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集錦15篇)

《活着》讀後感1

寒假有時間,又讀了一遍《活着》,再讀還是想要流淚,但明顯理智很多。可書中還有幾處太過扎心。一處是福貴送鳳霞回那有錢人家時,父母強忍不捨,鳳霞也是懂事,明明那麼想念弟弟,不想離家,但是不哭不鬧跟着福貴去那個有錢人家繼續給人幹活,可就在他們到了那戶人家門前時,作爲父親的福貴忍不住伸手摸摸女兒的臉蛋,鳳霞也伸出小小的手摸摸父親的臉,當女兒的手碰觸到福貴臉頰的時候,他再也狠不下心,直接帶鳳霞回家。太有畫面感了,沒有任何言語,但只是這麼兩個動作,卻把這對父親和女兒的情深、無奈、依戀、痛苦和堅忍訴說的淋漓,幾乎瞬間眼睛發酸,止不住淚流。

再是一處“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外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福貴揹着患病的可能時日無多的'家珍,來到村西頭兒子有慶的墳上,家珍一直到夜深露重還不肯回去,福貴強行揹着她回去,回去經過有慶常光着腳哧溜溜奔跑的小路。一位失去兒子的父親,一定也是想起那個乖巧、善良、純真、瘦弱卻健康的兒子,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疼痛是不能想的,越想可能越疼,像是傷口上撒鹽。

原本以爲家珍活不下去了,病重又失去唯一的兒子,可福貴說“你怎麼捨得丟下我們?”一個晚上福貴想要關燈,但是家珍不讓,想好好看看福貴,第二天早上,家珍竟然說要喝粥,我在想她是多麼深愛這個男人這個家,雖然最愛的兒子沒了,對她如同雪上加霜,但她還是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我想天天看到你們”活着再苦,也苦不過天人永別,勇氣和力量是源於愛和不捨。

第一遍讀,只覺得他太苦了,他身上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壓垮一個人,但是他還是活下去了。人也許就是這樣,不會存在真正的絕望,在命運的玩笑下,只會一步步退讓,絕望中有希望,希望幻滅之後,還有再卑微一點的新的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像他在送走最後一個也是唯一一位親人的時候,他還是去買回了牛,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是無法想象的,我們能說他堅強嗎?恐怕是不能的。書中說到,所有的親人都是他親手掩埋的,最後一個走也挺好,他可以再無牽掛,無憂無懼了,他在平靜的等待死去,活着和死去,對他意義不大的我想,但是可以活着,就是對死去的人的一種紀念,所以他可以平靜的講述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有過混賬,有過富貴,更多的是有過苦難和愛,苦難給了他最好的妻子和兒女。

《活着》讀後感2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爲了看到每天的太陽,我來到這個世界。大概意思是這個,是哪位作家說的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讀到這裏時有幾分激動。

看羅素的《我爲何而生》也感動於他的執著,但引不起什麼共鳴。人的經歷、閱歷不同,所處的年代不同,思想就會有千差萬別。只能說我和羅素有很大的差別,並難以逾越。

我爲何而生?這個問題問的很茫然,是啊,我究竟爲何而生呢?我不想爲死亡而生,否則來人世何用?既然選擇我來到這裏,我就爲體驗生活而生。

一天的學習,照例應當好好休息一下了,但事實上,是沒辦法停頓的,因爲明天還有許多事情在等着我們,學習這場激烈競爭的序幕纔剛剛拉開,誰能大意的可以高枕無憂呢?更何況高考是我們的爹孃!

我現在的學習,其實是讓自己的心踏實一些,我今天的努力,就是今天的從容,明日的從容又是爲了後日的準備,誰又知道後天又是什麼樣子呢?某些預言家說,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了,不趁着現在好好享受,到那末日到來之時,人就無法再享受到美妙的`事物了。也許後天就是世界末日,但真正得人是不會因爲末日的到來而放下手中的學習,工作的。輕易放下手中學習,工作的是那些心中沒有主見的人,是那些沒有寄託的人,是那些隨波逐流得人。

但是,我認爲認識應該享受美妙的事物的,不管何時何地,也不管身陷在何種壓力之中,他都要有一顆欣賞美妙事物的心靈,因爲人是爲了美妙的事物而存在,人是有着美的感覺得動物,沒有了美的感覺,沒有了美的事物,人就是去了自身的意義。

在司空見慣的環境裏,人是脆弱的。各種單調重複的信息和符號切割着視覺、聽覺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內的其它種種感覺,沒有人能抗拒,麻木成爲最經常的結果。有時候,自己常常活在別人的快樂或者悲哀裏,因此而感到孤獨……

其實世界並不是很陌生,陽光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我們隨時隨地的都可以看到陽光下自己光亮的影子……

人生是一條無法選擇的路,人需要美妙的事物,因爲美妙的事物,可以是我們心情舒暢。我們也許會爲了某一刻的美妙怡人的感覺而獨自心醉神迷,也許會爲了某一次的慷慨悲歌而痛哭流涕,發現了人生的短暫。

《活着》讀後感3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愛看悲劇的,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終於,我翻開了它,專心地讀着……

小說開篇便寫了兩位老福貴——男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敘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從富貴參軍到回鄉過着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爲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眼泛淚光,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爲之惋惜,爲之憐憫,爲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顧他——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爲了一幅畫,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他,爲了活着而活着。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打造出福貴這麼一個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說的: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4

好久沒有這麼哭過了,似乎上一次流淚已經是好幾年以前的事情了。今天竟然哭了好幾次,而淚水卻僅僅來自一本書,一本我用一天時間含着淚看完的一本書《邊緣》。事情緣於昨晚,因爲不想上自習所以乾脆扎進了圖書館,在裏面百無聊賴的翻看着書架上的小說,最後隨手拿起了上面僅剩的一本名叫邊緣的書看了起來。剛開始感覺挺感人,很接近我們大學生活就想把它借走,可且被老師告知晚上不準借書,就只能在裏面看了起來。剛好看到主人公爲了讓自己和妹妹上大學在工地賺學費,眼淚便不住的在眼眶裏打轉,當看到他打工的時候一個長輩突然被砸死在他的面前的時候,我的淚終於忍不住了。這時閉館的鈴聲響了,我只好訕訕得將書放回了書架,回到宿舍,久久不能入睡,像得了相思病似的滿腦子都在想象主人公的遭遇。或許成長的環境有些類似吧,我特別的佩服和理解他,甚至還有着些許的擔憂。我也來自農村,家裏也不是很富裕,甚至上的學的時候也受到過學費的威脅,我也奮鬥過,打過工。可是我的境遇對他來說卻是九牛一毛。不管多麼不容易,至少家裏可以借到足夠的學費,我不用爲上學擔憂了。可是他卻完全在靠着自己的雙手和血汗轉着高昂的學費。一夜無眠,早上起來感覺自己就像丟了魂似的。第一節下課的時候感覺自己實在撐不住了,利用課間時間,幾乎以衝刺的速度跑到圖書館把它借了出來。然後不管上課下課一直在讀不停的讀。讀着讀着突然感覺自己沒有勇氣再讀下去了,心裏一種慾望越來越強烈,想知道他最後是不是活下來了。當我迫不及待的翻到最後看到他活着的時候,心中的石頭才落了地。不管多麼艱苦活着就好。整整一天時間我幾乎把自己的全部投進了那本書裏,直到看到他因病退學,然後拖着病去打工,最後再次考上大學。當我讀完的'時候感覺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洗禮和震撼,一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自己賺學費還經常寄錢回家頑強與病魔鬥爭最後完成學業的人真的讓人不可思議。事後我在書上看到了作者簡介,我驚訝的發現書裏的主人公竟然與作者的履歷有着驚人的相似。終於我不得不承認我已經被這個叫張海錄的人征服了,只因爲它的抗爭與不屈。因爲他曾經那麼努力的讓自己活着。

《活着》讀後感5

早年就聽弟弟說了讀過此書,還大概與我分享了下內容,只是我並未在意,粗略知道了大概,也許人會越活越通透吧,從前忙得只爲生計,奔波勞累,頭腦簡單,遇事碰壁之後才覺疼,不多想,愛依賴,沒主見,碰壁多了才醒悟,人需三思而後行。

很久以前就常常會胡思亂想,感概人生百味,遺憾無從說起,總也徘徊在開頭難以續言,就算試寫一篇文章,都要反覆校對,生怕出錯,而就在意識完全遊離於密密麻麻的文字間時,時間也悄無聲息地溜走,等完成時已經是凌晨五六點了,天啦,竟然不知不覺花了一個通宵的時間寫作了。

進而聯想到那些優秀的編劇、作家等,真心不容易,每一本書、故事的作者;電視劇、電影的編劇等,他們都是用心創作出來的作品是多麼地值得珍惜和細細品味。曾經我是看書不到兩三頁就會如同被催眠般的,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已經睡着了,從來都看不完一整本書,或者直接翻到最後幾頁就看完了;真的是每一個年齡階段看待事物都會發生改變;如今的我看電視電影也好,從不過於期待結果,而是細細品味過程;臺詞和人物神態某一細節都不放過,特別看書也是字字句句細讀,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然而收穫也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轉換。

人生就像電視劇,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長篇小說劇,意識也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想象空間越來越大,時不時地收拾起記憶的碎片整理放映,就好像自己獨坐私人影院,細細回味着自己是主角的這部劇。這次閒於家中,書架上的《活着》這本書誘我細讀起來......

《活着》這本書中的主角人物福貴的一生是嚐盡了人間煙火,由衣食無憂的“闊少爺”徹底變成了“窮酸樣”!而這一切就是福貴本人一手造成,所以萬千悔意不得不有所悟,反思反思再反思,一切都得從零開始,苦字迎面來,看清開始認,這就是命。當福貴身邊的朋友,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兒女,再有愛妻,乃至女婿,外孫都一個一個意外地離去時,那種撕心裂肺的`痛……也許人最傷心的時候是心碎到淚水已隨時光流逝而熬幹,哭也沒有眼淚了,替而代之的是笑,其實那是心在滴血以笑的形式展現罷了。

福貴最後就是一個還“活着”的孤家寡人,牽着一頭老牛如同自己般連起個名字也叫福貴。遇到作者他能坦然面對,足夠清晰詳細地面對作家餘華講述自己的一生,從不避諱,纔有了《活着》名作問世,真是感人感己!

《活着》讀後感6

讀書,是自己的日常必需品。隨着年齡的增多,眼睛不好使,我又迷上了聽書。去年年底,我無意間在讀書369平臺看到了有聽書《活着》,幾乎一口氣聽完,還不過癮,又網上看書,搜餘華的《活着》改編的電影來看。看一遍哭一遍,哭了還要看,看着看着眼淚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我被美麗純樸的家珍所感動,被福貴一家的遭遇所打動,被福貴對苦難的承受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所折服。一個既嫖又賭的紈絝子弟幾乎一夜間把家裏一百多畝地及房產輸了個精光,老爸被他活活氣死了。在去幫媽媽買藥的途中又被抓去做壯丁,從死神手中撿回一條命,先後媽媽、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甥相繼死了,最後他跟一頭別人不要的老牛相依爲命,卻不抱怨,樂觀地活着。

我想:是什麼力量支撐着福貴頑強地活下去?是愛,是愛讓福貴頑強地活着。當他因賭一夜至貧時,是父母妻子的愛包容了他;在他妻子被丈人接走時,是母親對媳婦的信任引導他洗心革面。在他遭受兒子的意外死亡悲痛欲絕時,他心裏想着的是怎麼不讓妻子受傷。儘管妻子有病,福貴不離不棄。越是殘酷的打擊越顯示出福貴頑強的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最後即使所有的`親人都離他而去,他因爲心中有愛,和一頭老牛生活在一起。是的,親人的實體不在了,但,親人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他的腦海裏,陪伴着他。

想着網上經常曝光的自殺事件,我想:他們的命有福貴的悲慘嗎?爲什麼不好好珍惜生命呢?有什麼比生命更值錢的呢?

人到底爲什麼而活?家珍說: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福貴媽媽說:人只要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人活着,是因爲愛。因爲心中有愛,一家人想方設法要在一起;因爲心中有愛,人就活得開心;因爲心中有愛,再苦再累也無所謂;因爲心中有愛,所以累並快樂着。

作爲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教育的宗旨是什麼?是愛。愛是教育的靈魂。作爲老師,先要學會愛自己,纔有能力愛家人,才能更好地傳播愛。讀後感.有道是:身教重於言教。老師只有自己愛看書勤動筆,學生纔會跟着愛看書,也願意動筆。老師只有自己有陽光心態,每天給學生一個笑臉,學生纔會愛上老師,然後才願意接受老師的教育。

作爲家長,最好的愛是陪伴,陪着孩子成長,在孩子遇到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時幫着孩子度過難關,而不是孩子哭時塞個手機讓他玩遊戲,或給他錢讓他自己去買吃的。

我希望大家都能看看餘華的《活着》,明確活着的目的,明確幸福的含義,不要顧此失彼,忘了本真,忘了初心。

《活着》讀後感7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據說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這位老黑奴命運多舛,親人相繼離去,而他卻仍然能夠樂觀對待這個世界。作者受其啓發,寫下了《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背景下,在解放戰爭、三反五反等接連發生的社會變革裏,福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波濤中擺動着。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日漸老邁,最終,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從《活着》這部作品裏,我們既能聽到藝術層面上來自那個時代遙遠的哭聲,又能聽到近處有關生命和遭遇那無奈的悲泣。這樣多重維度的悲劇感,也因此使其成爲真正偉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複,苦難的連續,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手法,彷彿是讓記憶裏的痛感不被時間所麻醉。同時,也透過福貴的人生,折射出更爲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從時代層面上來說,這部小說架構在中國近現代的宏觀格局上,以小見大,以福貴個人的不幸,反映出時代的不幸。作者並不避諱談及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錯誤,比如生產力領域上,1958年至1960年間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度誇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樣的主觀主義錯誤,使得生產與實踐脫節,爲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再比如生產關係領域中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廣大羣衆的生產積極性。作者通過小人物在狂熱冒進潮流裏的掙扎,映射了社會風氣的嚴重左傾與隨之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

從生命意義上來說,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現實主義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卻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觀也最理想化。也許,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歸宿,而活着則需要足夠的掙扎和最大的勇氣。作者用象徵性的筆法,將生死從絕對化的分隔,轉化爲融成一體的有關生命的哲學。

我們並不敢妄談生死,只希望,在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過後,每一個堅持走過來的人都能夠形成這種只爲活着而活着的心境,這也不失爲一種釋然和曠達,更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勝利。

千百年來,人類追求永恆的意義在於什麼?我想,其實,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讀後感8

當我看完最後一頁,輕輕放下這本書時,我不禁閉上雙眼長長舒了一口氣。書的名字叫“活着”,可結果卻是都死了,這樣的結局讓我的心中十分複雜。是傷心?是憐憫?我想,那夕陽下的老人與老牛的身影一定會在心中的最深處久久不能忘卻吧。

富貴這個富家少爺生來就過着和他人與衆不同的生活,他好像從出生起就被上天所關注着一樣。在那個年代不愁吃不愁穿,還有一個漂亮賢惠的妻子,這所有的一切都在向我們說着這位主人公的不平凡。的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從擁有到失去,再從失去到擁有,最後再次失去。這讓我們突然發覺,人的一生不就是在擁有和失去中度過的麼?在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改革開放這些大事件後,富貴這位經歷了太多生生死死的人終於成了一個也即將走上死亡之路的老人。本書都是富貴生存的悲慘血淚史,在不斷地死亡中生存。而鼓勵我看下去的,是富貴的忍耐,這也是其中唯一的溫情。當看完富貴的全部經歷後,我的眼淚也不自覺地掉了下來,我看到了生命的渺小,小的令人感到可怕,小的可以讓天隨意擺佈。我說不出自己心中是什麼感覺,揪心,悶悶的說不出話。

什麼是活着?在好好活着的時候可能真的無法領悟!也許也只有像富貴這樣的人經歷了這麼多死亡才能夠體會。就這樣一個在大時代下的'小人物,成爲了在那個時候千千萬萬苦命人的縮影。而餘華平靜客觀的敘述更是讓人倍感揪心、悲痛,同時也引人深思。當身邊的人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我真的不敢想象我是否還有勇氣努力活着。這時再想,如今活着真是幸福,現在所遇到的困難真的不算什麼。

死亡和活着本來就是相對的。我們也許沒經歷過死亡,自然不會懂得活着的真諦。但我想這本書在一個悽慘的故事背後所反映出的另一個堅強的一面,就是:人活着,就要好好活。記得餘華在小說中曾說過: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這正是整個故事所想表達的真正內涵,也是人們活着時所要思考與追求的。

既然活着,就好好爲了活着而活!

《活着》讀後感9

學了餘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之後,開始對餘華有點產生興趣,課間同學還不停的討論着。不知誰說他的小說《活着》很有味道,太好看了。於是我抱着一絲好奇借了這本書,本着無聊便看了起來,誰知道一看就是一下午,看入了神。

《活着》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裏,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着,甚至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貴的不死,讓人很是迷惑,可是他活着,有着自己存在的價值,有着自己活着的`意義,有着自己的不死。

起初,他吸引我的只是福貴的經歷,即小說的故事情節。然後是作者的寫作風格和特點。作者只是用了普通的敘述方法,但卻有種特殊的渲染效果,越讀越有沉重感。而這種沉重感並非故事情節本身所造成的,作者明明用最普通甚至於冰冷的語氣去描述不尋常的事情,那種沉重以至於難以自拔的感覺卻悄悄地潛入我心裏,也正因此有人描述說餘華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

直到看到最後,看完了一本書,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的簡介、別人的評語。我又有了新的感覺。我一直在想《活着》的目的何在。僅僅只是爲了寫小說而寫嗎。有人說他只是爲了讓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爲閱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還有人說: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讀後感10

生命的偉大在於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能夠活着,即使活的很累、活的很辛苦也沒有關係,讀後感——只有活着。

指尖掠過滾燙的茶杯,這種細小的疼痛便刺到了心頭,但是仍然只能用力的緊緊的握着茶杯。如果沒有這樣的疼痛,我想真的沒有辦法選擇繼續堅持讀完。眼淚流下來,爲那些死去的人心痛着。

活着,一個活着的世界,光與影的交接,白天與夜晚的更替。那些被摧殘及血一般的場景。隨着略過屏幕的文字一點一點清晰的呈現出來。

彼岸花,花開彼岸。無時不在地誘惑着人的靈魂。它被詛咒過,它是一條漫流的血河,讓人感到不寒而慄的顫抖,當河岸兩邊盛開的全部是它的身影的時候,這又將是怎麼樣的一種驚心動魄。

這種冥界裏纔會有的色彩,美麗妖嬈且附有毒性。

時間永遠是一條無法走完的長河,在那裏,透過黎明前不斷掙扎的最後一線黑暗,誰也不會知道下個天明會帶來什麼,抑或者下個路口將要去到哪裏。那些掙扎着的人們,隨着這些綻放的`美麗妖豔的花朵,在破曉前最美麗的時刻,紛紛凋零。

因爲刻骨,所以知道那些痛苦的記憶,不堪回首的往事,那種深入骨髓的疼痛,無法言明的哀傷是不能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磨滅的,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出現了,就是出現了。

這種無法言狀的疼痛,在某個午夜夢迴的時候一次又一次清晰的磨蝕着肌膚。

但是,我們卻不能就這樣死去,因爲只有活着,纔有可能去看到一個嶄新的明天;因爲只有活着,才能夠感覺到陽光曬在身上的溫暖;因爲只有活着,才能夠了解以後的日子是如何的幸福喜樂;因爲也唯有活着,纔可以祝福想祝福的人,守護那些想守護的人。

安息吧。那些已經因爲痛苦而毀滅的人們。

期待吧。那些還活着的人們,至少在有生之年,還可以感受到一點點的愛與溫暖。

祝福吧。那些還活着的人們,至少還可以注視那些我們愛着的人或者是我們珍惜的人,然後大聲地說出思戀。

遺忘吧。那些還活着的人們,忘掉那些所有的不快與悲哀,用一種新的姿態開始一種新的生活。

在這個小小的世界,祝福自己,也祝福別人。給自己一點動力與熱情。我們都要幸福。一定。

《活着》讀後感11

愛情,越是將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覺容易褻瀆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們成長一定時期的階段產物,我爲什麼而活着讀後感。似乎上天給人們的愛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無論你是富有的還是貧窮的,是精神上的獨領風騷之師還是窮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愛情,並且都可以爲愛情“願意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陶醉其中”,愛情給人們的滿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難以媲美的。 但是當今的人們,或者從產生愛情的時刻起,人們這種無知的'傢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滿足的貪婪欲褻瀆着自己少有的愛情。

對自己一時迷戀的人窮追不捨,漫無目的耗費着自己的精力與時間,最終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還說是愛情傷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經過深思熟慮想要去過一輩子的人,在精心準備後追求的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現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個人。況且前者也只是一時的衝動。這傷害或許就是衝動的懲罰,自己傷害自己,就像伊甸園內的夏娃和亞當。但終究也是可以原諒的,因爲上帝讓我們傷害我們自己,就已經是對人們最大的懲罰。

對自己想要傾盡一生的人,我們總是害怕失去,想要爭取太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鬧,一起學習,一起廝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數時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謂的邂逅。可是,如果愛情可以衡量爲一種定量的東西的話,上天賦予每個人都是相對等量的愛情,經營愛情的時我們不得不支出着這些東西,支出的越多,我們自己擁有的就越少。到最後可能會透支,並且讓自己遍體鱗傷,痛苦餘生。所以,我們應該都得順其自然,懂得珍惜。這裏我們似乎可以通過閱讀大自然變遷的規律來體會和把握平衡感,《物種起源》應該是不錯的選擇,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還好。

總之,不管怎樣,愛情還是讓我產生了無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尋找愛情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識,不一樣,我們可以隨時獲取它,相對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它是終身產物。小時候,根本不懂得什麼是給自己學,這種思想幾乎持續到了高中時代。即使是高中時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如何改變?一片混沌。直到現在,可能對知識的認識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還是不知道知識具體能夠怎樣改變命運,因爲總感學得太少。但不可否認,我已經對知識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渴望。

《活着》讀後感12

活着,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卻載着厚重的不可描述的生命的意義。初讀《活着》,在安靜的大學宿舍裏,斜着身子,聽着窗外吹來的呼呼的風響;記得鹽似的月光,撒在有慶赤腳跑來的路上——這一處記了很多年,記得東北冬天夜晚的雪地上,撒滿了月光,清冷寧靜,也像是有人在講着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餘華總是能用最平靜、樸實的語言勾勒出情節和細節,簡簡單單,就把人心剜地生疼。再讀《活着》,仍是流着淚讀完。讀完後,卻充盈着樂觀、踏實和平靜。

腦中浮現的是消隱在黃昏裏的鄉村,黑夜從天而降。廣闊的土地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像女人召喚着他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暗來臨。

從一個紈絝子弟,紙醉金迷的生活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境地,福貴接受了命運的宣判,並沒有失魂落魄。反而是認認真真地接受了這樣的命運,決定要主動的活着。未曾經歷苦難的人生,難以言成長。而對於福貴,一個個親人相繼離去,他理解的不僅僅是成長的含義了,而是活着的含義。他和命運是一對朋友,互相感激也互相仇恨;他們誰都無法拋棄對方,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路上,最終一起化爲雨水和泥土,一起被埋葬。

餘華說,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福貴回憶起的人物都是鮮明而慈悲的。 旁觀者看福貴的`一生無疑是痛苦的一生,在苦難的舊社會年代,無奈地堅強地忍受命運一次又一次的撞擊與破壞,最終活了下來成爲了一個倖存者。然而在福貴眼中,他在回憶中能得到踏實和幸福,他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的兒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兒女。他有着老牛陪着他,等自己死了也和他們埋在一起......

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在笑地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活着是一種生命狀態,我自己的生命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我一直在思考,有時靈魂遠離人羣索居,有時喧囂隨波逐流。有時覺得自己像個空殼,只顧看着別人的幸福和忙碌,丟掉了思想和思考的動力;有時又感覺到身體的另一個自己在努力地活着,忍受現實給予我的苦難、無聊和平庸。

能寫出《活着》的餘華,眼睛該是有多犀利,看穿了時代的苦難;內心該是有多通透,才能描述出生命的本質和活着的意義。外物牽絆住的是我們的肉體,我們的靈魂可以穿透過時間和空間,去感受存在,感受活着。

《活着》讀後感13

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豐子愷是以漫畫家著稱的散文家,他集同一題材的漫畫與散文併發,這使他的散文在現代散文史中別具一格。

早在二、三十年代,豐子愷的漫畫和散文就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國內外許多著名評論家都給予他很高的讚譽。然而,我們考察一下以往的研究成果,不難看出很少有人把他的散文同他的漫畫放在一起評論。實際上,只要把二者放在一起來欣賞就會看出,豐子愷的散文作品充溢着濃郁的漫畫意趣,這正是他區別於其他散文家的獨到之處。也正源於此,才使得豐子愷真正成爲現代散文史上有獨特風格的作家。

最近讀了一本豐子愷散文漫畫精品集《活着本來單純》。這是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授權版本,全面收錄《漸》《大賬簿》《夢痕》《給孩子們》等55篇經典佳作,一本書閱盡豐子愷散文精華。

周所周知,豐子愷的隨筆散文素享盛名,久傳不衰,飲譽海內外。這一盛名,緣於其散文深遂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藝術性。其語言風格簡練傳神、素樸親切、率真自然,雖不加雕飾,但句句都自然平易地從內心真實地流淌出來。因此越發顯得生動形象、富於表現力。而豐子愷的漫畫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形體氣韻,用豐富變幻的線條和一定的構圖方式表現事物的空間形象及內涵意義,其間運用包括具象、取意、略筆、誇張、變形、幽默等手法。從《活着本來單純》一書中可以明顯看出,豐子愷的漫畫思維對其散文創作則有着直接的影響,而且在其散文內容中有所呈現。

古希臘西摩尼德斯說:“畫是無聲的詩,詩是無聲的畫。”換言之,文學是時間藝術,繪畫是空間藝術。從表面來看兩者間也確有時空的對立之分,若要把文和畫揉在一起,確實不易。不過豐子愷輕易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作爲一位漫畫家和散文家,他善於融繪畫、文學兩種藝術於一爐,他的漫畫中融入了詩的意境,散文中表現着畫的趣味,漫畫藝術已經深深地浸潤了他的散文創作。

當今科學技術、網絡媒體的迅速發展以及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得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不斷“刪繁就簡”,導致了便捷的圖像媒介佔據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換而言之,圖像代替了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成爲了圖像。對於圖像的泛濫給社會大衆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內外思想者們紛紛提出了文化危機、社會危機、文學危機之說,但這些說法在中國似乎有些過於杞人憂天、聳人聽聞。幸福的國人可以通過豐子愷的文學與繪畫來補充精神養分。在這些精神養分中,人們可以找到不失藝術本真的、且能擔當社會責任、導航健康生活取向的那些難得的東西。

《活着》讀後感14

在這四角的天空下,無數命運的碎片相互碰撞,相互交錯。在歷史的歲月中,無數的人如塵埃般被風暴湮滅,只是,仍有人在活着,活着,在命運的縫隙中前行。只因爲有美好讓他們珍惜,有記憶讓他們懷念。

福貴,他從富貴走向貧窮,他從虛幻的世界走入現實,家破人亡,沒有了支柱的家土崩瓦解,而他,也被抓去不知蹤跡。或許這只是一個平凡的開始,但在遙遠的地區躲避槍林彈雨的他,是否會想到,有一個人,在每時每刻地思念他。

家珍,這個一直默默關懷福貴的妻子,這個與他命運息息相連的女人,同樣有着堅強與執着。她一直在等待,等待丈夫回頭的那一刻,等待與丈夫共同前行的那一天,等待着他們共同活着,走向命運的歸宿。似那天空中無數流星劃過,重重撞在黑暗中掙扎的社會。無數的火光從歷史的扉頁中迸發,燃燒着那不屈的心。

福貴、家珍,一位是暮然回首的男子,一位是堅強不屈的女子。他們都這樣地活着,這樣平凡地活着。在貧窮中,在飢餓中,在嚴寒中,每一次共同微笑,每一次互相關懷,每一次含淚回憶曾經的片段,然後笑着讓淚流下。原來,在記憶中有這樣一種力量,讓他們不再孤獨,不再畏縮。即使被命運的碎片扎得遍體鱗傷,即使生活被一次次悲哀淹沒。人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而他們卻懂得了生命的價值,好好活着。

生活是多變的,當我們爲挫折而失落,爲困難而煩躁,爲打擊而放棄,我們是否會想到,自己的背後,有着無數人對你的關懷,對你的付出。曾經,那些在記憶中飛舞的一個個故事,在記憶深處流淌的脈脈溫情,讓我們在一剎感動,讓我們微笑面對明天。

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生、死,不僅僅如漲潮時的黑色巨浪,滾滾而來吞沒了沙灘上的足跡。它所期待的是一次次破繭成蝶的`新生,是一道道生命的脈絡。

是那些情感的凝聚,使我們如此堅強。一如福貴夫婦,他們沒有在時代中漸漸消失,而是用那平凡的生命,用那平凡的人生,去擁抱我們的心靈。

擡頭去看窗外的金色陽光,澄明的天空映鑑着我們的青春。在無數美好的歲月下,有着我們奔騰的身影。

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15

在拜讀日本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爲什麼活着》一書的過程中,讓我領悟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爲人處世的道理。有些道理對我來說是全新的,尤其是書中管理者的一些理念。下面我就書中“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中的核心概念中“以心爲本”的經營發表我的感想。

書中第十三頁中有這樣一段話,他說,“我到此刻所搞的經營,是一種以心爲本的經營。換句話說,我的經營就是圍繞着怎樣在企業內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麼一箇中心點進行的。”白手起家的稻盛和夫認識到,“雖然沒有比人心更易變、更不可靠的東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固的.信賴關係,那麼也沒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東西。”“以心爲本”的經營哲學歸根結底是在企業中構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公司成員不再是受支配的僱員,而是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共同創造者。

“以人爲本”的經營理念,成就了這天的京瓷。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出,對於管理者,構建團隊凝聚力是多麼重要。一個團隊,小至兩人大到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如果沒有建立起牢固的彼此信賴的關係,很難想像這個團體能有生命力和戰鬥力。團隊管理者的重要任務就是怎樣在團隊中建立起心與心的彼此信賴,讓每個人都有主人翁意識,爲了團隊共同的目標努力。正如《十兄弟折箭》的故事所講: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十個兒子,但是這十個兒子互相爭權奪勢,一點都不團結。老國王擔心自我死後,他們會爲爭奪王位而互相殘殺,這樣下去,國家必須會四分五裂。有一天,他把這十個兒子叫到跟前,給十個兒子每人一枝箭,讓他們折斷。十個兒子輕輕一折,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手中的箭折斷了。國王又給十個兒子每人十枝箭,這十枝箭是緊緊捆在一齊的,這回,十個兒子不管怎樣使勁,沒有一個人能折斷捆在一齊的十枝箭。這時,國王說話了:“你們就像這十枝箭,如果只憑一個人的力量,很容易被打敗,而大家團結在一齊,就會像捆緊的筷子,力量才強大。”十個兒子恍然大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團結在一齊,力量纔是最大的。

團隊的管理者就應懂得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賴的關係是多麼的重要。因爲,信賴能夠創造出完美的一切,信賴也直接決定了團隊的戰鬥力、生存潛力。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需要管理者心中有愛,用愛走進人的內心,用真誠融化心中的壁壘,用激情帶領團隊去成就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