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條形統計圖》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說課內容

《條形統計圖》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二年級第一學期第三單元的內容,是統計的第二課時,是教材P41~44的內容。

2、教材的地位和意義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開始學習簡單的分類整理,在二年級上冊統計第一課時初步體驗了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本課繼續學習統計,已整理隨機出現的簡單數據爲主要內容,並把經過整理的數據填進統計表並繪製成條形統計圖,並能夠根據條形統計圖提出簡單的問題並解答,體會條形統計圖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而且這個單元的學習也爲以後學習統計與概率的相關知識做準備。整個單元的知識屬於數學教材中新課標比較看重的統計與概率領域,並結合綠色指培養學生統計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高層次思維,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小學二年級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對數據的統計過程有初步的體驗,比如把收集到的信息,利用畫“正”或畫符號等記錄下來,並繪製成簡單的統計表,還能夠根據統計表提出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具有初步的統計意識和能力。另外低年級的學生正是發展思維的初級階段,學生對於新鮮事物新的知識都有一定的好奇感和探究精神,同時低年級的學生也很喜歡幫助人解決問題,接受能力較強。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的資源。

  三、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材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簡單的條形統計圖。能夠根據條形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

2、掌握繪製一格表示1和2的條形統計圖的能力。

3、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口頭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

4、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簡單的、一格表示1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條形統計圖,並能回答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繪製條形統計圖,認識會畫一格表示1個單位或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四、教法和學法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線索。本節課的教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 創設情境,誘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以實際的情景進行新課。

2、合作學習,研創知識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生學習是知識的“再創造”過程。教師設計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研究知識,“創造知識”。引導學生產生對於新知的研究創造過程,並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體會知識的形成。

3、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認爲,知識源於活動,沒有主體對客體的活動,就不可能產生反應和認識。我還設計了“統計跳神次數”活動,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和遊戲活動中,運用和鞏固知識,發展和深化知識,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五、設計思路

最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學習,是提供各種機會,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與探索,使之發現有規律的東西——概念、規則或原理,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的認知積極化,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而且對於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和探究意義,發展他們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強化學習動機,都會產生極爲深刻的影響。

基於這種認識,我這節課的教學環節主要由五大板塊構成。

  六、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激發興趣

1、首先我把準備好的各種水果的板貼,展示在黑板上,學生們看到這麼多的水果,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了出來。

這是我就及時的發問:“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水果嗎?今天,老師帶來了幾種水果,老師想知道你們最喜歡吃哪一種水果呢?”

讓學生自由發言,這時問題就出現了。

師:那麼多小朋友說出了自己最喜歡的水果,老師可記不住,怎麼辦?你們能不能幫老師想要個辦法?

2、利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思維活躍的學生不僅幫助全班同學回憶起了上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又活躍了整個課堂的氣氛。

3、利用學生舉手,老師統計的方式,來讓學生體驗數據收集和整理的過程。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統計的知識。

(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認識條形統計圖

完成統計表之後,老師進行適時的激勵並提出新知,

師:“小朋友真聰明,幫老師完成了這張統計表。其實,除了用統計表來統計之外,還能夠畫成圖。老師畫了一張圖,你看懂了什麼?”

利用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解決老師所提出的問題。然後再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看懂統計圖。(橫、豎)

小結:我們還可以把統計結果畫成圖,這裏的橫線表示水果的名稱,這裏的豎線表示人數,這幅圖中每一方格表示一個人。

2、繪製條形統計圖

學生自己獨立嘗試自主探究

葡萄有3人,橫着看先找到葡萄,在豎着看,一個表示一個人,畫3格就行了。

3、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真厲害,幫助老師把這張圖畫完整了,它呢也像我們的小朋友一樣,需要一個名字,這樣我們才能記住它,看着上面這樣一條一條的圖形,我們就把這張圖叫做“條形統計圖”(板書)

4、說一說

老師簡單的提幾個問題,看着條形統計圖,喜歡人數最多的是哪種水果?最少的呢?

最多最少學生們都能夠知道。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有同學會說看數字,最大的就是最多的。轉問:不看數字,你能不能知道最多和最少呢?

(只要看直條的長短就能夠比較出人數的多少了)

5、比一比

師:看看統計表和統計圖,哪種統計的方法能夠一眼就比較出人數的誰多誰少呢?(條形統計圖),這就是把統計表變成條形統計圖的原因。

通過比較深化了條形統計圖的作用。

小結:剛纔小朋友幫助老師又完成了條形統計圖,我們根據直條的長短很快就能判斷哪種水果的人數最多和最少,你們真聰明!

(三)、動手操作,鞏固新知

小胖想幫自己班級的學生統計一下每位同學生日的月份人數,但是小胖有點粗心,有幾個月的人數他忘記畫在條形統計圖上了,同學們,你們願不願意幫他呢?

打開學習單,補充完整。

(四)活動體驗,運用知識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問題我們可以用統計的方法來解決。

在體育課上,我觀察了一下同學們跳繩的情況,一次能夠連續跳幾個,並記錄了這幾位同學跳繩的實錄,我們來看看,自己收集整理信息,自己完成統計表和統計圖。比比誰的本領大!

小結:條形統計圖的1格不僅可以表示1個單位,也可以表示2個單位。

(五)、總結

  七、說課總結

縱觀整節課,從教學設計上,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發展學生的高層次思維,整節課從易到難,層次清晰。我遵循了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通過同化和順應去建構新的知識,力求爲孩子們創設一個開放、真實、平等、和諧的交流環境。

  《條形統計圖》說課稿2

課程改革,讓我們每一位數學老師強烈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聯。統計與概率既是生活內容,也是數學內容。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就是西師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統計知識DD條形統計圖。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繼學習了單式條形統計圖和相應統計表後出現的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這後還會認識更多形式和種類的統計圖,如複式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等。不難看出,本單元內容既是舊知的遷移與發展,也是以後學習的認知橋樑。

單元內有4個例題,前兩例在於幫助學生認識特徵,後兩例引導學生學會畫圖。而本課學習例1、例2。例1以回顧舊知爲起點,引入複式條形統計圖並初步認識。例2則重在會看條形統計圖,會簡單的分析統計數據並填寫相應的統計表。在教學設計中,我將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與例2有機整合,完成整課的教學DD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

  二、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四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維仍佔主要地位。

在第一學段中,已掌握部分統計知識,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能力。

而通過長期地學習策略和思維的訓練,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礎紮實而且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經驗與能力。

  三、教學目標

根據內容的分析和學生的把握。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通過實例,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及相應的統計表。

能根據統計結果作出分析,判斷、預測,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能力。

經歷觀察分析數據的過程,讓學生體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鑑於預設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爲本課的重點爲: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徵,會正確分析相關的數據。難點爲:知道條形統計圖中單式與複式的區別。

  四、教學策略

我校進行了3年的《小學數學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的課題研究,引發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本課就主要採用了其中的“問題探究策略”。問題探究策略,以問題爲核心,以研究問題爲重點,以培養學生思維策略爲目標,設計遷移性、過渡性、反饋性、強化性、延伸性等問題。通過有效問題的有效解決,以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各有兩種思想。”說明合作交流是一種學習,更是一種創新。在教學策略的引領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爲主。

  五、教學過程

因此教學過程設計爲:創設情景,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認識,運用提高六個環節。圍繞“問題”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

爲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創設了我任教的“四年級三班和四班的學生”準備去郊遊的情景。並提問:“這次郊遊當中準備開展五個活動,每人可選一項,事先要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怎麼辦?”學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進行統計才行,從而產生統計需要。並立即讓學生自主開展統計活動。於是,由真實的情景轉入學習的初期活動。經歷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並在事先準備的表格紙上製出一張統計圖。

與此同時,我將另一個班參加各項活動人數的統計圖展示給學生。看到兩張反映不同班級學生人數情況的統計圖,自然地會進行比較分析。於是提出活動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2、提出問題。

利用兩張統計圖中人數接近的一項活動。設問:“三班和四班參加××的人數,誰多誰少?”憑藉肉眼觀察,肯定會有不同答案,進而發生爭執。此時此刻,引導學生想辦法。可能會說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課件展示)。給予肯定的同時,追問:“有沒有簡單的方法,能一目瞭然地看清誰多誰少?”自然會產生把兩張統計圖合二爲一的需要。順水推舟拋出核心問題:怎樣將兩張統計圖,合二爲一?學生在認知需要和問題驅使下,就開始問題的探索。

3、探索問題。

我預設,學生可能會生成這些方法(課件展示)。面對衆多的方法,“你認爲哪種方法好?說說理由。”引導學生運用“選擇探究策略”進行合理選擇。讓學生體會方法多樣性的同時,又懂得尋求方法的合理性。

當兩張統計圖合併後,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問:把這張統計圖給班主任,能看明白嗎?”“怎樣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種直條表示哪個班的人數呢?”從而在爭論、交流中認識複式統計圖圖例的作用,體驗統計圖表示的嚴密性。

4、解決問題。

建構主義認爲:新知,納入認知系統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才完成了認知的建構,新知的內化。把複式條形統計圖,納入已有的統計知識中,並明確它的特點,完成知識建構。於是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弄清:“這種新的條形統計圖與以前學習的統計圖有什麼區別?”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一有兩種顏色的條形;二有圖例。三還能反映兩組數據情況。充分了解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內涵後,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稱DD複式條形統計圖。

5、深化認知。

問題得以解決,認識如何深化呢?繼續利用好例1的素材,讓學生髮表意見,提出問題和活動建議。如:兩個班參加什麼項目人數最多?三班參加野炊的人數比四班多幾人?等。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的習慣和能力。

樹立“學習論”爲中心的現代教學觀念是課改的追求。爲此,讓學生自主填寫統計表。在任務驅使下,主動學會看懂統計表,並思考填寫的方法。學生可能會一行一行地填,也會一欄一欄地填等,從中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的不同方法。溝通統計圖與統計表之間內在的聯繫,明確各自的優越性。從而深化學生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6、運用提高。

學以致用。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基本練習DD課堂活動第1和第2題。統計學認爲,收集、分析數據,是爲預測、干預未來數據和解決問題服務的。爲培養學生的預測意識和能力,設計一個拓展問題:“根據你們的分析,預測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剛和小強分別會投進幾個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六、板書設計

爲讓學生充分地體驗複式條形統計圖產生的過程,將改變以往在黑板上板書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隨機生成的功能,將生成的複式條形統計圖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觀具體、簡潔明瞭。符合視覺習慣和認知規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本課的教學力求體現以生爲本的思想,充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經驗,緊扣教學重點,有機整合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問題探究策略的運用,使學生在覈心問題的啓發下,積極主動的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