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15篇)

《活着》讀後感(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活着》讀後感(15篇)

《活着》讀後感(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着》讀後感1

感動是一首令人蕩氣迴腸的歌,是一首令人哀婉纏綿的詩,一幅色彩濃烈的畫,是一杯平平淡淡的水……生命中,可能只是一句歌詞讓我們潸然淚下,也可能只是一個鼓勵的眼神讓我們重拾信心,又或許只是一段文字就足以撼動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媽媽的突然離世,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似乎每天活在自己的悲痛中。那天收拾書櫃,翻到了很久以前讀過的一本書——《活着》。瞬間,我感覺自己每天沉浸在失去媽媽的痛苦中,對身邊的人、對自己都是極其的不懷好意的,又怎麼能對得起死去的媽媽。想想書中主人翁福貴的一生,盛衰起落,顛沛流離,生離死別……是啊,活着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書中福貴用平靜地近乎陌生人的語調,講述了自己與身邊人的命運。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爲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爲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爲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唯有那頭名字也叫“福貴”的老牛與之相依。他的一生盛衰起落,福禍相依,悲歡離合,直至最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頭也叫福貴的病牛。

“人爲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衆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說:“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要經歷生死離別,經歷一次次轉身離別,有時候我們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在時間與命運面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生活,只是一件外衣,有的人爲它別上璀璨奪目的胸針,有的人在上邊縫着一個又一個粗糙的補丁,但無論是華麗還是襤褸,我們都穿着專屬於自己的外衣行走在風塵中,承受着外界的一切,感知着身邊的一切,有愛有痛,有苦有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拋棄不放棄。我們時常抱怨,時常抑鬱,時常煩躁,殊不知,活着就是一種幸福。

活着,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飽含着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幸運。只有活着,我們纔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纔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我們纔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溫暖。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靜靜地跟旁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點滴,自己的人生收穫。其實,活着就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認 真活着,在平凡的人生之路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平凡。

《活着》讀後感2

前些天利用閒暇的時光,閱讀了餘華的《活着》。讀這本書的起因是先看了張藝謀在1994年拍的老電影《活着》電影故事的結尾是福貴、福貴的媳婦家珍、女婿二喜和他的外孫子一起吃着午飯,個人感覺還是一個比較美滿的結尾。但是,我總感覺葛優、鞏俐在電影裏塑造人物的最終命運不應該僅僅如此,後邊應該還有故事,但是電影限於篇幅沒有拍完!於是我對這本小說充滿了好奇。

帶着這份好奇,我打開了書本。不同於電影的表現手法,餘華文章的開始是平淡無奇的,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一個普通的老人和一頭老牛。文章中不普通的是老人對待牛的方式——他把牛當做自己的家人。作者就以這個普通老人爲第一視角,徐徐鋪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這個老人就是我們的主人公福貴,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從父親那一輩開始,家族逐漸敗落,到他開始更是吃喝嫖賭樣樣皆沾,終於在龍二的設局下,徹底的敗落了家產,從一個地主變成了一個貧農。

當讀到這裏的時候,就不得不佩服張藝謀90年代的電影表現手法實屬一流。因爲在書中的福貴是身無長物的一個廢物!而張導演給予了福貴一樣特殊的技能——會唱皮影戲,而且唱的還不賴。電影的故事中更是圍繞主角這個特殊的技能,展示了中國臨近49年的解放時期,大躍進時期和文革時期對人們生活的種種影響,反映了在時代潮流中人們是如何的活着,顯示這個小人物身上的一絲不平凡。

可是餘華的文章比張導的電影更加的殘酷,因爲文章中的福貴什麼都不會!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一個靠自己雙手吃飯的人,中間的艱辛讓人無法想象,是什麼力量讓福貴活下來了?文章沒有寫——就是這樣活下來了!其實想想人生有時就是如此,再難的事情咬咬牙就挺過來了,後頭看一看也沒什麼!

可貴的是福貴的妻子家珍,一個米商的女兒,從小也是嬌生慣養的小姐,卻嫁了一個混蛋丈夫。雖然福貴後來破敗了,可以家珍對他也是不離不棄,就算父親把她接回孃家她也是爲了肚子裏的孩子。當兒子1歲時,她又義無反顧的回到了丈夫的身邊,不僅操持家務,伺候婆婆,還幫助丈夫下田勞作。可以說這是作者塑造的一個完美的女性(感覺我這樣寫有點大男子主義了),電影中的鞏俐對人物的塑造相當符合原著的精神,可是這樣的一個女性,在她的後半生中接連經歷喪子、喪女的沉痛打擊,本人還得了當時的絕症軟骨病。她的一生是坎坷的,我們常常會想這樣的一個人,老天待其何等不公平,難免會發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的感嘆!

隨着閱讀的深入,在主人公平淡的描述中,越發體會到了生命的弱小與生活的殘酷。喪子、喪女、喪妻、喪女婿、喪外孫子,周圍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他而去,結果他卻在一頭老牛的陪伴下獨自又生活了十幾年——就這樣活着!果然,文字比電影更加的殘酷與血淋淋。我在想一個人和一頭牛是怎樣活下來了?

目前的我還找不到答案,可能生命就像破石而出小草,只要能活着,哪怕再難也要向着陽光!

《活着》讀後感3

又一個結婚的喜訊,又一個幸福的開始,我悵然若失,每個人都在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含着多少辛酸淚水卻又堅持不懈的尋找着終點,我卻依舊在胡鬧着自己的人生,依舊,茫然不知所措...... 日記

暫且拋開自己的心情。

最近偶然讀了一篇中篇小說《最慢的是活着》,是以奶奶和“我”,兩個女人從“水火不容”到相容,再到相依,進而相親相愛的祖孫關係發展爲線索,“我”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才慢慢理解奶奶的智慧哲學,潛意識裏也不自覺的傳承了奶奶的人生觀。人生就是如此,代代相傳傳。

“不用想,也忘不掉。”她說,“釘子進了牆,鏽也鏽到裏頭了。”

“真正的委屈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裏的。無處訴,無人訴,不能訴,不敢訴,得生生悶熟在日子裏。”

“她讓我知道: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喜歡你,你會成爲別人不愉快的理由。你從來就沒有資本那麼自負,自大,自傲。從而讓我懷着無法言喻的隱忍、謙卑和自省,以最快的速度長大成人。”

“你守寡太多年了。”我猶豫片刻,一句話終於破口而出,“男女之間的事情,你早就不懂了。”

靜了片刻,我聽見她輕輕地笑了一聲。

“沒男人,是守寡。”她語調清涼,“有了不能指靠的男人,也是守寡。”

“怎麼寡?”我坐起來。

“心寡。”她說。

我怔住。

“每個人都有不安分的毒,這毒的總量是恆定的,不過是發作的時機不同而已。這事不發那事發,此處不發彼處發,遲不發早發,早不發遲發,早早遲遲總要發作出來纔好。”

“我的祖母已經遠去。可我越來越清楚地知道:我和她的真正間距從來就不是太寬。無論年齡,還是生死。如一條河,我在此,她在彼。我們構成了河的兩岸。當她堤石坍塌順流而下的時候,我也已經泅到對岸,自覺地站在了她的舊址上。我的新貌,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她的陳顏。我必須在她的根裏成長,她必須在我的身體裏復現,如同我和我的孩子,我的孩子和我孩子的孩子,所有人的孩子和所有人孩子的孩子。

“活着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變成了最慢。生命將因此而更加簡約,博大,豐美,深邃和慈悲。這多麼好。”

優美細膩的文字,細水慢流的人生,人活過的痕跡,平凡中不失溫暖的愛,通篇幾乎都是靜止不動的,沒有故事情節的敘述,都是在平靜的敘述中蘊涵着生活和生命的至大的真理。於是愛上了作者喬葉,才知道她是以散文見長,河南省文學院最年輕的專業作家,“中原大地上的紫色牡丹”。

有人說:好的小說,它的語言有一種特殊的穿透力,給你觸電似得感覺,象情話,令你不自覺的回味,言淺卻意深。這話實在在理哩!

《活着》讀後感4

那天晚上,我閒的沒事,然後就拿起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是《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裏講的是什麼內容。我被迫無奈的翻開第一頁,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很無聊。所以,我就大概翻了一下,在我煩的時候,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雖然,是幾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文字,但是我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終於找到了那頁,找到了那也得開始部分開始看,起初,我只看了幾句,我發現這個書上講的和我所看的一個電視劇有一點相像,我就接着往下看,最後終於弄明白了,這部電視劇原來就是這本小說,這時,似乎有一種力量在驅使着我更深一次的瞭解他它。

那本小說,講的是叫徐富貴的人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其他周圍人羣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爲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他的父親(也就是小說的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後,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自己兒子墳邊,給自己兒子跳最後一次秧歌”時,我心裏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裏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裏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真的,他雖然只是本小說,但是他反映瞭解放前後去窮苦人民生活的狀況卻是現實的。但是也有人會說,每個人都會有不愉快不順心的事的時候,只是他的多一些罷了。其實,這樣也可以,但老天又爲何的那樣不公平呢!爲何把許許多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那樣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只有有錢的人才能幸福,但事實上,錢並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憑什麼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

我們也需要公平,我們也需要幸福,因爲我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由於他自己,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

可愛的人間,他總有幸福,只要你又勇氣去尋找。

公平公正是每個人都期盼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有權利說:“我們也需要公平的。”人的一生艱難而坎坷,但是隻要你用心去發現去觀察就一定會有收穫,但是社會又爲何是這樣的呢?

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範本。我們也正也應該思考一下了!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要有自己的風格,活出自己的風采,活得精彩!

《活着》讀後感5

《人爲什麼活着》的作者是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也是目前“經營四聖”中唯一健在的一位,他一生建立了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可謂是一個奇蹟。一個人一生建立兩個世界五百強企業,我想如果僅僅擁有技術、潛力是無法實現的,而在於他懂得生活的真諦。1997年6月,稻聖和夫曾做過一次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他患了上胃癌。他聽完以後,就像沒事一樣,淡淡了迴應了一聲:“是癌症嗎?”然後立刻去本州島西側的岡山縣進行演講。

人活着的理由太多,爲了感情,爲了事業。先說說事業吧,每個人都期望自我能有所作爲,能成就一番事業。但然我們此刻還沒有事業,但我們真在爲了自我的事業積蓄力量。但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鉅的,挺過來了就是勝利。不是每個人都能風聲水起,都能扭轉乾坤的。所以當你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你該怎樣做:是不停的抱怨;是怨恨他人;怨恨自我;怨恨老天爺不公;是繼續堅持還是就此放下。那裏我要告訴所有人老天爺對每個人都很公平的,機會人人均等就看你是否能抓住。通常老天爺在對你關了一扇門的同時會在旁邊開一扇窗,遭遇失敗和挫折的人你要注意了,這個時候你要是持續清醒的頭腦仔細的分析自我目前的狀況,你就會找到那扇窗,就會抓住這個機會翻身。

再來說說感情吧,有的人爲感情生,有的人爲感情死,有的人爲感情抹脖子。然而人的一生又不能離開感情。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有親情、感情、友情……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處境,都有他們在默默得支持着我們。我們的家人、朋友、愛人,他們也許是我們感情生活的大部分,他們能夠爲我們哭,爲我們笑,我們爲什麼不能爲他們而活。期望他們有好的情緒,好的生活,並以此爲目標奮鬥。

當然,在我們追求自我的生活目標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人就是要學會在順境和逆境中求生存,順境誰都過得了,逆境就不一樣了。逆境就好比絆腳石,不明白絆倒了多少人。聰明的人會利用絆腳石來墊腳忘上爬,最後越爬越高,也是看到風景最多的.人。要明白人是最偉大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人創造的,能夠說人也是打不跨的。不管你遇到了什麼難題,都不要放下。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把心態擺正。躺下容易,站起難。就是站不起來也要爬,爬到給你安全感的地方。要站起來就得靠自我,不管你用什麼方法,只要你能站起來就OK。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很多事輪到自我就糊塗了,不明白該怎樣辦了,不明白該怎樣站起來了。這時就需要有人幫你一把,幫你看清局勢,把你拉起來,讓你站好,繼續人生。在那裏我要對那些拉當局者一把,幫忙別人站起來的旁觀者說聲:謝謝你們!

《活着》讀後感6

雖然這次我的主題不合“科學”。但,推薦的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活着》。

這是一部小說,簡樸的語言塑寫了劃時代的家庭杯具。美國的《明星論壇報》評價說:“你只要讀到一半,就已經確信它是不朽之作了。”真的,我一拿起書就越發越想往下看。

作者是當代著名作家餘華,9年出生於浙江杭州,曾從是過牙醫工作,曾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主人公福貴起初是風光的少爺,可正因無顧忌,在外面吃喝嫖賭,把他父親的2多畝地全抵債給了別人,毀了家人幸福的生活。貧困中,他最後醒悟,可已經遲了,父親被他給氣死了,之後母親相繼死去,溫柔可憐的妻子家珍,過度勞累,骨瘦如柴,最後死去。這也許就是上帝對他的懲罰,到最後,福貴7個至親全被他親手埋藏起來。只剩他孤零零的一個人和一頭老黃牛。

福貴歷經令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只是十分單純的爲活着而就活着。

餘華告訴我們:學會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承受展此刻面前的無聊,平庸和困難。

我想:是啊,平淡理解,樂觀忍受,順其自然吧!

本書是以一個老人的回憶展開的,他講述了他一生的故事,由於嗜賭,他把偌大的家產敗盡,從富家子淪落爲農家漢,當他飽嘗辛酸,以爲能夠過上儘管貧窮卻快樂的日子時,卻被迫經受戰場的九死一生,以爲能夠一家團聚,卻不得不理解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甚至孫子相繼死去的殘酷事實,最後陪伴着他的,只有那條叫做福貴的老牛,但他仍然堅強而樂觀地活着。

小說就這樣以平淡的語調地敘述着一個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壯烈的故事,作者說:“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作者一次次將讀者對變好的幻想打破。也許這是作者經過種種後得出的結論,但我覺得我們還是要去追求幸福。誠然,福貴的一生的確飽經磨難,當他的親人一個個相繼去世,他還活着!但他的活着比死更難,活着在那時需要膽量和勇氣!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他只是很單純地爲了活着而活着。我們是幸福的,正因我們無需生活於那個動盪的歲月,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好好地活下去。有太多的人去質問活着的好處,總要去追求金錢,名聲,這些我們都未必能獲得,但我們該慶幸的是我們都活着!而現實生活中,受到打擊挫折如工作不順利、高考落榜等而選取死亡的有多少人!爲什麼要選取死亡呢?只有活着纔會有期望。我們要活着,但不能只爲活着而活着,我們需要目標,需要追求,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賦予好處給本沒有好處的生命。

因此活着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煎熬!但不管怎樣,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寶貴的!我們要像福貴一樣,不管發生什麼,都要堅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7

釋卷靜坐,閤眼卻是滿心的隱痛。痛,痛他人之痛,《活着》裏的主人公福貴失去了所有愛他的和他愛的人,夕陽西下,僅有一頭老牛伴他左右,許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怎能不痛?痛,痛吾身之痛,活着,於我而言,究竟何等意義,竟是叫我啞口無言,怎可舒懷?

有書評稱:餘華在《活着》裏要告訴我們的是——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作爲一個正要展翅翱翔的四有青年,恕我對此點不甚認同。活着,如果不是爲了某些人、某些東西而活着,那麼人的誕生就是爲了奔赴死亡如此簡單嗎?那痛其母親十月懷胎,苦其父親辛勞撫養,還不如不要來這世間走一遭罷了。

爺爺操勞一生,爲黨爲國爲民,雖然他始終未曾把家人或自己放在心中首位。團圓飯唸叨家常時,面對家人的“數落”,他憨憨一笑,不發一語;再發言時,便是說起了他如何當好“開荒牛”的風光事蹟,細看那混濁老眼,卻有一泓清流淌過,洗滌了適才的複雜心緒。

爺爺活着,至少在他意氣風發時,如果他僅是爲活而活,那麼,他還會不辭辛勞地出色完成工作任務,毫不存私地爲國家貢獻出他最大的力量嗎?

我想,答案是不可能的。白雲蒼狗,人是脆弱的,當他無所依靠時,便失去了支點,是撐不住的。所以我寧願堅信,人活着,一定是爲了某些人、某些東西而活着,因爲他們需要一個或更多的理由去讓他們勇敢面對這本就悲慘殘酷的世界;因爲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

那麼,你還要問起《活着》的主題對錯與否嗎?

一本書能得贊評如此,其內定有乾坤,只看我們如何挖掘罷了。其實對於那句經典書評,我更願意換個角度思考。

福貴失去了所有愛他的和他愛的人,夕陽西下,僅有一頭老牛伴他左右,許是一生都要如此寂寥了吧。但,只是也許,誰也說不準以後的事。或許福貴在往後活着的日子裏,會遇到一位像家珍的珍貴女人,會遇到一個如鳳霞的可愛孩童,會遇到書中沒有往下寫的種種人事物。這樣的或許,你能否定麼?然而,死亡卻可以肯定——絕對不存在“或許”。所以呵,活着是多麼重要,因爲當你以爲你已一無所有時,其實你至少還剩下生命,而生命,往往就是奇蹟的世外桃源。

我們不是福貴,我們無法得知作者沒寫的福貴以後活着的日子會遇到些什麼事,但至少我們可以讀懂作者極力傳遞給我們的積極信息,那就是——活着,比什麼都重要,即使我們失去了所有足以支撐自我之物,也要努力活下去。

所以,艱難苦痛如福貴,卻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相比之下仍算幸福的我們,應該選擇勇敢地活着,努力地活着。

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人生無論甘或苦,活着本是最妙處。寥寥數筆,始終無法完全參透此書高深禪意,但求理個舒坦,撫平心上微痛淡痕,由是而已。

《活着》讀後感8

我,一個農民的女兒。總褪不去泥土的氣息。小說,我情有獨鍾,喜歡看農村題材的。我喜歡他的土,喜歡他的庸,喜歡他的俗。餘華的小說《活着》便是我較喜歡的一篇。

小說《活着》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主人公福貴的一生在別人看來是苦熬的一生,而他自己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小說《活着》能讓自己清醒,小說《活着》能讓自己平靜,小說《活着》能讓自己淨化。福貴的一生是動盪和苦難的一生;福貴的一生是平靜和快樂的一生。想來,活着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感受周圍環境給予你的一切,各種滋味。今天的我們也有太多的福貴。記得我一位高中同學她父親是盲人,母親是聾啞人,全家唯一的勞動力是比她大了五歲的姐姐。小時候她穿得最破,都是姐姐退下的。吃的最差,別的同學除了飯,還有鹹菜。她常常除了飯,只有鹽。但她卻是我們班最漂亮的一位。除了天生麗質以外,她總是精神抖擻,神采奕奕。別人看來她總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快活。而找不到半點苦澀的跡象。二十多年後我們同學相聚,她來了,她帶着笑容,帶着熱情來了;她已是我們村裏的小學老師。可這些年裏她相繼失去了父母,早幾年她的姐姐、姐夫在一次幹完農活乘坐拖拉機返家的途中翻車,墜落溪流奪走了他們的生命,留下一個小侄女。不幸,坎坷;她沒有被生活壓彎腰,歲月的艱難,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滄桑。哦,我的同學,一位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女同學,是一位挑戰命運的強者,是一位戰勝命運的智者。因爲永不放棄,路在她的腳下越走越寬。現在侄女已工作,女兒已上高中。

人活着,就應該這樣。因爲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秒將發生什麼。但只要勇敢而堅強地活着,無論下一秒發生什麼,你都能夠從容地面對。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重要的是目前。而今。眼下。

今天。是個多麼現實的定義啊。看得見今天,抓得住今天,經歷着今天。熱情奔放的爲今天而活着。將小說《活着》主人公福貴的思想靈魂下載一段,粘貼到自己的潛意識“文件”中。需要時調用潛意識“文件”,會使自己淨化一次,明白一次。高興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爲什麼我們不高高興興過每一天呢?用色彩來裝扮自己的人生,使自己的人生豔麗多姿,光彩照人。

小說《活着》講述了一個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達了時間的漫長和時間的短暫;時間的動盪和時間的寧靜。人的一生總會遇上這樣,那樣的措折;也總會降臨稱心如意的;人的一生,就是這樣輪迴。需實實在在面對,遇上困難,不要抱怨,不言放棄,跨過了這道嵌便是一馬平川。多多地去體會幸福感受。有人說:“苦中尋樂”;有人還說:“一家不知一家事”;還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是啊,活着本身就是一份了不起的財富。好好地擁有。守好,管好自己的寶貴財富。

《活着》讀後感9

“學無止境”,真是這樣。

學習文學,可以培養精神之氣,身子薄弱的我們需要文學的積澱,明事懂理,修身養性。“寶劍鋒錯磨礪,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堅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渾不怕,卻留清白在人間”的頑強,“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氣。路瓦栽夫婦的執着,葛朗臺的吝嗇,變色龍讓人厭惡的嘴臉,我對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後一課的悲壯... ...我們在文學的殿堂,“取之無盡,用之不竭”。

學習自然科學,我們可以瞭解自然變換,從而體會自身與自然是怎樣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偉大,“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麼的渺小,但也萬不可沉浸於消極悲觀之中,“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雖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聞成風,目遇成色”。

學習社會人文科學,我們可以瞭解人類發展的文明與規律,朝野更替,興衰相隨,“剩餘價值”的產生,社會性質的變革發展等等,足以讓我們再次渺小,但是我們儘可在這邊海洋打撈自己所想要的,滿足自己的貪婪慾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經營自己的人脈網絡,將信息的不對稱性增大增強,因爲“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或許這樣的理解是極端的,可是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雲:“存在即合理”。可是現在的我是排斥這樣的,有人會說你還不懂得現實,還不自知。但是我寧願這樣,一個演講似乎可以讓我們看到曙光——羅永浩,就是老羅最近在保利劇院的演講。

我相信對知識索取到一定程度,我們自然會創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識,即便有時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們也會是快樂的。所以,這裏我們可以大膽的貪婪。“月滿則溢”,我們也不是例外。

對世間苦楚的憐憫之心,似乎是精神與物質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沒物質支持,我們會力不從心,有物質沒精神支撐,更是白搭,所以“人類和平”現階段依然處於呼籲階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懷一顆感恩的心,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能幫助的人們。是在力不從心,我也不會自責,因爲把自己管好,儘量減少自己的苦痛與煩惱也算是減少一些世間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義的事... ...

最終,還是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給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謝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

或許,這些只是想象;或許,夢想成真很難;或許,我會變得比現在所想的現實更加現實,但至少,許多年之後我還能知道我曾經這麼想過,我曾經盡力去做過。夢是好的,我們都想盡力去做,一點點靠近夢,即使真的不能實現。

《活着》讀後感10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

是因爲不得不來;

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

是因爲不得不走

餘華

那麼活着的意義呢?作者說:“人是爲了活着的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而活着”。我不太理解。

福貴出生時便是富貴人家的少爺,爹孃疼愛,衣食無憂,長大也娶到了自己喜歡的姑娘。書中年輕的福貴對自己說:“憑什麼讓我放着好端端日子不過,去想光宗耀祖這些累人的事”。想來,能一生都過好好的日子倒真是不錯。

可人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且不說沉迷賭博的福貴終日不思進取,即便是拼盡全力生活的人,也難得過一生的好日子。

福貴的後半生是由小小的希望和苦難堆砌起來的。

賭博輸光了家產,搬進茅草房的第一天爹就去世了;還好家珍回來,一家人算是團圓了,福貴又在去給娘買藥的路上被抓了壯丁;一去兩年,從死人堆裏爬回來後,娘死了,鳳霞啞了;後來有慶上學,還成了跑步冠軍,卻沒想到給區長老婆獻血,被抽血給抽死了,這個區長還是當年的戰友春生;

鳳霞算是運氣不錯,遇見了真心待她的二喜,風風光光的出嫁,結婚不久便懷孕,眼看着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卻不曾想在生孩子時死掉了;女婿二喜也是個老實人,對福貴依舊孝順,一邊打工一邊還要照顧苦根,後來在工地發生了意外;苦根確實是一個命苦的孩子,一出生娘就死了,也沒過過一天的好日子,以至於吃美味的豆子吃到撐死。

光是這一件件的禍事就足夠讓人絕望,更不必說這一件件禍事前還有那一點點讓人溫暖的希望。

“如果就在此刻死去,那也可以”,我一直這樣想着。

可福貴每一次都選擇了活下去,到最後只剩下自己和一頭老牛,他仍選擇好好活着。春生想死時,他說:“你千萬別糊塗,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福貴是一個敬畏生命的人,儘管他一直在面對生命的逝去。

我看書的時候,總會覺得作者殘忍得不留一絲餘地。相比較起來,電影溫柔多了,鏡頭最後停留在談笑的飯桌前,給人極大的心理安慰。雖然在以後的日子裏,還是會有苦難,還是會有生離死別,但我知道,他們都會努力的好好活着。

我敬佩那些拿着悲情劇本卻依舊努力生活的人;敬佩那些過着重複日子卻依舊注重細節的人;敬佩那些生活在陽光中認真大哭大笑的人;敬佩那些無私奉獻的人,比如我們的爸爸媽媽。

他們是會發光的人,當我靠近他們時,感受到的是光亮和溫暖。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着發光呢?

作者說:“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把“忍受”換成“享受”是不是會容易許多。

《活着》讀後感11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長吆裏或悲愴或逍遙的韻味吸引了採風人,但撲面而來的塵土的淳樸、乾瘦的人和牛、混合着汗水的沉重的鞭聲,生生囿住了我對人生的好奇和窺探。餘華是位了不起的作家,據說他擅摹生死、寓哲於情,至少對於奔跑在人生中段、首尾不見、迷茫懵癡的讀者,《活着》是富含魅惑力的。可無論是透過簡介,最初開卷,甚至是掩卷回憶,我都只能看到一個老人從荒唐中走來,又無聲無息沒入淒涼之中。他的回憶在絮叨中圓滿的天衣無縫,也奇異地與讀者毫不相干,彷彿這位老人,不過是歷史巨輪隆隆碾過時的一粒渣滓,耳熟能詳的是歷史,終將風乾的是渣滓。就連老人的長吆,也像極了宿命的嘆息與自嘲。這層陰暗的色調,使我不得不閉眼捏鼻,扎一個猛子,才能潛進作者的思想裏僥倖拾得些什麼。

如果說事實是故事的骨架,依附於一定的情境和現實存在,那麼情感就是故事的血肉,人類賴以精神聯結,最易引起共鳴。無疑,《活着》是一部飽含深情的作品,更令人驚喜的是字裏行間唾手可得的感情,幾乎熔於每一個比喻。西方人喜用比喻作裝飾,張愛玲也擅長用比喻狀情,但能夠像餘華一樣,把每個比喻用得恰如其分、自在傳神、力透紙背的卻不多見。他的文字抓住我,像鳥抓住樹枝。

福貴樂於談論人生,不羞於年少時的放縱,不頓於磨難時的煎熬,也不懼於面對至親離去時的痛苦。他沒有在密集的悲劇中麻木,反而因着生活的雕琢,將情感沉澱的更加深刻,這些情感,也像養料一樣滋潤着他日漸乾涸的生命。這是一個磨滅了一切不切實際的妄想,更加清醒地直面現實,珍惜當下、純粹而超脫的靈魂。既能處卑賤,又能處豐富。

在福貴的故事中,穿插着其他人不同的生命軌跡。每個人身上都有時代的烙印,每個人又都是時代的縮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他們在各自的命運裏顛簸,自顧不暇。當命運對所有人都不公時,反而是種公平。此時,打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幻想,低到塵埃裏去,褪掉所有不忿不平,以一顆被歲月磨礪得粗糙的平常心,專注於當下的自己,活下去,反而難能可貴。“哪怕像狗一樣也要活下去!”不知道電視裏趙麗穎倔強堅毅的神情,在那個年代會閃現在多少人臉上。

在這麼多人物裏,二喜是最讓我扎心的,他是個總會在幽暗中暖心、給讀者以慰藉的偏頭漢子,然而噩運的毒花偏偏精準的開在這個好人的墳頭,這個諷刺讓人不解,甚至埋怨作者的殘忍,但也因如此,福貴的精神世界不斷得以絕處逢生——擁抱苦難,熱愛生活。

一口氣讀完老人的故事,情緒像吊了沉沉的鉛墜,心境卻逐漸開闊。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願你我日後,像福貴一樣,不畏過去,不念將來。

《活着》讀後感12

那天晚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打開了封塵了幾年的鋼琴蓋,翻開了佈滿灰塵的鋼琴譜,撫摸着黑白琴鍵,彈着幾首十分簡單的小曲,感受到了一種時間的重量。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在那天早上,媽媽買回了餘華的《活着》。因爲老師說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說,我很高興,迫不及待的想一睹爲快。故事比較短,我比較快地就讀完了,而後,感覺很惆悵。

薄薄一本小說,卻因爲承載的死亡、苦痛,顯得那麼沉重。從中,我們見證了主人公福貴七個親人離去的殘酷過程:是父親、母親的憂鬱而死,是兒子有慶的抽血致死,是女兒鳳霞的出血而死,是妻子家珍的積勞而死,待我們所有人都以爲幸福將至,苦難遠去時,從天而降的二喜的意外死亡和隨後苦根的活活撐死,幾乎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目瞪口呆!小說中,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根蘆葦,衝散,在了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湮沒。死亡,真是簡單不過的事,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將生命攔腰截斷。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福貴,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呀!

但再看看暮年的他,卻常常面帶着微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着過去,保持着一份平靜如水的心態。上天對他固然殘忍,但他,卻仍舊在田間快樂慵散地吆喝着自己親人的名字,讓和自己同名的老牛不覺得孤單!真是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是什麼支持着他?我想,

是他要活下去的信念吧。正是離別太多,使他明白生的可貴,正是生的可貴,使他明白活着的意義。他一人,孤單卻又快樂,與老牛諧樂,在這天園鄉景中相互襯映,形成一幅別緻的畫。他爲自己的生活添樂,看透了人生,從無知少年到一家之主,再到一塊沉黑卻又敦厚的樹樁。他的生正逐漸升華。

他,在我看來:從平凡抵達到了偉大。他,太普通,既非一個飽讀詩書、吟風弄月的人,也非一個天生異秉、特立獨行的奇人。他,只是因爲經歷的多,是那些經歷呀,磨鍊了他的人格,是那些經歷呀,鍛造了他的高尚,只因額頭被打上了歲月的烙印,使他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依舊快樂的生活着。如同作家餘華愛聽的那首美國民歌中歷盡苦難,卻依舊選擇淡然樂觀的老黑奴。

老人對生命的坦然,也感染了我。想到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心中慾望無窮無盡;他們富有着,卻像少年的福貴一樣,精神空虛,對生活依舊是抱怨,依舊是不能平息;現在的孩子們,那些整日泡在蜜罐裏,整日不知天高地厚,要這要那的小皇帝小公主。

總在疑惑着:在長長的一生中,爲什麼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的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老人與田裏的牛,會用沉默,給你最好的答案。

《活着》讀後感13

活着是爲了什麼,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無幾,也許活着就是一份信念,一份支持,讓我們即使身處逆境,也能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也許福貴不過是生活在中國底層的人,他的故事也許是在這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發生的事,這本《活着》不僅是講述了極端情況下的不幸, 更是描述了活着的信念意志,餘華的語言並不優美華麗,但正是這樣質樸語言讓我感同身受,他沒有用過多的語言去描述福貴的苦難,但讓我的心卻悲痛萬分,也許這便是我們口中所謂的命運。

《活着》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述說福貴的苦難,但如果用心感受,他的經歷充滿了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於每一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別人的看法。他是位普通的人,沒有高尚的品質,年輕時,他也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當身旁一位親朋好友的逝去, 他才悔恨,他纔不甘,最後的夕陽下那與老牛依偎的背影,那“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吧!

活着一詞是多麼充滿力量,它像一句指引,又像一句教導,它讓我們生活下來,去感受去領悟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磨難、失敗以及惆悵。讓我們面對一個巨大的苦痛時,忘記絕望,化作我們心中最閃亮的光,指引我們生活的方向,讓我們擁有堅強的理由。

也許我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看到福貴身邊最愛的人的逝去,我的淚水便會模糊了我的眼眶,那種送走親人痛徹心扉,像小刀在雕刻我的心。爲什麼生活要充滿了離別的苦痛,而所有的一切,都要讓生者來擔當?但我也從這本書中明白,活着,團圓在一起,哪怕是富是貧,是福是禍,笑臉也隨處可見,而那些逝去的生命,也將永遠活在愛的人心裏。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這是福貴的一個信念,也是《活着》這本書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每次看他在困難面前堅強的站起來,我的心就爲之感動,在今天的社會,人面臨的壓力,那些自以爲遭受失戀、失職後的萬念俱灰,相比於福貴親手送走愛人的苦痛不過是冰山一角,那一張張遺書,難道里面的隻言片語便是你們放棄的理由?你可知道你給予愛人的苦痛,那是無法用歲月磨平的傷口。親愛的人,這世上那些想要生存的人的意志,哪怕只有一秒,他們也渴望貪婪的看看這個世界,聽一次親人的呼喚,望一次希望的晨曦,感受一次遲暮的黃昏,你們可曾明白,那顆用力跳動的心臟,充滿着希望的血液。所以我們要活着,纔有美麗的明天。

每個人對苦難的承受力都是很大的,面對苦難,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多麼不幸,自己都要有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的活下去!

《活着》讀後感14

書看到有慶捐血而死的的時候,腦海的裏記憶一下就衝了上來,我小時候看過這個改編的電視劇,一查,果然是,改編的電視劇叫做《福貴》,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看電視的時候無意中一起看下的,整部電視劇裏就有慶死的時候那個畫面一直還記着,其他的淡忘了。有慶那麼想活下去,也可以很好的活下去,卻因爲自己想積極活下去,積極的做出貢獻的時候而死了,更加顯得悲傷了。

看完全書,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末代皇帝》裏的溥儀。兩段故事的時間跨度都差不多,兩人的遭遇也都有相似之處。用一組鏡頭的話,福貴這邊夕陽下牽着“福貴”拖着長長的影子緩緩地回家;另一邊是,溥儀在快閉館前自己跨過護欄自己緩緩地坐到龍椅上去。

此刻,福貴應該笑着唱着歌;溥儀應該也是淡淡一笑。

浮華過後,苦難之後,只留下了自己,這個時候我會想什麼呢,想自己還有什麼會失去,還是有什麼能夠得到。總有比你更慘的,也總有比你更好的,無論是正數第一還是倒數第一都輪不到自己,所以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真的是“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覺得作爲人,作爲接觸到社會的人,活着,只是因爲慾望而已了。

所謂的“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只有在真正作爲動物本能求生的時候纔有的。而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爲了各種慾望而活着的。

但是,也終會有那麼些人,在那麼多之後,慢慢的慾望淡了,養了一頭“福貴”,只是爲了活着。

以上是看完全書的感受,另外講一點書裏面的一小段,真的很有感觸。

“可是我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我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他是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他們對自己的經歷缺乏熱情,彷彿是道聽途說般的只記得零星幾點,即便是這零星幾點也都是自身之外的記憶,用一兩句話表達了他們所認爲的一切。”

我年輕的時候喜歡賭啊,後來輸光了家產,還被抓去做了炮兵,結果回來的時候媽死了,女兒變了啞巴,好不容易兒子大點了又被那可恨的醫生給害死了。啊,那家醫院一定和我家有仇啊,我女兒好不容易嫁了人有了孩子結果在醫院裏生孩子死了。可憐只剩我和女婿孫子,萬萬沒想到啊,都頭來,一個都沒留住,女婿被壓死了,孫子給噎死了,你說,我命咋這麼苦呢。

如果福貴這麼說,那我覺得作者也只是僅僅覺得他有點可憐而已,僅此而已。

“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我倒是覺得,並不是什麼困苦損害了記憶,只是沒有好好自己回味生活而已。想到現在,網絡發達的現在,每個人都充斥在各種信息裏面,很多人都在尋求存在感。

人,真是奇怪,沒有外人來證明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價值。

《活着》讀後感15

活着,怎麼樣地活?爲什麼而活?這樣的問題,只有我在無聊的時候,纔會突然從腦子裏蹦出來。可是以我的資質,實在是想不透,想不明這麼高深的問題。其實人的出生就很了不起,因爲那是一個從億萬個同類中脫引而出的精子與卵子結合的結果。允許我用從這麼微觀的角度去分析這個出生的問題,我只是想說明,既然人的出生那麼地不易,爲什麼不好好地活着呢?

在很早的時候,朋友就曾推薦我去看老謀子的電影——《活着》。那段期間,我一直很排斥悲傷色彩的電影,所以一直沒看。這次,我是很匆忙地看完了餘華的《活着》。整篇小說給人的感覺就是淡淡的,沒有華麗的辭藻,每一個字眼都顯得那麼樸實,真摯。富貴這不尋常的一生,餘華用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而這敘說的語氣也是平靜的。

富貴的人生,真的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人世間最最悽慘的事情他都遇上了。從他敗家,爹孃死後,再到失去兒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兒,失去女婿,失去外孫,他的一生都在失去至親。好在到最後,還有一頭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寫餘華的親人去世的方式的時候,我覺得頗感荒謬。有慶是抽血過度死的,二喜是被水泥石夾扁的,古根則是吃豆子噎死的。我想這樣的事情放在當時的背景中,是合情合理的,這也是作者用意之深的地方。在看這篇小說的時候,我能隱隱約約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種種悲哀。從鍊鋼這一片段,可以凸顯出,人們的無知。可見作者對當時的社會也是批判的。

每當福貴的日子過得稍微好一點時候,他家的誰誰又去世了,而且死的方式總是那麼的突兀。可是福貴沒有一次次的倒下,最後的結局是買了一頭牛和自己相依爲伴。可能有些人真的是會找根繩子上吊算了。福貴沒有這麼做,他仍然選擇活下去。他對生活還有期盼嗎?他的內心是如此的強大,在古根死後,他還安慰自己,說家裏人全是自己送走的,這樣很踏實。福貴的有一句話我很印象深刻,他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掙這個掙那個,掙來掙去賠了自己的命。”他是拿自己跟龍兒和春生做筆記了,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命,纔是最重要的。

我們當代人也常常說,身體是1,其他的都是0。沒有這個1,有再多的0也還是0。活着纔是硬道理!就像餘華作者自己說的那樣,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這個紙醉金迷的社會裏,人們越來越追求物質,爲了錢,爲了名,爲了利而活,當他們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該爲什麼而活呢?

活着,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包含這一種對生命的負責。當我們從競爭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經是一種生命。只有活着,你纔可以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你纔可以回顧昨天展望明天,你纔可以感受親情、友情、愛情的溫暖。像福貴那樣,到了年老的時候,可以靜靜地跟旁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點滴,自己的人生收穫。

其實,活着就是一種幸福,所以還是樂活樂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