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活着》有感10篇大綱

讀《活着》有感10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9W 次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活着》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活着》有感10篇

讀《活着》有感1

《活着》的主人公福貴可謂是一生都活在苦難當中。苦難可以說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總安慰自己:上帝在爲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一定會爲你留一扇窗。到福貴這,上帝可能累了,他忘了打開那扇窗。福貴就在黑暗裏,過了他整整的一生。

懂事活潑的有慶給縣長夫人抽血,活生生的把血抽乾了。餘華寫了這樣一句話:我看着那條彎曲的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這簡直就是在福貴的傷口上撒鹽吶。還有一個喜歡笑,可愛的女兒,是個聾啞人。後來她跟有慶在同一家醫院死亡了,也同樣是流乾了血。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連一根完整的骨頭都找不到!後來連福貴的妻子也相繼離世。最要命的是福貴的外孫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了……

俗話說:“久入鮑魚之室,不聞其臭;久居蕙蘭之屋不聞其香。”一個人如果經歷的生離死別太多會不會也有免疫力?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苦根死了,當時的福貴卻是這樣說:“苦根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說實在的,我在讀《活着》時眼淚常會不期而至。

當我伴着苦澀的眼淚,終於讀完了這部書的時候,我掩卷沉思:人生就是這樣,當你累了苦了,摔倒了,你覺得快要挺不住的時候,你以爲就結束了嗎?NO!身下的石子嗝的你生疼,它不過是在告訴你,你還活着!其實人生是由一個個苦難組成的。

記得以前我讀過一本日本作家的書——《不如死去》。單看這書名,就讓人的內心感到無比的震撼。既然《活着》如此之難,那乾脆《不如死去》好了。然而“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只是不想花朵還沒有最終綻放就自行摧折;不想自己的一生還沒有活出個樣,就草草收場!生命是一團火,我不想只留下煙……

小說結尾寫道:“我看到廣闊的土地上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只有經歷了磨難纔會理解到生活的真諦。是的,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又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他們中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

我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充滿韌性的、有力量的、能收穫愛情和友誼的,甚至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本能的煥發快樂以及幽默,以及一切美而歡笑的東西。在生命的旅途上,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大的意義。難道不是嗎?

讀《活着》有感2

記不得當時是怎麼得知這本書的,印象中是一口氣就把它讀完了!我曾經開玩笑地對錶妹說:其實我的內心很豐富,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只是我不知道怎麼表達。表妹大笑着說:得了吧!照你這樣說我也是,其實我說的是心裏話。

我是一個愛思考生命意思的人,從初中到大學沒有中斷過。

讀到高中以後呆在家裏的時間就少了,那時候學習任務也重,每次放假回家都是狠狠地休息,對於村裏發生的變化無暇去留意,只有偶爾幾次聽到姥姥和媽媽不經意的說起:“某某不在了”,我才若有所思地從玩命的學習和放蕩的休息狀態中回過神來,開始回想自己和那個不會再出現的人所接觸過的一切,沒有多少片段,也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印象中最深刻的還是小時候:帶着我們一羣小孩兒出去捉魚;偷了她家菜園裏的一顆菜苗被追到老遠;做了壞事擔心被找上門不敢待在家;把用過的火柴盒積攢起來留個我們……

後來不知是由於我出去上學很少在村裏了,還是他們年紀大了到閨女家裏養老去了,慢慢地,說不清是什麼時候,彼此都不知不覺的消失了。

我對他們那一代人是有感情的。

我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公的爸爸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去世的,那時的我基本沒有什麼記憶,印象中他陪我愉快的玩耍。外公的媽媽是在我高三那年去世的,我和她一起生活的時間很長,算上我是四世同堂。我聽到很多關於他們年輕時的故事,看到過屬於那個時代的印記。這一切讓我深深地着迷,多變的時局註定他們動盪的人生,他們的經歷太有魅力,太有代表性!隨着時間的流逝也愈顯珍貴!我曾經想過窮追不捨的追問下去,讓他們給我一次說個夠,那樣我便可以組織一個完整的體系,把前前後後都聯繫起來,縱然沒有編排成書的能力,也不至於眼睜睜的看着它們消失,而我最終沒有細細的去追問。

《活着》滿足了我長久以來的渴望。

作者採用第一人稱的視角,通過和小說中主人翁——福貴聊天的方式,道盡了中國過去六十年裏基層老百姓的生活遭遇。從清末明初,到國共內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太多的不平凡,那些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只有基層的老百姓才能夠深刻的體會。福貴一生的悲劇無不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他幾十年裏生活的變化就是中國當年歷史的縮影。

福貴本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爲年輕時嗜賭成性輸光了家業,氣死了父親,成了佃農,在一段時間的懊悔和迷茫之後開始重拾對生活的希望。不久,在他去縣城爲老母抓藥時,卻意外地被部隊抓了壯丁。母親堅信他不可能又去賭博,等到他從槍林彈雨中僥倖逃生回到家裏的時候,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帶着兩個孩子,而女兒也因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好像一切又可以回到福貴離家前的情形,縱然辛苦,至少有希望。但是整本書就是這樣:在每次從磨難中出來,讀者長吁一口氣就要產生美好幻想的時候,“希望”都被現實中的一次次死亡擊得粉碎!

這是一部讓人讀起來感到沉重的小說,作者沒有刻意地誇張、渲染,而是用一種平靜、緩慢的方式娓娓道來。在平白無奇的敘述中,把讀者一點一點的帶入,等你看到最後一頁,闔上書本,那種蒼涼的不快感油然而生,讓你久久無法平靜。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族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們不斷受到各方列強的侵略,我們的民族經歷了最危險的時刻。當把外面的敵人趕走以後又經歷了內戰。等到新中國成立,偌大的國家百廢待興,我們在夾迫中曲折向前。福貴的一生是苦難的、不幸的,這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們國家的苦難,所有的不幸都是我們國家的不幸。在爲福貴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時,同樣爲我們新中國的誕生和成長而心痛,她一路歷經風雨,披荊斬棘。事實證明我們的民族是堅強的、偉大的。無論我們過去的生活多麼困難,無論我們的民族受到多少迫害,我們最終都像書中的福貴一樣,堅強地活了下來。苦難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抱有團結、不屈的心。

另一方面,《活着》也是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繁華落盡,洗盡鉛華之後,讓我們思考活着的終極意義所在,我這個年歲很難去理解。在大二的時候,老師曾經問我們:“人爲什麼活着?”我記得當時的回答是:“活着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沒有爲什麼。”

讀《活着》有感3

一日深夜,我從書架上取下了一本黑色封面的書,看着封面就給我了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封面用簡單的宋體寫着兩個字“活着”,簡單的白色,卻是我有着莫名的壓抑之感隱隱浮現。帶着這種感覺,我翻開了書本。

餘華用第一人稱的方式,聽取一位老人講述他的一生。徐福貴年輕的時候,作爲當地村裏大地主的兒子,遊手好閒,雖然有老婆家珍,卻去城裏整日沉迷吃喝嫖賭,因此輸光了家裏的所有家當。很快,福貴的父親因爲家道中落而病逝,母親也身體變差。於是,福貴終於清醒,向新地主龍二借了五畝地種田。而後因爲母親的病越來越重,他爲了給母親治病,到城裏去尋找醫生。但不幸被國*黨抓取拉大炮。幾個月後解放軍解放他們,福貴回到了家鄉。家鄉土地改革後,分到了五畝地,日子雖苦卻安穩。隨着福貴的兒子有慶越漸越大,福貴夫妻將女兒鳳霞送出以來讓有慶上學。不久鳳霞自己回來,人民公社成立,因此他們日子越過越窮。可能是因爲他們這一家命不好吧,有慶因給縣長女人獻血過多而死亡。鳳霞嫁給了城裏的偏頭二喜,但卻因爲生小孩而大出血死亡。二喜帶孩子也就幾年,而因工傷去世。原以爲孫子苦根會順利成長,不料因爲豆子吃多而撐死。生命一次次得被無情摧殘,只剩下福貴與他的老牛相依爲命,淡然得活着。

最讓我印象深刻,徐有慶跑去醫院給縣長夫人獻血,卻被活生生地吸死。當他臉色發紫,斷氣倒下之時,那個抽血的人才只是慌了!接下來更讓我氣憤,醫生卻當做沒回事,就只是特別簡單地罵了一下抽血的人。當福貴和醫生對峙的時候,醫生卻點了點頭,平平淡淡地說:“你爲什麼只生一個兒子?”

我並不知道“活着”這個詞語有什麼含義,甚至都沒有去仔細斟酌過。但是讀完了這本書,並沒有如部分人淚流而下,而是陷入沉重的悲痛,但卻還不能夠明白地更透徹一些,隨後又再次看了一遍,又發現了許多。

作爲一位讀者,福貴的一生是經歷多於常人的苦難,也許在年少時風風光光,吃喝嫖賭樣樣都幹,但是好的生活不久,就賭輸所有家當,讓父親氣昏,不久去世。不過慶幸的是他最終回頭改去種地,想努力改變生活,無奈被抓去拉大炮。之後雖然一家團聚,安穩一段時間,卻迎來了更大的苦難,他的親人一個個去世,生命中難有的溫情,也在不久間被死亡撕扯地粉碎。這樣的生活難以想象,可他卻艱難地活着,作品中他沒有一次自殺的信念,即使痛苦到極點也堅強得活着。這讓我有些不解,隨後我再去看了一下序言,一點一點琢磨,當我是福貴的時候,迎來了一次又一次苦難,但是在苦難前後,卻充滿了幸福與歡樂,他相信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世界上最好的兒女,還有他的女婿孫子,最後也有一頭通人性的老牛與他相依爲伴,生活的點點滴滴充滿了美好。即使他的老牛去世了,即使他一無所有,他也會帶着這些美好的回憶,平淡坦然地活着。

正如作者餘華所說:“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讀《活着》有感4

最早接觸《活着》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並且爲它哭過很多次。後來看了一遍小說,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裏又看到了《活着》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溫了一遍。小說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爲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後,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着的意義。

最令我爲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裏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後,家珍並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着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裏。富貴好幾次說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爲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說:"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係,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麼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麼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着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於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後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着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餘華先生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敘他的一生。餘華說:如果採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敘說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敘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趕着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就在這裏彰顯。

讀《活着》有感5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慢慢地,田野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霞光逐漸退去。”落霞裏的鄉村寧靜安逸,但合上書本的我此刻內心卻難以平靜。這是第一次閱讀餘華的作品,他冷漠無情令人發怵的筆風令我驚歎不已。他將中國六十年發生的災難都置於福貴一家人身上,一波波苦難的來襲,一個個生命的終結都使人物遭受巨大的打擊,給讀者出乎意料的感受。而又正是在層出不窮的命運的刁難中,福貴深刻地活着,身爲白髮人卻一一送走身邊的黑髮人,對於他來說,沒有什麼比活着更美好,沒有什麼比活着更艱難。

福貴是舊中國裏一位地主家少爺,年輕時沉迷於賭博,輸光了家產的.他只能與家人在一間茅草屋內相依爲命。禍不單行,誰會料到福貴在去給母親抓藥的路上被拉走當壯丁,加入了國民軍。幾年後被解放軍俘虜,這才被資助盤纏得以返鄉。回到家時母親已然去世,只剩下妻兒三人清貧度日。看到這裏,我爲福貴與家人的重逢欣喜,可不知這只是苦難的前奏,母親的死只是一個開始……

中年時期福貴趕上了人民公社和大躍進,他首先面臨的是兒子有慶的死,這也是讓我最難以釋懷的。有慶是個善良樂觀的孩子,他熱愛他的兩隻羊,每天爲了割草餵羊和上學而奔波,他的存在無疑爲整本書陰沉冷漠的主調增添了幾分亮麗色彩,可他卻由於與臨盆的縣長妻子血型一致而被迫獻血致死。我不禁怨憤,埋怨餘華無情的筆風,憤恨那個黑暗的社會,怎麼忍心讓那個對生活充滿希冀嚮往的孩子遭遇死亡的命運。接着是死於生產的鳳霞,敗於病魔的家珍,意外身亡的二喜和活活被嗆死的苦根…。

故事的結局是福貴與同名老牛互相依偎着生活,福貴自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想想福貴的一生,雖然將如此多大苦大難安置在一個人物身上可能只在小說中才會出現,但他的人生何嘗沒有向我們講述活着的意義。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只要活着就還有希望。

我時常思索爲何福貴還能安然地活着?爲何他能用冷靜鎮定的口吻述說苦難的一生?那是親眼目睹至親們逝去,數次遭遇希望破滅打擊的有思想和情感的肉體啊!是何種強大力量支柱着他在人生路上不斷前行?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福貴豁達的品性和堅韌的人格。餘華曾說起他的寫作緣起,“我曾聽過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於是我寫下了這篇《活着》。”福貴面對生活的無情與殘忍並沒有無限苦楚或怨天尤人,而是以忍受的方式用生命的力量戰勝了現實。除此之外,小說中福貴家人帶給他的溫情也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福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爲富貴名利,只爲相伴家人,樸實真摯的深情讓福貴的生活在痛苦淒涼之外蘊含着人性的溫暖。《活着》,以波瀾不驚的文字震撼着我的心靈。生活固然坎坷,何不握緊堅韌與樂觀,找尋生活中的美好,如福貴那樣活着,不屈地活着。

讀《活着》有感6

第一次接觸《活着》並不是通過看餘華的小說,而是看電視劇《福貴》。這部電視劇通過改編余華的小說《活着》而拍攝的,那時候奶奶很喜歡看這個電視劇。也許是同樣經過那樣的年代吧!

真正讀到餘華的小說,是同學送給我的禮物,那是的我並不知道餘華,也不知道他的小說,但因爲同學的禮物,我很樂意的收下,並仔細的閱讀了這本小說。起初,我並不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並不大懂,只是深深沉沉的知道這是一個老人在回憶,回憶以前的日子,以前的痛楚,零零碎碎的片段,讀得我懵懵懂懂。與此同時,也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我嘗試過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認識主人公福貴,去走進他的悲慘世界,但我依舊還是在門外徘徊,着更激發了我對他的好奇心。於是,我決定上網查查這本書,搜出來的詞條十分多,也看見了他的評價更是好多好多,人們不吝惜讚美之詞。同時,我也瞭解到《福貴》是由這部小說改編,但畢竟是改遍,與小說原文內容還是有很些偏頗的地方。

讀《活着》有感7

《活着》這本書是一本讓我特別着迷的書,它是由余華寫的,平時我不太瞭解衆多作者,餘華是唯一一個讓我特別敬佩喜歡的作者。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被它的情節感動的從頭哭到尾,被這本書裏面的每一句語言所感動。

它裏面的語言非常樸實,樸實的讓我覺得就好像是我身邊的人發生的事情一樣,而且它是慢慢的、漸漸的將這個故事講述出來的。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書中催人淚下的劇情很多。年少時,福貴敗光了家業,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生活漸漸有了好轉,好像就是苦中作樂。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爲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爲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爲活着,爲了活着而打拼,爲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爲了家庭,爲了金錢,爲了事業,大則爲了社會,爲了國家,爲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讀後感·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說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說是爲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爲了活着。

我想,餘華寫這本書,並不是想讓我們因此而悲傷,而是如同書名一樣活着,生命中其實並沒有幸運和不幸。在我看來,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而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那些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然後堅強的活下來。我想,不論是在大學中,還是以後的社會上,我都都需要一顆堅定的的內心,支撐我們去做事,去生活,去成就自己,去靜靜地享受生命帶給我們的一切苦與樂!

讀《活着》有感8

平靜的近乎冷酷的筆觸,餘華用他哲學的思考爲我們勾畫出了血肉豐盈的福貴;艱難的近乎殘忍的人生,福貴用他那悲劇的命運向我們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與活着的意義。

鮮紅的封皮,一本《活着》,我幾乎是哽咽着踏在福貴的人生之路上,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苦難的沉重,感受到淚水的微不足道。空氣中處處瀰漫着絕望的嘆息,精神的支撐似乎隨時會被瓦解,會在眨眼間煙消雲散。福貴幾乎時時身陷生與死的邊緣,痛苦的掙扎,忍受着至親們一個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的破滅中堅忍不屈的依舊活着。

  

讀《活着》有感9

從這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晚年時對人生的那種態度,平靜、灑脫、自然······

闔上書本,依稀能看見一位老人牽着一頭老黃牛在樹下經過的場景,背影堅定而落寞。

我暗歎餘華的寫作才華,他就像一個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甚至以很緩慢地方式,將人們在閱讀中可能存在的一個一個又一個像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

我想,餘華寫這篇小說,並不是像讓我們因此而悲傷,而是如小說名一樣"活着".生命中其實沒有幸運和不幸運,生命只是活着,靜靜的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活着就是去忍受,忍受那些悲喜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一切,然後堅強的活下來。

活着就有希望!

讀《活着》有感10

活着與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而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此事的人。

福貴正是這樣一個可悲的生者,他的一生幾乎是幾千萬人的縮影,中國近百年來經歷的苦難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來,他有着傳奇般的人生,但你絕對不會希望自己擁有那樣的傳奇。

福貴當年是地主的兒子,每天揮霍家中的積蓄。儘管有了妻子,可他依舊吃喝賭。不僅輸光了家產,還氣死了父親,就連妻子及肚子裏的孩子也被孃家人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母親及年幼的鳳霞相依爲命。這時的福貴才體會到這生活的艱辛。命運本來就非常不公平,只要內心充滿希望,憑藉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與韌勁去努力,命運就一定會對你產生奇蹟。

誰知,剛幸福不久,命運對福貴更不公平了。妻子與他的兒子相繼死去,鳳霞也成了聾啞人。最後只剩下福貴一人和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

當我合上這本沉重的黑皮書,淚已溼眼眶,讓我感慨萬千的不止是福貴經歷的種種悲慘,更因爲他經歷了這麼多困難,卻依然卑微地活下來,他所承擔的已遠遠超出普通人能夠想象的範圍。

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離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受這一切的生者——他們不僅肩上多了一份責任,而且身邊少了一個一同承擔此事的人。

但是,正因爲如此,生者纔要更堅定地活下去。那是因爲他們揹負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