖基地,促進綠色安全畜產品生產。加快中藥材等特色產業發展,以渭北乾旱區、秦嶺西部半溼潤區、關山地帶林緣區爲重點,加快大宗道地中藥材標準化基地建設,推動育種、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開發。擴大油料、花卉、馬鈴薯等優勢產業發展,爲市場提供更多優質產品。着力推進勞務產業技能增效,按照穩定輸出規模、提高勞務技能、提升品牌質量、引導返鄉創業的要求,穩步提高技能型、智能型勞動力輸轉比例,進一步拓展就近轉移就業空間,確保勞務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到2020年,全市果品、蔬菜總產量分別達到450萬噸、400萬噸,總產值分別達到150億元、100億元;畜禽飼養總量達到3000萬頭(只),肉蛋奶總產量達到40萬噸,畜牧業生產和加工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建成中藥材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20萬畝以上,實現全產業鏈銷售收入80億元;勞務收入達到175億元。(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扶貧辦,各縣區人民政府)

3.突出發展設施農業。積極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重點發展連棟溫室、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等設施,示範應用自動化、智能化、機械化設備及物聯網技術,推進設施蔬菜、應時水果、食用菌、中藥材、花卉、工廠化育苗等設施種植業發展。紮實推進果蔬產業設施化生產,重點發展防雹網棚、鋼架大棚、噴微灌設施、果園耕作設備、防霜機、殺蟲燈、防蟲網、粘蟲板、水肥一體化等設施設備,提升果蔬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發展設施畜禽規模養殖,鼓勵配套建設供料供水、環境控制、糞污處理、疫病防治、生產監控等機械化自動化設施設備,提升畜禽養殖設施化裝備水平。加快發展設施漁業,推進標準化健康養殖。(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扶貧辦,各縣區人民政府)

4.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導向作用,引進推廣大中小型農業農村急需機械,增加農機裝備總量,優化裝備結構,擴大作業規模,提升綜合作業水平。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特色優勢產業關鍵環節機械化,促進大中小型機械、動力與配套機械、糧食生產與特色產業機械、川區與山地機械協調發展。多渠道爭取農機化推廣項目,加強農機化技術與裝備引進研發推廣,推進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加快培育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或主要生產環節託管,鼓勵跨區作業,提高機械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215萬千瓦,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0.2億元、純收入達到3.4億元,農機合作社發展到120個以上。加強農機安全生產和質量監管,紮實開展平安農機示範創建,確保農機安全形勢持續穩定。(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科技局、市安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5.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標準化生產,一手抓執法監管。探索制定主要作物地方生產技術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規範和技術規程,推行減量化、清潔化生產技術,把過量使用農業投入品減下來。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規範生產行爲,淨化產地環境。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建設,探索建立準出准入銜接機制,強化源頭治理,構建覆蓋農產品生產、收購、儲藏和運輸各環節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到2020年,全市主要農產品追溯管理實現全覆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加大抽檢批次和數量,確保檢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隊伍建設,穩定增加經費支持,加強縣、充實鄉、覆蓋村,實現監管無縫隙、無盲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監管信息互通制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處理能力。(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質監局、市工商局、市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二)加快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加快構建以家庭經營爲基礎、合作與聯合爲紐帶、社會化服務爲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農業發展從分散粗放經營轉向集約精細經營。

1.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施“百強龍頭企業”培育工程,按照“扶優、扶大、扶強”原則,積極扶持發展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參股、收購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今後三年再培育1-2家上市農業企業和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加強農民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規範化建設,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深入推進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創建行動,年內實現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到2020年,各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發展到1300家以上,入社農戶達到總農戶數的60%以上。積極推廣農社對接模式,支持農民合作社、農產品流通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建設農產品加工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開展示範性家庭農場創建,2020年全市示範性家庭農場達到400家。積極發展種養大戶、供銷大戶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組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農村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林業局、市商務局、市扶貧辦、市供銷社,各縣區人民政府)

2.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向前延伸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向後延伸建設物流配送和市場營銷體系,引導龍頭企業爲農戶提供技術培訓、貸款擔保、農業保險資助等服務,支持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家庭農場”等方式,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之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十三五”期間,重點扶持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運銷龍頭企業100家,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率提高到60%以上,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扶持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建設,鼓勵整鄉鎮、整區域開展標準化示範創建,到2020年建成達到國家級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區10個以上,省級12個以上。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年培育“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15個以上。加快培育區域農產品品牌,鼓勵引導各類農產品市場主體,培育創建國家級、省級知名品牌及甘肅名牌產品,通過3—5年的努力,打造培育一批知名區域品牌。(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工信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質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3.加強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鞏固提升武山蔬菜科技示範園區、天水花牛蘋果產業園區、秦州區秀金山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區、甘谷設施蔬菜產業示範園區等10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成果,引導和推動產業集中入園、企業集聚入區,鼓勵縣區政府重點扶持示範園區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工商資本參與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示範園區生產性投入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科技開發服務機構或其他企事業單位爲主體,鼓勵以園招商、引商建園,促進生產要素向示範園區聚集。支持有條件的示範園區配套建設農產品加工、物流設施,提高園區農業產業化層次和水平,把農業園區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農業資源要素集聚的高地、新型經營主體創業的樂園。(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4.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閒觀光農業,推動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糧食、果品、蔬菜、畜牧大縣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深入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重點扶持果蔬、馬鈴薯、中藥材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讓農民從農產品加工中分享加工增值收益。鼓勵各縣區在農(林、牧、漁)家樂、民俗村、休閒農莊等基礎上,改善種養條件,發展休閒農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催化新的產業形態和消費業態。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休閒農業項目,支持各縣區創建特色旅遊名鎮、旅遊名村,扶持建設一批貧困地區特色景觀旅遊村鎮,培育一批有影響的休閒農業知名品牌。到2020年,建成專業旅遊村60個以上,創建10個以上休閒農業示範點、50個以上星級休閒山莊和農家樂,休閒農業從業人員達到3萬人,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到3億元。(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市財政局、市工信委、市國土資源局、市文化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

5.積極創新農業營銷服務。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天水段建設,紮實推進天水瀛池、麥積東部、武山洛門、秦安北大、甘谷冀城等骨幹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培育發展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引導物流設施資源集聚集約發展。積極推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形成一批重要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支持龍頭企業在省外設立產品展示和直銷窗口,促進產銷銜接,鼓勵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農產品營銷隊伍,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等直供直銷模式。到2020年,全市果蔬營銷經紀人達到2000人,冷藏能力達到100萬噸。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合作社建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鼓勵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網絡旗艦店、專賣店,擴大農產品網上銷售規模。紮實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爭取實施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落實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京東“千縣燎原”計劃和蘇寧“農村電商”計劃。支持電子商務與物流快遞協同發展,鼓勵物流企業在鄉村設立服務網點,提高農村網店物流配送效率。發揮淘寶網等網絡平臺作用,加快構建線上農產品交易市場,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畜牧局,各縣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