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7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這一單元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學生的統計知識在這一課後將再一次得到發展。而本節課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知道其特點。

2、能從折線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同時能夠依據數據變化的特徵進行合理的推測。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折線統計圖特點與作用的過程,感受從"具體"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

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

認識折線統計圖並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的特點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

能夠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

教學關鍵:

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說教學理念

本節課,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基於這一理念,本節我精心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了緊密的聯繫。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數據、解讀數據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發現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四、說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本節課的教學以自主探究爲主線,我主要採用了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小組合作、組織交流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學法:《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說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從生活實際出發,出示曲阜旅遊圖片,引出近幾年來孔廟旅遊的人數統計。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二、探究新知:

1、學生自主整體觀察,初步認識折線折線統計圖。知道統計圖的名稱及折線統計圖的構成。

2、在此基礎上出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小組合作討論、研究,在合作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可以通過點看出數據的多少,而通過折線的起伏則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在彙報時要讓學生用手勢描繪一下折線的起伏。初步體會傾斜角度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進一步認識折線統計圖。

3、這時同時出示兩種統計圖讓學生自主觀察對比,思考兩種統計圖的異同,自由發言。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老師適時總結通過觀察對比認識到條形統計圖可以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多少,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還能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對比能力又鍛鍊了他們的歸納概況能力。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下面就進入第三環節

三、知識應用:

1、利用病人體溫變化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作用。

2、我國24到29屆奧運會獲得金牌統計。在這裏我安排了一個我國奧運健兒得金牌升國旗的短視頻,目的是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放鬆片刻,並通過這個視頻再一次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小小辨析師。通過辨別這樣繪製統計圖合適嗎,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在於能清楚的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而這個統計內容主要是統計各種文具的數量,所以不合適。從而讓學生明白要根據統計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統計圖。靈活運用知識。

一節課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飽,還要讓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設計了第四部分

四、知識拓展:通過你知道嗎?讓學生了解統計知識的來歷、發展,豐富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節課是零散的知識拼湊在一起的,爲了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認識,最後我設計了第五環節。

五、課堂總結。讓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回顧,說說收穫。達到梳理知識,形成知識體系的目的。

六、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力求簡潔明瞭,一目瞭然,充分體現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板書設計:

點:數量的多少

線:數量的變化

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看出數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藉助實例,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

2、在統計活動中,感受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會用折線統計圖表示數據,瞭解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2張習題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據我瞭解,()咱班有不少同學是從外地搬遷過來的,對吧?都有誰?我採訪一下這些同學,來到威海後,你覺得威海這座海濱小城怎麼樣?

學生自主交流

2、師:聽得出來,同學們很喜歡威海,其實,世界也給予威海很高的評價,2003年,威海榮獲全球改善人居環境最高獎-聯合國人居獎。在我國獲得這個獎項的城市並不多,生活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感覺怎麼樣?想知道威海爲什麼會獲得這個獎項嗎?這節課我們就從數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威海。請看屏幕:(課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統計表,引導學生交流整理

(一)觀察表格,提出問題

1、師:仔細觀察一下,從這張統計表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你知道了什麼?)

預設:生1:我能知道垃圾處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噸

生2:我還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數量是不一樣的。(再比較一下,有什麼發現?)

師:聽出來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項指標在每一年當中的數量是多少,而且還能看出各項指標每一年的數量不一樣,有變化,是嗎?那各項環保指示到底是怎樣變化的呢?下面咱們就以"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這項指標爲例一起來研究研究,從98年到02年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變化情況怎麼樣?

2、課件顯示:(關於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的統計表)師:請看屏幕,對照數據,誰來說說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是怎麼變化的?

生交流。

師:這位同學說的非常全面。不僅看出了每一年的數量是多少,而且通過比較數據,發現這幾年當中數量有時是增加的,有時是減少的。那你們能不能將這種有增有減的變化情況用一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呢?回憶一下,我們在整理數據時,除了可以整理成統計表,還可以整理成什麼?有想法了嗎?馬上把你的想法畫在一號練習紙上。看誰最利索,畫完的同學馬上坐好!

3、生邊思考邊將想法畫在作業紙上,教師巡視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師:來,同學們坐好!剛纔大家在完成任務的時侯,老師發現了兩種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投影顯示:)

法1:條形統計圖。師:這是誰的方法?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麼畫的?請作者交流:用一個個豎條表示每一年的數量。(不少同學點頭表示想法一樣)

師:從條形統計圖上你可以看出什麼?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是怎麼變化的?

師:這位同學用咱們以前學過的條形統計圖來表示。從豎條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不錯。

法2:折線統計圖(如果學生沒有這種方法,老師直接展示。問學生看得懂嗎?能看得出變化情況嗎?怎麼看出來的?)

師:這是誰的設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點來表示每一年的數量,然後把這些點連起來,這條線向下,就表示減少了。這條線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師:這位同學用線段向下,向上表示增減變化,你們覺得合理嗎?

2、優化選擇。那這兩種形象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更好呢?爲什麼?(第二種,既簡單,又能說明問題)

3、點題。師:同學們,其實這種新的統計圖就是折線統計圖。也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4、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仔細觀察一下這幅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根據學生的發現,老師引導板書:(數量的多少,數量的增減變化)

5、質疑提問。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認識了折線統計圖,對於折線統計圖,你還有什麼想知道的?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折線統計圖怎麼畫?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用?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區別?)

6、學習畫法

(1)師: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折線統計圖我們已經認識了,那麼怎麼畫呢?現在讓你自己根據數據獨立畫一副統計圖,想一想,你能畫出來嗎?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表達想法

(2)這幾位同學說得對不對呢?我們看看電腦的演示。

(課件演示畫圖的過程及重點,師同時板書畫圖的三步:描點、標數、連線)

爲了清楚每個點表示的數量,可以把數標在點的上方,最後用線段將點和點依次連起來。

7、動手製作折線統計圖。

(1)師:咱們不能光說不練,來請同學們拿出二號作業紙,將新水取水量的變化情況用折線統計圖的形式表示出來。比一比,看誰的速度快!

學生動筆畫圖。

(2)交流(大屏幕展示)。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麼畫的?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說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覺得他作得怎麼樣?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他?

(引導學生了解折線統計圖上,點爲什麼要描在這個地方,縱向刻度部分的折線是怎麼回事——數據大於2000,省略0-2000之間的數)

(3)分析折線統計圖。

師: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你能獲得什麼信息?

師:前面有的同學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作用。其實生活和生產中折線統計圖的作用很大,我們可以根據數據的變化趨勢,對事情進行分析,做出決策。比方說這個折線統計圖,你們能不能根據前面的變化趨勢來預測一下,2003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會多一些還是會少一些?

師: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希望新水取水量越來越少,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對不對?

(4)現在知道爲什麼威海會被評爲聯合國人居獎了嗎?(無論哪項環保指標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所以經過嚴格的評審後,最終獲得聯合國人居獎。)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1、師:看來大家學得真是不錯,從認識到製作,到分析,學習得非常好。現在出個題考考你們,有信心嗎?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翻到121頁。

(1)獨立完成自主練習第1題。(無論學生怎麼回答,只要說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啊。但是大家通過學習在做一件事,做決定之前知道從多方面,綜合來考慮問題,這一點非常有意義。)

(2)自主練習第2題。()完成課本122頁第三題

師:看了這小彬1500米跑步成績變化情況統計圖,你想說些什麼?

看的出,小彬同學是一名優秀的同學,雖然一開始跑步成績不理想,但是她沒有灰心,堅持鍛鍊,終於跑步成績越來越好了,是吧?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請看黑板,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怎樣畫折線統計圖?(先描點,再標數,最後連線)折線統計圖的優勢是什麼?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折線統計圖,那是不是以後就不再用條形統計圖了呢?下節課我們繼續研究選擇合適的統計圖整理數據。

板書設計:

折線統計圖

數量的多少 增減變化情況

描點 標數 連線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徵

(1).合理運用遷移規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識。

由於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比較相似,只是不畫直條,而是按照數據的大小描出各點,再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因此教材中選用了數據富於變化的條形統計圖,從而引出另一種表達方式,自然地過渡到折線統計圖。

(2).提供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的意義。

本單元精心地選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統計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繫。如身高的變化、氣溫的變化、病人的體溫變化等。

(3).培養學生在統計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進行合理推測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時,爲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及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2、《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中對於“統計與概率”領域中“簡單數據統計過程”在第二學段的要求是:

1、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2、認識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能用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直觀有效的表示數據;

3、能從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中,有意識的獲得一些數據信息,並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表;

4、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流。

通過分析《課標》要求,可以看出,對於折線統計圖這部分重在:理解、應用,製作統計圖不是學習重點。

3、教材對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內容出現在五年級下冊,比較兩種不同版本教材可以發現:

第一,兩種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識遷移,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體現出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線統計圖中用紅顏色重度標識了“點”,在嘗試畫折線統計圖時先將“點”標好,讓學生補充。這樣降低了學生操作的難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單元還涉及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的教學內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開始接觸“統計”內容,學習了根據分類結果得到的簡單統計表和“以1當一”的簡單條形統計圖,在二年級上下冊分別學習了“以1當二”、“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和複式統計表,到三年級學習了“起始格”不同的條形統計圖和橫向條形統計圖,因此在學習本單元“折線統計圖”之前對條形統計圖已經學習了很多內容,包括畫條形統計圖,理解條形統計圖的特點,能根據條形統計圖中蘊含的數學信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及提出相關問題等等,所以學習本單元知識,就從條形統計圖遷移過來。

另外“折線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例如新聞之中,有的學生可能有所認識,有些學生可能沒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條形統計圖的基礎,學生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理解不會存在太多的問題。

本單元知識還是五年級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礎,因此需要學生們充分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以及與條形統計圖的區別。

學習困難點預設:

(1)對於折線統計圖的特點的總結要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產生,讓學生在充分交流“發現了什麼?”、“有什麼不一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其特點。

(2)在什麼條件下選擇什麼統計圖比較好?條形統計圖還是折線統計圖。

我的思考

本節課我將嘗試將本單元兩個課時內容(例1、例2)進行整合,在本節課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知識遷移的方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互相合作;讓學生感悟折線統計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學會根據數據的變化正確地進行預測;不要求學生會製作完整的折線統計圖,只要能根據數據把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數據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製作,但並不對此作統一要求。

在後續課中,我將安排統計圖的選擇(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選擇)和對摺線統計圖的繼續理解與應用。

三、確定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對數據的簡單分析,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2.學生能認識單式折線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的區別以及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看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從統計圖中發現數學問題。

3.學生能將折線統計圖補充完整並描述、分析數據。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嘗試製作。

4.學生能通過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能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並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較簡單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重難點預設

學習重點:通過與條形統計圖的對比,理解折線統計圖反應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解決簡單的問題。

難點:能補充完整折線統計圖。

四、教學流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出示過去一週興隆天氣預報的圖片。

談話引入:同學們,這是老師從網上找到的過去一週內我們興隆每天的天氣情況的一組圖片,從中你看懂了什麼?

教師將這些最高氣溫放大,讓學生感受這麼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氣溫有些困難,然後談話引出:你能給老師想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圖片所要表達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觀、清晰一些嗎?

【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真實生活情景——“氣溫的變化”,目的是更好的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讓學生感受到統計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數學學習與生活很貼近,生活中能用到數學。

第二環節:探究新知

活動一:出示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觀察,提問:還記得條形統計圖嗎?回答問題:

①如何讀數的呢?

②能不能找到氣溫是多少的日期呢?

③氣溫相同的日期有沒有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條形統計圖相關知識,爲遷移到折線統計圖做準備。

活動二:出示折線統計圖,有同學認識這個統計圖嗎?(引出本課課題)

再出示剛纔的條形統計圖,讓同學們對比兩個統計圖,思考一下:兩個統計圖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不同點?

【設計意圖】利用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在與“已有知識”——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對比形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學習情況預設】

相同點: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

折線統計圖的讀數方法:

教師要追問:①如何讀數的呢?

先看錶示日期的橫向上的線,找到具體的日期,再看這個日期“條”或“線”上的讀數,就讀出溫度。

如果“條”或“線”上沒有讀數,要用直尺讀表示溫度的豎着的線上數。

追問:②能不能找到氣溫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問:③氣溫相同的日期有沒有呢?

例如:5月5日氣溫是多少?怎麼讀?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氣溫是29℃,有兩天,分別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點:

形狀不同:條條的和折線形的

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點

折線統計圖的“線”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樣,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讓學生通過動作比劃一下。

教師要追問:“陡”跟“平”有什麼區別呢?

“陡”表示:溫度上升的快;“平”表示溫度變化不大。

課件中隱去溫度的讀數,讓學生用“陡”與“平”來判斷溫度變化的快慢。

【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表達,適時利用課堂上生成資源,形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活動三:觀察折線統計圖的做法

課件演示折線統計圖的做法,讓學生思考:做折線統計圖時關鍵的幾步是什麼?

描點與連線

讓學生嘗試描點:一名同學演示,大家評價。

先找到日期,再用直尺找到溫度。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作圖的方法,並在學生展示過程中,解決容易出錯之處。

活動四:完成折線統計圖,並回答問題。

1、陳東幾歲到幾歲時長得最快?長了多少釐米?

2、陳東身高115釐米時幾歲?

3、陳東5歲半時身高大約多少?

110釐米

方法一:(115-108)÷2=3.5

108+3.5=111.5

方法二:畫線

先畫豎線(年齡)

再畫橫線(身高)

大約11.5

4、預測一下11歲時,陳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150釐米 左右

5、你還有什麼其他問題嗎?

其他數學問題:圍繞圖中的數學信息即可。

例如:10歲比9歲高了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完成”折線統計圖,讓學生通過描點、連點成線段,在連點的過程中體會數據的增減變化,經歷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讓學生初步經歷折線統計圖的做法,同時通過問題5“預測一下11歲時,陳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來讓學生達到《課標》中“6、能解釋統計結果,根據結果做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能進行交流。”的學習目標。

第三環節:達標測評

獨立完成練習十九中的第4題

教師巡視瞭解學習效果

教師出示答案,反饋學習效果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出示知識樹

小結:同學們,我們這節課認識折線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是我們在小學學習統計知識的一部分,回想一下我們小學階段:一年級學習了簡單統計表和“以一當一”的條形統計圖;二年級學習了複式統計表和“以一當二”、“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學習了“起始格不同”的條形統計圖;四年級上學期學習了複式條形統計圖,今天又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將來我們在五年將講學習複式折線統計圖,在六年級學習扇形統計圖。這些統計圖和統計表對於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很大的作用,老師給同學們留一項作業: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又到了統計圖或統計表,比如電視的新聞等等,看看這次統計圖你會不會畫。

五、課後反思

1、本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找準知識遷移點,讓學生在跟已有知識對比過程中,形成對新知的建模過程。

2、引導學生嘗試、交流使學生親歷折線統計圖的建構過程,從而更深入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關注了與生活實際的聯繫。

  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折線統計圖》一課是四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數據的基本方法,會用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來表示統計結果的基礎上,又一次認識一種新的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除了可以表示一個數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個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本課內容又爲以後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作準備,通過正確地認讀統計圖,爲今後的統計圖分析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認識,我把本課《折線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在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認識折線統計圖,瞭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瞭解繪製統計圖的過程。

2.根據折線統計圖,學生能描述,分析數據,解決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根據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根據數據的變化,學會預測問題的結果或趨勢,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4.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熱愛奧運事業的愛國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設計爲: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學會製作折線統計圖。

教學的難點則放在:認識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三、說教學理念

我確立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設計理念

基於這一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設計新穎的導入與例題教學,打破了傳統數學課的枯燥無味,給數學課富予新的生命力。導入用奧運會,畫圖用樂樂的體溫表,練習用老總選擇人員進行進修等,從而構建一種自主探究、和諧合作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

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我主要採用了談話法、演示法、練習法、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爲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特別是採用了課件演示描點的過程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畫圖的過程,和課件演示線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傾斜角度決定增減幅度的特點,從而突破畫圖和歸納折線統計圖的難點。

五、說學法

教學時,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概括、想象、遷移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六、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成激趣導入探究新知實踐應用總結特徵運用知識五塊內容,

1、在激趣導入部分:通過今年奧運會的知識進行激發學生興趣,從統計表、條形統計圖來直接引入折線統計圖。

2、在探究新知部分:複習統計圖的各部分名稱,瞭解統計圖的製作過程,把統計圖補充完整和根據變化趨勢預測下一屆奧運會中國的金牌數量。

3、在實踐應用環節,我設計了樂樂的體溫統計表:讓學生製作折線統計圖,除了能讀懂圖外,還初步理解傾斜角度是決定了數量的增減幅度。從而總結特點:先通過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異同點的對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4、從不同點來歸納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觀察折線統計圖中線段上升數量增加,下降減少,傾斜角度增減幅度,從而引出不僅能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還清晰能表示出數量的增減變化。

5、最後,在運用環節,設計了三個練習內容: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並簡單分析數量的變化(股票圖、心電圖)。

二是用江南車城兩個銷售員的的統計圖來選擇進修的名額,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現實的作用。

三是比較兩個內容,從而來選擇哪一個內容適合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主要是爲進一步進一步突出折線統計圖能清晰地反映出數量增減變化的特點。

七、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既簡潔明瞭,又一目瞭然,體現了這一節課的重點與難點。

這節課,我認爲學生動手了,但小組合作,討論得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