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合集(11篇)

活着讀後感合集(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4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合集(11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據說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這位老黑奴命運多舛,親人相繼離去,而他卻仍然能夠樂觀對待這個世界。作者受其啓發,寫下了《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背景下,在解放戰爭、三反五反等接連發生的社會變革裏,福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波濤中擺動着。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日漸老邁,最終,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從《活着》這部作品裏,我們既能聽到藝術層面上來自那個時代遙遠的哭聲,又能聽到近處有關生命和遭遇那無奈的悲泣。這樣多重維度的悲劇感,也因此使其成爲真正偉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複,苦難的連續,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手法,彷彿是讓記憶裏的痛感不被時間所麻醉。同時,也透過福貴的人生,折射出更爲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從時代層面上來說,這部小說架構在中國近現代的宏觀格局上,以小見大,以福貴個人的不幸,反映出時代的不幸。作者並不避諱談及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錯誤,比如生產力領域上,1958年至1960年間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度誇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樣的主觀主義錯誤,使得生產與實踐脫節,爲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再比如生產關係領域中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廣大羣衆的生產積極性。作者通過小人物在狂熱冒進潮流裏的掙扎,映射了社會風氣的嚴重左傾與隨之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

從生命意義上來說,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現實主義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卻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觀也最理想化。也許,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歸宿,而活着則需要足夠的掙扎和最大的勇氣。作者用象徵性的筆法,將生死從絕對化的分隔,轉化爲融成一體的有關生命的哲學。

我們並不敢妄談生死,只希望,在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過後,每一個堅持走過來的人都能夠形成這種只爲活着而活着的心境,這也不失爲一種釋然和曠達,更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勝利。

千百年來,人類追求永恆的意義在於什麼?我想,其實,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讀後感 篇2

很喜歡餘華的《活着》,人們經常會以第三人稱視角審視小人物的情感、在悲憫同情下的自我陶醉也會常自詡成爲優雅的共情,這些情感是不真實的,摻雜目的性的,這是一種底層表達。人們冠以對作家的內心活動加以最高惡意的揣測,深信不疑他們的陰暗和憤懣,這種俯瞰有些過於着重建立在生存仇恨上,顯然會產生極大的理解偏差。然而書中描繪的卻是眼淚的寬廣和豐富以及絕望的不存在

這本書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切換視角思考文學,我將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能否找到一種溫和的途徑,正如自序中寫到的那樣“我們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飽含純粹、一塵不染。

書中從兩個大的維度剝離出中心人物的故事線,一個是自食其果,一個是苦中隱忍。主人公富貴生來身份顯赫,比起時代下的芸芸衆生他生而爲人的確幸運,爲人卻終日遊手好閒、嗜賭成性,這種個性和命運的反差在作品表現上有助於激化情節矛盾,尤其是賭輸家產、逼死父親、妻離子散等發生一連串因果報應後,富貴體會到的'切膚之痛,解構了人物成功重獲新生,也就是這時富貴才徹底學會摒棄了自作悲劇的命運,開始正式經歷悲劇。不由感嘆,人性本身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比如只有失去才配叫擁有、比如不痛到身上痛不是痛。

或是機緣巧合賭輸宅子自保小命、也是天意人爲痛失愛女,到小說末尾風燭殘年的老人只剩一頭水牛與他孤苦相伴,富貴身上經歷了太多悲劇,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過生活,儘管生活一開始就不懷好意地矇住他的雙眼,用苦難當作止痛劑虛僞假惺“回報”潦草搪塞,妄圖馴服得到來自心底敬畏的順從,一切都無法擊垮一位改過自新、認真生活的人,這也是作者傳遞堅毅的活下去的中心價值。

身爲鼎勝人的我們,在經歷了疫情後的市場低迷,經濟環境如同洪水猛獸席捲衆多企業,但是我們仍然屹立行業翹楚,鼎勝精神核心的不屈撓、不服輸鼓舞着每一個人,我們像直掛雲帆的巨舶,渡過浩蕩滄海,迎着曙光在全球開疆拓土、永葆熱忱經營屬於我們的瑰麗大陸!

活着讀後感 篇3

讀畢,合上書頁,那種大夢初醒的懵懂,與心中難勝的酸澀,無處排解,也無人可與共情同感。再翻開這本書,心中的波瀾仍久久不能平息,苦難、壓抑、沉痛、悲慘......

那個老人在無限好的夕陽下淡然地講述着一個關於活着的故事,他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黝黑。生活似乎沒有放過那個老人,絲毫沒有給過他喘氣的機會。從風光的少爺到落魄的窮人,一次次的絕望,在死亡的邊緣,又拼命地活着,經歷了親人一個個的離去,仍拼命地活着。

那個老人就是福貴,一個貫穿全書可憐又可恨的人,或許是他不知珍惜的揮霍無度,透支了他這一生的幸福,以至於前半生的“甜”,要用後半生的“苦”來償還:因賭博而敗掉所有家產,歷經自己父親的死亡,進城爲母親找郎中卻被抓去做壯丁,幾經波折回鄉時母親早已去世,女兒鳳霞因一場高燒變得又聾又啞,兒子有慶因獻血過多身亡,鳳霞也在難產中結束了生命,妻子有珍也在三個月後去了。命運並未停止曲折——福貴又親歷了女婿二喜和外孫苦根的死亡。

當讀到苦根去世的時候,我以爲福貴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會隨之消逝時,使我出乎意料的是福貴對一切的坦然。我細細思索,如果福貴也離開人世,那“活着”又作何意義呢?餘華在序言中寫到: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麼一切又是情理之中。

晚年的福貴鉛華褪盡,較之於青年、中年的他,多了幾分閒趣,一份釋然。“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也耕了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說了,說出來你會覺得我是要羞你。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讀到這裏時,本來已經盈着淚水的眼眶止不住地傾盆而下,是摻雜着憐憫、感動、敬佩的淚。即使身處黑暗滿身瘡痍,也能在某天等到透進黑暗縫隙的微小光芒。福貴啊,可真是個鮮活的英雄,不甘屈於生活之下,奮力躍然其上。

活着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走的東西。至少還活着,淚已流盡,絕望也已消遁,剩下的屬於坦然。於是這位老人與命運達成和解,他銘記自己的一切,他不打算選擇逃避,選擇遺忘,選擇“木訥”,他知道,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活着,比什麼都好。

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活着爲了什麼?

當然,有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會說活着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貴,是個典型的舊社會敗家子。出生於富貴之家,從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個三從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徹底成爲了嗜賭成性、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沒有煩惱的敗家子。這時的他活着也只是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當福貴嗜賭成性後,慢慢的他把所有時間、所有的錢、所有的家當都輸光了。一家老小從華麗的'大宅搬進了茅屋裏,也因此父親去世了。母親生病倒下,家珍拿出兩塊銀元讓福貴去城裏找郎中治母親的病,可是福貴卻被國民黨拉去當壯丁,每天在坑道里聽着槍炮聲,餓着肚子哆嗦過着日子。這時的福貴只想着家人,爲了能對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當福貴回到了家,母親已經去世,鳳霞因大病而變得聾啞,兒子不認得自己。但他沒有再幻想榮華富貴,他只是踏實的勞作,肩負起做父親,做丈夫的責任。他活着只爲了責任。

可是上天總與福貴開着玩笑,兒子,女兒,妻子,女婿相繼的離他而去。這是福貴的報應嗎?這時的福貴活着又爲了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

餘華書中寫道:“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只剩孤零零的一個人,但他堅持活着。我慢慢地讀懂了,他在經過了人生百態後,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忍受,爲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給予我們生命,同時給予我們苦難與幸福。但,不管怎樣,生命僅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難與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爲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在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舊社會農民的縮影,但將他放大,我們卻是看見了許多農民的辛酸。以《活着》爲書名,我想作者是想讓人們記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襯托後的生存,是學會了承受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5

書香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書的影子也一直存在於我的記憶中。從小時候開始,我就被一本本童話書充斥得滿滿的,書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夥伴,白雪公主、賣火柴的小女孩、睡美人、醜小鴨、都是我的好朋友。童話那些中幸福快樂的結局使我幼稚的心靈中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與嚮往,也促使着我從書中汲取更多的知識,而我一直也沒有停下讀書的腳步。

這個暑假我讀了餘華的《活着》,感觸頗深,在書中,福貴的生活蜂擁而來的真實都在訴說着醜惡與陰險,在大時代背景的`社會變革下,福貴和他的家庭遭受了許多磨難,最後親人都離他而去,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福貴的生活是悲慘的,他見證着每一個親人的死去,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他奪走了福貴所有的依靠,但福貴仍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堅持着對這個世界的信任而活着……

“活着”這個詞語在我心中充滿了力量,人是爲活着而活着,我們在活着的過程中經歷着無數的故事,不論不是好的壞的都需要我們用心去對待,這是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我們既然承擔起這個責任,就應該竭盡全力去克服生命中的挫折,把生命變成最好的模樣。我清醒的知道,活着本身就很艱難,但我們必須艱難的活着,正是因爲艱難,活着才更有深刻的意義,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活着》中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更加映襯了活着的意義。故事結尾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的福貴是一位英雄,活着的意志在他的身上熠熠閃光,堅定的信念象徵着他不屈的靈魂。

回首讀書的日子,我忍不住怦然心動,一路走來,山高水長,每當翻開書卷,總會有一種綿軟的情感縈繞在心頭,思緒萬千,卷卷都積滿深情,行雲流水的語句,真摯動人的情感,像花瓣綻放在春陽中,有書的日子,充實,快樂,振奮,青春的本色在書香的溫潤中閃光。讀一本好書,與書爲友,潛移默化,見證着崇高靈魂的再現,頃刻喚醒心靈,豁然開朗,彷彿有光在前方指引。再次拿起這本《活着》,書頁間彷彿仍存留着我指尖的溫度,我閉上眼睛,黑暗中的我正飛向那片明亮的書海……

活着讀後感 篇6

讀餘華的《活着》時,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其中,有三次落淚讓我刻骨銘心。家珍確診軟骨病的時候,有慶死的時候,鳳霞出嫁的時候。

前兩次落淚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傷,壓抑到讓我忘記了哽咽。鳳霞的出嫁則是一種積蓄已久的慰藉,可這種慰藉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並沒有倖存太久。

這本書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寫得太過真實,就好像我能聽到子彈炮火擦過耳旁,福貴和春生在絕境裏死命地逃跑,家珍被疾病折磨的呻吟,二喜困在水泥板裏發出的最後的吶喊……這一切事發突然,讓旁觀的我都忍不住捶胸頓足。

活着?活着。一切都有跡可循。舊社會地主少爺福貴的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他躲過子彈,跑出煙霧,早已丟失了前半生的瀟灑與恣意,幾番周折,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家,可迎接他的,卻是更爲沉重的苦難與折磨!妻女兒孫相繼死去,死得意外又悽慘,就好像生活給他編織一次次美夢,卻讓他承受一次次的打擊。活着是他最後的歸宿,也是他最終的理想。

“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說的'結尾,福貴已經沒有活着之外的事物了。一頭同他一樣年邁的老牛,成爲他暮年的精神伴侶。累了就休息,休息夠了就勞作,沒有過多堆砌的事物,簡簡單單的活着。或許,這就是小說創作的初心,福貴爲了身邊的人事流浪奔走,經歷多方劫難,最終迴歸到自身,一個人活着,就是要獨自承擔生命的重量。

看完小說後,我還是有些埋怨餘華的。中國的小說和影劇總會留點希望的種子,帶給讀者最後的慰藉,可《活着》沒有。也許,餘華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命的延續都是美好的,都有其必要價值,年輕的生命是,年邁的生命亦是如此,活着本身就不容易,而延續生命則更難,每一個個體自有其存在價值,這纔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7

第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16歲,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我耐心地讀完了全本,卻只是爲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

再一次捧起這本書時,我20歲,我仍爲富貴的一生感到難過,卻又品嚐出悲慘生活中的一絲溫暖,他有淳樸善良的家人,有堅貞不移的妻子,最重要的是,他有努力活着的心態——即使生活滿目瘡痍,無人相伴,也要努力生活。

作者在中文版的自序中寫到:“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着》。”富貴頑強生活——從富家子弟落魄爲貧農,再到成爲父親、爺爺,他用不同的身份有喜有悲地活着,可身邊的人卻一個個地被宣判死刑,他的人生一次又一次經歷毀滅性的變化,但活着,就是他的`意志。書中最後這樣寫到:“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一句話,總結了福貴的一生。

相比於富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美好的。但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玩物喪志、自怨自艾,更有甚者輕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爲了愛情,爲了面子......每當看到這種新聞時,我啞然並震驚於爲何會有人把生命看的如此之輕,你所輕易捨棄的生命,是那醫院病房裏的人不願放棄的,是那身體有殘疾的人努力爭取的。

有時我也會對平淡的生活感到煩惱,如今我卻懂得,我們所厭倦的恰恰就是富貴窮極一生渴望追求的。誠然,我們如今都在活着,而每個人卻都不同的活着。有的人泡在煙霧縈繞的網吧中“虛擬”地活着;有的人把課桌當做牀糊塗地活着;有的人在費盡心思爭取周圍人的讚許誇獎中“努力”地活着;有的人積極向上樂觀開朗地活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着的方式,我們不能說哪種方式是錯的。但是,當自己選擇的路走完時,當窮盡一生時,每個人收穫的卻也不盡相同......

我們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我們都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相伴人生,何必自怨自艾,何不熱熱忱忱地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8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喜歡閱讀悲劇小說,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

終於,有一天,我翻開了它,專心地閱讀。

小說開篇便寫了兩位角色——男主人公福貴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敘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他經歷了許多事情,該經歷的和不該經歷的。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拿錢給母親看病卻被抓走去當大兵,導致母親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死了。福貴在戰場上食不果腹,每天在鬼門關徘徊,最後終於逃了出來。然而,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他而去。

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爲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唯有自己努力地生活下去。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爲他心生同情。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爲之惋惜,爲之憐憫,爲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也還是眷顧他的——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有他還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爲了一幅寧靜的畫。

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有着無數像福貴這般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說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9

《活着》這本書中並沒有太多華麗的語句,可他那種刻骨銘心深入骨髓痛,讓讀者深深體會到,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

故事講述了放蕩不羈的闊少爺福貴,好賭成癮,一夜間輸掉了所有的家產,成爲了一貧如洗的窮人。然而,命運就是這樣不可思議。隨後他的父親含恨離世,母親不辭而別。他爲了生活,福貴從富人成了佃戶,從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少爺變成了要下地幹活的窮人,從此一家人爲生活忙碌奔波,經歷了許多困難之後,這才讓福貴明白,什麼叫生活。他從此告別了以前富足的生活,過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窮日子。艱難的生活讓他明白,生命賦予他的責任。他傷心了幾天後,突然意識到這個家只能靠自己撐起來時,於是就振作起來,想靠自己努力讓一家人生活變得更好,但事與願違,蒼天不公,就在他的生活變得好一點時,自己卻被抓到隊伍裏去當了兵,兩年後當他再次回到那個貧窮破舊的家時,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生活變得比兩年前更加貧窮,沒辦法只好幹着更重的農活,想讓生活重回正軌。但天災人禍,所有的不幸都接二連三地降臨在了他頭上,兒子因爲獻血死了,女兒因爲難產死了,女婿也因爲發生意外死了,最後就連孫子也因爲發燒後吃太多豆子撐死了,只剩下了他和他買的一頭牛孤獨的活着。

爲何命運如此不公,要將所有災難都降臨在他一個人的頭上,讓他面臨家破人亡的不幸。雖然福貴的生活是悲催而又不幸的,甚至可以說一生都生活在苦難裏,但對於他來說,只要活着,便會有希望,活着更是生命的意義!漫長人生歲月裏,不去計較太多得與失,生命需要用坦蕩平靜的心對待。夕陽的.餘暉灑在了安靜的田野裏,裸露風中被曬得黝黑的老人與牛的脊背,見證了那段歲月。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相依相伴,不離不棄。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還有那一聲長長的吆喝,遊蕩在僻靜的鄉間小路里,漸行漸遠。

活着讀後感 篇10

何爲生、何爲死,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難題。

所謂成長可能就是最終學會勇敢面對生,坦然面對死吧,但知曉一點並能最終做到,需要我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說的那樣,餘華寫《活着》,絕不是簡簡單單寫慘,絕不是將人世間一切痛苦絕望失敗悲劇擺給我們去單純地悲哀,他是希望將人間現實痛苦給淋漓盡致揭露,從而讓我們從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活着》滿篇都在講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達“活着”這個唯一的主題。

也正如小翟所說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活着不是因爲其他別的高大上的因素,我們就是因爲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遠不要小看“選擇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及所需要的彌足的勇氣。

誰都曾遭遇過挫折與坎坷的打擊,痛苦不已;誰都曾徘徊於懷疑與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爲抑鬱等生理病變,而簡簡單單僅因爲絕望、痛苦,就覺得挺不過去了,選擇輕生的人,選擇跳樓、上吊的人,看似他們具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敢於邁出最後那一步,但實則無論怎樣去講,他們都只是被生活打敗了的人罷了,都只是被苦難支配了的人罷了。

我們同情他們,但永遠不要去實施這種行爲。

今天又看見新聞報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沒有選擇繼續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遺書,說實話,我能從中讀到滿滿的無奈與絕望。

他沒有碰見惡毒的導師,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擊,就只是無數的小事疊在一起,最終喪失了對生的希望。

他的那種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麼突然打擊的人來說,可能更讓人產生對活着的意義的絕望。

我永遠做不到對他所有的經歷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評判他的個人決定,倘若在這裏去講他應該樂觀點、看開點,既然人已經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反而還會平添一點兒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說教感。

對他的行爲不做價值評判,但最後我想將之前所說的一句話送給看到這裏的所有朋友:無論怎樣,活下去,纔有無限可能。

活着讀後感 篇11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愛看悲劇的,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終於,我翻開了它,專心地讀着……

小說開篇便寫了兩位老福貴——男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敘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從富貴參軍到回鄉過着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爲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眼泛淚光,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爲之惋惜,爲之憐憫,爲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顧他——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爲了一幅畫,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他,爲了活着而活着。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打造出福貴這麼一個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說的:“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