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10篇)

《活着》讀後感(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3W 次

《活着》讀後感(10篇)

《活着》讀後感(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1

從縱情聲色到散盡家財,從兒女雙全到孑然一身,幾番波折來去末了只剩一頭黃牛老來伴。這一生的起伏都化作深沉長嘆,而長嘆沉澱下來,便成了兩字:活着。

小說《活着》以老農福貴之口,講述了他漫長又辛酸的一生:福貴原爲富家少爺,卻因嗜賭輸光家產,不久父親也意外去世。在爲病重的母親進城尋醫時被抓走充軍,回鄉後又不斷遭遇變故,相繼失去兒女、妻子和女婿,最後連小外孫也意外死亡,只剩一頭老黃牛與他在陽光下回憶過往。可謂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福貴的一生可以說是塵世中千萬人一生的縮影,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乏長鬚短褐、倚仗嘆息的“福貴”;在海洋的另一端,也定有金髮碧眼、沉浮苦海的“福貴”。他們被生活不斷擊倒,卻未停止前行,無論以奔跑或攀爬。也許有很多人徹底倒下,但從時空的總和上看,人們的腳步卻是堅定的。我想並非所有人活着都是因了一份頑強的執念,更多時候是出於骨血中生來就有的慣性,即“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是全人類共有的屬性。因此,《活着》可以是發生在任一時空的故事。它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本質的生命規律,足以激起所有人的情感共鳴。

當然,《活着》不僅體現了人類生存的共性,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氣質。福貴的一生從美滿到零落,很有“食盡鳥投林,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意味,是循了傳統說法中的因果輪迴之論。而獨守黃牛的結局猶如一聲深沉又不見重量的嘆息。說深沉是因這聲嘆在滄海桑田間被成千上萬次地重複;不見重量則是因爲儘管苦難輪番上演,人們卻仍在吞嚥、消化現實給予的幸福和痛苦,並在嘆息後復又前行。這聲嘆息中外皆有,不同之處在於嘆息後的動作。美國的郝思嘉嘆息後會揚起下巴亮着綠眼睛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而中國的福貴唯見嘆息不見雀躍,蒼老的眼睛裏也沒有漣漪。但你知道,他一定會活下去,哪怕老黃牛也離開他,他也一定會活着。正如回溯我們的五千年時,你會發現這片土地不管經歷了多少血雨腥風,中華兒女也從未被真正擊倒,硝煙散盡後大地上依然是人們蓬勃的身影。中國人的“活着”是平靜而堅定的,如作者餘華所說:“‘活着’在中國人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和進攻,而是來自於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的無聊和平庸。”

《活着》打動人心的原因除了有對生命規律的揭示,還有作者對苦難淋漓盡致的刻畫。在餘華的筆下,苦難被具象化爲紛至沓來的死亡。人物的死因有的雖顯荒誕,但卻都在情理之中,而死亡的疊加與其荒誕性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劇性,對讀者造成心靈上的衝擊。例如,福貴的兒子有慶被活活抽乾血而死,小外孫苦根被豆子撐死,兒女、女婿又都死於同一家醫院……無不予人以震撼。而對於苦難的描述,作者將悲憫蘊於冷靜之下,沒有哭天搶地的哀號,而是採用冷靜又不致冷漠的筆觸。如他所言,“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泄,而應向人們展示高尚,高尚即對事物理解後的超然,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平時的語言背後,你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嘆息,而苦難也在冷靜的刻畫下更具衝擊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作和尚”,福貴的一生雖似一聲長嘆,末端卻又繫了歌謠般的期盼。這一縷期盼雖非雀躍,但也是一種樂觀,爲“活着”增添了雲淡風輕的超然。書頁翻動中,我獲得了關於生命的指示,感受到生命在與苦難相依中迸發出莫大力量,指引着我堅定而緩慢地前行。

《活着》讀後感2

在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閱讀過程中帶給我最大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說《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爲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閱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爲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爲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爲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說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說它荒誕,是因爲這部小說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說它真實,是因爲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說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大躍進運動和文革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說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小說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爲的確,這部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溫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說,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說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爲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說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爲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爲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爲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說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爲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我認爲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活着》讀後感3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賭光淪爲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之後他不幸被捉去當壯丁歷經死難而倖免於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再之後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幹而死,女兒鳳霞產後的敗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到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後,令我意味深長也讓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喜愛與年邁的老者交談,正因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着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着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着》裏面有一句話十分棒,“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着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捨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着的是完美、幸福,這瞬間所迸發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芸芸衆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但是是虛驚一場。暮然發覺,原來那麼多隨風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着反轉青春囈語背後的寧靜,輕輕敲打着歲月的皺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夠選取做回那個用心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於它的單程,在於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着,比什麼都重要。活着,真幸運。

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彩的人生,這個“多彩”或許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過着與世無爭,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這次,我要與大家談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着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活法,有快樂的去活,堅強的去活,奮鬥的去活等等,你有沒有想過你就應需要活出一個怎樣的人生呢?這問題是我提出的,但暫時連我自個兒都拿不定一個想法,也許這實在很難說,有人會問:“這可不是自己來決定的。”但是,我要說,這掌控權還是在你自己的手裏,你的各種因素都會改變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活着》讀後感4

我只能說,《活着》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他對人性的挖掘,對活着的價值的挖掘,是我從以前任何一部作品中所未曾讀到的。

《活着》是一部悲劇小說,與《雷雨》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曹禺的戲劇包含着激情矛盾與衝突,而餘華的筆觸溫軟細膩,有的地方還有不少詼諧的調侃,可前面的詼諧卻爲後面的悲哀埋下了伏筆,而前後極大的反差更是加重了悲劇的效果。這個發生在上個世紀40-70年代的故事,就這樣一波三折地爲餘華娓娓道來,讓我哭着讀完它,等到故事結束,發現書頁早被淚水打溼,溼了又幹,書頁就皺皺巴巴的,這多像故事本身啊,有喜有悲,然而悲去悲來,生活就緊縮幾分,縮到後來,只剩下福貴一個人,獨自地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

小說中找不到任何華麗的語言,充滿着鄉土特色的樸實的語言把人很溫柔地拉回上個世紀的一幕幕場景,你彷彿就能看到那片田地,那間小院,那頭黃牛,而那些人,就活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福貴、家珍、鳳霞、有慶、二喜、苦根……夕陽裏,有一個老人流着汗,汗水從他皺褶的胸膛起伏地流下來,那是年老的福貴在講着他一生的故事,從與家珍的相遇、成親,到他敗光家產、被抓充軍、親眼看着一雙兒女長大又親手埋葬他們,妻子、女婿、外孫相繼離去……這是他從一個富家少年到一個幾經打擊的潦倒的老農民的一生。在《活着》裏,每個人都有他對生活的熱愛與義不容辭,他們是那樣的純潔善良,有慶常讓我聯想到《雷雨》裏的周衝,周衝對“海”“天”“船”的幻想是這煩躁夏夜的一個春夢,而有慶對生活的依賴感曾來自他的羊,那樣單純美好的一個孩子,爲了救別人,自己死掉了。在後來,鳳霞因爲生苦根難產也死了,那天晚上福貴坐在鳳霞家的竈間欲哭無淚,想着自己的一雙兒女就這麼去了,可家珍還在家裏等着他回去告訴她孩子是男是女呢……看到這裏,早已泣不成聲。

小說中始終未出場的一個重要人物——命運,始終都在擺佈着場上的人兒們,讓他們經歷生活的悽風苦雨,悲歡離合,彷彿在暗中窺探着這齣好戲,用無形的線牽扯着每個人的一舉一動。看到文章的結尾,垂暮之年的福貴沐浴着金色的夕陽驅着那頭黃牛“福貴”耕着土地,那麼的氣定神閒,從容的令人無法適從,好像是勘破了生死,把一切都看透了,我想,歲月於他,只是雲淡風輕的一串聲音吧,伴隨着趕牛的聲聲吆喝去了遠方,消融在一種人性的光輝裏。而那種所謂時光斷裂的聲音,竟成了如錐子般可在我們心底的永遠的回聲。七堇年(《被窩是青春的墳墓》一書作者曾說:“年華里,我們失卻的是一種心情。”可是,我相信這種心情是不會消逝的,而是以它特定的方式,這樣刻骨銘心地篡改着我們的青春。

看,在這個充滿愛與被愛、傷害與被傷害的世界裏,生命對我們是吝嗇的,因爲他總是讓我們失望:可是生命又是這麼慷慨,我們必須尊嚴地過下去,就如同生命本身,尊重我們的存在。

就像作者餘華說的那樣:“人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其他的什麼而活”。生活目的的本身就是生活,是作爲一個人,尊嚴地活着。而生命路途中一瞬間的執着,竟賺取了我們去活一生。因爲有這份對活着的執着,纔有生命意境的深遠,韻味的綿長……

《活着》的結尾如此寫道:“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在召喚着她們的孩子,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

《活着》讀後感5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這些經典語句都是出自於著名作家餘華的著作—《活着》。

《活着》是一本對人生另一種透徹的解釋的書,源於生活歸於現實,直面而淋漓盡致的寫了人活着這一生爲了什麼,又爲了什麼而活着,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稱來寫,讓故事更具真實性更直擊人心,故事裏真摯樸實毫無掩飾的話語,讓人讀過之後不禁潸然淚下。

流年未亡,光陰荏苒,記憶是無法抹掉的,舊時代中國社會的種種現象,在這本書裏被直觀的體現出來,當時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會中的種種黑白兩面,作者的描述,又讓讀者產生怎樣的'共鳴?歷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殘忍,時間是沒有情感的,然而時間裏所發生的所有事情,讓它有了生命。時間是最好的法官,卻也是活着的資本,它無需通知我們即可改變一切,如果因爲苦難而駐足不前,時間它定不會等待你,因爲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轉動,就像人一樣,有了生命就爲了活着。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節,每段竹節都代表着不同的經歷,我們不停的追趕不停的成長,只爲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餘華對活着的方式對活着的感悟,沒有華麗的過度渲染,沒有用大量文字進行鋪墊,它的直白直觀,正是靈魂與肉體之間的融合與注視。書裏面的主人公福貴,經歷了自己風華雪月的青年,經歷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殘酷,雖然也經歷了短暫的幸福但卻也受到了命運無情的拍打,最終才讓他明白活着是爲了什麼,而什麼又讓他活着。也許人生就是這樣吧,生命是一個個體,是心臟讓它有了跳動,活着何嘗不也是這樣只要還來得及那麼恍然大悟永遠不會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着是因爲什麼,而有些人到一輩子的盡頭才忽然感悟活着的本質,看了書裏的故事,我會想一生這樣坎坷慘淡,爲什麼福貴還能這樣自我消淡,最後平淡的活着,楊絳先生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但福貴的內心讓她真實地瞭解了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雖然身體會越來越硬,卻有一處地方如夏火般燦爛,如春雨般柔軟,也許活着只爲了一件事活着,那是超脫物質和人情之後的態度。生如夏花,死如秋葉想必也是這個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這是餘華所說的,就像福貴一樣雖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善待自己。人對痛苦的承受能力遠遠超於自己所認爲的程度。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死去亦如此。無需要站在金字塔頂端,只願可以做一棵在風沙中無堅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國有站在腥風血雨中依然吶喊着保衛中華的士兵,有着對復興中華的昂揚鬥志,也許在路上會遍體鱗傷,也許會跌得頭破血流,但他們卻不停的向前衝,只爲了在有限的時間裏讓自己活的更有意義。人的一生不斷地隨時間在變動,只希望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都能夠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所。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亦長,但只要還活着,那麼那絢麗多彩的畫卷永遠不會拒絕你的顏色。只要一切來的及,開始定不會晚。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着。

《活着》讀後感6

當熱情洋溢的領到這本書時,還小聲唸了一遍《活着》作者,餘華,我很好奇,簡單的題名而又薄的一本書,它的意義何在呢?

自“同讀一本書“以來,第一次一口氣看完全書,讀到凌晨2點半多,第一次看書讓我許多次淚流滿面。我總認爲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才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

故事講述了徐福貴的一生。福貴本來是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不懂事,又賭又嫖,後來龍二設下賭局騙光了他的家產。敗光家產後,他爹被他氣死,幸好妻子不離不棄,他也決定發憤圖強。但在去給生病的母親請郎中時被抓了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後被解放軍俘虜,給他返鄉錢讓其返鄉,與家人重逢。本以爲就此以後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更加讓他慘淡的是,他的兒子有慶因爲跑去給縣長夫人輸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醫院。他本想着和那縣長拼命的,但是後來卻沒想到連報仇都不行,因爲這縣長剛好又是他被抓去當壯丁時的戰友春生。再後來他的女兒在生孩子的時候也因爲大出血死在了這所醫院,他的老婆家珍沒過多久也因苦痛的命運而去世,他的女婿因爲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孫子。但沒想到的是,最後連他的孫子也因爲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撐死了。最後剩下他跟一頭牛。

正如書中所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對於“活着”,不同的人總是有着不同的看法,身份處境不同帶來思維火花的碰撞已然不同。對於徐家大少爺福貴來說,“活着”便是恣意妄爲,便是在各種情況下,爭當那千古不孝無雙的名號,吃喝嫖賭便是他的孽子風範,渾渾噩噩便是生活常態。當他已然淪爲了那個鄉下老農時,對於此刻的福貴來說,“活着”便是一個極其簡單的字眼,便是在那間茅草房子裏,守着家人,混一個飽暖,守一世清貧了,這便算是“活過”了。對於身處十年煉獄的廣大農民來說,“活着“不再具有別的深意,就是如此單純的在痛與痛苦之中麻木便是常態。

讀罷全文,再次領悟漆黑封面上“活着“兩個字,心中有一種感動,也有一種力量,活着是老天賦予我們的一種能力,簡單的兩個字卻有着太深的含義,它充滿對生存的渴望和對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現實的生活給了我們太多的苦難和平庸,而只是我們一點點的去承受,去擔負起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讀後感·正如書中所說:“做人還是平常一點好,掙了這個掙了那個,爭來爭去賠了命。”人活在這世界上不容易,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覺得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要感受這個人生的快樂而不是來爭強好勝、抱怨老天的不公平。

現在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但幸好我們也沒有生活在最壞的年代。願我們每個人都能不被世俗的浮華矇蔽雙眼,用心聆聽自己內心最深處的聲音,擁抱最真實的自己,笑對人生,好好的活着。一輩子很長,一輩子也很短,我們無從得知是否有前世來生,但我們知道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蹟,所以從現在開始,活在當下,珍惜眼前,心存感恩,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願我們每個人無論遇到何種挫折、困苦,都勇往直前。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福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7

初識餘華的《活着》是在大概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偶然間翻到了這樣一個悲情的故事,一個重複死亡的故事,十多歲的年紀怎麼也無法理解其中平平淡淡敘述出的“活着”的真諦,只是爲故事中一家人的遭遇感到無盡的悲傷,悲傷之餘也就逐漸淡忘了這個故事。再次與其相遇發生在“學術人生,書籍共享”活動中,在看到它的一瞬間,福貴和那頭名叫“福貴”的老牛就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迫不及待地找到它,細細品讀。

《活着》是一本薄薄的書,通篇不過五萬餘字,故事雖然讓人無盡悲痛,敘述卻是平淡地出奇,餘華用平靜的語言講述了一個老人與他命運之間的“友情”,講述了福貴平凡卻坎坷的人生:年輕時的福貴是一個遊手好閒的地主家少爺,敗光家產的他氣死了自己的父親,給母親買藥時被抓了壯丁,輾轉兩年經歷了幾番生死終於回到家中,女兒卻因一場病變得聾啞,一家人日子雖然過得窮苦但是總算都在一起。然而命運並不眷顧福貴,小兒子有慶被抽血而死,接着女兒鳳霞難產送命,妻子家珍在病了幾年之後離他而去,偏頭女婿二喜和小外孫苦根成了福貴唯一的依靠,可是不久女婿被水泥板夾死了,苦根跟着福貴艱難過活。噩夢仍然沒有結束,苦根生病時,福貴心疼他煮了一鍋豆給他,結果飢餓的苦根由於吃了過多的豆撐死了。到了這裏,所有人都以爲福貴活不下去了,七個最親的人都離他而去,剩下他形單影隻地活着。但是,福貴埋葬了他摯愛的家人後,又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攢夠了答應苦根買牛的錢,買回了一頭即將被屠殺的老牛,村裏人都說老牛買虧了,過不了兩三年就要死去,福貴依然把它當作親人,兩個生命默默相守,十幾年過去了,老牛仍然陪伴着福貴。福貴吆喝起來:“二喜,有 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呵。”但作者看到水田裏只有一頭牛,便問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老人回答:“這牛叫福貴,就一個名字。”

我相信,是親情給了福貴活着的勇氣,在他敗光家產的時候,在他被困在戰場的時候,在他一次次失去親人的時候,因爲他活着,能給活着的親人帶來希望,能給死去的親人以安慰,親情已然內化成福貴堅強活着的信仰。福貴與親人之間樸實無華、溫暖內斂的親情在苦難的折磨下不斷充實和昇華,最終成爲福貴坦然直麪人生變故的精神支柱。福貴最後的親人將是他自己,即使有一天老牛死去,福貴仍然要爲自己而活着,而且會好好地活着。對福貴來說,善待生命就是善待死去的親人。

活着是一種幸福,不爲別的,就只爲活着本身,因爲總有一些人,他們或者是我們的親人,或者是陌生人,他們需要我們爲他們而活着,爲了看未來更精彩的世界,爲了看世間一切的美好,更爲了創造更多的美好。餘華透過福貴的眼神告訴我們:“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只要活着,任何苦難任何悲痛在鮮活的生命面前都不值一提。是的,“活着”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足夠的理由了,有關於生命的所有詞彙在腦海中彙集,在心靈深處極力地搜尋,最終只發現這兩個字安然於紙上,柔和地帶着微笑。

生命可敬又脆弱,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好好地活着,跟自己的命運一起活着,跟親情一起活着,跟自己一起活着。

《活着》讀後感8

我是活着的,能打字能思考,說明我確實是活着的,可是我爲什麼活着,活着是爲了什麼,這既是嚴肅的哲學問題,也是關乎我人生的基本問題,所以我要好好想清楚才行。

我得老實承認我是個懶散的學生,沒有學會學習學會品味,網上的快餐信息接受得多了,好書沒怎麼看過,以至於習慣了斷章取義。近期拜讀了稻盛和夫的《人爲什麼活着》,一開始偶爾看到一兩句不順眼的就想反駁,但繼續看下去又覺得先生的話很有道理。他把道理一層層地剝開講給我們聽,用嚴謹的思維一步步地論證他的觀點,而他又能說得通俗易懂,再深刻的道理也不覺得晦澀。我,已深深爲先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所折服。

先生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道場,活着就是爲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靈魂和心智,使其達到最高的境界,這樣,人的意識體(即靈魂)在肉體死後就可以轉世託生到更好的地方,也就是說,人不僅僅要對此生的自己負責,還要對來生的自己負責,活着就是爲下一個“我”尋找更好的寄託。芸芸衆生只是活着或想着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爲什麼活着,生活的意義何在?稻盛和夫在書中寫道: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人生目的在於“爲世人、爲社會做奉獻”,因爲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爲別人、爲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在我看來,能夠參透生死大徹大悟的人,活得達觀灑脫、自在超然,他們明白“榮枯盛衰乃世之常情”,少了“慼慼於功名”“汲汲於富貴”的辛苦,多了“寵榮不驚,得失淡然”的從容。這樣說來,有一種信仰是一件幸事!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信仰使你遠離孤獨和寂寞,信仰使你拋卻煩惱和憂愁,信仰使你的心靈不再飄忽和空洞,相反,信仰使你心存善念,信仰使你心靈充盈。信仰使你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可不可以這樣認爲:人是爲了一種信仰而活着!我知道稻盛和夫是位成功的企業家,“以心爲本”是其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敬天愛人”是他的公司的社訓。

這些是做企業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也正如他書中說的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不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總是不斷解決問題然後又產生新的問題,有些問題總是會讓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成功的喜悅與幸福一樣,也需要和痛苦和艱難來對比。當我們遇到阻礙時,不會爲此感到膽怯和失落。與其失落不如樂觀的去做某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並且樂觀地全力以赴、努力奮戰、不斷設法擺脫困境,心中始終相信對未來的期望。我們要如何做到不去煩惱了,稻盛和夫給出了一些易懂的方法: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保持謙虛絕不驕傲;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着讓大家每天煩惱一下;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這樣即使在遭逢苦難時不能以平和的心態接受這些命運,或者保持有個感恩的心,至少可以避免自己嫉妒和憤恨的心。

《活着》讀後感9

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三毛

午後的田野中,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被歲月風乾了的枯乾的皮膚,因後背的弓起,在胸前皺起一道道的溝壑,儼然一棵飽經滄桑的老樹。

一顆種子,在時間的孕育中,悄然誕生。於是,他在彷徨中,隨風漂泊,然後,在這厚重的土地上落腳,生根,發芽。他的一生,活着,就好像是慣性,他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事物,即使,他只是泛泛之輩。

命運,將他的最幸福和最痛苦,都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中。命運,讓他一生逃不開“孽子”的罪責,曾經的浪蕩不羈,年少輕狂,一夜之間,他輸光了萬貫家產,氣死了父親。命運,也讓他在艱苦的勞動中深深懺悔,重新成長。

命運,讓他在戰火的洗禮中,在飢寒交迫中,在咬緊的牙關裏,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貴,學會了對生命的堅持與執着。命運,也讓他在戰火紛飛中絕處逢生,奇蹟般地回到了家人身邊。

命運,讓災難與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讓他的至親至愛,一個個記憶中鮮活的生命,相繼在他毫無防備中離開,徒留悲涼黃昏中,墳冢前,一雙顫抖着的雙手,和一雙空洞的眼眸。命運,也賦予了他一種沉重的責任,讓他在失去至親的巨大悲痛中,放棄了隨之而去的解脫,而選擇了留在這個悲傷的世界,去照顧健在的親人,去儘自己活着的責任。

命運,也恩賜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來一個賢惠能幹的好妻子,無怨無悔,傾盡一世溫柔,陪他終老一生,以至於,他可以在她最後的日子裏,揹着她,在落日餘暉的田野中,靜靜地走着,懷舊地訴說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命運,讓他在苦難中學會了忍耐,以至於他可以隨時從容應對,並傾盡全力讓自己以及身邊的家人好好地活下來。命運,也讓他超脫自己的苦難,用自己樸素的善良的心,來對別的生命給予同情,以至於他救下了要被宰割的老牛,來陪自己安度餘生……

如今,當這一切不堪,一切苦難,一切幸福,一切蕩氣迴腸的記憶都隨着遠方的殘陽歸於平靜的時候,那棵老樹依然靜靜地挺立在那裏,不曾彎曲。

他是那樣平靜,淡然地講述他的過去,沒有哭泣,亦沒有逃避。可能是那些陳舊的記憶,已被時間風乾,成一枚深紅的硃砂痣,凝在心口,揭開衣衫時,只聞到一絲淡淡的暖香,而不見那徹骨的疼痛。但是,那些過往,他講得是那麼細緻,每一個笑容,每一滴眼淚,他都記憶猶新。從他渾濁的雙眸中,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精神曾在命運的轉輪中顛沛流離,幾乎支離破碎,但他的靈魂卻掙扎着,不曾放棄。

在苦難中忍耐,在忍耐中堅強,在堅強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難。朝朝暮暮,不斷輪迴。我想,這便是活着吧。

在老人和老牛遠去的背影中,我感到,他,就是那棵詮釋了生命的樹,站成了永恆,沒有悲傷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裏安詳,一半在空中飛揚;一半散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活着》讀後感10

一直以爲讀一本書會要好長時間,哪知道只是自己不願開始的藉口。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這樣,常常想着去戒菸,也清楚吸菸的害處,不過是過了一下嘴癮,便浪費了錢,便傷了身體,說是愁苦太多,無處釋放,在我用了兩個小時看完《活着》之後,感覺都是懦弱的人自找的藉口。經常聽各個老師說讓我們多看看書,而且想到自己從小便沒有養成看書的習慣,每當自己要寫點東西時就想到去讀書吧,詞彙實在是太匱乏,無法用恰當的詞彙去表述自己想說的話,每每寫作起來便覺得技巧手法還停留在中學生,所幸五一小假期,在自己的計劃表裏面加了每天一小時閱讀的安排,也咬牙堅持了下來,剛剛開始時覺得《活着》這本書應該會看一個星期吧,哪曾想兩個小時多一點就看完了。有些明知道有益的事情卻一直遲遲未做的還是勇敢點吧。

開始看書,覺得有點無聊,劇情看不下去,進不了腦子,自然難受。可是今天看書時,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覺得難熬。看到有慶死的時候,終於知道了高三同學是爲何也會哽咽落淚,爲何向我推薦,看了真的特別難受,喉嚨裏如哽着石頭,咽不下吐不出,眼淚卻一直嘀嗒嘀嗒地打在書上。記着語文老師曾經講過悲劇就是將一些美好的事物用各種手段揉碎了給你看,如針扎心。

當然有些情節只有有過相同經歷的人才能感觸到其中的真情。有慶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卻是那麼的淳樸,日日不輟地餵羊,羊是他的孩子一般,自己無法吃飽卻還要趕在吃飯的空當裏在城裏與茅草屋間奔波,當所有人的財產都要上交公社後,傻孩子有慶卻還堅持着給那兩隻羊割草餵食,晚上臨走前還得笨拙抱抱他辛辛苦苦養大的羊,別人想着那羊只爲了吃肉,而有慶在得知羊被宰後卻還傷心痛苦,一個自己在跑步贏來糖果後在小石板上分來分去爲了給自己那又聾又啞的姐姐虛弱溫柔的娘分出一份,在被他爹嫌他鞋子爛的太快把他大打一頓後,自此便提着鞋子光腳上學,哪怕是踩在泥上、礫石上、雪上、都把鞋子揣在懷裏,捧在手裏,哪裏是他故意將鞋子磨爛呢?日日三趟學校家裏兩頭跑,十幾裏地啊!有慶死在了縣裏的醫院,爲的是給縣長那半隻腳已經跨入陰曹的女人獻血,孩子們爭先恐後想過節似的高興,好像即將立上一件大功。那癟頭醫生將一個運動會上甩大他四五歲的孩子幾圈的五年級學生、一個天天家裏學校兩頭跑就爲給他的小羊羔割草的農民的兒子、一個有糖吃還劃拉着給姐姐一份的弟弟生生地抽乾了,看着嘴脣變白臉變青直到腦袋一歪栽倒在醫院的獻血室裏,活着從未有什麼美事,卻也自足自樂地蹦跳着奔跑着,死了卻只是一個人臉青着,細胳膊細腿地靜靜得躺在那個醫院盡頭不見日光漆黑的小房子裏,一張破損的木板架在半米高的病牀上,那裏就是他最後的睡着的牀。又硬又冷又短,實在是戳心窩子。

多讀書,真的很好、很好。

都是窮苦人家出身就算沒有經受過什麼苦難,可是相比起來,對於一些底層人民的心酸還是更加容易落淚。彷彿從別人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艱難苦痛的經歷,也是從別人更加悲慘的命運中學會珍惜學會堅強。人尚且活着便有去努力去奮鬥的本錢,打拼過了,盡全力去嘗試過了,再不濟還是回到農民而已。

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