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1

當我靜下心來閱讀這“乏味”的書,因爲開頭那幾頁,很多專業術語讓我一頭霧水。誰知,靜下心來細看了幾十頁後,恍如爲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關於教學的大門,原來,我們熟悉的“學習”、“合作”、“學習力”竟然是如此解釋的!

我以前只認爲學習就是坐在課堂中,聽老師,聽同學講,自己動腦筋,獲得知識,就是學習。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在一個班中,只有中層的同學是在學習。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習是從既知世界出發,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載既有經驗與能力,形成新的經驗與能力的一種挑戰。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上、中、下”三層之中的“上”的中等程度來編寫的,教師設定的教學也是按照這個程度來組織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爲了展示一種完美的教學效果,在教參給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們的老師還往往會制定更高一層的教學目標,如果真如《學校的挑戰》中所說的教學目標的編排初衷,那麼課堂上學習的主角是否會發生移位,從原來的“中層”移位到“上層”,而放棄了“中層”和“下層”呢?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經常看到“合作學習”,最常見的就是小組討論,這在幾年前新課程剛實施時,是衡量課堂是否有開放意識和合作意識,是否將學生當做學習主人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當課改漸漸趨向冷靜,我們發現,合作學習的效率似乎並不高,流於形式,開小差的學生比比皆是。於是很多老師便又果斷地放棄這種“浪費時間”的課堂教學方法,看了《學校的挑戰》後,我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合作,並不是簡單地四五個人聚在一起,針對一個問題討論一下,“合作學習”的意義,在於通過與同學的合作,一個學生能挑戰其不能達到的水準。但是我們的困境是:越是不懂的學生越會產生這樣一種傾向:不尋求同學的幫助,試圖憑藉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試圖憑藉自身的努力擺脫困境。因此,他們總是孤立無助、失敗、遭遇挫折,最終成爲差生。然而,最需要合作學習的,恰恰是憑藉個人努力卻反覆遭到挫折與失敗的學生,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憑這一點可以看出,必須對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學請教的引導。引導說來容易,要引導成功,絕非易事。

這些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聽同學講,偶爾自己動動腦,而合作學習將徹底顛覆他們的學習態度,要從被動接受轉變爲主動進攻,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同時也要藉助於孩子性格和學習觀的轉變。

過去,我們習慣於學習好和差的同學混合編排,並且選擇一個學習成績好的來擔任組長,負責信息整合彙報等工作。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其實學習性的合作,並不需要刻意搭配組員,也不需要像生活班組一樣選負責人,要讓每個成員有“衝刺與挑戰”的動力。但是,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並不適用小學低年級學生使用。那麼如何讓學生從一二年級的教學形式轉變到三年級開始嘗試的“合作學習”,也是一個難題。

反思我們的課堂,也許我們在做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事情。我們有點多管閒事,忙着告訴學生答案,忙着幫助學生糾錯。如果我們能換“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也許我們的20%數量會減少,而學生的學習力會有所提高。我們追求的“教育以正態分佈曲線爲基軸,稍稍向高位推移,縮小分佈曲線的幅度”會實現。時間很倉促,我只看了幾十頁這本書,所以寫不出更深更詳細的讀後感,但是總體感覺這本書會爲我打開一個全新的教學局面。但是,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要實現這種美好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轉變一線教師的教學觀,然後再進行專業的培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率先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即使不能將整堂課設計成“合作學習”,也可以抽取部分教學內容,哪怕只花十分鐘,五分鐘,也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比較效果。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2

關於怎樣組建小組,如何有效地組織合作學習,佐滕學先生從四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他指出的一些教師存在的誤區,這也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他的建議對當前的課堂教學有很強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一、應當怎樣組織小組

小組以男女生混合的四人小組爲宜,這裏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組成同性別的小組,因爲男女生混編有利於激活合作性思維;二是人數不宜多也不宜少,多了往往有人會成爲“客人”;少了則難以出現見解多樣的交流。

二、何時實施小組學習

教師首先要明確合作學習的意義,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學習的合作化”,比如互相交流、覈對答案、幫助學困生等。二是“衝刺與挑戰”,這是小組學習的最佳境界。也就是說,小組學習的核心意義在於“爲了衝刺與挑戰的合作學習”。比如當教學過程中只有幾個學生舉手,多數學生浮現出困惑的時候,就應當馬上組織“合作學習”,這是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

佐滕學先生認爲,“合作學習”的最大優點就在於保障每一個學生“衝刺與挑戰的學習”。“合作學習”往往可以實現學生奇蹟般的高水準的學習。有些問題在課堂中只有半數多一點的學生理解,但實施了“合作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能輕而易舉地作出解答。需要說明的是,教師能否抓住時機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使所有學生都能致力於“衝刺與挑戰”,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三、何時結束小組合作學習

遵循的原則是:小組學習應當隨“學習”的發生而發生,隨“學習”的結束而結束。比如,預定實施5分鐘的小組學習,倘若“學習”仍在進行,可以延長到15分鐘。反之,預定實施15分鐘的小組學習,倘若“學習”不能形成,那就應當5分鐘打住。

四、教師應當做什麼

教師必須進行的工作有兩個。一是關照不能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必須讓學生一個不漏地參與到小組學習之中;二是關照難以展開討論的小組,推進各個小組的“合作學習”。但教師不必事事躬親,包辦代替。

教師容易出現錯誤的做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不斷的提示、引導、強調,干擾小組的正常討論;二是單獨幫助那些不能參與小組學習的學生,個別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佐滕學先生告訴我們,教師必須做的是,讓那些不能參與的學生同小組裏的學生溝通起來,而不是分別回答個別學生的提問。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3

看完這本書,有一種井底之蛙出井觀天的感覺。許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切切實實的進行了很久的學校教育改革。並多已卓有成效。

特別是看到日本的教育教學改革一直在進行,並在本世紀初就已有了一定的成效。心裏着實有些感到危機。一個多世紀前,就是因爲明治維新,日本強大了,而使中華民族經歷了一場漫長的浩劫。也正是這種危機感使我有了詳細地看完這本《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動力,甚至看了第二遍。教育是關係到民族興衰的大事業,我們每個人都該重視。在十九世紀就是因爲人家的教育和科技強於我們,纔有八國聯軍進北京,列強瓜分中國的悲哀。所以現在我們必須要有憂患意識和危機感。我們要帶着謙虛的態度,“師夷長技以制夷”。

教育實際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實現學生的學習。保障學生的“學習權”。書中的確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如“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並不在於‘上好課’。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乃在於:實現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權,提供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因此書中認爲“合作學習”是最好的方式,“學習共同體”的創建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改革中,學生的“學習權”得到了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的激發。

學校的改革不僅解放了學生而且解放了教師。不僅學生實現了“合作”,教師也在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改革不再是流於形式,而是從學校內部真正的“寧靜的革齤命”,而且是“永遠的革齤命。“合作學習”既不是以往課堂裏廣泛普及的“集體學習”,也不是“分組學習”。學習,並不是從同一性中產生的。學習之所以形成,恰恰是在差異之中。

就像筆者所說,在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十年之際,本書對我們的確有着獨特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當然我們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而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的國情不同於日本。教育制度,考試製度,學校規模,班型大小,社會大環境,家庭結構等等都與之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書中我注意到在日本,包括校長在內十八名教師的學校就算是中等規模了,班級人數多在20人以下,多的不過是30人左右。而我國最少的也有30多人,多的有50人甚至達70人。

書中強調“合作學習”,極力反對“分層教學”。但也補充說明“確實,只要是設定統一的教學,’分層教學‘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第200頁)”而我們的教學都是統一設定的。“合作學習”是給了教師和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空間,而我們的考試製度是不允許我們的教師任意發揮的。我能夠理解“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但這必須是在我們的大環境下進行的。現階段,我們可以在我們的課堂上適當的引入“互惠學習”,幸子和高志的例子的確值得我們學習,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挖掘學生的潛力。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學習。

再有,我國的家庭教育對教學改革也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其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行爲習慣、價值取向對其學習效率的左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

佐藤學先生說,學校的改革需要堅持至少十年才能見效。我想說,我國的教學改革不僅需要延長時間,需要“持久戰”,而且需要擴大範圍,需要發動羣衆,“人民,只有人民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今天,我們看到許多可喜的事。如國家博物館、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許多大學、許多古蹟的免費參觀,許多名人對教育的大力資助,等等。這些無疑會對孩子們的成長、素質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大學的自主招生也已經對素質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同時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視,這一年中神州大地上不斷涌現出最美教師,最美司機,最美女孩兒等等。這些對祖國的教育顯然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

我們應該迎合時代的要求,積極的投身於學校的教育改革中去,積極的支援家庭教育改革,爲社會教育改革儘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教學中以學生爲本,適當運用“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4

現代社會以強調經濟爲核心要務的一系列發展風起雲涌,作爲社會基礎重要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臨着更深刻的變革,給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而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課堂也在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葉瀾教授就曾經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培訓期間有幸拜讀了佐藤學先生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本書展示了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在現代教學改革中的變化和發展。我們習以爲常的課堂形式似乎漸漸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而作爲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自己,更爲關注和有感於"創建學習共同體實現挑戰性學習"的意義,決心努力增強自身素養,通過實踐反思迅速跟上課改步伐。在此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和感受。

一、基於"合作學習"所引發的啓示

"合作學習"這個詞,可以說大家耳熟能詳,平時使用頻率很高。可是當我閱讀《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後,佐藤學先生娓娓道來的一則小故事,讓我既感動又欽佩,才發現這裏的"合作學習"與自己過去的認識有很大不同。"課堂裏沉默寡言的高志與英語學力極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夠以自己的力量來支撐有着沉默寡言弱點的高志,而沉迷於英語的學習,短短的幾十分鐘裏一舉改變學力落後的現實;高志爲了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輕聲細語地迴應幸子的問話;再加上同組的另兩位女生若無其事的支持,構成課堂內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

感動於課堂上孩子們之間悄悄發生地巨大變化,感動於佐藤學先生細緻入微的觀察;更欽佩這位老師能夠如此機智地爲孩子們創設這樣一個結成"若無其事的優勢",互幫互助、合作學習的機會。這樣的課堂風景不正是這段話最好的註解嗎?

學習是基於合作的"衝刺與挑戰",而這種合作是藉助"若無其事的優勢"關係而形成的互學關係。所謂學生間"若無其事的關係",不是我們傳統觀念中老師安排好生輔導差生"一幫一,一對紅"活動,而是教師必須對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學請教的引導,由差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問、再解答,甚至問題相互交叉的"交響樂式"的關係。

合作學習的意義不僅限於課堂、學校,限於教育本身,更有這樣一層意義:不同的人們彼此信賴與合作,構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圍。

二、立足尊重,實現真正的精彩

什麼樣的課堂能夠稱爲"精彩的課堂"。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給予我很大的啓示:"精彩"並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係"爲基礎的管絃樂般地交響,尤其是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這是多麼令人嚮往、令人着迷的課堂啊!

每一位學生都具有生命的獨特色彩,學力上必然存在差異。教師應立足於將服務意識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把全體學生作爲服務對象,把在情感上使學生熱愛學習、在素質上使學生全面提高作爲服務內容。

1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教師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對他們傾注了更多的愛。在這樣的思維方式引導下,就會對學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關愛,少一分指責多一分讚美,少一點苛求多一些寬容,師生關係更爲和諧,教育教學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有差異的人。地勢有巍峨,也有低窪;樹木有參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樣能以一點熒光爲夜空帶來一份詩意。人與人存在着現實差異,要客觀評價學生的個體差異,作業質量的差異,學習成績的差異,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

3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有個性的人。俗話說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一樣,世界上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不僅要認識到學生是有差異的人,也要認識到學生是有個性的人。每個學生都會憑藉自己特有的感覺吸收精神營養,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感知與思考。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就不會對敢說"不"的學生做另類處理,就不會對不合要求的作業大動肝火,就不會對所謂看不慣的學生嗤之以鼻,就會賦予他們更多空間去各抒己見,各顯其能。

4教師應時刻牢記學生是有能力的人。學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惡觀,雖然不一定正確;學生有自己的處事方法,雖然還有些幼稚;學生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雖然還不夠完善。時刻以蘇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爲座右銘,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無鉅細的包辦代替,努力給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促使其創造力的蓬勃生長。

因此如果將學生劃分爲"上中下"三層的話,那麼教學組織要針對下層,而教學內容應比上層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學生的挑戰性學習",即使是暫時處於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也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這樣精彩的課堂,它的核心詞不就是"尊重"二字嗎?在構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園裏,在倡導尊重理念的古美課堂裏,實踐"尊重",創造"精彩"應當成爲每一個古美教師的追求。這不僅是實現教師個人價值的有效途徑,也是在實實在在地履行作爲"教師"的職責。

三、教師責任的實現,挑戰精神是重要基礎

教師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確自己的真正責任。教師的責任不在於"上好課",而是"實現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保障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要承擔起這份責任,必須有課前充分的教學研究、教學設計;必須有課中的不斷積累;必須有課後的充分反思。這不僅要依靠老師自己的主動發展,當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師要尊重教材,鑽研教材,不僅要弄清楚教材裏講什麼,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爲什麼這樣講,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後,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除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瞭解學生,知道哪些是他們已有的知識,哪些是他們想了解的,哪些是他們"跳一跳"就可以夠到的等等。換句話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保障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我想學校提出"以學生的活動爲基點"所指的也就是這個吧。

得益於本書的啓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師責任的實現要求圍繞教師自身的挑戰精神形成一個專業成長的"同心圓":內層爲個體教師的課堂研究,中層爲同事間的課例研究,外層是學校中以及學校間的校本教研製度。

十幾年來,佐藤學教授投身於課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學在實踐的沃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學習的挑戰》記載了一個個奇蹟的發生。在佐藤學先生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那樣精彩的課堂、如畫的風景,激勵自己實踐奮進、追尋求索!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5

假期閱讀完佐藤學先生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瞭解到日本在現代教學改革中的變化和發展,從理論與實踐上闡明瞭“課堂革命”是一場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永遠的革命”,對我很是震撼。我們習以爲常的課堂形式似乎漸漸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學校教育的改革是從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開始的,作爲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書中的諸多觀點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過佐藤學先生娓娓道來的一則小故事,幸子與高志相互學習的情景,讓自己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欽佩這位老師能夠如此機智地爲孩子們創設這樣一個互幫互助、合作學習的機會,與我們傳統觀念中的“一幫一”不同。過往自己在教學上會比較關注優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課堂上有分組教學,往往也是流於形式,正確的說法是不懂得如何讓他們共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段,給我今後的課堂教學指明瞭方向,如何培養學生主動求救夥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合作學習”爲今後我們的聾兒融入正常社會,學會與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條件。

書中還指出:教師的責任不是“上好課”,而是實現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是的,我們必須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以往有太多的時候,我們以學生有差異是正常的必然的爲由,從而給我們的“不負責任”找藉口。現在想想真不是那樣。學習共同體正是包容了每一個人的差異性和參與性的共同體。回想自己的課堂,一次小組課上,一位剛入學的孩子,由於他還不會說、還不懂聽,當時爲了保證其他學生的學習效果,而忽略了他,剝奪了他的學習權、挑戰學習的機會。如何才能真正的實現每個學生的學習權,這需要老師花更多的心思和時間去觀察孩子、瞭解孩子、親近孩子和接納孩子。創設多種多樣的活動、準備各種各樣的資料來豐富課堂,讓學生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導者。

文章中還講到:什麼樣的課堂能夠稱爲“精彩的課堂”?“精彩”並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係”爲基礎的管絃樂般地交響,尤其是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這是多麼令人嚮往、令人着迷的課堂啊!我們過往的課堂都是以老師板書授課、學生傾聽回答爲主。即便是準備充足的公開課,也更像是一場“表演”,看似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是訓練出來的。佐藤學先生的“精彩的課堂”,我也好想嘗試一下。

最後,作爲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建學習共同體。而這本書,真的很值得我們細心品味……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6

假期裏閱讀了學校推薦的由日本教育學家佐藤學撰寫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這本書描述了21世紀“課堂革命”的全球圖景,並以大量日本中小學的“案例報告”闡明瞭創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改革哲學,從理論與實踐上闡明瞭“課堂革命”是一場保障每一位兒童的“學習權”,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永遠的革命”。在本書中有兩個詞彙對我促動很大,讓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

詞彙一: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可以說大家耳熟能詳,平時使用頻率很高。可是當我閱讀《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一書後,佐藤學先生娓娓道來的一則小故事,讓我既感動又欽佩,才發現這裏的“合作學習”與自己過去的認識有很大不同。書中說:“課堂裏沉默寡言的高志與英語學習極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學習的課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夠以自己的力量來支撐有着沉默寡言弱點的高志,而沉迷於英語的學習,短短的幾十分鐘裏一舉改變學習落後的現實;高志爲了回報幸子對自己的一番好意,輕聲細語地迴應幸子的問話;再加上同組的另兩位女生若無其事的支持,構成課堂內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這裏佐藤學先生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態。這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我們教師應該着手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稱之爲“互惠學習”。書中以理論加實踐很好的闡述了當今課堂教學由“同步教學”向“合作學習”推進,進行着一場“寧靜的革命”。

本學期,我們沙三小將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我非常期待在實驗研究中能夠看到孩子們在經歷合作過程後,滿足合作需要、體驗交流快樂、感受合作愉悅、感悟合作價值、分享合作成果,從而提高我校數學課堂的實效性,打造出品牌課堂。

詞彙二:學習共同體

“學習共同體”是指一個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繫。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同時在一個教室中參與教學活動,彼此之間可以很容易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可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學習共同體,比如一個學習小組、一個班級、乃至一個學校,都可能成爲一個學習共同體。看到這,我想到,我們正是以“共同體”的團隊理念引領學校文化建設,堅持以人爲本,精心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文化氛圍。

師生在課堂中承認差異,包容多元,平等對話、彼此尊重,有效合作,相互影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建立起參與課堂學習的信心,對課堂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參與課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形成了勤學、慧學、樂學的課堂共同體。

班級成員共同生活中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團結合作,公平競爭,共同分享,獲得道德成長,形成了共處、和處、樂處的班級共同體。

教師在共同的專業生活中不斷提升專業意識,相互包容,取長補短,精誠合作,勇於創新,形成了勤業、專業、樂業的教師共同體。

可見,創建學習共同體,決不單單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深層次的是教育觀念的改變,這個觀念就是要真正的對學生負責,在課堂教學中更好的、真正的引領學生學會學習,真正保障到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權,並能看到每一個孩子成長的痕跡。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7

參加完新教育國際高峯論壇後,再拿起佐藤學教授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閱讀,感覺真是暢快,親切,以及震撼。佐藤學教授是一位日本教育研究專家,是一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和高中,跟許多渴望改革的教師合作,一起面對學校改革的挑戰。正是因爲有許許多多的熱衷於教育改革的教師,以及大膽改革的領軍人物,日本的教育才會有現在的展現面貌。

在本書的序言中就提到,這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日本以往的教學方法是也是以教師傳導爲主,對於一些學習的弱勢羣體照顧的相對較少,因此許多學校退學,厭學的現象十分嚴重,教學效率低下。但是隨着教育革命的悄悄打響,學校逐漸轉變了教育方式,開始更加關注學生的傾聽情況,以及教師的培養。這些改革彷彿就在我們的身邊,讓我感覺是如此的親切,這些改革又感染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教育改革的潮流。閱讀此書,不僅使我們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也給我們指明瞭改革的方向。

佐藤學教授指出,“幾乎所有的中小學校本研修的目的都是上好課。然而,學校的責任就是在於上好課嗎?教師的責任就在上好課嗎?不是的,學校的目的和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實現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保障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爲民主主義社會作好準備。倘若一年之後,這人課堂哪怕有一個兒童的學習權沒有得到保障,就會出現厭學的兒童,那麼,這所學校就不能說是盡了責任,教師也不能說是盡了責任的。”這段話聽起真的很苛刻,但捫心自問,細細思考,又確實是字字珠璣,因爲,我們必須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啊,以往有太多的時候,我們以學生有差異是正常的必然的,從而給我們的“不負責任”找到最冠冕堂皇的理論支持。想想真的感覺臉紅啊!

佐藤學用“個體差異的交流”和“多元聲音的交響”來形容“學習共同體”,展現“和而不同、心領神會”的合作關係。學習共同體正是包容了每一個人的差異性和參與性的共同體,把學校從“競爭與甄別”的緊張氛圍扭轉爲“合作與共生”的和諧圖景。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8

放縱着假期的閒暇,慢悠悠地讀完了《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的共同體》。拜讀之際,縈繞在心頭的三個關鍵詞是衝擊、暢快與憧憬。

衝擊——被那顛覆性的教育信條

對於一個已有十多年工作經驗的老師,像我,腦海中多多少少對“學習”,對“教學效率”等名詞有了固定的認識與定義。但是,讀着此書,積澱多年或默認多年的一些看法卻頻頻受到佐藤學教授極具顛覆性教育信條的強烈衝擊。

關於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他指出:並不在於“上好課”,而在於實現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權,給學生挑戰高水準學習的機會。提到課堂效率,他說:“我們應當尋求的不是傳授教科書知識的效率,而是豐富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經驗的效率。”關於低學歷兒童的進步,他強調:學歷低下的學生並不是一點一滴地轉變的,而是跳躍式地一舉成功的,是可以突然在某個時間點上擺脫低學力狀態的……如此極具顛覆性卻又擲地有聲的言論,給人以強烈衝擊的同時爲何卻又令人無比折服呢?因爲佐藤學教授一直都在用事實說話。他高舉“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旗幟,主張把創建“學習共同體”作爲學校改革的哲學,推進新型學校的建設。作爲一名教育學者,他孜孜不倦地與中小學教師展開合作研究,以大量鮮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課堂革命”中“創建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與經驗、要訣與技術。書中那些顛覆性的話語,不正是他的教育哲學在實踐的沃土上結出的累累碩果嗎?

暢快——爲那直言不諱的教育批判

該書中,佐藤學教授對教育教學中的一些習以爲常的現狀作了直言不諱、但又一針見血的剖析與批判。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創建,他認爲:分層教學“不過是降低教學內容的程度,花費更多的教學時間罷了,是不折不扣的能力的甄別與歧視。”的確,在班額大、工作節奏日趨加快的教學現狀下,僅靠教師獻身性的努力是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學力的。誠如他所言,學歷的個體差異是不能克服的,教育應當追求的是以正態分佈曲線爲基礎,稍稍向高位推移、縮小分佈曲線的幅度。可見,對低學力兒童,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不計時間消耗成本的個別輔導,而是要千方百計地促使他學會主動學習。

關於觀摩課的研討,他指出:“在教學研討中執教者與觀摩者之間的關係是單向的權力關係。無論是外行的學生還是資深的教師都能說出‘充足的意見’,而執教者只能處於惟命是從的境地。只要這種權力關係不消弭,在校本研修中教師討厭執教者的角色是理所當然的。”這話雖然說得有些過激,但它卻酣暢淋漓地替我們很多老師道出了不願承擔公開研討課的根本原因。沒有一個真正民主和諧的研討氛圍,執教者哪來安全感呢?又有誰天生樂意把自己的課堂教學拿出來給別人評頭論足呢?

而基於“學習共同體”的創建,佐藤學教授主張構築“同僚性”的教學研討。課後的教學研討會的中心問題,與其說是上課的優劣、提問的技巧和教材的`鑽研,不如說是基於課堂的事實,議論學生在何處是順利的,何處有障礙。顯然,構築“同僚性”的教學研討,關注的不是老師的教,而是學生的學。此外,這種教學研討特別強調“實現不同教師的多元聲音的交響”。如此推想:教師之間真正構築起了親和與合作的“同僚性”,那麼,“爭先恐後地爭當執教者”的研修氛圍當然就不是烏托邦的夢囈。

憧憬——對我校十二五課題的研究前景

翻閱着書中一篇篇鮮活生動的案例報告,感受着那一幕幕溫馨柔和、令人嚮往的場景:“在這間教室裏,每一個兒童都擁有安心感和期待感,因爲任何一個提問或發言都會得到大家的接納與響應”;“課堂裏洋溢着‘沉穩而融洽的氛圍’、‘優質傾聽’、‘優質學習’的兒童在紮紮實實地培育起來……”徜徉在如此美麗的字裏行間,不禁開始憧憬起我校十二五課題研究的美好前景。

我校的十二五課題——《合作共享:課堂小組主動學習模式的校本研究》與創建學習共同體,與保障學生的學習權,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關聯。在學校課程改革進入瓶頸階段,確立這樣直接將研究的核心指向課堂,促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學習權。我想這本身就是返璞歸真的實在之舉,因爲歸根結底,學校的課題研究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應該是學生,課題研究最大的受益者也理應是學生。

當然直面現狀,要真正實現基於合作共享的課堂小組主動學習,切實提升學生的學力,困難肯定很大,過程也必將比較漫長。但不管怎樣,這個課題研究的確立,已經旗幟鮮明地爲我們指明瞭今後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在我們前進的道路上,已經燃起了一盞鼓舞人心的明燈。所以,我願意憧憬,在這個極具實踐意義的課題研究引領下,我們周小教苑這片熱土上必將會慢慢地掀起一場保障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實現“教育公平”的“寧靜的革命”。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9

寒假期間帶着學校推薦時崇敬的心情和主動學習的需要,在悠閒娛樂間隙之餘認真拜讀了佐藤學先生的《學校的挑戰——創建學習共同體》的這部大作。佐藤學總結了建構“合作學習”課堂教學規範的獨到見解,值得我們借鑑。猶如一縷春風,又彷彿是久旱後的雨露,讓我及時汲取營養,受益匪淺。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概要如下:

一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

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實際和教學環境條件等,選擇有價值的內容、有利的時機和適當的次數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爲學生提供適當的、帶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對象或任務,把學生領進“最近發展區”。合作學習的“問題”,可以是教師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設計的探究性、發散性、矛盾性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在質疑問題中主動提出的問題,但一節課中不宜安排過多的小組合作學習次數和時間,防止隨意性與形式化,要充分體驗教師和課堂共同體的親密關係。

二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給我們指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功要訣:“合作小組人數4人比較合適,有男女學生混編激活合作性思維;人數太多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太少也不利於學生間的交流和互助;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於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爲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小組成員應是動態的。可以是組間男女生的互換或流動,也可以是組間某些角色互換或輪換,還可以按活動主題的需要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於控制地位,有的學生始終處於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

三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

佐藤學先生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態。這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教師應該着手思考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使課堂氣憤活躍起來了,同時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很容易使課堂教學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常規,並通過訓練使之形成習慣。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稱之爲”互惠學習“。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佐藤學最爲推崇的一種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着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加強研究,努力探索,不斷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10

《學校的挑戰》這本書我剛拿到的時候並不知道所謂的"挑戰"是什麼。讀下來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從傳統的課堂改變成“合作課堂”,學校面臨着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學生和老師都需要共同面對。

書中收錄了許多學校的挑戰過程,不過感覺是篇幅有限,書中收錄了十幾家學校的改革,每間學校也只能寫一到兩頁,多則三到四頁,其實我覺得每間學校的改革過程都是一本書。這本書裏我瞭解到大部分學校的挑戰過程:學校要改革——遇到困難——學校的解決方法——改革開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對於學校的解決方法,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困難,裏面的細節也沒有過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過在這樣讀下來之後我也能夠總結出一些要點,或許可以在我日後的教學上有所參考。

以下是我摘錄出來的一些讀書筆記:剛開始展開合作學習,宜以三人爲一組,後來可四人一組,且必須男女混組,而三男一女的組合比三女一男的組合更能形成合作學習。;不是所有問題都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具挑戰性的難題、預想學生可能產生困惑之處,採用合作學習;在課堂上引進“三要素”——作業;小組合作;基於表現的相互分享;“學習共同體”是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異”、強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爲老師應該注意的是讓每一位學生參與進來,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權利,真誠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將學生的回答串聯組織;教師對差生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助進行指導;教師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確定的、模棱兩可的思考,和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因爲,“不確定的思考和表達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與表達中更能發揮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學習共同體”是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異”、強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書裏記述的是日本的實驗狀況,對學校還有可借鑑之處,對教師個體操作的指導也有一些。書中收集了大量的學校改革案例,描繪了學校在改革前後的變化,可以說這些都是激動人心的畫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學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決心。書上展示的主要是學校在宏觀上的改革成果,這些成果來自教師們的努力,雖然書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師個體操作上方法和對此的意見,對我有指導意義,但看完書後我仍有很多疑問,我大致瞭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這些改革是已被實踐過證實有效的,但真正讓我運用到課堂上我卻感到難以實行。當然我還沒有真正去實行這些改革,不試一試還不知道到底會碰到什麼困難。同時,我準備也去讀讀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師的挑戰》。希望在裏頭能得到我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