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12篇[集合]

《活着》讀後感12篇[集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6W 次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讀後感12篇[集合]

《活着》讀後感 篇1

餘華,‘辣手書生。筆鋒犀利得似一把剔骨的刀,下手穩準狠,刀刀見血,不慌不忙的一刀一刀把腐肉剔除,毫不留情。

問:餘華先生,你真狠心!給了福貴一顆‘心’,卻又把他這顆心撕碎,一塊一塊的埋進土裏,讓福貴又成了一個沒‘心’的人。

餘華:福貴原本就有心,只是他的心被油矇住了,沉睡着。良知和貧窮喚醒了他的心的。撕碎他的心的人不是我,我只是敘述者。現實生活的苦難是作家挖空心思也無法虛構出來的。

《活着》就是疼,爹孃、家珍她們死了,都不疼了。可,福貴活着,從他娘把他生下來就一直活着,無論遇到什麼艱險苦難,他都掙扎着活着,死不了,福貴的命真硬!

徐福貴活得很疼很疼,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的死去,他親手把他們一個一個的埋葬在村西的墳地,看着這些墳頭,福貴自言自語,無慾無求,無痛無樂。

故事是這樣的:徐家原本是地主,出了兩個敗家子,福貴和他爹,他爹敗一半家,福貴嫖賭又敗一半家。福貴敗家氣死他爹,害苦他娘和媳婦、女兒,福貴愧疚的想死,想起娘和媳婦,福貴沒死,卻把自己的良心找回來了。

不當少爺的福貴再也沒享過福。出去給娘買藥被抓壯丁上了戰場,見識了戰爭帶來的死亡和絕望,福貴求生的慾望更強,與死亡相比,受苦捱餓都能忍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福貴就這麼想的。活着真好!

後來解放了,土改鬥地主時,因爲敗家,福貴成了貧農,因此福貴倒撿了一條命,福貴脊背發涼長長鬆了一口氣。

人,一旦成家,過日子過得就是孩子,看着孩子們一天一天的長大。福貴一兒一女,算是他和媳婦家珍的福氣,有家珍這樣知書達理、不離不棄和他過苦日子的女人,福貴知足了。想起以前對不起家珍,他也在心裏默默地感謝丈人爹,在家珍懷孕七個月時,敲鑼打鼓的把家珍接走,既挽回了當初福貴對他不敬失去的面子,又暗中幫助徐家養了媳婦和孫子。福貴的兒子半歲之後隨家珍回到貧窮的福貴身旁,孩子沒改姓,依然姓徐。這是福貴生活中溫暖的一筆。

作者很厲害,描寫人性方面別具一格,我非常喜歡他對家珍父親心疼女兒,又暗地裏幫助女兒女婿這一段。不直白的說道,卻能從中感受到溫暖的愛。

看整篇小說,福貴自從失去土地後,他的天空一直籠罩着一層厚厚的烏雲,厄運時不時地關照他,沒有絲毫的憐憫。

徐家單傳,兒子有慶是徐家的根,是福貴的希望。有慶自願給難產的縣長老婆輸血,醫院爲了諂媚權貴抽乾了有慶的血,福貴的兒子就這麼死了。得知消息後,福貴奔命似得跑到醫院,醫生卻這樣說:“你有幾個兒子?”福貴說:“只有有慶一個兒子。”醫生說:“咋不多生幾個?”福貴想打人,他紅了眼,可他不敢,他只能踉蹌地跑去那間放着兒子屍體的小黑屋去抱着兒子的冰冷的小屍體嚎哭,他的心被撕碎了。他把兒子瘦小的屍體抱回來,埋在村西父母身邊的土裏,連同他的一塊破碎的.心埋了進去。

沒有說法,沒有制裁。雖然事後作爲縣長、福貴戰場上的戰友春生多次來道歉,但家珍接受不了這樣的現實“我兒子的一條命就值200元錢嗎?”這是母親的吶喊和悲痛,家珍除了這樣什麼也做不了,她的心死了一半。

聾啞的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死了,也躺在小黑屋那個磚頭臺上。女兒的屍體和福貴的一塊破碎的心也埋在村子的墳地裏。

老婆家珍被疾病和飢餓掏空了身子,被兒女的死掏空了心,她沒了眼淚,乾乾淨淨的也隨着兒女躺進了村西墳地裏。福貴把自己的一塊破碎的心陪着苦命的家珍埋進土裏。

女婿二喜因爲工地事故也躺在小黑屋磚頭臺上,又帶走了福貴的一塊破碎的心。眼淚是流乾了,還是流在心裏看不見了,福貴很難過,卻不會哭了。死了那麼多親人,厄運還是不饒他,又奪走了他唯一的孫子苦根。福貴沒有心了,他破碎的心隨着親人埋進了土裏。

我沒有看到福貴怨恨誰,他又能怨恨誰呢?怨恨要有對象的,福貴找不到怨恨的對象。他活着,掙扎地忍耐着。忍耐貧窮,忍耐欺凌,忍耐失去孩子的痛苦,忍耐無法擺脫的厄運。

《活着》讀後感 篇2

這段時間看了餘華的小說《活着》,看完之後內心壓抑了很久,老實說寫這本書的讀後感對我來說是十分困難的,總覺得該寫些什麼又不知道能寫些什麼,寫活着的讀後感勢必涉及對活着的理解,而活着本身是個很深奧的話題。離交作業的日子越來越近,我又實在找不到其他可寫的東西,拖延症的我在辦公室艱難的碼下這篇讀書筆記,請各位書友指教。

《活着》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坎坷的一生,出身地主家庭,從小養尊處優,吃喝嫖賭無所不佔,在賭輸家產後從少爺淪爲貧農,從此歷經苦難的一生。

人們常說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懂得珍惜,福貴也不例外。在福貴賭輸家產後,徐父並沒有像以往那樣要打死福貴這個“孽子”,而是心平氣和的變賣了田地讓福貴把債還了,徐母跟福貴說只要人活着,窮一點也沒有關係,家珍也沒有因爲福貴落魄離他而去,這一切讓福貴反省了自己以前的胡作非爲,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某種意義來說,福貴似乎真正開始知道自己爲什麼而活。

然而命運似乎沒打算放過福貴,搬到茅棚沒多久徐父從糞罐上摔下離世,母親病重去城裏抓藥,因多管閒事被抓了壯丁,回來時母親已經去世,善良的兒子有慶爲救縣長夫人被無德醫生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因高燒變成聾啞人,在後來的日子裏受盡委屈,最終得遇良人二喜,一家人以爲可以開始幸福的生活鳳霞卻因難產而死,女婿二喜爲養活家人在搬運時被水泥板夾死,但命運覺得給富貴的痛苦還不夠多。外孫苦根因飢餓吃豆子過多而撐死。他的父母,他的妻子,他的一雙兒女,他的女婿,還有他的外孫。除了母親,剩下的親人,都是福貴送的葬,都是他親手埋的,幾十年來,福貴送完了白髮人又送完了黑髮人,一生經歷過許多苦難與痛苦活到了最後,卻不斷眼見着,承受着親人好友的死亡。這種悲慘的人生遭遇,讀者都能感到悽然落淚,何況福貴本身?種種的不幸不禁讓人發問,福貴活着的意義在哪?

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種所說:“一個人不是在該死的時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時候死”。對富貴而言,徐父離世後徐母、家珍及鳳霞需要他,徐母離世後家珍、鳳霞、有慶需要他……苦根死後“福貴”需要他,每次經歷親人離世都還有人是他活下去的希望,這些時候,他都不能死,他總是一次次在絕望中尋找希望。

福貴的人生雖然充斥着悲劇,他也不是沒有幸福過。福貴被抓走期間音訊全無,徐母不斷的跟家珍說福貴沒有去賭錢的時候,家珍在得知自己時日無多時拉着福貴的手說下輩子還要在一起的時候,當二喜帶着大隊人馬風風光光迎娶鳳霞的時候,當得知鳳霞懷孕自己要當外公的時候……作者餘華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着福貴的一生,但從文字間還是不難感受福貴對這些幸福瞬間倍感珍惜。就整個故事而言,即使悲大於喜,在書裏都我們看到的都是主人公不斷的將幸福放大,對苦難默默承受的.樂觀精神。

剛開始《活着》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疑惑是作者爲什麼會給這本書取名叫“活着”,明明書裏到處都充斥着死亡,書中出現過的名字除了福貴到後面基本死完了,後來想想,作者是以死亡爲讀者講述活着的意義吧。如作者在序言所寫“活着,即是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人活着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5月8日看完這本書我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說說“心情低落的時候就不該看這種書,越看越覺得人生無趣”,後來在老師家打球喝酒時談到此事,青山師兄說是我看的方向不對,應該看到的是這個世界比我們悲慘的多的人都還在努力活着。是啊,這個世界也許並不完美,但與福貴那個時代的人相比,我們身處的時代遠離戰爭、饑荒、政變以及疾病,作爲個體而言,我們也未曾承受過福貴所經歷的種種不幸,我們已經是如此的幸福了,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3

記得約莫是在上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問過我們一個問題:你活着爲了什麼?

當時同學的回答五花八門,爲了父母,爲了養家餬口,爲了報效國家,爲了活着。是的,單純的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不清楚爲何自己會來到這個世界,具備了這樣的靈魂和思考能力,但是我們清晰的知道,自己是一個生命體,確實地存活於此。通過自己的所做所爲與外界,留下印記,透過耕耘的時間去感知世界。

餘華的作品很少說教式的對白,他總是用口白平實的語言去描述那些低微的人,卻帶給你不平凡的思索和感觸。他把自己的人生哲學都融入了他作品的角色中,透過他們的一顰一笑,慢慢地流淌出來。他對土地和文革困難時期,有着特殊的情懷,諸如《兄弟》,《許三觀記》,《在細雨中呼喊》無一例外有相關的故事背景和描寫。王小波說過:別人的痛苦災難纔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而絕不是藝術家自己的。這也難怪有種比較調侃的說法,說每一個作家都是後孃,不把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折磨得不成樣子誓不罷休。雖然玩笑成分居多,但也體現出創作者借他們創作的人物去表達自己,文以載道人以載情。

我看着《活着》的主人翁福貴,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地主少爺,到敗盡家財,最後白髮人送黑髮人,與一頭老牛做伴度過殘年。看到最後我並沒有太大的心理波動,當一個再普通的人的一生如同一幀幀的幻燈片在你面前放映時,你會發現,那些大喜大悲,其實最後回過頭去看,只是爲你生命做上了一個註腳而已,所謂樂天知命虛室生白,講的也就是一個心安理得。每一個人的一生都是獨特的,絕不雷同的,那些細小的枝節,卻是你有同於他人最大的亮點所在。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地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爲的一切。在這裏,我常常聽到後輩們這樣罵他們:

"一大把年紀全活到狗身上去了。"

福貴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喜歡回想過去,喜歡講述自己,似乎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他的講述像鳥爪抓住樹枝那樣緊緊抓住我。”

也許是餘華採用的記敘方式,使得福貴這樣一個農民的經歷如此身歷其境地展現在我面前,但更重要的,是福貴他本身知道如何精彩地講述自己。人們常說要趁年輕,多去經歷一些事情。其實比起經歷更爲重要的,是講述,是思索。你從你經歷過的事情當中汲取養分,你客觀地去分析去評價,得出你的專屬結論,構成你自己的人生哲學。乾癟的講述可不是我想要的,我想在我自己年老或者有足夠多的經歷時,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我自己的經歷我自己的見解,學會講述,本身就是在學會做人,這就是活着。當你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你從記憶中又獲得了一次重生,痛苦讓你隱忍堅韌快樂讓你自信豪邁,你從過去的時光中看到了最好的自己。

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小有所成大富大貴,你的一生不一定會有這些東西。但人生肯定是有其規律性的,像正弦函數那樣有高潮也有低谷,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勇敢地去面對你的經歷,同時當自己在講述這些的時候,稍加修飾面帶微笑,那樣你就是一個生活的智者,對你過往的事通透清明,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天命的境界,也就不遠了。

一旦一個人不停地敘說着傳奇的事,那麼,他本身也就變成了傳奇的一部分。

活着,沒那麼多深讎大恨。這是餘華的《活着》,這也是我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4

一直沒有正式看過這本名氣很大的書,現實中有人親人一個個離世,大家總說這是現實版的福貴,大抵猜到了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怎樣悲慘的故事;但是真正攤開來讀,還是幾度掩面哭泣,幾乎讀不下去,真的是太慘了。

福貴作爲地主家的兒子,吃喝嫖賭,一路活到老;不管他受什麼樣的罪,都是咎由自取,並沒有覺得心痛。

到是福貴的妻子家珍,賢良淑德,對福貴不離不棄,本來兒女雙全,卻一個個失去,最後還得了軟骨病,真的看得內心極度煎熬,老天也真是不公,爲什麼要這麼對一個善良的人。

還有福貴的閨女鳳霞,樂觀開朗的女孩子,卻得病變成了聾啞人,還好嫁了個歪脖子的好男人,在街坊鄰里間都有口皆碑的,結果難產去世,真的氣得我想把書摔在地上。

又看了葛優和鞏俐的電影版,與原著有點區別,福貴身邊的人離世的原因更適合那個年代了;我也是幾度中斷不敢看了。雖然鞏俐演得很堅強,但是沒有我心目中家珍的柔弱。

看完以後,掩卷長思,書中更多地反映了是那個動盪的年代,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活着不是爲了什麼,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最大意義。那麼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究竟是爲什麼活着?

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就經常在夜裏問自己,我爲什麼活着?那時候有很多夢想,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村裏還經常停電,大概初二的時候,家裏纔是整個村裏少數裝電話的人,初裝費就要一千多,現在家裏座機基本都沒了,大家也習慣了,免費送都沒人要。

但是那時候很開心啊,沒有手機,週末就是跟小夥伴去天橋掏蝦,去人家地裏偷紅蘿蔔,紅薯,燒一堆火,紅薯用泥巴包起來放進去燒,拿出來可好吃了,這輩子沒吃過那麼好吃的紅薯;現在週末躺在家裏吹着空調,感覺頸椎疼,一身肥肉。

初中開始打籃球,然後一直看NBA,那時候的夢想就是去美國看NBA,結果去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看了尼克斯,去布魯克林看了籃網,然後因爲時差在山呼海嘯中居然睡着了;也是形式大於內容了吧。

以前覺得香車美女跟自己遙不可及,現在買了百萬豪車,身邊也一直不缺美女;獵豔的好奇心也少了,大概什麼東西都唾手可得的時候,就索然無味了吧。

自己從小就認爲活着就是要走人生主旋律,在年輕時就要奮鬥,然後娶妻生子,買房買車,積累財富。也去遊山玩水,也去放蕩夜場,但自己都知道這些不是人生主旋律,偶爾爲之可以,但是不能當飯吃。所以自己從來也不去羨慕那些辭去工作周遊世界的人,不羨慕那些拋妻棄子成就偉業的人,普世的價值觀不是世俗,而是讓自己心安的法門。

我也慢慢地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有錢有閒,不至於財務自由,但是也不爲五斗米折腰;關鍵是活着到不惑之年,真的.沒有太多的慾望,該經歷的也都經歷了,也越來越喜歡獨處,覺得大多數煩惱都是跟人相處來的。

以前一直覺得感受到痛苦才覺得自己活着,所以去創業,去經歷四面楚歌的困境;去跑馬拉松,去越野,感受身體極限的痛苦;去跳傘,去蹦極,刺激的瞬間感覺自己活着;但是現在連個恐怖片都不想看,不是不敢,是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受刺激,安安穩穩地活着比啥都強,是什麼時候,自己失去了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這兩年,大概唯有坐下來靜靜地看書,寫寫讀書筆記,與書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並反思自己的內心,每次內心的碰撞感到自己活着,明心見性,了生死。

也許活着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就只是活着而已。和心愛的人一起走過千山萬水,去國內那些沒有去過的地方;獨處的時候就靜靜地看書,修身養性,不急不躁;工作就有一說一,做好分內的事,精進自己的技術,加強團隊的管理,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做該做的事,不要幹着活摸着魚,一天天渾渾噩噩,這是對自己的不善,是浪費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活着,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問心無愧。

《活着》讀後感 篇5

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纔會離“真正的活着”越來越近。——餘華

看完了餘華的《活着》,心靈的起伏依舊在波動,久久不能停歇。《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有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兩語能夠詮釋清晰的,我也只能說那麼一點點感悟罷了。

人皆有生老病死,無論生或死,也只是破蛹到枯滅的過程罷了,也只是發酵、沉澱其後綻放的過程罷了,又或是餘華所道:“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罷了”。

但只要活着,就有意義,且,是生生不息的!這便是《活着》,文字描繪的一幅幅畫面是鮮活卻又是腐爛的,處處無不是在吃人的封建下,生命卻能在廢墟中迸發,眼前彷彿是一綹極纖細的髮絲被,被逼迫着承受千萬斤的重量,卻沒有斷。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在露宿之境也可以百折不撓。那抹光亮,與天壤共存,共三光而永輝。

黃昏中,隨着老人渾濁的嗓音在空曠的田野間響起,麥田間吹過的風混合着土地的香甜、河流的青澀、山川的磅礴......透着老人的一生。從吃喝嫖賭到晚年敗壞家業,所有的風光都如海市蜃樓般轟然倒塌,爲餬口而下地。在無數苦難的年代裏,九死一生,原本的家卻被命運肢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離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無藥可醫、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可竟會在那個飢慌的年代裏,被豆子噎死......數不盡的苦難

最終,淚水被老人那雙歷盡滄桑的、枯瘦的手掩埋,晚年與牛相依,孑然一身,天地蒼茫苦無根。可依舊有光在發亮,在燃燒,終將點燃生命的蕭條——福貴心中那份活着的意義。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中享受艱難,甚至沒有一聲短短的嘆息。正如蠟燭,在蠟炬滴淚的過程,一層層褪去人生的真摯、依賴,堅強。最後,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有些人認爲活着便是爲了能享天倫之樂;有些人認爲活着便是爲了闖蕩出一番作爲,做盡人間好事;有些人認爲活着便是爲了在荊楚大地上病毒乍起之時,逆潮而上......

而當代正值青春的青年,又如何活的出彩?青春孕育着早春的生機,展現着盛夏的`熱烈,暗藏着金秋的碩實,昭示着寒冬的希望。當一個人的青春融匯到一個時代、一份事業中,這樣的青春就不會遠去,活着的意義,也便是爲了在那最美好的青春無怨無悔,爲生命剪燭,我們必將在歲月的歷練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在忍受生命所賦予的責任同時,流光溢彩,耀眼生輝。

或許我們很多人在看《活着》之前,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太悲苦,看不到希望,還無力改變。很少有人會滿足於現狀,認爲自己活得舒心,但當我們看完《活着》這本書,我們會真的學會檢討自我,我們會發現,生命之餘我們是幸福的。

我們不必經歷一個個親人接連死亡的悲傷,也不用承受生命帶給我們的沉重,我們只需要活着就可以。沒有悲傷的活着,有所希望的活着便是一種幸福,這便是餘華的《活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切身感受。

這部作品悲壯而充滿力量,絕望卻依然滿懷希望。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活着的精神,卻也教會了我們如何活着。就如餘華所言: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這纔是活着的真諦。

《活着》讀後感 篇6

記得還是剛來佛山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舊書攤淘了一本閻真的《滄浪之水》,那次看得自己爲主人公池大爲掉了幾次眼淚,但是卻道盡了許多文人的窘境。可以這樣說,這本書改變了自己一些文人的固執,扔掉了許多自己給自己的思想枷鎖。後來我還推薦了這本書給我在重慶學醫的同學看,果然,也同樣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內心。自此我就像追海巖的書一樣,開始到處找尋閻真的書籍,後來,我看了他的《曾在天涯》、《因爲女人》以及近期的《活着之上》,可謂都是精品,都能給自己帶來認識上的提升。

這本書的主人公聶致遠同《滄浪之水》的池大爲一樣,作爲一介書生,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可能說是氣節和傲氣更爲貼切。面對有違書生氣節的事情,絕對不可能折腰。聶致遠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讀完博士,但生活的窘迫和壓力,並沒有隨着學業的完成而結束,反而是無窮無盡。如果不是富二代,作爲窮苦出生的知識分子,誰也逃不掉精神生活和世俗活法的“苦劫”。書讀得越多,將會“中毒”越深,文人情懷的烙印將潛移默化地刻得越深越細。但生活總是會源源不斷地傳遞過來壓力,需要去解。比如女朋友她媽提出的婚後安排,比如爲考博而去違心誇教授的作品時領域內權威著作,比如爲工作安排而奔波等等。這種物質窘境的破局,對於文人來說,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精神標準來創收,如此一來,新的精神窘境不斷出現。

這種“精神窘境”,自己又何嘗沒有體味呢?畢業的時候,在新疆那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自然同李超兩個人都有一種“視金錢如糞土”的豪氣快意。但後來談了女朋友之後,自己的想法就開始多了起來,開始爲以後考慮,錢包多次爲眼下的花前月下而告急。當時在哈密橋樑廠辦公樓前面那坪地上問自己:我能升官嗎?不可能。能經商嗎?不能。也在樑廠承包一個工序乾乾麼?絕對不行。當個勤懇的技術員?能,但心裏不踏實。那次做抉擇的難度遠超過高考填志願,高考的時候因爲無知也就無懼,而今是站在體制的牆頭上,踏出去就永遠也進不去了。最後還是文人情懷幫我做了最後的決定,不能辜負了自己的青春,應該趁年輕出去做一番事業。真正來到佛山做業務,才發現:生活中根本沒有理想主義生根發芽的土壤。就算你超凡脫俗、錚錚鐵骨,但“丈夫雖有志,固爲兒女憂”。如今很多青年才俊,面對高攀不起的房價,當年豪言誓死不做房奴,但等他結婚生子之後,很多窘境由不得他不鑽進去。

然而書中前後都提到了曹雪芹,對於這個古代的.中國文人,不僅淡泊了富貴,連名聲也淡泊了!高山仰止,他是有資格接受這種景仰的,用自己的血淚人生昭示着理想的價值和意義,縱然極度的貧窘潦倒,也堅守着文人的底線。我想這也是作者閻真的本意和文章的昇華,文人不應該否定這種精神追求,否則終將成爲一個棄兒,再也找不到心靈的家園。

但作爲一個凡夫俗子,又怎麼能像聖人那樣超越生活經驗而活着呢?我景仰這些古代先賢聖人們,可我沒有力量走進他們。銷售生涯改變了自己很多,面對家庭重大困難,作爲家裏的頂樑柱,不得已放棄書生之見而去創收。面對業績就是尊嚴,接受行業現狀,用套路代替了部分真情。其實很多人都能“識時務者爲俊傑”,無師自通。但這麼多年的商場風雨沖刷,也還是沒有徹底洗掉自己身上書生的底色。後來看完《活着之上》,我也就欣然接受了上帝給我刷的那層底色—書生意氣。

這也許就是宿命,書生作爲一個社會人,就必須面對生活,就必須不斷地調整、確切地說是降低精神追求的標準去適應。於是,他一直都不能獲得快樂,生活與靈魂,都不能得以舒展,此謂之書生之苦。

《活着》讀後感 篇7

有的書真真是非買不能讀,你等着去圖書館能借閱到,那得猴年?也知看完也就罷了,未必有保留價值,但自新文化報介紹及在網上讀了幾章後,即生買心且兩天讀畢。想看閻真的《活着之上》,如飢似渴;看時,很享受,看後,意猶未盡。隨着畢業於京華大學,就業在麓城大學的主人公聶志遠在愛情、婚姻、事業諸方面,全方位的拼博、求索及始終“上下而求索”徘徊於“活着”與“活着之上”的關係而展開的“靈”與“肉”的掙扎、求索。

妻子趙平平是重點本科畢業,然在當地小學任教多年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入編”,發個獎金也是三六九等的,如:在編的4000元、區騁的800元、校騁的200元。且每逢節假日,在編的可以找各種藉口不值班,領導確可以命令式的通知你:“國慶這三天你值三天班吧,埋頭苦了”。想入編,考了多年,除第一次筆試沒過,其它都是面試刷掉。兩口子無奈買了六千元的軟中華去區教育局趙副局長家走門路,好在終解決了區騁。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她與他的共性是做事雖有追求(求人),但是有原則、底線。當因“入編”一事請本校年級組長吃飯,對方想乘機“潛規則”一把,她馬上說:“那就不麻煩了,我再等等吧。”毅然離開飯店。其老公不也是在評正教授的關鍵時刻,在掌握了對手破綻——所謂出書是非正規出版社的重要物證時,任可此次評不上,也終不忍上告校方,置對方於“死地”。

再說聶志遠吧,始終以屈原、王陽明、雪芹 諸君爲典範,雖不能致,心嚮往之。同讀博的蒙天舒,拿他的碩士論文稍加修改成就了優博論文並獲國家和學校的雙重獎金,後又經過與聶兩次交換讀研、讀博的導師(看該導師是否爲潛力股而定),並藉此留校團委,進而成歷史學院院長助理。這人是代表“權”的。

還有讀博室友鬱明的,頭腦精明而非學業,看重古玩字畫等的鑑賞,爲今後能增其學位鑑定等級而讀博,也接一些老闆的`寫自傳等活,曾推薦過一單給聶,使其掙了四萬(原六萬鬱拿兩萬中介)。但當其又接一單寫某地鐵礦老闆的祖孫傳時,卻因其祖父與日本人合作過滿鐵的事而堅決不寫,本來你要昧着良心寫可得十萬,立馬可拿五萬回家,車票也買好了,老闆之美女祕書以“別讓我爲難”勸之,內心掙扎數度,猶如魔來擾佛,可最終還是對先賢信念吧使然,戰勝物慾而拒絕了,好嘛,車票也不給送了,女祕書的送站車也免了,自己一個人跌跌撞撞的摸黑打車去了火車站。這就是現實,殘酷。

上文說了,就算是人生的緊要處就那麼幾步的評正高時刻,他也沒有以犧牲“學銜敵”來成就自己,選擇放棄。人格啊,恐怕我們大多數人做不到吧?然天公地道啊,他這次還真評上正高了,1/4啊,金燕燕比聶早來兩年有資歷,但學術不靈,而另兩個爲聶後面的學生少壯派,一爲校長弟子,一爲院長第子(博士生),聶報着基本沒戲的心態,只能寄希望於評委們的公來公正了吧,結果出來後兩個年輕候評者,一個嚎啕大哭,一個昏倒了。據說校長、院長都想其第子奪標,反倒成全了聶志遠評上正教授。此章節雖具戲劇性,但人間百態,賢愚高下,已經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好書,好文章!

聶的感悟是,屈原、曹雪芹是用來崇景的,不是用來效仿的,人家可以不食人間煙火,而你我則不行啊,還有老婆孩子吶。書中說曹雪芹的姑姑嫁給了清的攝政王級別的,作爲侄子,去稍加走動則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吧?有點錢能全家喝粥,有點錢能讓孩子病死嗎?然,屈、曹者流之所以爲悲劇人物,正是困其在權與錢的巨輪以泰山壓頂之勢來襲時,他們是螳臂當車者矣。然而不唯此,屈原、王陽明、曹雪芹諸君的風骨、氣節又去哪了呢?或許,這是神性和人性的區別吧?

《活着》讀後感 篇8

很久就聽說過《活着》這本書,聽說和《平凡的世界》一樣能震撼人心,也拍成電影了。我喜歡這類作品,滲入人心的震憾一面,夾着感動,憤怒,不安和期盼等情緒去看待這個作品從而直指人生。

我看的書比較雜,什麼類型的都想去探閱,想知道作者想展示的是社會的一面還是心底的一面的比較多,從而在我這裏有了一次存根的底。可是看了那麼多書,能記得的很少,我相信這除我的記性差以外的原因就是作品本身符不符合我本身的需求,當然這個需求是講精神層次的。

這次就以之前讀過的寫一篇讀後感吧,在此非常感謝弟送給我這本《活着》,我讀了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作品,爲什麼會有膾炙人口的稱讚,會成爲人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如今讓我有了一次談談它的衝動。

那我先講講《活着》這本書吧(一年前看的,還記得大概情節,說明這作品確實能得到我的`認可)。

作者餘華的寫作非常有技巧和特色,他主線是讓垂暮之年的福貴去講述他平凡卻又顯得不平凡的經歷,而對主人翁福貴既用了第三人稱,也用了第一人稱,讓現在和過去不斷切換,達到了層次分明卻避免了直敘平鋪的枯燥。福貴是不幸的,他好好一個有錢有地有勢的二世祖因爲好賭淪落爲地位卑微而一無所有的佃農,父親被氣死了,母親得病後他又被拉入打仗,在打仗時經歷了生死的邊緣後幸運回家,而母親早已死去,貧窮讓他聰明的女兒變成又聾又啞,後來嫁人了卻在生產時不幸死去,她的老公也因爲一次意外也同樣離去。他懂事的兒子卻因爲當兵故友的妻子被活活抽血而死。老婆因爲受苦受累也離他而去,他的孫子就因爲平時吃不上好東西而過多食豆而離去。就這樣一個個最親最愛的人相繼離他而去,只有一頭讓人看不起的老牛陪他度過晚年。經歷了那麼多曲曲折折,起起落落,是是非非,冷冷暖暖,主人翁福貴卻能泰然處之,坦然面對,他覺得他承載的不僅僅是自己活下去的意念,還有替他們活下去的希望。他活得不糊塗,活得有期盼,所以他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活力,生氣。

都說人物塑造成不成功主要是看我們能不能記住那個塑造的人物,所以這本書我覺得是成功的。我記住了福貴一生的大起大落,我也記住了福貴那面對生活的態度。很多時候我覺得角色可以互換一下,就像結婚互換戒指一樣,要的就是對方一個承諾,如果我是福貴,我想我的精神早會崩潰,所以我覺得他是偉大不平凡的,心夠強大,才能活着。

我喜歡這類作品,讓我有了更深層面的思考。爲什麼會釀成這樣的慘劇?對於活着的我們而言將要做的和麪對的又是什麼?這除了社會因素,環境因素,人爲因素,道德因素還有什麼?我想還有心理承受因素。今天的我們面對的太多太廣,所以纔會覺得壓力山大的,纔會想着擁有正能量。如果我們都像福貴一樣有了拿得起放得下的豁達,樂觀及態度,到處都是正能量了,哪裏還需要傳播,哪裏還有怨聲載道的叫罵,歇斯底里的叫囂和呼天搶地的叫喊。

抱怨的太深,失去將太多;擁有的太多,麻煩也太多;輕鬆的太久,承載的必更多。而怎麼樣活着取決的不僅僅是一種態度,還有一種意念,支撐我們去展示不一樣的人生平臺。

後記:

我記得餘華寫過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刻,在這裏分享給大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爲內心寫作,只有內心纔會真實的告訴我們及讓我們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而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敞開的,它更多的時候是封閉的,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纔會突然來到。

《活着》讀後感 篇9

近期公司組織徵文活動,在衆多書中發現了這樣一本書,一本看似很有生命力的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滿是鵝黃色封面,接着看到中間鑲嵌着黃色和綠色的花草,一絲愉悅從心底閃過,暗自慶幸自己先發現這本質感非常的書,準備着在某個閒暇的午後細細品讀。

《簡單活着,真好》是著名英國作家彼得梅爾的一本書。書中講述了麥柯斯,一個在倫敦大公司工作的英國倒黴蛋,因工作與生活的不如意,而義無返顧地投入陽光明媚的普羅旺斯的懷抱的故事。在那,葡萄園和明媚的陽光曬乾了他關節裏倫敦的陰霾,一個風情萬種的飯館女老闆範妮侍候好他的胃也安撫了他的心,從美國加州飛來的堂妹也慷慨地沒有與他計較叔叔的遺產,雖然一個蛇蠍美女偷竊他葡萄園釀製的美酒來牟取暴利但最後也溜之大吉。麥克斯在普羅旺斯的葡萄園裏享受藍天白雲,收穫美酒佳人。

在這本書裏我們每個人夢想的生活。一棟房子,陽光像小溪般淌過臥室的玻璃窗,在窗前醒來,在窗前看書,擡眼看到的都是綠。還有一處花園,在有風的下午閒看太陽將天空染成如絢麗篝火般的粉紫色。夜幕初臨,舉辦一場歡樂的聚會,等待星星露頭。但在這個競爭壓力及其大的現代社會,人們每天都忙碌於學業,事業,家庭,被緊張而又匆忙的生活壓榨得沒有一點自由。生活變得暗淡,像枯樹枝一般單調乏味;目光變得功利,利益被擺在第一位,一切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貪婪、利益、慾望佔據了生活的每一分鐘,讓人們忘卻了那種恬淡的生活。

依稀記得小時候住在奶奶的老院子裏,屋子用青黑色的磚砌成的,白色的牆,青黑色的瓦。由於歲月的沖刷,已經裸露出些許黛色的磚塊,顯示出些許歲月的滄桑,屋旁的那棵梧桐高大魁梧,濃濃的綠葉撐起一片藍天,守護着飽經風霜的院子。陽光透過葉子,細碎地點綴在屋檐下,燕語呢喃,花香縈繞。當年的我,總是習慣跟小夥伴翻過籬笆,去摘帶着雨水的梔子花,然後被花主罵的狗血噴頭;總喜歡偷偷溜進鄰居家逗弄那隻貪玩的小狗,直到狗狗精疲力盡才悻悻離開;總幻想着什麼時候乘着大人不在溜上屋頂,去看不遠處的巷口。下雨的時候,院子裏變成一個水塘子,我總是約着幾個要好的夥伴,在雨裏踩着水,哼着不着調的小曲,直到全身溼透被罵回家才依依不捨得分開。而如今,家裏的老房子早已不復存在了,鱗次櫛比的`樓房不斷延伸,再到下雨天已沒有了兒時泥土的芬芳與踩雨水的快樂,有的只是各種建築廢棄材料的化工味道和路上行人腳步的匆匆。

著名作家畢淑敏說過:“人可以沒有愛情,沒有自由,沒有健康,沒有金錢,但我們必須有心情”。這正是很好地比喻了現世的狀況,喧鬧的城市,似乎想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境變得極爲困難。面對每天發生的不可預料的事情,我們因爲放不下,所以總是惴惴不安。惜劉禹錫被貶陋室,卻道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達;再覽陶淵明,寄情菊花,厭棄塵俗,不慕榮利,安貧樂道,“採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這是怎樣一種祥和的心境,才能道出“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佳句。

繁忙的時代,人們享受着繁華,失去了健康和寧靜。他們哈欠連天,沒有胃口,脾氣暴躁,沒精打采,被無奈地束縛在寫字樓裏,像失去野性的困獸,淡忘了天性。是時候去享受時光了,如書中所說“逃逸都市,享受慵懶,在普羅旺斯做個時間的盜賊。”花有重開時,人無再少年,好好享受自己有限的時光,不要把它們浪費在無謂的忙碌中,不如修身養性,樂得自在。

生活像一條蜿蜒曲折的路在腳下延伸,簡單活着是體味生活的一門必須課。讓我們每個人都學會擁有一顆寧靜廣博透明的心,來覆蓋生命的每一個清晨和夜晚。

《活着》讀後感 篇10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世界上,有人總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總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卻淡淡的說:“幸福嘛,活着就是幸福。”

我很驚訝,因爲現在是個速食的時代,有的人難道不是一輩子都在追尋“物質幸福”嗎?而爲什麼有的人,對於幸福卻有着這般理解。難道對於他來說,活着成爲一種奢侈了嗎?

劉偉,男,北京人。10歲被10萬伏的高壓電擊中,死裏逃生後失去雙臂;12歲,在康復醫院的水療池中以“瞎撲騰”的方式學會了游泳;14歲,在全國殘疾人游泳錦標賽上獲得了兩金一銀;19歲,備戰殘奧會之際患上了過敏性紫癜,不得不放棄游泳改學鋼琴;20歲,以無數的抽筋和血泡爲代價,終於用腳彈出了《夢中的婚禮》;22歲,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爲世界上用腳打字最快的人;23歲,摘得東方衛視第一季《中國達人秀》總冠軍,並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裏演奏鋼琴;24歲,加盟青春勵志劇《我的燦爛人生》和電影《最長的擁抱》的拍攝。

《活着已值得慶祝》是他一本自傳。讀完這本書後,我很震驚。不單是這些年他獲得的榮譽和成就,還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與衆不同的人生態度。我的雙臂還健在,所以不是特別的感同身受,但是還是很崇拜他。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我的人生中只有兩條路:要麼趕緊死,要麼精彩的活着。”真是與衆不同的人生態度啊。實際生活中,失去雙臂使他的人生天平發生巨大傾斜,他卻憑藉這樣的人生態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們得到什麼,失去什麼,每天都會有新的的砝碼擺上去,每天都有舊的價值被推下來。所以不要總是抱怨什麼命不好。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取決於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輩子都在立志於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他在書中還寫過:他曾經想過自殺。但是當他站在幾十米高的樓上時,他卻沒有了跳下的勇氣。當病魔一次又一次光臨,他的防線一次又一次崩潰。當他聽到命運判決他不能游泳時,他在想什麼?他又是以怎樣狼狽的姿態,不得不學會用腳穿衣吃飯洗漱寫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樣的方式與代價,學會用腳彈鋼琴的?其中艱苦的過程,他又是怎樣堅持下來的?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淚水與汗水,就是他堅強最好的詮釋吧!

很多人對於“殘疾人”都有着標籤化的認識:身體殘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劉偉也像他們一樣,那麼這個世界上就少了一個鋼琴天才,一個游泳健將。劉偉當初爲什麼沒有選擇死亡?因爲他不甘平凡,因爲他體內的猛獸醒了,因爲他不想被命運牽着鼻子走,因爲他堅信自己不是一個可以輕而易舉被打敗的“loser”,因爲他相信,每一個人,即使用殘疾的身體,也可以擁抱世界。

這讓我不由想到最近很火的電視劇《擇天記》主人公陳長生,得知自己六脈不通,命不過20歲,毅然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向世人宣佈: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爲——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劉偉用這樣有趣的一句話概括自己的人生:“命運扇了我一巴掌,又塞給我一塊糖”。你看,對於劉偉這樣一個人來說,其實活下去就是幸福了,而我又有什麼理由對幸福強加各種各樣的定義呢?而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要經歷過夢想,才能看清現實;要經歷過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棄很多的堅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報;要襤褸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戰衣;要經歷過很多失敗,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過一段隧道,這段隧道,可能是漫長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滿磨難的,但終會有衝出隧道的那一天。

《活着》讀後感 篇11

豐子愷先生的文章讀來雅緻極高,雖然他的散文都是生活中平淡家常的瑣碎事物,但在豐子愷先生筆下這種簡單平淡的生活似乎成了一種風格,一種令人嚮往的淳樸雅趣的簡單平淡生活。他的文章裏有一種境界——“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小學課本里最早讀到的,是豐子愷先生的《白鵝》——他的散文裏面帶着純與真,讀來時又倍感親切,文章裏又帶着一點人生哲思,韻味無窮。

他的水墨畫簡單的幾筆就能勾勒出一個意境,朱光潛曾評價他的畫:“他的畫極爲家常,造境着筆都不求奇特古怪,卻於平實中寓深永之致。”這也是到現在,大衆讀者們都頗爲喜歡豐子愷先生的文章和字畫的原因,在這裏彷彿我們迴歸到人生最初的純與真,在這裏從尋常事物中發現最有趣味的人生哲學。

這本書整理了豐子愷先生以往的.經典短篇散文和他的小畫,集合成書。我很喜歡他文字裏的簡單淳樸,彷彿在和你講他過去的故事,平易有趣又富有哲味。合上書卻倒過來一想,生活本就簡單平淡,在豐子愷先生的筆下最妙趣橫生,我卻成天嚷嚷着無聊想要過有趣的日子,其實生活中的“有趣”並不是只在豐子愷先生的筆下,而是同他一樣有豁達開朗的心。帶着這樣的一顆單純的童心去生活,發現生活中有趣的瑣碎小事,發現人生中的哲理。豐子愷先生有一句話,大家都熟知的一句生活哲言:“你若愛,生活哪裏都可愛。你若恨,生活哪裏都可恨。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不是世界選擇了你,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若能擁有這樣的胸懷去過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你的生活中又何處不開花,何處不充滿詩意呢,活着這回事,本來就是單純。

“我們雖然由兒童變成大人,然而我們這心靈是始終一貫的心靈,即依然是兒時的心靈,只不過經過許久的壓抑,所有的怒放的、炙熱的感情的萌芽,屢屢被磨折,不敢再發生罷了。這種感情的根,依舊深深地伏在做大人好的我們的心靈中。這就是‘人生的苦悶’根源。”倘若我們懷着一顆赤子之心去成長,也會像豐子愷先生那樣豁然開朗吧!書中還收錄了豐子愷的美學討論,你都可以發現豐子愷先生那怡然自得、寵辱不驚的心性。這在他的中國水墨畫裏,也是一個很好的體現。他的中國畫無人不愛,在微博上都一直經久不衰。簡單的毛筆線條,水墨的色彩深淺層次,便勾畫出無窮的意境,簡單的畫裏卻蘊含着大大的世界,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又帶着一種淡淡的愁,讓人靜心下來想起過去的田園生活。

“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有心何處都是境界。再小的瑣事裏都能發現生活的哲理。《生機》中水仙花遭遇了旱災,水災和凍災,卻聯想到人生,只要生機不滅,不管遭遇什麼樣的挫折和困難,你都會有見到陽光的那一天,國家民族亦是如此。透過一株水仙花的成長便能有如此廣闊的眼界,又何嘗不是心境呢?《吃瓜子》都能有這麼多的趣聞,又何嘗不是生活的閒情雅緻呢!《從孩子得到的啓示》裏與小孩子的問答都能窺見人生的哲理,撤去世間的因果關係的網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身的實質。豐子愷大師可以說是有心生活之人,纔會有這麼多細緻的發現和感悟,自然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閒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本豐子愷的經典名篇集更適合珍藏,這些散文裏的哲理適合在你這個時候拿出來看一看,就會豁然開朗,或許這就是豐子愷先生散文的魅力之處,他用一顆單純的童心把生活過得如此透徹,簡單生活,平淡是真,活着本來就是一件單純的事。

《活着》讀後感 篇12

我很抱歉,做了一個不算忠實的讀者。我以極度不單純的動機,抱着能讓我哭的怎樣要死要活的態度,來“審判”這本書。因爲他們都說這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苦難,關於悲劇的書。

關於人生。我對此並沒有任何異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少年時沒有羈絆,便隨心所欲,恣意妄爲。此時“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時家道中落,經歷生死,在慾望和現實的溝壑中掙扎,有了值得牽掛和在意的人。此時“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老年時“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所牽掛之人都做了生命中的過客,最後只能歸於寂寥。

關於苦難。我只想說每一部小說都是用文字建立起來的第二世界,這個世界可以屬於書中的人物,也可以屬於把思想浸在書裏的讀者,我在餘華先生的這個世界裏站成了一顆沒有悲歡姿態的樹,但主人公福貴從未真正平靜的苦難生活,讓我不安分起來,最終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站成永恆。

被欺騙而不自知,輸光家產,氣死父親的福貴,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歷經生死而歸來的福貴。因患軟骨病而死的妻子家珍,因生產時大出血而死的女兒鳳霞,因獻血過多而死的小兒子有慶,被水泥板夾死的女婿二喜,吃豆撐死的小孫子苦根。走着走着就,家就散了。一場場來勢洶涌的暴風雨,沖走了他所有的家人。垂暮之年,身側有的只不過是一頭老黃牛。誰也不知道,這災禍捲走得到底是誰啊!看似可笑的情節,卻有最真實的感情以及最苦難的生活。我說的苦難是指生活,而不是人生。因爲人生太大,不能妄斷。

關於悲劇。在把兵荒馬亂的萬千思緒安撫在一頁白紙之後,驟然而起的“感同福貴之身受的悲痛”又驟然而落。木心說過:如果頓悟不置於漸悟中,頓悟之後恐有頓迷來。是啊,悲痛不在己身,感同身受只不過是所謂的悲憫,片刻而已。

白紙上僅僅是一張人物關係導圖而已,紅筆劃掉死者人名之後,卻顯得尤爲悲壯。如若真不算上那頭老牛,福貴就真真正正的是一個人了。按道理它不該不算啊,!這樣,我又安下心來,雄赳赳,氣昂昂的爲接下來的文字鋪平道路。對於接下來所寫出的一切,理由十足邏輯到位,便都可順利出現了。

我也不管我是否真會讀書,是否真的品到本書真味。但於千千萬萬字中,我只看到一句話福貴對“我”說的,“我全身都是越來越硬,只有一個地方越來越軟”。所謂悲劇,想來也乏然無味,僅此而已。

我有對於悲劇有異議,是因爲我覺得他“慘而不悲,就不爲悲劇”。

後來我就懂了,讀書的意義是讀書本身。悟你所讀到的東西就夠了,活着的意義便也是或者本身,不爲外物,不被外人悟。

他們認爲福貴在與於命運負隅抵抗,最終被命運屈打成招。呼到:好一個悲劇。其實《活着》講述的只是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餘華說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士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世間的悲劇本沒有那麼多,換一種溫柔得說法,就是:所有得悲劇都不完全。人心敏銳精明,將悲劇解說的精通,生要揪出所有苦難,可卻絲毫未察覺那總處在向陽面的美好。活着的悲劇大抵也不過如此了。要知道,面具既可僞裝,亦可美裝。所以,有的面具是不可以撕掉的,撕了就有點較真的意味了。和人間不值得硬碰硬,就太不值得了。

餘華先生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大筆墨鋪敘。讓我們知道,原來福貴苦苦的一生有甜甜的家珍啊!她說,“我不累”。她說,“我也不想要什麼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給你做一雙新鞋。”她說,“福貴,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們。”若他在生命的盡頭,回想曾擁有一雙乖巧孝順的好兒女,定是含着笑的。這麼說來,悲劇其實是用來自我評價的,用它來評價他人,這樣就顯得太單薄了。

故事的開始,福貴好好活着,活得光亮且油膩。故事的結尾,福貴好好活着,活得清楚且明白。這時候你便可以說他活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