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15篇(集合)

《活着》讀後感15篇(集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8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活着》讀後感15篇(集合)

《活着》讀後感1

《活着》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揭露了一個叫福貴的人的一生。

福貴雖然歷經磨難,但他是幸運的`,年輕時享受過,落魄了之後,多次徘徊生死之間,朋友戰友先後離去,他還能回到家中,與妻兒團聚。後半生妻兒一步步先他而去,留他一人在世上孤苦,但在精神世界裏,他是一個勇敢的強者,任何磨難都不足以擊垮他,他沒有因爲重重打擊而倒下,而是帶着那頭老牛,繼續生活。

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不容易的,單單活着都不容易,要想活得好更是難上加難;生活從來不會以你希望的方向發展。經歷過苦難後,才明白其實這才叫生活。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面對任何事情需要保持一顆安定的內心,有些事情只有在經歷過之後纔會理解,纔會蛻變超然,看待善惡一視同仁,用一顆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環顧世界。

《活着》讀後感2

昨天下午,我用了三個半小時的時間讀餘華的《活着》。讀後,說不出的感覺,傷感?殘酷?同情?無奈?似乎都有,但一切都歸於淡然,生活就是這樣。無論有多麼艱辛悽慘,依然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小說的結尾寫着,《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這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一個老人,年輕時放蕩不羈,待家道中落,挑起破落的家,生活苦難之極,再加上親人的陸續離去,心中的悲苦,真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那是悲的極致了。但是,他活着……坦然面對生活的苦難,也坦然面對自己的生命。

《活着》讀後感3

從來沒有這麼快看完一本書,看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我在心裏想這是一位什麼樣的作者,居然把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寫得如此讓人意味深長,了不起的作者餘華。

想想書中人物福貴一生經歷的打擊和苦難,一般人真的事難以承受的住。一條時間線貫穿的是一個人一生中所有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果富貴當時不敗家也許被當成富農地主早早被槍斃了,如果富貴不從隊伍裏選擇回家也許能當大官也許會被紅衛兵幹掉了也許能成就一番事業。如果富貴不被拉去推炮車,女兒也不會變成啞巴,如果富貴家有錢也許女兒,兒子就不會早早離開世間。太多的可能一直貫穿着主人翁的一生,但是誰都不知道自己人生的下一秒會是什麼,會面臨什麼,我們需要知道的是要珍惜當下,好好的.陪伴家人,好好的與愛人一起共度餘生,好好的呵護自己的家人,好好的孝敬父母。

人這一生很短暫,珍惜與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每一天!活出屬於自己幸福的每一天。

《活着》讀後感4

幾個月前,我們公司爲了豐富員工的業餘生活,給我們訂了一批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與《活着》相遇了。

年輕時的福貴是吃喝嫖賭的敗家子。新中國成立後,家道中落。父親氣極猝死,母親念兒而死,戰友中彈身亡,兒子抽血夭折,閨女難產而死。總之所有他傾注了情感的人,都離他而去。可是在富貴看來,他苦難的經歷裏充滿了幸福快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兒女是最好的妻子兒女,還有自己的朋友,還有那頭也叫富貴的老牛……

起初看得很詳細,後來都不忍心深讀下去。不由一聲嘆息:命運何曾放過誰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

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我們之所以勇敢、堅強的去堅持,那是因爲我們心中強大的信仰,是因爲那些一次次溫暖你、愛你的人。唯有努力,唯有強大,纔不負活着。

《活着》讀後感5

《活着是爲了心》是一部自傳體的文學作品。作者李春霞是一位重殘婦女,爲了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她依靠一對小板凳挪動身體,走出的自己的人生道路。女兒的出現給她的生活增加的生存的.動力,她們相依爲命,歷盡艱險,終於促使女兒獲得 了碩士學位。

出生後在愛河中成長,但一歲多的時候一場瘟疫沒有奪去了她的生命卻殘酷的剝奪了她行動的自由。爲了看病一家人精疲力盡,她也嚐盡了酸甜苦辣,最終放棄治療。在父母的鼓勵下,對人生美好的憧憬,對友誼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使她一步一步變的堅強有信心。在社會、學校、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她艱難的修完了初中的課程。

讀過有心痛,但最多的是感到生命的堅強。作者把她無怨無悔的殘疾生涯通過文字獻給人們,同時希望能使更多的母親和殘疾人從她的生活中汲取經驗的教訓。

《活着》讀後感6

餘華的小說《活着》,花了兩個晚上的時間,粗略地讀完了第一遍,說真的,很久沒有讀這樣風格的'小說了,文章塑造的生活環境以及時間和空間,離我的生活環境相去甚遠,但我還是被作者不遺餘力地描摹嚇到了,幾個晚上做噩夢,我不得不承認,有些片段我讀的太過投入了。

讀完小說的第一晚,我幾乎沒有睡,大瞪兩眼,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恍惚中有微信提醒,已經是半夜了,會是誰呢?翻看手機,原來是小舅,此時,他像我的一艘諾亞方舟,迅疾得帶我逃離那片陰森恐怖的海域。

小說通篇以一種娓娓道來的語氣,以一種似乎在講述別人故事的淡定,述說了福貴本人極其慘痛的一生!

《活着》讀後感7

要說“活着”這個問題,說尖銳也尖銳,說平和也是平和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在合適的時候重視它。我們是否考慮過自己爲什麼要活着,還是終日忙碌,盲目的過着日子,不給自己的人生一個合理的定位,我想,這應該需要我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完善的,現在還無法下定論。活着,不僅是一種生存方式,更應該是一種對未來永不停止的追求,至於追求什麼,怎麼追求,就讓簡單真實的'生活不斷給予我答案吧。

肩頭披着太陽撒下的細碎陽光,心中感受着太陽播下的溫暖,種下屬於我自己的希望,我願如一個不倒翁,珍惜着生活對我的厚愛。

僅此便幸福。

《活着》讀後感8

逝者已矣,風煙俱淨。《活着》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人的一生看上去很漫長,可也許在不經意多年以後看來,也不過如此。會有很多陰差陽錯的巧合。比如在打仗時福貴一定沒有想過,多年以後,他和春生的相見竟是因爲他淒涼落魄的晚景?他的一生有幾十年的漫漫歲月,可我們花一個下午便能讀個大概。

實際上並不長。我們看見了他的'一生,除了年輕時風光的一段日子,就剩下苦難了。不過他不這麼認爲,他覺得在自己經歷的歲月裏,有苦難,更有幸福。他相信無論是自己的妻子兒女,還是女婿外孫,都是最好的。因爲他曾切實經歷過那些人和事,所以他才能在時光的磨礪中樂觀堅強地面對世界。

幾十年的時間對於歷史無足輕重,可是對於他自己,卻意味深長久遠。在接踵而至的打擊中,惟有堅強的意志戰無不勝。

《活着》讀後感9

《活着》讀後感

現在我還沉浸在這情感內,《活着》演奏了一首悲苦命運的交響曲。我想起加西亞馬爾克斯着作的《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幾代人的悲苦命運。《活着》也是以福貴爲主角講述了這個家族幾代人的命運,不同的是一個產於南美洲,一個產於中國,但都給我帶來對人生悲苦命運冷靜的沉思。

我內心渴望這樣的作品,就像《平凡的世界》、就像《穆斯林的葬禮》、就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樣的作品能將人帶到內心的深處,給你帶來一種冷靜沉思的心境。我的生命需要安靜、我的心靈需要沉思

此時我感謝餘華,感謝他寫出這樣的作品,這部作品很吻合的滿足了我內心的.渴求,我的沉思讓我與書籍之間產生了一種獨特的默語,而這樣一種沉默的交流讓我的心靈獲得了一份踏實。

《活着》讀後感10

意義的本身就是活着。

前段時間讀了餘華的活着。我感到一種荒涼的壓力。正像小說中餘華用一種蒼涼的筆調,用全知者的心態,默默還原悲劇。我面對這個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老人,用着看似平淡的樂觀回顧自己的一生。

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說裏福貴的所有親人,母親,兒子,女兒一個個離他去,最終只剩福貴一人以及一頭老牛。在空曠的世間相依爲命,一人一牛,同樣的年老,同樣孤獨,同樣活着。

這部小說帶給人們的不應該是生活的態度,更應該意識到文中的'他不過是千萬勞苦大衆的一個縮影,從古至今遭受任何磨難人堅持不懈的所有人民。

好好活着,是中國人最樸實的願望,只有好好活着,纔有實現其他願望的一切根源。

希望我在重新讀這本書的時候,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不僅僅侷限於人們所認識到的事物。希望大家都能去讀讀這本書。

《活着》讀後感11

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圇吞棗的讀了一遍,剛看完,很壓抑,然後,很久,才釋然……主人公福貴,從一個有錢的愛賭愛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經歷了破落、貧窮、戰爭,一步一步,失去了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只有一頭很老的牛陪伴餘生……

在悲劇的人生中,他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雙鞋,最餓時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學會了寬恕,寬恕間接害死了自己兒子的'戰友……獨自一人活着……這本書不同於張愛玲的《小艾》,小艾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遭遇,最後的結局還是給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後,積聚的壓抑在結尾處有一些釋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覺呼吸困難,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給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剝奪一個人身上的珍寶,卻無力反抗……也許只有懂得了愛,懂得了你所擁有的珍寶,在失去時,你纔有勇氣去面對一個人的寂寥......

畢竟,回憶是一個人的歷史縮影。

《活着》讀後感12

《活着》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纔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性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然而,所有的情緒都在娓娓敘說的過程中悄悄侵入着讀者的思想。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餘華在序中這麼寫,“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讀後感13

看到于娟利用最後的時間寫的這些文字,心酸,心痛,遺憾,多種悲傷的情緒交織在一起。她的父母要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楚,她的愛人要承受失去愛人的.痛苦,最可憐的是她的孩子,在如此小的時候就要見不到親愛的媽媽。

如此年輕的生命,如此鮮活的存在,如此有才華的人兒,就這樣離開了我們,離開了這個世界。

活着就是王道,就算沒有學歷,沒有車子,沒有房子又咋樣,活着纔是王道。沒有了生命,追求再多的名利成就有何意義。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中國人最不看重的一個成功就是家庭的和睦與幸福,這的確是現在大部分人的心理。于娟在最後的生命裏終於明白了什麼是最重要的,其實,活着就是王道。

重視起自己的身體,善待自己,好好陪伴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這些纔是最重要的,不要再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這本就在身邊的一切。

《活着》讀後感14

史書翻過這一頁將記憶封存,太多小人物湮滅在了歷史的茫茫風煙中,無跡可尋。而他們的命運,本就在隨着時間大船沉浮,自己如何控制?因此,他們 只能堅強地承受命運的`重擔。

年輕時遊手好閒又幾乎無惡不作的福貴,終於輸掉了自己所有的家產。在動盪的歷史背景下,生活的苦難,也接二連三地來到。親人們一個又一個地去世了,他的生活依舊貧窮,生命中最後的歲月只能和一頭老牛度過。在蒼茫的暮色中,“我”看着老人和他的牛慢慢遠去,只餘“我”一人……

《活着》讀後感15

看到有一本《活着》,就囫圇吞棗的讀了一遍,剛看完,很壓抑,然後,很久,才釋然。

主人公福貴,從一個有錢的愛賭愛嫖的二流子,到孤苦伶仃的一個人,經歷了破落、貧窮、戰爭,一步一步,失去了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只有一頭很老的牛陪伴餘生。

在悲劇的人生中,他學會了珍惜,珍惜自己的妻子,妻子做的一雙鞋,最餓時老丈人省下的一小袋米,學會了寬恕,寬恕間接害死了自己兒子的.戰友。獨自一人活着。

這本書不同於張愛玲的《小艾》,小艾經歷了一系列悲慘的遭遇,最後的結局還是給人一些希望的,看完以後,積聚的壓抑在結尾處有一些釋放,而《活着》看完很沉重,感覺呼吸困難,看着生命之手一次又一次給予希望,又一次一次的剝奪一個人身上的珍寶,卻無力反抗。

也許只有懂得了愛,懂得了你所擁有的珍寶,在失去時,你纔有勇氣去面對一個人的寂寥。

畢竟,回憶是一個人的歷史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