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合集】《活着》讀後感

【合集】《活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合集】《活着》讀後感

《活着》讀後感 篇1

感動是一首令人蕩氣迴腸的歌,是一首令人哀婉纏綿的詩,一幅色彩濃烈的畫,是一杯平平淡淡的水……生命中,可能只是一句歌詞讓我們潸然淚下,也可能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讓我們重拾信心,又或許只是一段文字就足以撼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媽媽的突然離世,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似乎每天活在自己的悲痛中。那天收拾書櫃,翻到了很久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活着》。瞬間,我感覺自己每天沉浸在失去媽媽的痛苦中,對身邊的人、對自己都是極其的不懷好意的,又怎麼能對得起死去的媽媽。想想書中主人翁福貴的一生,盛衰起落,顛沛流離,生離死別……是啊,活着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書中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爲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爲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爲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他的一生盛衰起落,福禍相依,悲歡離合,直至最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頭也叫福貴的'病牛。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要經歷生死離別,經歷一次次轉身離別,有時候我們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在時間與命運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爲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時常抱怨,時常抑鬱,時常煩躁,殊不知,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活着,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飽含着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幸運。只有活着,我們纔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纔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我們纔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溫暖。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靜靜地跟旁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點滴,自己的人生收穫。其實,活着就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認真活着,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活着》讀後感 篇2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長吆裏或悲愴或逍遙的韻味吸引了採風人,但撲面而來的塵土的淳樸、乾瘦的人和牛、混合着汗水的沉重的鞭聲,生生囿住了我對人生的好奇和窺探。餘華是位了不起的作家,據說他擅摹生死、寓哲於情,至少對於奔跑在人生中段、首尾不見、迷茫懵癡的讀者,《活着》是富含魅惑力的。可無論是透過簡介,最初開卷,甚至是掩卷回憶,我都只能看到一個老人從荒唐中走來,又無聲無息沒入淒涼之中。他的回憶在絮叨中圓滿的天衣無縫,也奇異地與讀者毫不相干,彷彿這位老人,不過是歷史巨輪隆隆碾過時的一粒渣滓,耳熟能詳的是歷史,終將風乾的是渣滓。就連老人的長吆,也像極了宿命的嘆息與自嘲。這層陰暗的色調,使我不得不閉眼捏鼻,扎一個猛子,才能潛進作者的思想裏僥倖拾得些什麼。

如果說事實是故事的`骨架,依附於一定的情境和現實存在,那麼情感就是故事的血肉,人類賴以精神聯結,最易引起共鳴。無疑,《活着》是一部飽含深情的作品,更令人驚喜的是字裏行間唾手可得的感情,幾乎熔於每一個比喻。西方人喜用比喻作裝飾,張愛玲也擅長用比喻狀情,但能夠像餘華一樣,把每個比喻用得恰如其分、自在傳神、力透紙背的卻不多見。他的文字抓住我,像鳥抓住樹枝。

福貴樂於談論人生,不羞於年少時的放縱,不頓於磨難時的煎熬,也不懼於面對至親離去時的痛苦。他沒有在密集的悲劇中麻木,反而因着生活的雕琢,將情感沉澱的更加深刻,這些情感,也像養料一樣滋潤着他日漸乾涸的生命。這是一個磨滅了一切不切實際的妄想,更加清醒地直面現實,珍惜當下、純粹而超脫的靈魂。既能處卑賤,又能處豐富。

在福貴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軌跡。每個人身上都有時代的烙印,每個人又都是時代的縮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他們在各自的命運裏顛簸,自顧不暇。當命運對所有人都不公時,反而是種公平。此時,打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幻想,低到塵埃裏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顆被歲月磨礪得粗糙的平常心,專注於當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難能可貴。“哪怕像狗一樣也要活下去!”不知道電視裏趙麗穎倔強堅毅的神情,在那個年代會閃現在多少人臉上。

在這麼多人物裏,二喜是最讓我扎心的,他是個總會在幽暗中暖心、給讀者以慰藉的偏頭漢子,然而噩運的毒花偏偏精準的開在這個好人的墳頭,這個諷刺讓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殘忍,但也因如此,福貴的精神世界不斷得以絕處逢生——擁抱苦難,熱愛生活。

一口氣讀完老人的故事,情緒像吊了沉沉的鉛墜,心境卻逐漸開闊。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願你我日後,像福貴一樣,不畏過去,不念將來。

《活着》讀後感 篇3

當代作家餘華的作品《活着》演繹的對活着的理解,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時,似乎還能感覺到夾雜在書頁裏那滄桑和悲哀的味道。

多年後,那個坐在田埂上的老人,髮梢似乎都帶上了一絲蒼涼。陽光映在他已經發白的頭髮上,發出耀眼的光澤。夕陽下他蒼老落寞的背影,已經絲毫找不出當年春風得意的影子。這樣一個恬淡溫和的老人,誰又能想到他的曾經?

曾經的他——徐福貴,是徐家的闊少爺,在同村人的眼中,可謂是上帝的寵兒,過着極盡奢華的生活,享受着榮華富貴所帶來的快意。但是金錢與物質的薰陶,往往會讓人恃寵而驕,迷失自我。福貴沉醉於充斥着銅臭味的賭場,沉溺在雜亂不堪的生活中。嗜賭成性的福貴最終輸光了家產,不得不過上普通人平凡而又艱難的生活。福貴的妻子是一個勤勞又樸實的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她都沒有離開福貴,可是福貴卻在母親病重時,因爲抓壯丁被迫離開了家,過上了顛沛流離,惶惑不安的'生活。槍林彈雨,食不果腹,一層一層的絕望和恐懼使得福貴非常想家。

曾經,戰場上,作爲徵用民工的他,被子彈在身後穿梭不止,但又奇蹟般地地活了下來。當他歷盡艱辛再次站在自家媳婦家珍的面前時,家珍已經老了許多,她眼角溢出的淚水讓人心酸。

對福貴的人生打擊,正如秋雨一般,接二連三,無休無止,使福貴幾乎痛不欲生。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再加上一直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的離開。最終,她的女婿,孫子也相繼死去。福貴親眼見證那麼多親人在他身邊死去,而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這是什麼樣的生活遭遇?

我似乎還能聽到風中飄蕩着福貴對老牛的輕聲細語。結局悲歡離合散盡,時間細數了他鬢角的白髮,磨平了他曾尖銳的棱角,福貴曲折坎坷的一生使人心酸。他的經歷發生在中國大轉折大變化的時期,那時,人們把幸福看得如此簡單,吃飽穿暖被人們視爲一件最幸福的事。可這樣的幸福卻顯得極其難得,家珍因爲一小把米要心疼好一陣子,當時真的很窮苦!

誰不曾活着呢?可是誰又能真正瞭解活着的意義?瞭解人生的意義?我們都不曾對活着有深刻的理解,而福貴一步步的蛻變,他一次次痛苦的經歷,帶給他的,是對“活着”最盡然最透徹的感受。可能極少有人再可以像福貴一樣活着了罷,也可能極少有人能比福貴更有資格談活着的真諦了吧?

書中流淌在文字中的純粹與書中刻畫的最鮮活的靈魂,代表的都是不可撼動的追求。活着,是可貴的,是幸福的,也是不易的。有人說,《活着》,是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我信之,且我還要說:《活着》是一部用深刻而強大的內心繪出來的作品,它對“活着”進行了最透徹的詮釋。

《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講述了一個人在漫長的時光中,如何掙扎地、拼盡全力地活着。

故事以大時代爲背景,主人公福貴出生地主家庭,年少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中所有的產業。

此後,隨着內戰、三反五反、等陸續爆發,福貴和妻子家珍就這樣在時代的裹挾下,身不由己地活着。苦難、鮮血、死亡,彷彿無窮無盡,悲劇一樁樁一件件上演。生命的黃昏,一切過往的人都已不在了,只剩下老了的福貴伴着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着往昔。

作家餘華用他平實而渾厚的筆調,以一個人濃縮整個時代,帶着我們洞穿時間、活着、死亡與生命的意義。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爲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時間更殘酷的了,它公正,公正到冷血。它從不爲任何人停留,它總是在你猝不及防間拿走你生命中的許多東西。同千萬年如斯不變卻沖刷毀滅埋藏一切的時間相比,人真的很渺小。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爲不得不走。其實無論是出生,還是死去,我們都是同樣地毫無還手之力。

檢驗一個人的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我們總說時光無痕,其實時光是有痕跡的,它就留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心裏。你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努力過什麼,消磨過什麼,時光都歷歷在錄。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也許我們都曾有意無意地思索過這樣一個問題。爲了不辜負父母,爲了不辜負愛人,爲了不被人瞧不起,爲了被社會承認……我們可以有千百種答案,但最終極的答案只有一種:爲了不辜負自己,爲了不辜負這僅有一次的生命。

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同死去相比,活着是更不容易的一件事。一個人在某一個特殊的時刻,也許應當懷有死去的勇氣,比如爲着心裏某些更可貴的東西。可這並不代表生命不珍貴,比起死,我們更該有活着的勇氣。

犧牲了的是英雄,努力而堅韌地活着的,又何嘗不是英雄?那樣漫長的一生,那樣的荊棘重重、千溝百壑,那樣多的痛苦、挫折、憂愁,你敢不敢勇敢地走,走過?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在我生命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很在意別人的感受。因爲內心莫名而來的自卑,因爲迫切的'對安全感的渴求,因爲害怕被孤立,我總是習慣了妥協,習慣了討好別人,習慣了委屈自己。後來我漸漸懂得,每個生命其實都是一個獨立的星球,哪怕彼此捱得再近,也依然是兩個個體。你的悲傷也好,快樂也好,能真正體味到的只有自己。也許成長的意義,就是一個漸漸走向孤獨的過程,你會慢慢了解到,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99%的事情,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

生命就是那樣一輛呼嘯而過的列車,而你是唯一掌舵的人,別的人偶爾搭乘上這列車,卻終會在某一站離開,都是過客。

《活着》讀後感 篇5

餘華的小說《活着》語言平實感人,令人深思。

活着,可以理解爲以下三種詞性。作爲動詞,活着的意思就是去活着;作爲一個形容詞,活着表示某個生物還具有生命;而作爲一個名詞,對於人來說,活着簡直是一個無所不包的課題名稱。從動詞到名詞是一個活着的意義越來越豐富的、逐漸上升的過程。

小說主人公福貴的家庭上演了一部淒涼、絕望的悲劇。福貴命運在戲劇般變化,導致了家庭生活極度拮据,再加上家人一一死亡,這種突如其來的、接踵而至的打擊讓福貴的家庭一一承擔。

福貴從一個闊少爺落魄到一個佃戶之後窮的叮噹響。這種身份落差改變家人的人生軌跡,但他們還是在努力的去活着。在去活着的路上,他們也經歷了種種幸福。窮人往往志短,他們的生活盼頭總是很低,能夠吃頓飽飯,家人在一起,能精打細算地計劃買頭牲口耕田,即書中的小雞到鴨子,羊,牛的理想。這是最爲普通最爲平淡的理想,也是最真實的幸福。然而,命運是一個不可預測的東西,當他們在這種幸福沉浸時,家人卻一個一個的發生變故,兒子有慶意外死亡,女兒鳳霞生孩子時死了,這種子嗣的變故給福貴和妻子家珍給了晴天霹靂,最終家珍也病死,留下了孤獨的福貴、女婿和外孫。然而,命運還是如此狠心地留下了福貴一人孤獨地活在世上。這種悲劇一幕接連一幕,但命運並沒有消滅這個家庭,這個家庭還是努力地去繼續活着。

爲什要去活着?活着就有了生命。個人有個人的`生命,家庭有家庭的生命。有慶死了,鳳霞死了,沉重的打擊下福貴和妻子爲什麼沒有結束生命?人死了,家還存在,家還要繼續活着,即便死亡了,死亡的靈魂不能無家可歸啊,於是死後他們埋在了一起,還是一個家。也許還有些許其他因素,在當時的環境下,生命其實是一個很賤的東西,戰亂、飢餓、運動隨時都在死人,這雖然給人們造成了一種對於死亡的恐懼感,但這種感覺是他人的死給來的,並非自己給自己的。其實,環境也同時給人帶來了一種對生命、尊嚴的淡忘和麻木,他們忘記了自己還有生命,忘記了自己有靈魂,也就忘記了去掙扎心靈上的東西,於是能夠和別人一個模式地去活着,不足爲奇,這種感覺是自己給自己的。

雖然福貴不會去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但福貴只是毫無察覺的以自己的方

式,在自己的時代和地點上去回答了這個活着的問題,福貴去活着那是福貴自己對生命意義的解答。對於人來說,活着,是一個多麼包羅萬象,變化多端,高深叵測名稱。時代的命運往往會強制的加載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我們常說時代變了,人變了,然而又是每一個人們共同創造了時代的命運。這種自因自果的,複雜多變的命運的幾乎是我們不能企及的事情。活着雖如此複雜,我們還得以自己的方式去簡單地活着,以我們自己的方式,用我們的腳,走完人生的路。

活着的意義就在於去活着。一切思想上的活着其實不過是思想實驗。只有去活着纔有生命,才能給生命賦予意義。總之,去活着,作爲一個生命的詮釋者,賦予生命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6

曾讀到這樣一段話:“巷子裏的貓很自由,卻沒有歸宿;圍牆裏的狗有歸宿,終身都得低着頭。”

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這便是人生。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可上天又是如此公平,喬布斯可以改變世界,卻無法延續自己的生命;張愛玲才貌雙全,卻一生爲情所困,愛而不得,情深不壽,在潦倒與孤寂中死去。三千寵愛於一生的楊貴妃,權傾一時,可謂財富愛情雙豐收,不過落得個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的結局。

再來看看餘華筆下的《活着》,男主人公福貴原本算是含着金鑰匙長大的少爺,整天不幹正事地混日子,把祖宅和田地全部敗光,把父親活活氣死。終於把手中的一副好牌生生地打了個稀爛。當他和家人如喪家之犬般被趕出家宅,搬入茅草屋;當他的妻子家珍被丈人敲鑼打鼓地接回孃家;當他彎着腰揹着沉沉的銅板去還債,把肩背磨出血;當他脫下綾羅綢緞,換上粗布麻衣;他終於意識這個家毀在他的手中,悔恨與心酸涌上心頭,他開始痛改前非,決心重振徐家。上天待他不薄,母親毫無怪他之意;家珍在給他生了個兒子後,又回到他的.身邊,對他不離不棄。他開始懂得心疼家人。家珍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 快快樂樂,窮一點沒關係。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浪子回頭。一家人雖然窮一點,卻也挺溫馨。而他們不知道,命運之神正悄悄地靠近他們,打破這一份平靜。他去城裏給母親抓藥,卻被拉去當壯丁戰爭爆發了,兩年間,他每天聽着炮火在自己耳邊噼裏啪啦地響,看着身邊的傷兵殘將一個個死去,他以爲自己也要死了,他躲在戰壕中,閉上眼睛等待着死亡的到來,沒想到最後被救了。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與妻子和一雙兒女團聚。相顧無言,淚已千行。 家珍說往後的日子只希望每年還能給他做一雙新鞋。他明白,家珍是希望一家人從此不再分離。

生活就這樣繼續着。快樂、悲傷總是接踵而至。

幾年後,兒子有慶死了。而他們爲啞巴女兒鳳霞找到了個偏頭女婿二喜,用莫言的話說,王八看綠豆,看對眼就好。不過他們倆倒絕不是王八與綠豆,兩個人雖然身體上都有缺陷,卻是老實人,婚後生活也恩愛有加。這對於命運多舛的福貴家來說,算是意外之喜。可惜好景不長,鳳霞不久後就難產過世,而二喜也在不久後也意外死亡。留下垂垂老矣的福貴帶着年幼的苦根,艱難度日,直到小小的苦根也離他而去。

福貴的故事到這裏就接近尾聲,然而他依然還要繼續活下去。我似乎能夠看到他那張飽經風霜的老臉和佝僂的背脊,還有身旁那頭名叫福貴的老牛。從開始的老淚縱橫,到後來夕陽下那空洞茫然的眼神。

也許,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說,或平淡如水,或曲折離奇,或波瀾壯闊。而小說家,無非是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別人的人生,或者通過描述別人的人生,寫下自己的感受。嚐盡苦樂酸甜,這便是人生。經歷好的壞的,並他坦然然接受自己所經歷的一切,繼續努力面對明天的太陽,這便是人生。

《活着》讀後感 篇7

“也許這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命運。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的迷路者,我們都是按照自己認定的道路尋找方向,也許我們是對的,也許我們錯了,或許有時候對了,有時候錯了。在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說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餘華在《活着》這本書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當我讀完《活着》後,我與餘華產生了共鳴。

《活着》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叫福貴的人悲苦的一生。福貴年少時,確實人如其名,既福且貴。他原本是家財萬貫的大地主家的闊少爺,娶的妻子也是城裏米行老闆的千金。福貴富足的生活正如他自己的話一樣:“我們走路時,鞋子的聲響,都像是銅錢碰來撞去的……有錢人嫁給有錢人,就是把錢堆起來,錢在錢上面嘩嘩地流……”只是,福貴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天到晚沉溺賭博,將萬貫家財散盡,一夜之間淪爲窮人。從富麗堂皇的大宅院搬進了小茅草屋,氣得老父親在上廁所時死去。媽媽說估計他老父親是因爲常年累月吃太精細的食物導致的便祕引發了心腦血管疾病而致死的。緊接着,他快要生產的妻子被老丈人用八擡大轎接走,母親也積勞成疾,臥牀不起。他好不容易盼回了妻子和兒子,卻在去城裏用僅有的銀元爲母親請大夫時,被抓了壯丁。當他經歷了兩年的戰火紛飛,九死一生,再次回到家鄉時,母親已去世,妻子已經被生活折磨得不成人樣,女兒也因高燒不退無錢醫治成了聾啞人。後來,他的兒子爲救縣長的老婆被無知的.護士抽血抽乾致死;女兒難產大出血去世;妻子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壓死;外孫吃豆子撐死。福貴眼看着親人一個個相繼死去,卻無能爲力,最後只剩下一頭老牛與他相依爲命。

可以說,福貴自敗完了家產後,生活的苦水就如浪潮一般向他涌來,把他緊緊地包圍着,浸泡着,令他無所隱藏,無法掙脫。

然而,生活苦不堪言又如何?福貴不是活得好好的?且聽他扯着粗啞的嗓子咿咿呀呀唱出的歌詞:“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我想,福貴是樂觀的。人世間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如此樂觀的看待生命中的苦難的。唯有經歷過痛徹心扉苦難的人才明白,這苦難有多苦,有多難!

作者餘華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餘華寫《活着》這個故事,也是在告訴我們,人生充滿了偶然,但是人間值得,我們唯有坦然面對,才能收穫內心的安寧。

西方先哲亞里士多德說:“智者不尋求愉悅,他們在憂慮和痛苦中尋找自由。”

因此,我佩服如福貴這樣能夠直面慘淡的人,佩服能把自己從心魔中解脫出來,從而抵達心靈自由的樂觀的人。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我用盡全力,只爲過好我平凡的一生。”想想,福貴何嘗不是拼盡了全力在努力過好他平凡的一生呢?

莊子雲:“人生天地之間,如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這一生,電光石火,轉瞬白頭。韶華易逝,虛度有愧。既然活着,就應該認真地樂觀地過好每一天,才能不負歲月,不負自己。

《活着》讀後感 篇8

我自小學開始就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這個好習慣是受我父親的薰陶。父親因爲小時候家庭條件的影響,不得不放棄學業爲家打拼。雖然條件艱辛,但父親卻從未停下讀書的腳步。對他而言,每天都是讀書日,讀書就是工作完成後的娛樂活動,他常常拉着我一起邊讀書邊劃寫好句。初中時翻找父親的書櫥,發現了這本紙張泛黃的書——《活着》。從此,它就成了我人生道路的伴侶,我對它的喜愛勝過了其他所讀到看到的。每每聽到有人提及餘華,我總是聯想起《活着》,他的文字不僅活在了苧麻之上,還活在了我的心上。像這樣的好書,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也經得住我們讀者細細品味的。

再讀《活着》,他教給我們三個“不要”:

1、不要害怕貧窮:故事中的福貴,從地主少爺遊手好閒淪落爲溫飽困難的底層貧民。在對話中他告訴我們:只要人活着,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

2、不要總是放棄:故事中福貴命運多舛,敗光家產,請不到大夫,無故被抓參軍,母親病逝,兒子抽血而死……雖然坎坷,但是他挺過來了,沒有因此放棄,至此餘華寫道: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苦短,活着則甜。

3、不要抱怨任何事物。書的最後,福貴買下了一頭老水牛,並給它取名爲“福貴”,陪着自己平靜地生活下去。他心中的心酸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吧。生命只有一次,有生命就有希望。

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着是一張通往死亡的單程票,生命於人像璀璨焰火,怎樣盡情綻放?唯有讀書。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學習乃人生中的靈丹妙藥,善讀可以醫愚!記得明代思想家李贄在《四中評序》中讚揚說:“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可見,陶氏是最懂讀書三味的奇男子,“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據此可見,陶淵明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他的不爲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掛印歸隱田園,都令我們這樣的知小識的大學生欣羨不已。

陶氏讀書是不拘形式的,隨心所欲的,他對讀書之樂的終極看法就是自娛文字,只有娛才纔可以娛人。正如魯迅先生麾下的:嗜好讀書的人能夠手不釋卷,因爲隨便,因爲輕鬆,他們可以在任意一頁文字的背後,都可以毫不費勁地找到滋潤自己靈魂的營養,並且樂此不疲。這種境界是難得的,也是容易的。難在這種境界需要長期的培養和全身心的投入;易在我們學校有着山東高校中最大的圖書館及其設備,有着優越的條件。還在想什麼?抓緊讀書吧。

在這初夏的暖陽下,端坐窗前,一本書籍,一杯清茗,輕輕翻動書頁,感悟一沙一石,感悟一草一木,追求一份別樣的寧靜,心靈便在書香中休憩。

《活着》讀後感 篇9

那天晚上,我閒的沒事,然後就拿起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活着》。

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裏講的是什麼內容。我被迫無奈的翻開第一頁,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無聊。所以,我就大概翻了一下,在我煩的時候,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雖然,是幾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文字,但是我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終於找到了那頁,找到了那也得開始部分開始看,起初,我只看了幾句,我發現這個上講的和我所看的一個電視劇有一點相像,我就接着往下看,最後終於弄明白了,這部電視劇原來就是這本小說,這時,似乎有一種力量在驅使着我更深一次的瞭解他它。那本小說,講的是叫徐富貴的人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其他周圍人羣之間發生的故事。當我讀到“他兒子爲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他的父親(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後,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自己兒子墳邊,給自己兒子跳最後一次秧歌”時,我心裏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裏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裏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真的,他雖然只是本小說,但是他反映瞭解放前後去窮苦人民生活的狀況卻是現實的。

但是也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會有不愉快不順心的事的時候,只是他的多一些罷了。其實,這樣也可以,但老天又爲何的那樣不公平呢!爲何把許許多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那樣實在是太不公平了。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只有有錢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實上,錢並不是萬能的。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憑什麼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我們也需要公平,我們也需要幸福,因爲我們也是人啊!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由於他自己,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可愛的人間,他總有幸福,只要你又勇氣去尋找。公平公正是每個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權利說:“我們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艱難而坎坷,但是隻要你用心去發現去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穫,但是社會又爲何是這樣的呢?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範本。我們也正也應該思考一下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有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得精彩!

《活着》讀後感 篇10

《活着》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講述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他的人生就像翻倒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千滋百味;又像六月的天,風雲突變,反覆無常。使得我在讀書的同時,不自禁的也幻化成了書中的福貴,彷彿正是我前世經歷的一生。

“活着”是一種責任。當福貴的父母去世時,全家的重擔便落到了福貴一個人的身上。他自己種五畝地,帶領全家大鍊鋼鐵,鼓勵春生好好的活着。參加國軍拉大炮的同時還要照顧全家,獨自一人默默的面對生活的困窘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也許大多數人會像縣長春生一樣選擇死亡來逃避現實,但是他還活着,堅強的活着!直至親手埋葬了六個至親至愛的人。或許有人會問他爲什麼活着?又是爲什麼而奔波?我想,答案有很多。至少,福貴的回答會有很多!我從福貴的經歷中看到一個人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有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氣,因爲只要活着就要敢於擔當責任,履行義務。爲了愛我的人,還有我愛的人而活着!

活着是一種體驗。無論承受痛苦,還是享受幸福。福貴從富足無憂到傾家蕩產;從一個遊手好閒的“公子哥”,轉眼間變爲徹頭徹尾的“無產者”。他爲母親請醫時卻不幸被拉去當壯丁,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回到家,母親卻早已不在人世……這樣的命運足以輕易的擊垮任何一個人活下去的勇氣,但福貴還是和以前一樣,堅韌地活着!其實,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災難,汶川大地震,剎那間就摧毀了無數的生命,想想那些同胞,無數的希望瞬間幻滅,着實讓人感慨萬千,感覺生命是那麼的脆弱。經歷了那麼多生與死的較量之後,我們對活着的內涵感悟也應該更加深刻。把一切都看淡一點,從容面對每一天,珍惜每一天的生活,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一句話,活着就是一種體驗。

活着,就要自強不息。當福貴遭遇了一連串的打擊後,他決定重新做人。他拿起農具,穿上了粗布衣服,一改往日貪錢嗜賭的惡習,帶領全家一起面對社會的動盪、生活的挫折。福貴之所以能好好的活着,肯定是具有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古人說“天不救人人自救”。漫漫人生,青春即逝,明天的日子依然要過,除了努力還是努力,活着就要自強不息。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餘華先生一語道破了活着本身的含義及《活着》一書的精髓,值得思索,值得參考。既然活着,既然能活着,那就用心過好每一天。

讀完此書,思緒萬千。活着就是責任,活着就要堅韌,活着就要自強不息!如此,生命便會演奏出人生最壯麗的歌。

《活着》讀後感 篇11

初入眼,深刻的黑似乎覆滿整個封面,其中的“活着”醒目地立於這深深的絕望中,似負隅抵抗……

是闡述深重苦難之下人爲了活着而不擇手段的爭鬥?是體現活着的艱難?是批判什麼?是揭露什麼?

不,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只是淡然地講述着這些:少爺出身的福貴,在一賭之後敗掉所有家產,歷盡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爲母親找郎中後又被抓去做壯丁,回鄉時母親早已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身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個月後去了……

但命運並未從此就優待他——之後福貴又見證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最後在傍晚的.鄉道上,福貴拿捏着粗啞的嗓子唱着“少女去遊離,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與那頭老牛漸漸遠去……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如是說這句話詮釋了三種狀態:疼痛、清醒、釋然。無疑,徐福貴就是這種英雄,他的一生也符合這三種狀態疼 痛。福貴第一次體會到生活的疼痛是家裏破產揹着銅錢還債時,“一天下來,我的綢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滲出了血。我一個人往家裏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要累死多少人。”隨後他的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逝去,福貴所經歷的疼痛遠超於常人。末了,他孑然一身,唯有一老牛相伴。

清 醒。無論是遭遇了什麼樣的變故,福貴始終堅定着一個信念——活着。他身邊的親人愈是少,愈是活得清醒。他曉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什麼都好。

釋 然。晚年的福貴鉛華褪盡,較之於青年,中年的它,多了幾分閒趣,平靜地享受生活,滿足生活。“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地也是盡心盡力了。”讀到這一段時,本來就已經盈着淚水的眼眶止也止不住地傾盆而下,是摻雜着感動、憐憫、敬佩的淚。福貴,可真是個鮮活的英雄,不甘屈於生活之下,奮力躍然其上。所以晚年才過得風雅姿意,閒適安詳。

從任性敗家到離家漂泊再到失去摯愛孤單一人,如今的福貴已能夠坦然面對一切,接受任何未知的意外。人不是孤獨的個體,他活在世界上總會有可以依靠的,或人,或物。所以,當讀書人還在唏噓不已時,書中那人早已牽着老牛一頭,在平淡的餘生中漸漸遠去。

不要死,也不要孤獨地活着。如果可以,請幸福;如果生活不肯答應,不如試着接受不幸,坦然面對生活。

《活着》讀後感 篇12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講的是一個民國時期的地主家的少爺徐富貴,由於年輕時嗜賭放蕩,輸光了家產,導致家道中落後淪落爲佃農。之後,隨着一系列的社會變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斷經受着苦難,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

在讀到福貴的故事開頭的時候,我深深地對這個紈絝子弟的嗜賭放蕩、不思進取感到厭惡。他天天只知道吃喝嫖賭,有一個賢惠的妻子卻不知道珍惜。在他的身上,完全沒有一個合格的兒子、丈夫該有的樣子。可是,在他家道中落之後,他終於有了覺悟,慢慢地開始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一點到是讓我非常欣賞。家珍剛開始的時候是米行老闆的千金小姐,後來福貴對她一見鍾情,把她娶回了家。後來她一直忠誠地陪伴在福貴的身邊,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他們剛結婚的時候,福貴還是原來的那個紈絝子弟,我剛開始有點不明白爲何她還是會對福貴不離不棄,後來我覺得這可能跟那個年代女性受的傳統教育有關。在她們的心中,丈夫就是自己的天,不管自己的丈夫是怎樣的人,自己都應該對他忠誠,不離不棄。

在我讀完了這本書後,我開始覺得福貴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他後期作爲一個下層勞動人民,命運深受時代的影響。他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地死去,自己卻無能爲力,這種深深的無助與絕望感接二連三地摧殘着這個可憐人的身心。可是同時,我也覺得他是一個幸運的人。在有些人看來,他的人生可能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可是,從他自己的敘述中來看,他並不覺得自己有多麼的悲慘,在自己所經歷的苦難中,還是充滿了幸福與歡樂,儘管這些幸福與歡樂都比較短暫。在他的心裏,自己的妻子賢惠忠誠,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秀孝順,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自己的女婿踏實能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婿……所有的這一切,都帶給了他幸福與歡樂。因此,他對書中的'“我”講述他的故事,並沒有表現得多麼悲傷,他在敘述自己的苦難時,彷彿在講的是別人的故事,語氣中甚至透露出的更多的是一種輕鬆和滄桑感。

在書裏有這樣一句話:“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揭示了作者想要通過這本書告訴我們的道理。福貴看着家人接二連三地死去,儘管心裏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是卻沒有選擇跟着他們死去,他仍然活在這個世界上。可見,家人其實並不是他活着的主要意義,他並不是爲了家人而活着。正所謂:“存在即合理。”,福貴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他就要好好地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不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就是他存在於這個世界的合理性。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活着是爲了金錢,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權勢,有的人活着是爲了愛情……當他們失去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們彷彿失去了活着的支柱。最後,自己選擇走向死亡。這些人都沒有體會到“活着”的真諦,他們都不知道,活着,纔是我們存在於這個世界最好的意義。活着,比什麼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