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5篇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5篇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

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通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爲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導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說學法

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在激趣導入部分:通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

先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爲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爲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2

說教學資料:

我執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科書108頁第七單元統計(折線統計圖)。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學過條形統計圖,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單式和複式)統計表和(單式和複式)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本課將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能夠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景。本課資料又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作準備,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並明白其特徵。

2.學會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

過程與方法:

經過觀察、比較、交流等活動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特徵進行合理地推測。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折線統計圖與生活的實際聯繫。

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學會用折線表示數據的方法,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掌握繪製折線統計圖的方法。

2.感受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不但能看出數量的多少,還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景。

教學難點:

能夠依據折線統計圖中的數據進行分析,並作出預測。

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探究新知課堂練習課外拓展全課總結五塊資料。我在教學本課時,設計思路是激趣導入-----指導觀察------動手製作-------自主探究-------分析預測-------課堂練習等方法,讓學生經過觀察,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在學習繪製中,讓學生先小組合作,動手繪製,讓學生在繪製過程中先互相學習。然後我在重點講解繪製描點的方法,邊講解邊用手勢指導,並提醒學生必須要注意在點旁標上數據,連線時必須要按順序連。經過課堂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在創設情境部分,經過出示主題圖,點明題意,爲引入新課做準備。在探索新知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探究,目的是讓學生在合作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動手的本事。經過課堂學生練習,檢驗學生對這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經過總結這節課所學知識並鼓勵學生以後更認真,努力地學習。

說板書:

折線統計圖

(1)描點(標上數據)

(2)連線(按順序連)

說課後反思:

1.引導學生顯得操之過急,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2.學生在讀題、分析時,語言表達方面還很欠缺,學生的口頭表達本事有差別,有的同學心裏明白,但表述不到位,個別同學在回答問題時,表達的語言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還需要教師提醒與補充。

3.教師在引導、啓發提問的語言上不夠明瞭,所以學生有時不知怎樣回答,在以後的教學設計中要重視課堂提問的思考。

4.用語不夠精煉,顯得有點羅嗦,以後要多進行語言訓練。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3

我說課的資料是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折線統計圖》。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這一單元是四年級下冊的資料,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學生的統計知識在這一課後將再一次得到發展。而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明白其特點。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推測。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折線統計圖特點與作用的過程,感受從具體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經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

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的特點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

能夠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關鍵:

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基於這一理念,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供給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此刻的知識水平,本節課的教學以自主探究爲主線,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小組合作、組織交流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爲學生創造一個簡便,高效的學習氛圍。

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經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進取性。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從生活實際出發,出示曲阜旅遊圖片,引出近幾年來孔廟旅遊的人數統計。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學生自主整體觀察,初步認識折線折線統計圖。明白統計圖的名稱及折線統計圖的構成。

2、在此基礎上出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小組合作討論、研究,在合作過程中讓學生體會能夠經過點看出數據的多少,而經過折線的起伏則能夠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在彙報時要讓學生用手勢描繪一下折線的起伏。初步體會傾斜角度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

3、這時同時出示兩種統計圖讓學生自主觀察比較,思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自由發言。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適時總結經過觀察比較認識到條形統計圖能夠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多少,而折線統計圖不但能夠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並且還能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本事又鍛鍊了他們的歸納概況本事。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下頭就進入第三環節

三、知識應用:

1、利用病人體溫變化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作用。

2、我國24到29屆奧運會獲得金牌統計。在那裏我安排了一個我國奧運健兒得金牌升國旗的短視頻,目的是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片刻,並經過這個視頻再一次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小小辨析師。經過辨別這樣繪製統計圖適宜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在於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而這個統計資料主要是統計各種文具的數量,所以不適宜。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根據統計的資料選擇適宜的統計圖。靈活運用知識。

一節課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飽,還要讓一部分孩子吃好,所以我設計了第四部分

四、知識拓展:經過你明白嗎?讓學生了解統計知識的來歷、發展,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節課是零散的知識拼湊在一齊的,爲了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認識,最終我設計了第五環節。

五、課堂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回顧,說說收穫。到達梳理知識,構成知識體系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力求簡潔明瞭,一目瞭然,充分體現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板書設計:

點:數量的多少

線:數量的變化

折線統計圖不但能夠看出數量的多少,並且能夠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4

我說課的內容是六年制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折線統計圖》。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這一單元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學生的統計知識在這一課後將再一次得到發展。而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知道其特點。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推測。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折線統計圖特點與作用的過程,感受從"具體"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

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的特點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

能夠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關鍵:

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基於這一理念,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本節課的教學以自主探究爲主線,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小組合作、組織交流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從生活實際出發,出示曲阜旅遊圖片,引出近幾年來孔廟旅遊的人數統計。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

1、學生自主整體觀察,初步認識折線折線統計圖。知道統計圖的名稱及折線統計圖的構成。

2、在此基礎上出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小組合作討論、研究,在合作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可以通過點看出數據的多少,而通過折線的起伏則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在彙報時要讓學生用手勢描繪一下折線的起伏。初步體會傾斜角度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

3、這時同時出示兩種統計圖讓學生自主觀察對比,思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自由發言。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老師適時總結通過觀察對比認識到條形統計圖可以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多少,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還能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對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歸納概況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下面就進入第三環節

三、知識應用:

1、利用病人體溫變化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作用。

2、我國24到29屆奧運會獲得金牌統計。在這裏我安排了一個我國奧運健兒得金牌升國旗的短視頻,目的是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片刻,並通過這個視頻再一次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小小辨析師。通過辨別這樣繪製統計圖合適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在於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而這個統計內容主要是統計各種文具的數量,所以不合適。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根據統計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靈活運用知識。

一節課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飽,還要讓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設計了第四部分

四、知識拓展:通過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統計知識的來歷、發展,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節課是零散的知識拼湊在一起的,爲了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認識,最後我設計了第五環節。

五、課堂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回顧,說說收穫。達到梳理知識,形成知識體系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力求簡潔明瞭,一目瞭然,充分體現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板書設計:

點 :數量的多少

線:數量的變化

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課件出示)

本節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數學下冊第74、75頁的統計。

2.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包括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製作方法以及對這種統計圖的分析預測。教材在設計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個方面:

(1)合併。爲了方便比較青島市、昆明市兩個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幅圖上,變成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區別。讓學生比較單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區別,引入和克服教學重難點。

(3)讀圖。通過對複式折線統計圖中兩條折線升降的分析,對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這也是課標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學習,不但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今後學習更多其他統計圖的重要基礎。

4.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課件出示)

1、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2、技能目標——會對複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複式折線統計圖補繪完整。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的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5.教學重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課件出示)

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會進行簡單的製作,學會看圖回答有關問題。

6.教學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課件出示)

對統計圖反映的信息進行準確地分析、比較和判斷。

接下來說說本節課的教法和學法。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已有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課件出示)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比較發現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三、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是:(課件出示)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觀察比較法、合作交流法,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想象、討論、遷移等一系列過程中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教學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學設計。(課件出示)

1.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一張我國各省市的行政區域圖,然後我在圖上指出,青島市在山東省,昆明市在雲南省,它們之間的直線距離有20xx千米。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兩個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況。然後分別出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分別說出青島市和昆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多,哪個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對單式折線統計圖的回憶。學生根據以前學習的經驗,應該很快就能找到相應的數據。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個環節是:設置疑問,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啓思維的金鑰匙。在這個環節中,我分爲3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個步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我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放到一起,再提出疑問: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嗎?由於強調了很快,讓學生感受到觀察這兩幅圖很快回答這兩個問題的確很困難,使學生在以前學習過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想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利用更好的方法,把兩幅圖合併成一幅圖,那麼合併成的統計圖應該叫什麼統計圖呢?教師告訴學生,像這樣的統計圖就叫做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接着,我出示青島市、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比較兩條折線,並回答以下3個問題: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在第2個問題中,重點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樣很快看出的?學生可能說是通過比較各個月中,哪兩個點的距離最近,哪兩個點的距離最遠。在第3個問題中,根據我的預設,學生可能獲得的信息有:這兩個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較多,還可能比較某個月中兩個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比青島市的幅度大……學生也有可能有新的生成,這正是學生思維發散的訓練點,也是提高學生讀懂統計圖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機會,這樣,我結合學生的生成,再進一步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第二個步驟:比較。讓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我讓學生對課本74、75頁中的三幅圖進行比較,小組討論:複式折線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相比,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使學生在比較中得出,相同點有:(板書)它們都有標題、單位、製圖日期、製圖內容。不同點有: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標題變了、增加了圖例(板書)、折線有兩條。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點是:不但能反映數量的多少,表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還能方便地對圖中的兩個量進行分析和比較。

第三個步驟:經歷製作過程。日常生活中手工繪製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新課標從實際出發,降低了對學生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要求,只讓學生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並畫好格線的圖中畫不同的折線表示相關的數據,這樣既突出了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關鍵環節,又能使學生更加關注統計的過程,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統計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畫好的格線,並啓發學生思考:是先把表示兩個城市平均氣溫所有的數據點都描出來以後再連線好,還是先把其中一個城市平均氣溫的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再把第二個城市平均氣溫的`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好?爲什麼?再將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標題的變化、日期的填寫、圖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線型:一條用實線,一條用虛線,也可用不同顏色的線來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個環節是:鞏固深化,應用新知。首先讓學生完成課本76頁練習十三的第一題。主要是檢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繪製方法的掌握情況,並能對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達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練習時,先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再說一說製圖的正確步驟,我用多媒體演示,並提醒學生注意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對應的折線各用什麼表示,還要寫上數據和製圖日期,根據學生的製作情況,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一下,兩條折線上的數據怎樣寫就不混淆了?最後讓學生看圖回答題中的問題,這裏重點幫助學生弄清“溫差”的含義,另外,在回答最後一個問題時,學生可能會說“我喜歡看統計圖”,我就重點讓學生說說爲什麼喜歡看統計圖?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直觀、形象的優越性

接着出示課本75頁的“練一練”,在學生弄清圖意後,小組討論、彙報以下問題: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預測一下我國13歲小學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嗎?培養學生根據統計圖進行大膽預測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最後,我讓學生將自己的身高和我國同齡小學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將統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

生活中的統計還有很多。商場裏面也要對商品銷售情況進行統計,以便及時調整銷售計劃。請看某家電商場A、B兩種品牌彩電銷售量統計圖。通過這個練習,一方面增強學生讀圖、分析、比較的能力,鞏固所學知識,一方面讓學生體驗經理的角色,對下個月的彩電購進進行篩選、預測,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然後讓學生欣賞一組折線統計圖,將課堂內容向課外延伸,進一步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拓寬學生的視野,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複式折線圖的慾望。

4.最後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面對本課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穫?

你認爲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

按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五、板書設計:

以下是我的板書設計。重點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特徵及作用。

板書:

複式折線統計圖

標題表示數量的多少

單位反映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日期方便地對兩個量進行分析和比較

圖例

製圖內容(兩條折線)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6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複式折線統計圖。這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以體育方面的素材爲例,通過第x~x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的對比,使學生感受到單式折線統計圖的侷限性,進而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讓學生親身經歷處理數據的過程,充分認識統計的現實意義,增強民族自豪感。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強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教學難點是: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教學理念

1、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合理整合媒體資源,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把枯橾單調的教學內容教活;

2、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課堂上以學生討論交流爲主,老師的引導、揭示爲輔,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3、注重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且應用於生活,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人人都來積極學習有用的數學。

關於教學過程,我打算根據小學數學“探究式”四環節新授課的教學策略進行。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從本屆亞運會獎牌切入,輔以激動人心的圖片介紹,激發學生對亞運會的關切,感受祖國的`強大,話鋒一轉再出示9—14屆亞運會中國韓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在歷屆亞運會中,你用什麼方法才能一目瞭然地看出我們國家取得成績的發展變化情況呢?你能很快比較出兩國獲得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嗎?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在這個環節中,我打算分爲3個步驟進行教學。

第一個步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先課件出示中國韓國單式折線統計圖,把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放到一起,再提出疑問:你能很快看出兩個國家那一屆金牌數最接近,那一屆金牌數相差最多嗎?由於強調的很快,學生觀察併產生認知矛盾:即不能很快地比較出兩個國家歷屆奧運會金牌數最接近或相差最多。意識到在以前學習過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想到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利用更好的方法,把兩幅圖合併成一幅圖,那麼合併成的統計圖應該叫什麼統計圖呢?我告訴學生,像這樣的統計圖就叫做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接着,我出示兩國金牌量統計圖,讓學生觀察、比較兩條折線,自主探索解決方法,教師因勢利導指導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日常生活中手工繪製統計圖表的需要越來越少。新課標從實際出發,降低了對學生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要求,只讓學生在已經確定了縱軸、橫軸並畫好格線的圖中畫不同的折線表示相關的數據,這樣既突出了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關鍵環節,又能使學生更加關注統計的過程,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統計方法。因此,我先出示畫好的格線,並啓發學生思考:是先把表示兩個國家金牌的數據點都描出來以後再連線好,還是先把其中一個國家的金牌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再把第二個國家金牌數據點描出來連線好?爲什麼?再將複式折線統計圖合併過程用課件演示給學生看,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爲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打下伏筆,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標題的變化、日期的填寫、圖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線型:一條用實線,一條用虛線,也可用不同顏色的線來表

然後指導學生完成了複式折線統計圖(其中韓國的金牌折線圖讓學生在書上獨立完成)讓學生看着自己製作的統計圖小有成就感,再帶着興趣去充分觀察、比較單式折線統計圖與複式折線統計圖的不同點。讓學生對單式折線統計圖和複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比較,可以加深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

最後引導學生對課本上的3個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交流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我打算積極要參與到交流中去,隨時“捕捉”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況,以便對自己的教學預設作出適當的調整;

第一個問題,抓住複式和單式折線統計圖最基本的區別,讓學生明白圖中兩條不同的折線分別表示的是哪一組數據,認識圖例;第二個問題突出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第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繼續觀察統計圖,從中尋找其他的信息,進一步感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充分分析、思考、發言,感受民族的進步,體驗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在應用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產生策略,提高認識,發展思維,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因此關於習題的設計,我分了兩大類型:基本練習和綜合應用。充分體現了練習題設計的目的性和現實性。例如通過分析李欣和劉雲兩名同學10天裏進行1分鐘跳繩訓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以比較方便地比較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同時學習分析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再結合練習二十五的第4題,給出AA、B兩種品牌彩電的銷售量統計表,讓學生據此畫出折線統計圖,通過分析折線統計圖,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更直觀、更便於比較的特點,並嘗試解決一些問題,體會統計的實際意義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時,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作出準確推測,提出合理建議,使學生再次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提出:通過今天學習,大家有什麼收穫?這一問題,讓學生在交流反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最後以奧運總結,呼喚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完成本課情感目標。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嘗試和諧的教學環境,師生的和諧,生生的和諧,以及課堂中動靜的和諧。學生在四人小組或同桌交流前,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一些時間,使學生帶着自己的想法去進行交流、討論,避免爲了形式而討論,真正的提高小組或同桌合作的效率。不過,這也是嘗試而已,在實際教學當中肯定很多的不足,請各位專家、老師多多指教。

最後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是在和學生共同製作和交流複式折線統計圖的過程中擇要而記的,內容雖少,卻重點突出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特徵及作用。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7

今日我說課的資料是折線統計圖,屬於統計與概率領域的知識。(課件示圖)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並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瞭解了統計在現實生活的意義和作用,建立了統計的觀念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

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能夠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景。本節資料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經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爲今後學習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結合學生實際和已有知識經驗,我擬訂如下:

【教學目標】:(課件)

1.知識技能目標:

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明白其特徵。

2.問題解決目標:

能從單式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預測。

3.情感態度目標:

經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數學的價值,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

能夠依據折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策略】:

本節課我精心選取了很多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供給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掌握數據分析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體驗數學就在身邊。

基於上述思考,我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課件)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二、舊知遷移,探究新知;三、自主練習,應用提高;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下頭就根據這四個環節具體說說我是如何展開教學的。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引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上海世博會的介紹短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取信息的本事,爲繼續學習統計,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做了鋪墊。

第二個環節:舊知遷移,探究新知

本環節是這節課的重點,爲了有效突出重點,我把這一環節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直接出示20xx年4月至8月遊客人數統計表,對數據進行簡單梳理,出示對應的條形統計圖,利用註釋功能回顧條形統計圖各部分名稱,爲知識的遷移做好準備;

第二部分經過課件演示,把直條變成線,再變成點,使學生清楚地感知點也能表示數量的多少,再分段連線,體會線段上升表示數量增加,下降表示減少,初步感知折線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並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第三部分經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實現知識的遷移,凸顯折線統計圖結構和特點,並結合短片的情境對數據進行分析和簡單預測。

出示4月~8月世園會遊客人數的實際數據,讓學生獨立製作折線統計圖。

從遊客增加引出停車難這一現實問題,出示世博園區8月份私家車數量統計圖,經過對數據的分析展開合理的預測,體現數學的生活化。

第四部分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多種生活中常見的折線統計圖,實現師生的良好互動。

第三個環節:自主練習,應用提高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在教學中,我改組了課本上的練習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練習中,溝通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

爲此,我設計了四個情境進行練習:

情境一:我是小裁判、情境二:我是小博士,都是讓學生利用生活常識、經驗分析數據特點,選擇適宜的標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本事。

情境三:我是科學迷,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利用自我的已有經驗和科學知識選擇正確地表示水溫變化的折線統計圖,利用多媒體完整呈現。

三個情境的練習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引導學生經過分析數據,能對事情的發展作出預測,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是《課程標準》中關於培養學生統計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

第四個環節: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這個環節先經過引導學生說收穫,回顧本課知識點,使學生對這節課有一個完整、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經過圖片與文字相結合的視頻播放讓學生了解統計思想的演變和發展過程、統計圖的多樣性和它們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爲後續學習統計知識做好鋪墊。

最終我說說板書的設計,好的板書能夠說是一個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強,條理清楚,突出重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爲此我設計板書如下:(課件):

折線統計圖

點:數量多少,描點

線:增減變化,連線

數形結合,標數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徵

(1)合理運用遷移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由於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比較相似,只是不畫直條,而是按照數據的大小描出各點,再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因此教材中選用了數據富於變化的條形統計圖,從而引出另一種表達方式,自然地過渡到折線統計圖。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本單元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如身高的變化、氣溫的變化、病人的體溫變化等。

(3)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時,爲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2、《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中對於“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簡單數據統計過程”。

通過分析《課標》要求,可以看出,對於折線統計圖這部分重在:理解、應用,製作統計圖不是學習重點。

3、教材對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內容出現在五年級下冊,比較兩種不同版本教材可以發現:

第一,兩種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識遷移,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體現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線統計圖中用紅顏色重度標識了“點”,在嘗試畫折線統計圖時先將“點”標好,讓學生補充。這樣降低了學生操作的難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單元還涉及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開始接觸“統計”內容,學習了根據分類結果得到的簡單統計表和“以1當一”的簡單條形統計圖,在二年級上下冊分別學習了“以1當二”、“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和複式統計表,到三年級學習了“起始格”不同的條形統計圖和橫向條形統計圖,因此在學習本單元“折線統計圖”之前對條形統計圖已經學習了很多內容,包括畫條形統計圖,理解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條形統計圖中蘊含的數學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及提出相關問題等等,所以學習本單元知識,就從條形統計圖遷移過來。

另外“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例如新聞之中,有的學生可能有所認識,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學生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理解不會存在太多的問題。

本單元知識還是五年級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因此需要學生們充分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區別。

學習困難點預設:

(1)。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的總結要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產生,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特點。

(2)。在什麼條件下選擇什麼統計圖比較好?條形統計圖還是折線統計圖。

我的思考

本節課我將嘗試將本單元兩個課時內容(例1、例2)進行整合,在本節課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學會根據數據的變化正確地進行預測;不要求學生會製作完整的折線統計圖,只要能根據數據把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數據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製作,但並不對此作統一要求。

在後續課中,我將安排統計圖的選擇(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選擇)和對摺線統計圖的繼續理解與應用。

三、確定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學生能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區別以及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3學生能將折線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數據。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製作。

4學生能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能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較簡單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重難點預設

學習重點: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理解折線統計圖反應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

難點:能補充完整折線統計圖。

四、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出示過去一週興隆天氣預報的圖片。

談話引入:同學們,這是老師從網上找到的過去一週內我們興隆每天的天氣情況的一組圖片,從中你看懂了什麼?

教師將這些最高氣溫放大,讓學生感受這麼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氣溫有些困難,然後談話引出:你能給老師想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圖片所要表達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觀、清晰一些嗎?

【設計意圖】

選擇學生熟悉的、真實生活情景——“氣溫的變化”,目的是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感受到統計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數學學習與生活很貼近,生活中能用到數學。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活動一:出示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觀察,提問:還記得條形統計圖嗎?回答問題:①如何讀數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氣溫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氣溫相同的日期有沒有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回顧條形統計圖相關知識,爲遷移到折線統計圖做準備。

活動二:出示折線統計圖,有同學認識這個統計圖嗎?(引出本課課題)

再出示剛纔的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對比兩個統計圖,思考一下:兩個統計圖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設計意圖】

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與“已有知識”——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形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學習情況預設】

相同點: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

折線統計圖的讀數方法:

教師要追問:①如何讀數的呢?

先看錶示日期的橫向上的線,找到具體的日期,再看這個日期“條”或“線”上的讀數,就讀出溫度。

如果“條”或“線”上沒有讀數,要用直尺讀表示溫度的豎着的線上數。

追問:②能不能找到氣溫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問:③氣溫相同的日期有沒有呢?

例如:5月5日氣溫是多少?怎麼讀?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氣溫是29℃,有兩天,分別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點:

形狀不同:條條的和折線形的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點折線統計圖的“線”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樣,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讓學生通過動作比劃一下。

教師要追問:“陡”跟“平”有什麼區別呢?

“陡”表示:溫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溫度變化不大。

課件中隱去溫度的讀數,讓學生用“陡”與“平”來判斷溫度變化的快慢。

【設計意圖】

讓學生充分表達,適時利用課堂上生成資源,形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活動三:觀察折線統計圖的做法

課件演示折線統計圖的做法,讓學生思考:做折線統計圖時關鍵的幾步是什麼?

描點與連線

讓學生嘗試描點:一名同學演示,大家評價。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溫度。

【設計意圖】

“教”給學生作圖的方法,並在學生展示過程中,解決容易出錯之處。

活動四:完成折線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陳東幾歲到幾歲時長得最快?長了多少釐米?

2、陳東身高115釐米時幾歲?

3、陳東5歲半時身高大約多少?

110釐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畫線

先畫豎線(年齡)

再畫橫線(身高)

大約11。5

4、預測一下11歲時,陳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150釐米左右

5、你還有什麼其他問題嗎?

其他數學問題:圍繞圖中的數學信息即可。

例如:10歲比9歲高了多少?……

【設計意圖】

通過“完成”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通過描點、連點成線段,在連點的過程中體會數據的增減變化,經歷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讓學生初步經歷折線統計圖的做法,同時通過問題5“預測一下11歲時,陳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來讓學生達到《課標》中“

6、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流。”的學習目標。

第三環節:達標測評

獨立完成練習十九中的第4題

教師巡視瞭解學習效果

教師出示答案,反饋學習效果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出示知識樹

小結:同學們,我們這節課認識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是我們在小學學習統計知識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們小學階段: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以一當一”的條形統計圖;二年級學習了複式統計表和“以一當二”、“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學習了“起始格不同”的條形統計圖;四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複式條形統計圖,今天又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將來我們在五年將講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在六年級學習扇形統計圖。這些統計圖和統計表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很大的作用,老師給同學們留一項作業: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統計圖或統計表,比如電視的新聞等等,看看這次統計圖你會不會畫。

五、課後反思

1、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找準知識遷移點,讓學生在跟已有知識對比過程中,形成對新知的建模過程。

2、引導學生嘗試、交流使學生親歷折線統計圖的建構過程,從而更深入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關注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9

教材簡析:

折線統計圖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單式折線統計圖、會繪製單式折線統計圖及會對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預測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這節課的內容包括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製作方法以及對這種統計圖的分析預測。我覺得這些內容分成了這樣幾個層次來教學:

1、合併爲了方便比較兩人的成績,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個圖上,變成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區別讓學生比較單複式折線統計圖區別,引入和克服教學重難點。

3、讀圖通過複式折線統計圖兩條折線的升降的分析,對數據進行合理的預測。這也是課標的要求,本課的學習,不但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也是今後學習更多其他統計圖的重要基礎。

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認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2、使學生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習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並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4、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教學難點:

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教學過程:

一、瞭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

1、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

出示2名同學踢毽子的測試成績表格。(統計表)

同桌每人選一個繪製折線統計圖。

2、校對反饋,教師補充製圖過程中遺漏和注意的問題。

(這一環節設計,引導學生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爲複式折線圖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

1、第一次嘗試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一環節讓學生感知是爲了方便比較兩人的成績,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個圖上,變成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認識圖例。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分成了這樣的幾個步驟完成。1、讓學生感知圖例的必要性,沒有圖例我們就不能清楚的知道複式折線統計圖每一條折線所表示的含義。2、使學生了解常用的圖例有幾種。3、使學生知道圖例在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3、第二次嘗試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其實是本堂課新授的知識點,我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圖有2點。1、是要求學生能正確、規範的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2、是可以照顧班裏後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公開課老師也會照顧到我。)

4、讀圖和揭題。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這一過程中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如果我把數據去掉了,你是看什麼得出來的?(我的想法是,用數據來分析、推測將會出現的情況,我覺得仍舊停留的數據上,沒有正真體現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二、鞏固練習

1、第23~28屆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1)猜測奧運會中國和美國金牌的獎牌數。

(2)製作奧運會中國金牌的獎牌獲得情況複式折線統計圖來推斷猜測是否合理。

(這一環節的安排1、是檢驗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繪製方法的掌握情況。2是讓學生鞏固、運用複式折線統計圖來對數據進行合理的推測。)

2、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在生活中的運用。(機動)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四、反思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我是這樣處理的,以學生感興趣的踢毽子比賽引入並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證明這樣處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啓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小強、大熊兩個同學每天的訓練成績,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懸念:應選派誰去比賽,這個問題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對比着看較煩,有沒有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着都叫着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如“再一次經歷製作過程”時,讓學生根據圖上信息進行大膽預測:我國第29屆奧運會將獲得多少枚金牌?從而使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置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二、本節課存在的問題

數學語言要乾脆、利索、準確、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過於簡單。在課中,應該注意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連接自然,同時也要培養用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要滲透於平時的教學中。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態隨時對教案作出調整,好多好的課堂教學機遇沒有把握好。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教材內容:認識折線統計圖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引入的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它不僅豐富了統計的內容,還爲今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與扇形統計圖的學習作好知識貯備;通過正確地認讀分析統計圖,爲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目標分析

認知目標:

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通過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

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

能根據統計圖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建立了統計的觀念。

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教法學法分析

實踐操作法

演示引導法

觀察對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練習法

傳統教學方式內容單一、知識“死板”、以老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爲主、生生交流少、課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環境下的多媒體教學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死板”的知識可以通過課件的演示“運功”起來,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傳統課堂的幾倍,有效的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利用多媒體,我將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爲以下三個環節:

複習舊知

情境導入: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用簡單的問句——你想知道老師在忙什麼嗎?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輕鬆的學習環境。這時候老師出示通過網絡資源蒐集到的東營市交通工具的數據(這在以前是辦不到的),進一步讓學生整理並完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繪製。在學生展示時,進行提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溫故舊知的同時深化對條形統計圖特點的認識,爲下面的對比教學做下鋪墊。

學習新知

在傳統的課堂中死板的統計圖不可能將統計圖的特點一一直觀、清晰、形象的展示出來,不易於學生髮現和掌握,爲此我藉助多媒體,將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演示出來,利用這一優勢,不僅使學生了解了折線統計圖的繪圖過程,更能突出圖形的特點,爲觀察對比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有效地烘托學習的氣氛。

通過多媒體演示折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和學生的複述,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點、線構成的,再讓學生根據圖形形狀的特點,給該圖起個形象的名字,同時板書課題,加深對它的認識。爲更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我設計了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對比這一環節,在這裏受學生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的差異,學生觀察到的,表現出不全面性,這正好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小組成員的集體智慧,各抒己見,有效總結,形成較爲完整的'結論。

在小組合作前:我向他們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議:

1、每位同學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

2、請一位同學擔當記錄員,記錄本組同學的意見,避免重複性敘述。這樣即沒有破壞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對學生的活動作了指導,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實實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於熱鬧的形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小組的成果,雖書寫不夠工整,但卻看到了學生智慧的結晶。

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你在哪見過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

在練習的選取上,捨棄課本提供的資料,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了關於東營市的各項統計資料,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資源就來源於我們身邊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家園——東營,感受到東營的發展變化。

第一題的練習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折線的起伏,反應數量增減的變化,完善對摺線統計圖的認識。

第二題目的是讓學生能根據統計圖的整體變化預測出今後氣溫變化的可能性,是升高?還是下降?哪種可能性大,滲透概率論的知識;並分析導致氣溫升高的原因,結合北京2008奧運會這一舉國大事,進行環保教育。接下來是

東營市20xx~20xx年公共綠地面積統計圖

東營市20xx~20xx年廢水排放量統計圖

東營市20xx~20xx年耕地面積統計圖

都是圍繞着東營的環境變化和基礎建設開展的。

拓展練習

總結新知,收穫體驗

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①折線統計圖有何特點?與前面所學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相比,折線統計圖有什麼優點?畫龍點睛的問題,讓學生清楚的認識到本節課應掌握的數學知識和學習的內容。

②這節課你有什麼新收穫?讓學生回憶本節課除了數學知識外,還積累了哪些新的學習經驗,有了怎樣的體會?這樣不僅重視了對數學知識的總結,還注意到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

佈置作業:

本節課學生對摺線統計圖的繪製過程有了深刻的認識,安排作業時,我考慮到不僅要培養學生收集數據整理數據的能力,還要能鞏固新知識點,又要爲下一步的畫圖,做一個預習,因此設計了這一作業,可爲一舉三得。

板書設計

在學生起名後,板書課題;在小組代表總結後,板書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1

一、教學目標:

基於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使學生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2、使學生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3、學習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並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4、進一步滲透統計思想,使學生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意義和作用,知道統計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和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1.認識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2.瞭解條形統計圖與複式統計圖的異同,歸納複式統計圖

的特點。

3.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並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的分析和推測。

三、教學設計:

(一)瞭解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

1、製作單式折線統計圖。

出示第9---14屆亞運會中國和韓國獲金牌情況統計表。

同桌每人選一個繪製折線統計圖。

2、校對反饋,教師補充製圖過程中遺漏和注意的問題。

(這一環節設計,引導學生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結構,爲複式折線圖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

1、第一次嘗試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一環節讓學生感知是爲了方便比較兩國獲得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把兩個單式折線統計圖畫在同一個圖上,變成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感受出現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必要性和其帶來的好處。)

2、認識圖例。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分成了這樣的幾個步驟完成。(1)讓學生感知圖例的必要性,沒有圖例我們就不能清楚的知道複式折線統計圖每一條折線所表示的含義。(2)使學生了解常用的圖例有幾種。(3)使學生知道圖例在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位置在什麼地方。)

3、第二次嘗試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

(這其實是本堂課新授的知識點,我這一環節的安排意圖有2點。(1)是要求學生能正確、規範的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 (2)是可以照顧班裏後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會照顧到我。)

4、讀圖和揭題。能根據折線的變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測。

這一過程中我安排了這樣的環節:如果我把數據去掉了,你是看什麼得出來的?(我的想法是,用數據來分析、推測將會出現的情況,我覺得仍舊停留在數據上,沒有真正體現折線統計圖的優越性。)

四、 練習設計:

1、 今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將正式拉開帷幕,那我們的中國隊能奪得多少枚金牌呢?老師出示第25屆~28屆奧運會中國和美國獲得金牌情況統計圖)同學們觀察統計圖,發現了什麼?(學生可能會說:我發現了中國隊的金牌數量呈上升趨勢,而美國的金牌數量卻在不斷減少)

那你能預測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隊的表現嗎?

你們還想提出什麼問題,你還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感悟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指導完成“做一做”:

通過分析李欣和劉雲兩名同學10天裏進行1分鐘跳繩訓練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同時分析折線統計圖包含的信息,進一步預測兩個人的比賽成績。

3.課外拓展練習,昇華統計方法 。

統計我們學校五一期間各年級男、女生參加旅遊的人數,製成一張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寫一篇數學日記,談談活動體會。

五、評析: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爲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衆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我是這樣處理的,以學生感興趣的亞運會比賽引入並展開教學,教學效果證明這樣處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置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裏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啓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中國、韓國在9-14屆亞運會上獲金牌的情況,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再提出:怎樣才能更方便地比較兩國獲金牌數量的變化情況,這個問題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對比着看較煩,有沒有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着都叫着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

(三)正確分析,大膽預測,培養學生統計意識。

統計活動的過程不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而且還包括分析數據以及根據分析的結果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而其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對於增強學生的統計觀念、發展學生的統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另一方面還啓發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有關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談體會、說感受、提建議。如“再一次經歷製作過程”時,讓學生根據圖上信息進行大膽預測:我國第29屆奧運會將獲得多少枚金牌?從而使學生在分析和交流中,進一步加深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認識,逐步提高識圖和用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創設情景,激發情感——設置懸念,主動探索——正確分析,大膽預測”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2

“複式折線統計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教學內容。這部分教材可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教學第74-75頁的例題,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十三的第1題。第二課時完成練習十三的第2-6題。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用單式折線統計圖表示統計數據,會根據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和判斷;也曾學習過複式統計表和複式條形統計圖。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可以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描述數據的一些方法,增強數據處理的能力,進一步瞭解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發展統計觀念。在以信息和技術爲基礎的社會裏,數據日益成爲一種重要的信息。複式統計圖裏一般同時表達兩組數據,它們有共同的主題,各反映一個內容,分別畫成兩條折線,便於人們根據折線的形態以及兩條折線的位置關係,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獲得需要的信息。例題和習題選擇寬廣的題材,讓學生充分感受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它的應用價值。

1、巧妙地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凸現特點。

例題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青島、昆明兩個城市xx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提出的問題是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裏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數據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常麻煩的時候,教材把兩幅折線統計圖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複式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初步感受複式統計圖與單式統計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通過三個問題,逐步教學複式統計圖的知識。

2、重視發展統計觀念。

練習十三配合例題,看重進行三個方面的練習。

(1)繪製複式折線統計圖。第1題和第6題都是畫圖練習,要根據統計表裏的數據,在圖上描點、連線。在教學單式折線統計圖時,已經進行過這樣的練習。

(2)利用統計圖裏的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統計活動不能停留在數據的獲得和呈現上,其價值更體現在對數據的利用上。第2、3題爲此而設計。

(3)聯繫課外活動應用統計知識,培養統計觀念。小學生的統計觀念是初步的,表現爲對統計活動有興趣,能應用習得的統計知識開展統計活動,能通過收集、分析數據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簡單現象。第4、5題爲此而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數據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信息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1.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條形統計圖。

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如果把這兩張統計圖合併成一張,那是怎樣的呢?

2、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

說說從圖中你又能知道什麼?重點引導學生對兩個城市的降水量進行比較。說說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3、我們還學過什麼統計圖呢?

揭題:我們已經學習過折線統計圖。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教學例題

1、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根據第一幅統計圖,你能知道些什麼信息?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說說青島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根據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知道些什麼?

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xxxx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麼辦?

引導: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複式條形統計圖,那麼這兩幅統計圖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爲複式折線統計圖呢?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爲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複式”,完成課題板書)

3.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啓發: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

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麼?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麼?

指出: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數據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信息?

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並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裏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1)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2)這裏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是指某一個男生或某一個女生嗎?

(3)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

(4)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釐米?與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麼樣?

(5)從圖中你還獲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1、學生自主審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麼?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討論:你打算先畫表示哪組數據的折線?表示“最高氣溫”的這條折線應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數據的折線。提醒學生,先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接各點;再認真細緻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數據的點的位置,用虛線連接各點,畫好折線後,不要忘記填寫製圖日期。

4、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5、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3

教學目標:

1、藉助實例,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

2、在統計活動中,感受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2張習題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據我瞭解,()咱班有不少同學是從外地搬遷過來的,對吧?都有誰?我採訪一下這些同學,來到威海後,你覺得威海這座海濱小城怎樣樣?

學生自主交流

2、師:聽得出來,同學們很喜歡威海,其實,世界也給予威海很高的評價,20xx年,威海榮獲全球改善人居環境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獎。在我國獲得這個獎項的城市並不多,生活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感覺怎樣樣?想明白威海爲什麼會獲得這個獎項嗎?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威海。請看屏幕:(課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統計表,引導學生交流整理

(一)觀察表格,提出問題

1、師:仔細觀察一下,從這張統計表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你明白了什麼?)

預設:生1:我能明白垃圾處理本事每一年是多少噸

生2:我還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再比較一下,有什麼發現?)

師:聽出來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項指標在每一年當中的數量是多少,並且還能看出各項指標每一年的數量不一樣,有變化,是嗎?那各項環保指示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下頭咱們就以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這項指標爲例一齊來研究研究,從98年到02年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的變化情景怎樣樣?

2、課件顯示:(關於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的統計表)師:請看屏幕,對照數據,誰來說說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是怎樣變化的?

師生交流。

師:這位同學說的十分全面。不僅僅看出了每一年的數量是多少,並且經過比較數據,發現這幾年當中數量有時是增加的,有時是減少的。那你們能不能將這種有增有減的變化情景用一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呢?回憶一下,我們在整理數據時,除了能夠整理成統計表,還能夠整理成什麼?有想法了嗎?立刻把你的想法畫在一號練習紙上。看誰最利索,畫完的同學立刻坐好!

3、生邊思考邊將想法畫在作業紙上,教師巡視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師:來,同學們坐好!剛纔大家在完成任務的時侯,教師發現了兩種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們一齊來看看。(投影顯示:)

法1:條形統計圖。師:這是誰的方法?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畫的?請作者交流:用一個個豎條表示每一年的數量。(不少同學點頭表示想法一樣)

師:從條形統計圖上你能夠看出什麼?垃圾無害化日處理本事是怎樣變化的?

師:這位同學用咱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從豎條的高矮上能夠很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不錯。

法2:折線統計圖(如果學生沒有這種方法,教師直接展示。問學生看得懂嗎?能看得出變化情景嗎?怎樣看出來的?)

師:這是誰的設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點來表示每一年的數量,然後把這些點連起來,這條線向下,就表示減少了。這條線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師:這位同學用線段向下,向上表示增減變化,你們覺得合理嗎?

2、優化選擇。那這兩種形象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更好呢?爲什麼?(第二種,既簡單,又能說明問題)

3、點題。師:同學們,其實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資料。(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幅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根據學生的發現,教師引導板書:(數量的多少,數量的增減變化)

5、質疑提問。

師:同學們,此刻我們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對於折線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明白的?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折線統計圖怎樣畫?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用?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

6、學習畫法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折線統計圖我們已經認識了,那麼怎樣畫呢?此刻讓你自我根據數據獨立畫一副統計圖,想一想,你能畫出來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表達想法

(2)這幾位同學說得對不對呢?我們看看電腦的演示。

(課件演示畫圖的過程及重點,師同時板書畫圖的三步:描點、標數、連線)

爲了清楚每個點表示的數量,能夠把數標在點的.上方,最終用線段將點和點依次連起來。

7、動手製作折線統計圖。

(1)師:咱們不能光說不練,來請同學們拿出二號作業紙,將新水取水量的變化情景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表示出來。比一比,看誰的速度快!

學生動筆畫圖。

(2)交流(大屏幕展示)。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畫的?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說得十分明白,清晰!大家覺得他作得怎樣樣?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他?

(引導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上,點爲什麼要描在這個地方,縱向刻度部分的折線是怎樣回事數據大於20xx,省略0-20xx之間的數)

(3)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什麼信息?

師:前面有的同學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作用。其實生活和生產中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很大,我們能夠根據數據的變化趨勢,對事情進行分析,做出決策。比方說這個折線統計圖,你們能不能根據前面的變化趨勢來預測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會多一些還是會少一些?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期望新水取水量越來越少,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保護水資源,節儉用水。對不對?

(4)此刻明白爲什麼威海會被評爲聯合國人居獎了嗎?(無論哪項環保指標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所以經過嚴格的評審後,最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師:看來大家學得真是不錯,從認識到製作,到分析,學習得十分好。此刻出個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121頁。

(1)獨立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無論學生怎樣回答,只要說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啊。可是大家經過學習在做一件事,做決定之前明白從多方面,綜合來研究問題,這一點十分有意義。)

(2)自主練習第2題。()完成課本122頁第三題

師:看了這小彬1500米跑步成績變化情景統計圖,你想說些什麼?

看的出,小彬同學是一名優秀的同學,雖然一開始跑步成績不夢想,可是她沒有灰心,堅持鍛鍊,最終跑步成績越來越好了,是吧?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請看黑板,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怎樣畫折線統計圖?(先描點,再標數,最終連線)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是什麼?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那是不是以後就不再用條形統計圖了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選擇適宜的統計圖整理數據。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數量的多少增減變化情景

描點標數連線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4

今天,我說課的課型是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課題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認識折線統計圖》。

本課教材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中對統計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是:

認知目標:

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通過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分析,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這是我將採用的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我將其分爲以下4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複習舊知: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的引入素材單一,以書本引例爲主,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利用網絡資源蒐集到了有關東營市小型汽車擁有量的數據,將它作爲導入素材,不僅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來源於我們身邊,還能增加學生對東營市發展變化的瞭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下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統計圖表,並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學生的完成的情況,這又是在傳統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而在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將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給大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激勵他下面的學習。

二、通過對舊知的的複習,我們進入了下一環節:新知的學習。

有數據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而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呈現“死板”,以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爲主,使學生喪失了83%的知識來源,因此,在這裏我將“不動”的折線統計圖,藉助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它的繪製過程演示出來,利用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突出折線統計圖的構成、點線及連線的起伏,爲難點的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對比教學,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是小組討論的結果,由組長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給大家,並給予解說,利用實物投影儀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學生展現自我和小組智慧的機會;從學生的討論總結內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見,課件演示的作用明顯。

三、接下來進入第3環節:尋找新知,運用新知。

在這裏更加突出了多媒體的強大作用,我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蒐集相關的知識信息,製成課件,當學生舉例時,一一呈現出來,更加形象具體,讓學生看到實實在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在運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網絡蒐集到了5項關於東營市的環境及基礎建設方面的數據,製成了折線統計圖,融入到課件中,利用貼近自己生活的、豐富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利用各種不同的統計圖資料,有針對性的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通過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訓練突破第二難點。發揮多媒體環境下內容豐富、容量大的特點。

如第一題主要練習折線的起伏可以反映數量增減的變化

第二題通過氣溫的整體變化趨勢的分析預計將來氣溫的變化趨勢,培養學生的合理推測能力,並結合下面三道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四、總結,佈置作業。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總之,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知識的呈現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具體化,更加易於接受、理解;豐富的內容、高容量的練習更能讓學生迅速的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實物投影儀的應用,更爲師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在交流和展示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最後,通過多媒體的“動”、板書的“靜”,兩者的完美結合將數學知識的內容體現在學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

《折線統計圖》的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型是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課題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統計》的第一課時——《認識折線統計圖》。

本課教材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根據新課標中對統計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是:

認知目標:讓學生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②通過對東營市各項資料的分析與認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情分析:

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分析,我制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總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並能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這是我將採用的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我將其分爲以下4個環節:

一、情境導入,複習舊知: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的引入素材單一,以書本引例爲主,缺乏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繫,不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本節課前我利用網絡資源蒐集到了有關東營市小型汽車擁有量的數據,將它作爲導入素材,不僅能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來源於我們身邊,還能增加學生對東營市發展變化的瞭解,調動學生的興趣。接下來,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完成統計圖表,並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是學生的完成的情況,這又是在傳統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而在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先進的現代化設備將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給大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激勵他下面的學習。

二、通過對舊知的的複習,我們進入了下一環節:新知的學習。

有數據表明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而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呈現“死板”,以教師的講授、學生的傾聽爲主,使學生喪失了83%的知識來源,因此,在這裏我將“不動”的折線統計圖,藉助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它的繪製過程演示出來,利用視覺的直觀性、形象性,突出折線統計圖的構成——點線及連線的起伏,爲難點的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後,進行小組討論對比教學,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是小組討論的結果,由組長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給大家,並給予解說,利用實物投影儀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供學生展現自我和小組智慧的機會;從學生的討論總結內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可見,課件演示的作用明顯。

三、接下來進入第3環節:尋找新知,運用新知。

在這裏更加突出了多媒體的強大作用,我利用強大的網絡資源,蒐集相關的知識信息,製成課件,當學生舉例時,一一呈現出來,更加形象具體,讓學生看到實實在在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是有用的學科,數學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在運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網絡蒐集到了5項關於東營市的環境及基礎建設方面的數據,製成了折線統計圖,融入到課件中,利用貼近自己生活的、豐富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利用各種不同的統計圖資料,有針對性的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通過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訓練突破第二難點。發揮多媒體環境下內容豐富、容量大的特點。

如第一題主要練習折線的起伏可以反映數量增減的變化

第二題通過氣溫的整體變化趨勢的分析預計將來氣溫的變化趨勢,培養學生的合理推測能力,並結合下面三道題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四、總結,佈置作業。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

總之,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充分利用了多媒體的動態演示功能,將知識的呈現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具體化,更加易於接受、理解;豐富的內容、高容量的練習更能讓學生迅速的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實物投影儀的應用,更爲師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在交流和展示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最後,通過多媒體的“動”、板書的“靜”,兩者的完美結合將數學知識的內容體現在學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