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彙總[15篇]

《活着》讀後感彙總[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讀後感彙總[15篇]

《活着》讀後感1

暑假,我讀了學校發的一本小說——《活着》。起初,我很好奇,不知道那書裏講的是什麼內容。當我無意中看見了“就這樣他的兒子也就死了”。這段普通的文字,我便有一種感覺,一種非常想了解它的感覺。

小說講述了徐富貴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他的家庭的變化及他周圍人羣之間發生的故事。

當我讀到“他兒子爲了獻血,也被活活的抽死了。”當主人公徐富貴得知此消息後,非常傷心,傷心過度像是精神不正常的,在兒子墳邊,給兒子跳最後一次秧歌。我心裏有一種感覺,一種從心裏激發出的同情。我想,這種情景如果換作是誰,誰都不會好過,誰都會心裏難過甚至傷心過度而失常。小說反映瞭解放前後去窮苦人民生活殘酷的現實。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可老天又爲何那樣不公平呢?把那麼多的厄運同時拋散在一個人身上呢?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下,雖然有錢的人生活很幸福,但事實上,錢也不是萬能的。

每個人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上,有歡笑,也有淚水。爲什麼在那個時候貧苦任的淚水就要比富有人的淚水流的多些。他們也需要公平,也需要幸福,因爲他們也是人啊!

徐富貴的一生,是我們每個人都難以想象的`,在他中年時期,他的家庭因種種原因遭受變遷,接二連三的,他父親、母親、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去世,最後只剩下他和她的外孫子孤獨終老。從一個風風光光的青年到孤苦伶仃的老頭,時代的變遷,身份也隨之發生變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越來越好,但是主人公,卻恰恰相反。

人生,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坎坷,怎能獲得希望。活在世上,快樂也好,痛苦也罷,都會隨之遠去,而徐富貴正是給了我們一個啓示:生下來,活下去,活着就好!

撫思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

《活着》讀後感2

緣於朋友的推薦,我閱讀了獲得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活着》,作者餘華被譽爲現代中國的巴爾扎克、查爾斯·狄更斯。我因爲好奇翻開這本書,卻因爲它的內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貴的快樂而快樂,因福貴的悲傷而悲傷,當看到“老人和牛漸漸遠去……”,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掉了下來。

福貴的一生太苦了,儘管他年輕時享受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後來所經歷的`苦難卻也是非比尋常。從他輸光了所有家產並經歷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後,他開始學着面對生活。就在他開始習慣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時,因母親病倒到鎮上去請醫生而被抓了壯丁。幸運的是他總算沒有在戰爭中死去,從死人堆裏撿回來一條命的福貴輾轉回到親人身邊,但貧窮、飢餓、疾病、死亡接踵而來,兒子、女兒、老婆、女婿、外孫一個接一個離他而去。最終,他只能與老牛相依爲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樣,同樣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福貴就像講述別人的故事一樣講述着自己的人生,這讓我想到了身邊一位年長的老總。他說他認爲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兒時的米湯水,因爲在那個年代沒有被餓死已是一種幸運,當飢餓難耐的時候,一碗哪怕只有幾顆米煮就的米湯水便是人間美味。年幼時的苦難讓他一度無法釋懷,他說他以前每講述一次都會忍不住掉眼淚,但是,他說他現在可以笑着講完這段經歷了。是的,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痛。不僅如此,就連我們的生命也終將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福貴便是這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

既是塵埃,那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特別是像福貴這樣苦難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來得快活?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幾天,昨天上午在養老院做義工,看到這些老人,有的全身癱瘓、有的半身癱瘓、有的疾病纏身,當然也有八、九十歲仍健在的,對於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裏?有人說,沒有質量的人生,毋寧死。但當真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風清雲淡?也許真的只有當面臨死亡的時候,才能體會到活着也是一種幸福。這樣看來,活着本身就是有意義的。至於他活着的意義是不是你認同的意義,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活着》讀後感3

“活着”是一種力量,一種可以忍受困難,戰勝挫折,讓我們變得勇敢的力量。——題記

《活着》這本書中的福貴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他的一生是那麼坎坷,他的父親在他賭博賠光家產的時候離世,這無疑是一種雙重打擊。他的母親在他被抓去當壯丁的時候離世,他的兒子因爲血被抽乾離世,他的外孫吃豆子離世……最後,只剩下他與一頭老黃牛爲伴。這種種看起來是那麼不可能同時發生,可全都真實地發生在了他的身上。

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讀《活着》,我好像身臨其境一般,走進了福貴的人生。他生活在“全民大鍊鋼鐵”“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貧困時代,吃不上好飯好吃,爲了供兒子上學,曾把女兒送給別人。我不禁捫心自問,現在的我,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如果還不努力學習,怎麼對得起那些勞苦百姓呢?在打仗時,老全被子彈打中,可見戰爭是多麼殘酷啊,你永遠不知道死亡在何時何地等着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和運動”給福貴帶來了無情的打擊,但他仍然沒有屈服,默默忍受着這一切。我認爲,他是堅強的,是無謂的。

或許,從我的角度看,福貴的一生是坎坷的,因爲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困難就是苦難。但是,如果從福貴自己的角度出發,他可能不會這麼認爲。也許,當他多年以後的某天,回味自己的一生時,他會感到幸福和快樂:他有着幸福的家庭,並與他們擁有美滿的生活,儘管親人們都已離他而去,但回憶仍是美好的。他不會忘記浴血奮戰的日子,更不會忘記和親人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的日子。他不會忘記生活的點點滴滴……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含着細微的如金子般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懂,別人的生活也不必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要好好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在最後,“老牛與牛漸漸遠去,炊煙在農舍的屋頂嫋嫋升起,女人吆喝孩子的聲音此起彼伏”,這體現了一種平靜,愜意而又自然的鄉村生活。此時的福貴與這頭老牛一樣,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4

很早以前就知道有《活着》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找來閱讀。近幾天又經常聽到讀書會的會員們在討論餘華的《活着》,便到閱覽室借來並急迫的讀完。

《活着》的作者餘華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用冷靜的、平常的筆調,用至真至誠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叫富貴的老人極其不平常的一生。

富貴是一個富有的地主家的少爺。年少無知的他,夜以繼日的吃喝嫖賭。終於在一夜之後將龐大的家業全部輸光。從一個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富家少爺,淪落的靠租地爲生的佃戶。巨大的人生落差,刺醒了他麻木的心。他開始孝敬母親、關懷妻子、憐愛孩子。然而,上天似乎註定要他爲自己過去的錯誤付出代價。他去爲母親請郎中,卻在路上被殘兵抓了壯丁,被抓後母親病死。以後他的兒子有慶在爲學校的.校長獻血時,卻被不負責任的醫生酬謝過量致死。他的女兒鳳霞死於產後大出血。他的妻子家珍在兩個孩子去後也撒手人寰。他的女婿二喜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慘死。剩下和他相依爲命的外孫苦根也因貧窮,吃豆子被撐死。親人相繼的離開了富貴,孤獨的富貴買了一頭和他一樣老的牛爲伴,繼續活着。

富貴只是千千萬萬那個年代中的人物的一個縮影,默默的忍受着這一切。我們可以體會到人世的殘酷與個人的渺小。作者在《活着》韓文版的自序中這樣寫道:作爲一個詞語“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忍受,成爲生命給予生活的一種狀態,是活着的一個必須條件。但是忍受需要力量的支撐,愛的牽引。如果在忍受之中看不到希望,感受不到幸福,那麼,這種活着的方式也是不能忍受的。

其實活着是一種證明、一種歷練。活着就是一種修行。

《活着》讀後感5

1、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

(正如短片中的老人,哪怕家人都先離他而去,可是他依然對這個世界抱着善意與美好。用愛打動了兩位城市主人公的心。)

2、福貴的一生,苦難的一生。福貴一生面對了七次親人的去世,最後只剩餘自己和老黃牛相依爲命。其中有生命中的意外,也有生老病死的必然。

3、有慶的死

有慶意外的死亡藏着讓人憎惡的必然。整個過程中,他們不是醫生和護士在抽血,而是上位者與弄權者無情殘忍地吸血。有慶明明多次表現出了不正常的症狀,然而醫院裏的人全都視而不見,他們眼裏只有“縣長的女人”,自然地,一個十三歲孩子生命的凋零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場鬧劇,正如那個沒怎麼當回事的醫生,也只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又跑回去救縣長的女人了。

4、生活而不是倖存?大多數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福貴,都覺得福貴是倖存的。但作者用第一人稱,也就是福貴自己來講述他的經歷,這時的他不再是別人眼裏苦難的`倖存者,而是富有經歷的擁有者。

5、餘華曾說過,長期以來,我的作品都是源於和現實的那一層緊張關係。我沉湎於想象之中,又被現實緊緊控制,正因爲此,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而在活着中他又是怎樣與自己和解,體現溫情的呢?

6、命運無常,製造無盡苦難。福貴覺得的幸福,可能就是父母全力相助,妻子不離不棄,孩子孝順懂事吧。

7、正是那點點滴滴的溫情緩解了苦難。福貴,在溫情中默默地受難。作家的悲憫情懷,也在活着中體現。溫情,使文章不再充滿苦難與死亡的寒涼,緩和了那種無奈與壓抑,讓我們能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以笑的方式哭”,不至於太絕望。人是爲人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6

這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書,故事樸實,可結尾又是那麼殘忍。我向來都不愛看悲劇的,也從不願直視社會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慘案,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曾耳聞過《活着》中的一些故事與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書櫃已久,甚至書上面都有了一層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卻又一次次地放下,終於,我翻開了它,專心地讀着……

小說開篇便寫了兩位老福貴——男主人公和一頭老牛,由主人公的敘述來追憶往事,揭開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兒子福貴的一生命運坎坷,該經歷的,不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從家庭的富裕到落魄,從富貴參軍到回鄉過着食不果腹的窮日子。災難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猶如晴天霹靂般地將他原本就不太美滿的生活毀於一旦。兒女雙亡,妻子病逝,“偏頭”女婿工作時遭意外去世,連最後的親人,年僅七歲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當一個厄運降臨,我的心都會爲之一顫,若是那樣壯烈地死去,也就罷了,可偏偏就是那樣平淡地一個又一個死亡,普通人,連死去都是那樣無助,那樣平靜。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如今卻得面臨自己的摯愛一個又一個地離他而去,心如刀割卻又眼睜睜地束手無策……

書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貴所遭遇的這些事情,我都會眼泛淚光,即便過了許久,那種爲之惋惜,爲之憐憫,爲之悲切的情感也揮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顧他——打仗的時候讓他從死人堆裏爬了出來;土地革命的時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個個親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運的人,但卻是最可憐的人!

小說最後寫福貴和老牛漸漸遠去,那滄桑的背影,與夕陽的'餘暉、無垠的田野,已融爲了一幅畫,福貴的背駝了,他揹負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無法被剝奪。

他,爲了活着而活着。

這是鬥爭與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墨,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農民階級不同時期的生活經歷,打造出福貴這麼一個看似幸運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餘華所說的:

“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7

餘華是當代著名的作家,雖然他所寫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本本都是經典。《活着》,就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今天讀完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就想把心裏的想法一吐爲快。

本書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富家的少爺,但是又因在外吃喝嫖賭,把家裏的105畝地都輸給了龍二。他爹也因此被他氣死,他爲什麼要活着?他人生黯淡,爲什麼還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看完《活着》以後,這個問題曾一直一直在困擾着我。從苦根死後,他沒有了隨着已故的親人,只買了一頭老牛天天在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像其他農民一樣勞動着。

他的一生也是處處經歷坎坷的,賠完了地後,父親被氣死。只得和母親妻子和女兒生活。最後母親得了重病,福貴去城裏給母親買藥時,又被抓壯丁。幾年後,遇到解放軍,回到了家鄉,而母親已經死了,女兒鳳霞也因病變得聾啞。後來,兒子有慶,因爲縣長的.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缺血,可是其他人的血型對不上,只能抽有慶的。但是大家都想着救活縣長的,誰還會管有慶呢,最後有慶因爲抽血過多而死。鳳霞後來嫁給了二喜,在生孩子時也因爲大出血而死。福貴的妻子家珍也很傷心,三個月後也死了,二喜在工作時因爲失誤被水泥板夾死了,他的孫子,鳳霞的孩子,苦根也因爲吃豆子撐死了。這樣,整個家庭就只剩福貴一個人了,他就買了一頭老牛,給他起了自己的名字,陪自己度過以後的日子。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只要堅持活着,活着本身的意義就存在希望。有人說其實在這個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於福貴來說他始終沒有絕望。雖然身邊的親人接連離他而去,可是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生的希望。

生命的磨難最終會隨着時間,漸漸的在記憶中消退。福貴的一生是非常悲慘的,可是當他老年時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他並沒有充滿絕望。

《活着》讀後感8

衆所周知,《活着》是一本記錄中國人所經歷的苦難,歌頌中國人頑強不屈精神的小說,今天就爲大家介紹一下這本經典書籍。

餘華創作《活着》的靈感來自美國民歌“老黑奴”,這首歌曲記錄了老黑奴所經歷的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頑強樂觀的對待這個世界,餘華因爲這首歌而寫下了《活着》,即使歌曲裏所屬的.時代、國家和文化和《活着》裏的完全不同,但這樣也無法抵擋,他們作爲一個人的共通之處。

大家不會想到,在這名爲《活着》的小說中,人們卻一個接着一個的死去。在餘華冷靜而稍帶殘酷的筆調下,講述了一個悲劇的故事,並在這一個故事中,帶我們探尋了人類的終極問題:我們,究竟爲什麼活着?

主人公福貴,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生活極其墮落囂張,長年混跡於賭場。之後的一場變故,讓他的生活發生了大反轉,因爲被賭場下套,他們家的家產全被賭場騙取,福貴的親爹也被他活活氣死。這場變故如一瓢冷水將福貴澆醒,他穿上粗布麻衣,想要好好生活,但之後的生活並沒有按照常理出牌。沒過多久,福貴的母親病了,福貴拿着家裏僅有的兩個銀元去城裏請醫生,卻被軍隊抓去當壯丁,這一去就是兩年,最後死裏逃生回到家鄉,此時母親已經去世,女兒也因生病變成啞巴。他們經歷了那個時代所能經歷的所有苦難。讀後感·兒子因爲獻血而亡,女兒難產而死,妻子也在不久後因病去世,女婿也因意外而死,就連外孫也因爲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後只有福貴和家裏的一頭老黃牛相依爲命。

讀過《活着》的人,都無不感慨福貴這一生,實在是太慘了,但是福貴卻在這一次次苦難中頑強地活了下來,他在每一次可以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選擇了活下來。

人爲什麼活着呢?人就爲活着本身而活着!在面對無常的命運時,我們接納它、感受它、理解它。我們在生活中一次次被壓垮,在谷底中一次次咬牙站起來,活着本身就是一個壯舉,我們本就應該因爲生命本身而活着,在我們的生命裏成爲自己的英雄。

《活着》讀後感9

活着,是爲了什麼。這個問題我也常常問我自己。爲了責任?爲了親情?爲了功名利祿?看了富貴的一生,活着其實是一種本能,很純粹的東西。

可以這樣說,富貴幾乎遇到了自民國以來所有的倒黴事,也經歷幾乎全部的人生中悲劇。但是他不純粹是個悲劇式的人物,在他所有親人死後他依然要活着。我也很好奇爲什麼面對這樣的人生打擊他還能堅強的活下去,可能就是我開頭說的,活着是一種人的本能。富貴他又像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他教會了我們堅強面對人生,努力活着。

人物性格的描寫也很突出,寥寥幾筆便將人物性格描寫出來,栩栩如生,很契合時代特徵。尤其是人的善與惡,拿那個隊長爲例,當初鳳霞被搶地瓜的時候他出來解決問題給自己分了塊,後來家珍從父親家那回米時還要求分享下。拿完米的那句對他笑描寫讓我討厭這個人。但是他還是沒少幫村民。這樣的描寫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描寫了,而且這種人性的描寫還非常有時代的特點。

他還有一定歷史性,通過富貴的經歷把當時的社會特徵描繪的淋漓盡致。富貴經歷過的也是大多數人經歷過的。比如他剛開始的`被抓壯丁到後來的解放戰爭再到三反五反……

再說說寫作手法,我一個高中生對寫作手法瞭解並不多,語文成績也一般般,書也讀的少,若有分析錯多多包涵。

首先這本書開頭採用了第三人稱後來又轉第一人稱,過渡的時候也用了第三人稱,以那個“我”來觀察富貴老人,到第一人稱時則顯真實,這樣的手法時間的轉換感覺給人很強的代入感。對比手法尤爲強烈,體現在人與人還體現在時代。

語言樸實,語言風格十分貼近富貴這個人的特徵。行文線索感覺前期是富貴家的老宅,他在徐宅的這前期地主般的生活,後期則是那個醫院,對來說富貴他重要的親人大多死在了那所醫院。

與我來說,《活着》對我意義重大,我的生活也挺像富貴,我的家境起初也是很好,後來父親賭博欠下一堆外債,他幾次也想死,生活逼迫着,我也過着比較苦的日子,當然比不上鳳霞那麼苦,所有悲劇都發生在富貴身上富貴依然要活着,這種活着的意志是不可被剝奪的。活着就很好了何必去追求那些虛無的東西。結尾那句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不僅暗示着故事的結局,也暗示着人的生命終有凋零的一天。

《活着》讀後感10

活着?活着爲了什麼?

當然,有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會說活着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的主人公福貴,是個典型的舊社會敗家子。出生於富貴之家,從小到大不愁吃不愁穿,有個三從四德的妻子,也使他徹底成爲了嗜賭成性、沒有理想、沒有責任、沒有煩惱的敗家子。這時的他活着也只是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

當福貴嗜賭成性後,慢慢的他把所有時間、所有的錢、所有的家當都輸光了。一家老小從華麗的大宅搬進了茅屋裏,也因此父親去世了。母親生病倒下,家珍拿出兩塊銀元讓福貴去城裏找郎中治母親的病,可是福貴卻被他黨拉去當壯丁,每天在坑道里聽着槍炮聲,餓着肚子哆嗦過着日子。這時的福貴只想着家人,爲了能對家人好而活着,愧疚的活着。

當福貴回到了家,母親已經去世,鳳霞因大病而變得聾啞,兒子不認得自己。但他沒有再幻想榮華富貴,他只是踏實的勞作,肩負起做父親,做丈夫的責任。他活着只爲了責任。

可是上天總與福貴開着玩笑,兒子,女兒,妻子,女婿相繼的離他而去。這是福貴的報應嗎?這時的福貴活着又爲了什麼?我百思不得其解。

餘華書中寫道:“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福貴只剩孤零零的一個人,但他堅持活着。我慢慢地讀懂了,他在經過了人生百態後,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忍受,爲了活着而活着。

上天給予我們生命,同時給予我們苦難與幸福。但,不管怎樣,生命僅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難與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爲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在福貴身上我們看到了舊社會農民的縮影,但將他放大,我們卻是看見了許多農民的辛酸。以《活着》爲書名,我想作者是想讓人們記住的不是死亡,而是被它襯托後的生存,是學會了承受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11

何爲生、何爲死,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難題。

所謂成長可能就是最終學會勇敢面對生,坦然面對死吧,但知曉一點並能最終做到,需要我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說的那樣,餘華寫《活着》,絕不是簡簡單單寫慘,絕不是將人世間一切痛苦絕望失敗悲劇擺給我們去單純地悲哀,他是希望將人間現實痛苦給淋漓盡致揭露,從而讓我們從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活着》滿篇都在講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達“活着”這個唯一的主題。

也正如小翟所說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活着不是因爲其他別的高大上的因素,我們就是因爲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遠不要小看“選擇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及所需要的彌足的勇氣。

誰都曾遭遇過挫折與坎坷的打擊,痛苦不已;誰都曾徘徊於懷疑與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爲抑鬱等生理病變,而簡簡單單僅因爲絕望、痛苦,就覺得挺不過去了,選擇輕生的人,選擇跳樓、上吊的人,看似他們具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敢於邁出最後那一步,但實則無論怎樣去講,他們都只是被生活打敗了的人罷了,都只是被苦難支配了的人罷了。

我們同情他們,但永遠不要去實施這種行爲。

今天又看見新聞報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沒有選擇繼續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遺書,說實話,我能從中讀到滿滿的無奈與絕望。

他沒有碰見惡毒的導師,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擊,就只是無數的小事疊在一起,最終喪失了對生的希望。

他的那種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麼突然打擊的人來說,可能更讓人產生對活着的'意義的絕望。

我永遠做不到對他所有的經歷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評判他的個人決定,倘若在這裏去講他應該樂觀點、看開點,既然人已經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反而還會平添一點兒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說教感。

對他的行爲不做價值評判,但最後我想將之前所說的一句話送給看到這裏的所有朋友:無論怎樣,活下去,纔有無限可能。

《活着》讀後感12

讀餘華的《活着》時,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其中,有三次落淚讓我刻骨銘心。家珍確診軟骨病的時候,有慶死的時候,鳳霞出嫁的時候。

前兩次落淚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傷,壓抑到讓我忘記了哽咽。鳳霞的出嫁則是一種積蓄已久的慰藉,可這種慰藉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並沒有倖存太久。

這本書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寫得太過真實,就好像我能聽到子彈炮火擦過耳旁,福貴和春生在絕境裏死命地逃跑,家珍被疾病折磨的呻吟,二喜困在水泥板裏發出的最後的吶喊……這一切事發突然,讓旁觀的我都忍不住捶胸頓足。

活着?活着。一切都有跡可循。舊社會地主少爺福貴的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他躲過子彈,跑出煙霧,早已丟失了前半生的瀟灑與恣意,幾番周折,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家,可迎接他的,卻是更爲沉重的苦難與折磨!妻女兒孫相繼死去,死得意外又悽慘,就好像生活給他編織一次次美夢,卻讓他承受一次次的打擊。活着是他最後的歸宿,也是他最終的理想。

“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說的結尾,福貴已經沒有活着之外的事物了。一頭同他一樣年邁的老牛,成爲他暮年的精神伴侶。累了就休息,休息夠了就勞作,沒有過多堆砌的事物,簡簡單單的活着。或許,這就是小說創作的初心,福貴爲了身邊的人事流浪奔走,經歷多方劫難,最終迴歸到自身,一個人活着,就是要獨自承擔生命的重量。

看完小說後,我還是有些埋怨餘華的。中國的小說和影劇總會留點希望的種子,帶給讀者最後的慰藉,可《活着》沒有。也許,餘華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命的延續都是美好的,都有其必要價值,年輕的生命是,年邁的生命亦是如此,活着本身就不容易,而延續生命則更難,每一個個體自有其存在價值,這纔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13

我活了十六年光景,在父母所謂的價值觀下成長,我到底是爲了什麼活着呢?

春天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它們盡情地展現婀娜的姿態,也就在這個季節,我的爺爺請人給他打了一副棺材。他說“跟病痛對抗了這麼久,我累了。”聽到這句話我打了一個寒顫,皺起眉頭對他說“你還活着呢,說不定希望會發生呢?”

曾幾何時,有個熟悉的場景一直在我腦海回放,那是富貴在給家珍準備棺材。家珍當時岌岌可危,鳳霞不願相信啊!人還活着怎麼可以輕易放棄希望呢?終於,出於對生命的.渴望,家珍越過了這道坎。

生活不就是度過一個個的坑和坎嗎?有時候你感覺有一步邁不出去了,可你還活着,那有什麼可怕的。

只有在爺爺躺進棺材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相信他的形體已經沒有生命機能。

他走後沒多久,來了很多人,我想爲把我從小帶大的他在衆人面前流次淚,但我知道他跟病魔對抗時,六十多歲的老人會痛苦得用皺的乾枯得不成樣子的手抓緊牀單。如果活着是這麼狼狽,他更想衝破身體的枷鎖,達到精神自由地活着。那我又有什麼好流淚的呢?

萬千世界有許多種活法,那些還存有生命氣息的人總是不能讓自己感到快樂。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他們爲了名利活着。那些追逐虛榮的人,是爲了得到他人讚揚而活着。

我這個年齡的人,在學校爲以後實現自己夢想努力着。在讀書之餘,經常有陽光透過樹葉映射到我桌子上。這時我就喜歡眺望不遠處的房子,那裏有個農民在每天扛起鋤頭在忙農務。周圍池塘不時有扭動身軀跳起來的魚,也有偷偷恢復生機的枯鬆。

時間流逝如白駒過隙,也許過十年後,我會過着普通人的日子,不平庸也沒有天賦異稟,又或者顛沛流離每天爲生活焦頭爛額。但是人還在世上,還能呼吸,還有心跳,就不應該放棄對人生的希望。

人應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爲了帶不進棺材之外的東西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14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爲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活着》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承受三萬斤的重擔,它沒有斷;《活着》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爲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這本書我看了一遍便把它還給同事了,它太沉重,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線,我不敢看它那封面,怕它刺痛了我的眼,更怕它刺痛了我的心。但即使我不再看它,書中的那些情節,那些曾經鮮活,最終變的死寂的生命早已深深的映在我的心上。本書作者餘華用冷靜的令人發怵的筆調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至少我認爲它是真實的。《活着》揭示了一種高尚:那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正如本書的主角福貴,一生坎坷多折,經歷了家境的破落,經歷了所有親人先後離他而去的苦痛,最後與一頭與他同名的老牛相依爲命,默默的活着,無牽無掛的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爲了活着而活着。在這部小說裏,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是一個如此寬廣又如此沉重的話題,這世上的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親人的心裏;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責任、使命以及無盡的回憶。活着給人以一種力量,一種使人堅強的面對挫折、變故,甚至死亡的力量;一種支持人無論遭受怎樣的打擊,都堅持生存下去的力量,一種隱藏在人們骨子裏的一種力量,一種精神的力量。

餘華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說道:“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如果問我,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福貴是一個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處於底層很多勞動人民的共同點,包括對苦難的逆來順受,包括對自身的定義,包括對生活的態度。福貴的命運如此卑微與無助,但折射出整個民族的性格與品質,一種敢於直面苦痛的勇氣,一種特殊的生存智慧。

《活着》讀後感15

書中淚點很多,剛開始看福貴回憶自己如何嫖賭,如何輕藐父母家人時,我恨不得他馬上就死了,就在想怎麼會有這樣的敗家子,他的妻子爲何還能容忍着和他過下去,也許這就是當時婦女的可貴與可悲吧。看到他真的敗家了,自己的老爹最後用自己的死來教育他的時候,我真的好心痛,心想,肯定該成熟了,人如果經歷鉅變之後,不能蛻變,就只能退化了。想着他日後會從一隻雞變成一隻鵝,然後變成羊變成牛等等,如何像祖宗一樣,白手起家,然後光宗耀祖。事實證明,我還是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不能體會舊中國的苦。當我還抱着希望生活對這位曾經我恨不得讓他死的男人溫柔些時,卻換來了勤勞善良的鳳霞,死於難產,死於醫療技術的落後。之後送走親人的速度之快,也是我實在無法承受的,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上天到底對這個可憐的男人做了什麼啊……

書名《活着》,不禁讓人追問,主人公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最開始,奢華靡醉的時候,可能就是享受了,享受嫖賭的快感,然後破敗了,活着是爲了家人,但當他先後送走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女婿外孫,身邊再無一個親人時,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餘華說,活着本身就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當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打擊時,我們是否也能,爲了活着而活着。

21世紀的我們,生活變好了,卻出現了各種心理承受力極低,心理變態的人。我們吃的好,穿的好,幸福感卻低了。我們說活着爲了家人,爲了爭口氣,爲了做貢獻等等諸多意義,但也許活着真的只是爲了活着,活着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是生活吧,如何活出你的人生。這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近期習得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其他的,我可以自修,還希望命運爲我多安排一些良師益友,助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