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學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記讀後感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記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學記讀後感1

“經典的魅力是他將穿越歷史,指導未來”這是讀完《學記》給我的最大感受。

讀完《學記》,我陷入沉思,作爲語文教師的我,是多麼的貧乏!像這樣的經典爲什麼不更早一點的去讀?

《學記》只有一千多字,可是他的每一句都值得我斟酌細思,因爲他的每一句都包含了先人對教育認識的智慧、道理。他不僅僅講述了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而且這些方法還給了今天的我許多啓發和教益!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的說法,甚至將其應用到平日裏。但我從未真正探尋過他們的出處,直到讀到《學記》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這裏。隨着對《學記》閱讀的深入,我的感觸頗深,才發現以上僅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的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爲先”,這讓我明白了教育自古以來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真可謂“百年大計,教育爲本”!這同時也讓我們明確了文化和學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不論何時,我們都不可以停止學習,畢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

“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是呀,教與學要相互促進,只有相互促進,才能真進步,也才符合“學無止境”的道理。

就這樣,我邊讀邊感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這要求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讀到這裏,我想這應該和我們所提倡的個性閱讀,以學生爲主體所契合吧!

作爲一名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對待國學,對待古文化還需要惡補,可是我也相信大道至簡,所以在惡補之時,首要的是深入《學記》之中的精髓,學會與學生同成長。“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把這作爲前進的動力,我想還有什麼不能實現的呢?

“不待揚鞭自奮蹄”,讀完《學記》更是讓我有了一種緊迫感、責任感,不想無病呻吟,更不想再責怪自己曾蹉跎了歲月,辜負了青春,只想每天都踏踏實實地讓自己有所收穫。讓那恐慌、恐懼少一點,再少一點。

對於《學記》,我還將繼續學習……

  學記讀後感2

《學記》大約寫於公元前的戰國末年,是“禮記”一書49篇中的一篇。它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極爲重要的文獻,值得認真研究。它從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師和學生、學校制度、學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統論述。雖然時隔2000多年,但是對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現實意義。

雖然僅有一千多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但是包含了很多教育理論,果然濃縮就是精華嘛!而且似乎與現在的教育理論差別不大,是該說《學記》太先進,還是教育發展太緩慢?現在的教育理論一般都比較冗長繁雜,但是就是那些意思,翻來覆去的講,可能把本來言簡意賅的變得複雜了,弄的讀者就沒心思看下去了,包括我,如果看到像一塊板磚那麼厚一本書,就沒有耐心仔細看了。

《學記》中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教學方法和爲師之道。現在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話原來是出自《學記》,這句話講了學習的重要。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統治人民,都始終以教育爲本,更別說現代社會了,當然更應該以教育爲本了!

當初學《師說》時,對於師者的理解就是,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評價一位老師的標準很多,我想,爲師之日,就是肩挑重擔之時。畢竟,孩子們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作爲一位教師,肩挑教育祖國下一代的大梁,總不能誤人子弟、辣手摧花。其中“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師也”,大意是教師只有知道了教育成功的原因,又知道教育失敗的原因,然後纔可以成爲教師。當然這是一個前提,學記之後還強調了“君子之教重於喻”——即誘導啓發。首先,要引導學生主動去學,切勿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其次,重在鼓勵學生前進,不必勉強推動;最後,注重啓發學生使他們自行思索,切勿熱衷灌輸注入。按照這樣的方法教學就可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樂於學習而不感到困難,並能自覺思考,深入鑽研。這些見解都很有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也至關重要。“凡學之道,嚴師爲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學記中也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只有尊師重道,纔會致力於學業。我覺得教師和學生如果能像朋友一樣相處,是最好不過了,這樣平等的交流對於學業的進步有很大幫助。如果學生很討厭某位老師,肯定連帶討厭那門課,產生厭學情緒,後果就嚴重了。

閱讀學記之後,發現短短一千多字的學記包含了很豐富的教育理論,對現在仍有借鑑意義。很像一句好時巧克力的廣告詞,“小身材,大味道”,的確,學記值得我們仔細研究,細細品味其中的“大味道”!

  學記讀後感3

很早就明白“玉不琢,不成器”、“學,然後知不足”等說法,但從未探尋過它們的來源,直到讀到了《學記》才恍然大悟,原先這些說法的根源在那裏。隨着閱讀的深入,才發現這些只是《學記》給予人的豹之一斑。

《學記》以微言寫大義,千字略略有餘的文章論述了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等教育的大問題,每一點都能夠與實際相結合衍生出許多供人思考的資料。目前自己有些資料讀得還不夠通透,作爲一名語文教師,小學語文課怎樣上?此刻有很多爭議。我選取與自己的教學關聯緊密、感觸最深的兩點來淺談我個人的讀後感。

《學記》第三則:“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是的,教學相長,是學生在促我們“長”,學生即我們身邊最可寶貴的資源。

學生是鮮活的、富有新意、永遠不能完全預期、充滿張力的資源。從某種好處上講,他們是我們的老師。

一、學生的質疑時時衝擊着老師已有的知識儲備,是促進老師不斷學習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學貴有思,思起於疑。學貴有疑,疑者,覺悟之機也。”學生質疑約有三種狀況:一是有疑而問。二是意見分歧。學生中常有不盲從者,這十分可貴。如果對問題的認識從一開始就整齊劃一,恐怕是一種悲哀。即便大家最終達成的是共識,那由異到同的爭辯之路也是最美的。三是爲師糾錯。

二、學生的獨到理解爲教師大腦吹進一股清風,啓發着教師思維。

有時,我們常常以爲對某個問題思考得比較全面了,已成定論,無可質疑。但學生以小朋友的敏銳、獨具的慧眼還是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視角。比如,上課時間,我經常會問小學生們,“最欣賞陳友玲老師教育方式的哪一點?結合文章語句說明一下。”學生們常常打破常規看問題。有時,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雖不必須正確,但因其觀點不同,能夠啓發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學生習作爲育人工作帶給了寶貴的素材,使以課堂爲載體的育人活動更爲有效。

說教,爲學生所不願理解,但又是教育學生時最常用的方式。說教本身無過,流於刻板則無效。有時,學生習作帶給了以學生之言教育學生的契機。

家長會上,應對家長和學生,我從一則週記說起:學習是自己的事情,父母爲生活打拼已經很累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讓他們爲我們的學習分心?應對父母疲憊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責。”

跟幾個紀律不好的學生交流時,我也拿出了學生的週記本:“我多想坐下來靜心學習,自習課上說話的同學,難道你們不明白“己所不語,勿施於人”?

這樣,便實現了“取之於生,用之於生”。

凡此種種,幾年的教學實踐令我常常深思。教與學雙向的付出與收穫,使自己受益頗豐。所謂“教學相長教中知困學解困,師生互動師亦獲長生補長。”

讀《學記》,常讀常新,永讀永獲。《學記》值得所有從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讀。有人說,中國教育理論在世界教育理論空間中“羣衆失語”,只有西方教育理論在“獨白”,這令人感慨。以我淺見的視野,不明白《學記》是否已經成爲世界教育的通用讀本,但我相信,它必須是!

  學記讀後感4

最近,學校組織學習了《學記》這篇古代教育文獻,感覺受益匪淺。雖然語言艱澀難懂,但仔細讀來,平時教學中的疑惑頓覺釋然。《學記》不愧是我國教育史上的經典精華,在我們二十世紀才提出的“以人爲本”的思想,其實在《學記》中隨處可見。它如一位博學的長者,在諄諄教導我們教學就應如此來教,學習就應如此來學。

一、以學生爲本,啓發誘導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中的這句話教導我們教學要以學生爲本,也就是以人爲本。根據學生學習的動態狀況去引導、督促、提高。教學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懂得、明白。

1注重引導,但又不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師生關係纔會融洽;

2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以學生爲本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順利的進行教學;

3要打開思路,但又不帶給現成答案,學生才能獨立思考,智能得到發展。這點也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教師在教學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於引領而不能壓抑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到“道”“強”“開”,才能到達“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設計問題要依據學生掌握的實際狀況而定。

二、以學生爲本,循序漸進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發現有疑難時先不要講給他聽,讓學生多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講,不提問題,學習不逾越進度。這與人本主義提倡的需要論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個層次,這幾個層次有必須的次序,只有滿足了上層的需要才能繼續下面的需要。而《學記》所說的學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髮展順序,設計教學資料。學習的知識都有一個系統性,教學不按部就班,就會“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陷入混亂的境地。前面的知識如果掌握不夠好,後面的知識就更不會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學不能逾越進度。

三、以學生爲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師不是誠心的教育學生,不思考學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學生求學也不能順利。人本化教育主張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具有創造性的人格,能創造性地做任何事,並能總處於創造的過程中。主張課程資料應建立在學生的需要、生長的自然模式和個性特徵的基礎上,應體現出思維、情感和行動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就應和學生的生長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這與《學記》所提倡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多麼相似,他們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歸。中西文化的碰撞實際上就是建立在以人爲研究對象的基礎之上。

教學就是教師研究怎樣教,研究學生怎樣學。《學記》裏所彰顯的“以人爲本”的思想是我們教育者就應時時遵循的。應對《學記》我們就應常讀常新,讓我們時時記起那些精闢理論,記住啓發誘導、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吧!

  學記讀後感5

《學記》這篇文章涉及到教育、教學的很多方面,它提出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因材施教、啓發誘導,還總結了教學成功的經驗、教學失敗的原因、學生在學習上的四種過失等等。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學相長和啓發誘導兩個方面。

一.“教學相長”使老師走上專業化成長髮展之路。《學記》裏提到:“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段話闡明瞭教與學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要想教好就必須不斷地學習,而不斷地學習反過來又提升了教的水平。這就好比一個老師要給予學生一杯水,他就必須有一桶水。教學相長的道理讓我認識到一位優秀的老師要善於反省、熱衷學習和鑽研,這樣他才能夠不斷地成長、發展。《論語》中孔子有這樣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只有善於反省的人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纔會不斷地學習,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二.“啓發、誘導”讓老師“解放”,讓學生“樂學”。“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講的是怎樣啓發誘導;“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則說明了啓發誘導的作用。我認爲老師要做好啓發誘導,關鍵是要明確老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老師處於主導地位,學生處於主體地位。這就像導演和演員的關係,一個導演只有充分調動演員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讓演員被動的接受說教,才能算是好導演。作爲老師也一樣,課堂這個舞臺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啓發誘導,讓學生充分發揮他的積極性、創造性。孔子也曾有過“啓發誘導”的言論:“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這是《述而》中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開導,不到他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不去引發,告訴他一個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隨之聯想到另外三個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說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時就做到了這一點,這從《論語》中的很多內容可以看出來。

我認爲一個老師如果真正做到了啓發誘導,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爲他不必在課堂上大量灌輸了。其次,受益匪淺的還是學生。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如果啓發誘導運用得當,學生會有“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受,他自然會樂學,師生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如果老師課堂上大量灌輸,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那麼學生就會缺少反思,他的領悟就會有限,所學的東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談不上學以致用了。由此可見啓發誘導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待《學記》,我們要取其精華,由表及裏,才能真正落實到教學中去。

  學記讀後感6

在還沒有學過《學記》之前,就曾聽聞“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學相長”,而在仔細學完《學記》後才真正領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這篇文章的偉大。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這麼一段話: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教育教學的第一原則就是禁於未發,意思是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意思相近,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積極的心態,將學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慾望在還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就剷除掉,並把好的一面引導給他們。結合我們自身而言,作爲未來的小學老師,就一定要具有這樣的能力,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是學習能力最強最需要老師引導的時候,在這個階段,他們的人格就將定型,我們小學老師就應該教會他們擺脫可能會形成的惡習,學會真善美。如果發然後禁則爲時已晚矣,因爲不好的習慣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難再被改變了。

第二原則當其可,意思是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進行教育,掌握教育機會,不僅能讓學生學的有興趣,給他的教育印象也會比平時更加深刻。如果錯過了學習的最佳時機,那麼再學習的話就很容易力不從心了,之前吳院長也和我們說過,很多小學女教師在工作兩三年後纔來考研,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即使學的再苦再累又怎麼可能學的進去呢?

第三原則是不陵節而施,意思是在教學生的時候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漸進,每個班上學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爲一個老師不能只看到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小孩,也要顧及到一些學習知識比較慢的學生,當然最好的就是知識難度能夠適應所有的學生,如果教學太過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師爲了趕進度,自顧自的講,毫不顧及學生,那麼這樣子的教學,實際上是毫無成效的。

第四原則相觀而善,指的是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共同學習,在學校裏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學習,而不會與人交往,沒有一個朋友,只會讓自己孤陋寡聞,但是擇友的時候也不能選擇品行不好的朋友,當然朋友也不是用來閒聊的,不過在當今社會互相切磋學術的朋友實在是不多了。

雖然《學記》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們學習效仿,作爲未來的小學老師,《學記》是值得我們一生都學習的楷模。

  學記讀後感7

這本書師青研班的讀書活動推薦的第一本書,班主任當時推薦這本書的時候把這本書的重要價值講的已經非常清楚。首先,這是我們中國教育史上最爲重要的一本書。甚至要比我們之前熟知的國外教育大家盧梭、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家都要早很多年。其次,不僅僅是時間更早,我們當今所談的各種先進教育理念都在《學記》講到過。

這讓我對我們的傳統經典又一次慨嘆,熱衷效仿國外的先進教育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要把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幾千年積累沉澱的精華繼承下去。第三,《學記》雖然短短一千多字,但是道理卻不是讀完一千字就能領會的,鳥瞰第一遍的時候,我也已初步感受到了這本書看似平靜的水面,但是到底多深邃,有多廣闊,在於每個人。但道理卻又用一個個生活的例子靈活展現,層層遞進,層層剝離,逐步帶領讀者走進大智慧。中國的教師,中國的教育大智慧,是要有緊密聯繫的。

摘錄批註及感悟:

這本書是我除了語文教科書之外批註最多的一本書,我用了兩天,只看了前四講,我不是閱讀障礙,而是我真的感受到這裏有不可限量的深度和廣度等我去探尋。我要一遍遍去體味,去感悟。

開篇第一段話,讓我牢牢記住的那四個字——化民成俗。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化:教化。程度要深於教育,是要通過教化,實現良好的風尚,全社會積極向上,國泰民安。俗:通俗,平俗,也就是達到平常通俗那樣的境界。化民成俗,因爲教育,讓這會可以到達一種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一切優良傳統、道德文化平凡得不值得一提,那才稱其爲俗。

這四個字深深的震撼了我,可以說,在大智慧面前,原來我所認爲的教育真的狹隘到了極點,我的眼裏的教育往高了說,我想教會我的孩子做個好人,實際日常教學中,我又總是在糾結孩子的這道題怎麼算上,從來沒想過原來教育是有如此高度。這種感覺就好比我站在板凳上質問我的孩子你這道題怎麼還不會?而我們的老祖宗,我們的教育大家,就像站在泰山上,放眼未來,俯瞰整個社會,爲這個社會的發展,爲民族的未來,爲了改變社會,改變世界而努力培養人才。我慚愧至極。但同時也慶幸我沒有一直洋洋得意的炫耀自己“板凳上的成就”,我從今天起認識到了,我要努力帶着我的孩子們爬向峯頂。別再此時堂而皇之、言之鑿鑿的認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不在峯頂,如何指點江山?不在高樓,如何窮極其目?教育者要有更博大的胸懷,要有更高峯的高度。從今天起,努力做一個向教育峯頂努力攀爬的教師。

這段從生活中的佳餚入手,談到教育,讓無形的教育化作有形的鮮活的生活中的例子,有了參考,有了比較。更清晰的體會感悟教學的真諦。此段話中的“教學相長”也是我們當下流行的教育理念。也讓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思考。教學相長應該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本身教和學的能力會互相促進,各有提高;

二、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

三、教與學是一體的,不能拋開學習談教育,也不能拋開教育談學習;

四、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良性循環。

“知識淵博,爲什麼還要謙虛?”“知識就好像一個圓,已知的在園內,未知的在圓外,知道的越多,這個圓就越大;圓越大,未知的就越多。”

我們作爲教師就要走這樣謙虛的胸懷,當了老師就什麼都知道了?就不用學習了?不能淺嘗輒止,不能貢高傲慢。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是合格教師應該做到的。

  學記讀後感8

《學記》是我國甚至世界上教育文獻中最早、體系比較完整而又有價值的`一部著作。《學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全文1229字,卻包含了教育意義、任務、教育原則、方法以及學校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問題,比較深刻地闡述了教育、教學過程的根本規律,對當時的社會乃至今天的社會教育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因爲很久不接觸古文了,初讀《學記》頗有些費勁,參看了註解後,大概弄懂了十之八九,深爲古人見解之獨到和精闢所折服,文中對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其所倡導的“教學相長,藏息相輔,豫、時、孫、摩,善喻和長善救失”五大原則,時至今日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學記》中有這麼一句話:“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這句話形象地闡明瞭有效教學的關鍵,即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它包含了這樣三種思想:一要注重引導,但又不牽着學生鼻子走,師生關係纔會融洽;二要督促勉勵,但又不強制壓抑,學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感到比較容易;三要打開學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現成的答案,這樣學生才能獨立思考,發展智能。“和易以思”,從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明確了作爲一個教師真正的角色,教師是啓發者,是引路人,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而非給予者、灌輸匠。教學的真諦是如何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識。

聯想這幾年全國大範圍實施的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一輪的教育改革要求改變過去教育教學中強制灌輸知識點、壓抑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師生關係緊張、不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學中滲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讓教育迴歸到它的本質和遠點,那就是培養人,培養各方面素質和諧、健康、全面、綜合發展的人,一方面服務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培養人來服務於社會的發展。

要想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我認爲,藉助《學記》“和易以思”的觀點,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真正遵循和貫徹這樣一種教育教學原則,必將有助於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成長髮展。具體地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第一,實施啓發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做到《學記》中所說的“善喻”。新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培養個性健全、素質全面、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只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真正貫徹啓發性原則,以啓發式教學方法思想爲指導,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去激發和調動學生,教育教學就能朝着新課程的要求不斷接近。

第二,擺正教師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到底應該居於怎樣一種角色,有着怎樣一種地位,這也是影響教育教學行爲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這一觀點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教師既不能牽着學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強制學生學習和接受教師所希望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學生,直接幫助學生獲取問題的答案。教師應該擺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啓發者,啓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啓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導學生科學、快捷地認識生活、認識世界;他是學生成長的促進者,促進學生素質綜合、全面、和諧、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第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種活動組合而成的,只強調教師的教,就會使教師處於絕對領導的地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造成師生關係的極度緊張。新課程要求培養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這包括了學生的爲人處事能力和個性的健全發展。因此,教育教學中要強調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做到“民主平等、尊師愛生、教學相長和心理相容”,《學記》爲我們提供了一種建立這種和諧關係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牽”。

《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教育有重要的啓發作用和借鑑意義,尤其是對於指導我國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更有重要的意義,我只是從“和易以思”這一觀點出發,闡述了個人對於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的一些具體做法,就當是我對《學記》一文的讀後感想吧。

  學記讀後感9

仔細讀完《學記》,感觸頗深,作爲教育專業的我們,就應更早一點讀這篇著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先人的智慧,短小精悍,句句都值得我們斟酌,講述了教育制度,教學資料和方法等等,這些經典,穿越了歷史,也將指明未來。

開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教學爲先”等就指出了教育的重要性。從古至今,教育都是放在國家的首位,也說明了文化及學習的重要性,不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夠停止學習,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一代代人付出努力。“教學相長”“學學半”這些經典的教育觀點,至今人們都在學習和運用。教和學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要做一位教師,需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要培養學生多思考的習慣,不要急於告訴他們答案,要讓學生學會悟與思。最近,我們也在學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我覺得這思考的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學習。教師不能代替他們去思考,這個過程很重要,他們會從中學習與成長很多。我們也要“士先志”樹立學生的志向,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志向努力學習,這樣纔有學習的動力。而此刻“填鴨式”的教育使學生們厭煩,覺得學習的沉重。我們需留給他們一點空間去思考,也要在精神上引導他們樹立志向,這樣學生纔會更簡單也更主動的去學習。

因材施教是《學記》裏提很重要的一個教育規律,“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我們的教育需要遵循這規律,學生的求學纔會順利。孔子總是瞭解了學生的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說:“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要立即去做嗎?”孔子回答說:“家裏有兄父,怎樣能自作主張呢?”而當冉求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回答說:“當然就應去做!”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很不理解,認爲老師的講話前後不一致。孔子解釋說:“子路遇事輕率魯莽,所以要抑制他一下,使他謹慎些;而冉求遇事卻退宿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地去做。”

《學記》也交給了我們教育的方法,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時”“孫”“摩”即要防患於未然,教育合乎時宜,循序漸進,切磋琢磨。“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學生可能有的四有過失爲“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作爲教師需“知其心,然後能就其失也。”所以瞭解學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據他們不同的心理糾正他們的過失。

“長善而救其失。”,發揚學生的優點,糾正他們的過失,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他們鼓勵,同時真誠的幫忙他們克服缺點。我們也需學會“比物醜類”,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也需多思考,從學到的擴展思考開來,應用在其他學習和處理事情上,從而能夠更有效的學到更多。書本交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那些文字,我們需開闊我們的頭腦,看到更廣的知識,如果只是看到什麼就是什麼就不利於我們學習了。

《學記》中的教育資料是豐富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教育也是要不斷的探索的。儘管社會在發展,學生在變化,但這些根本的的理論不會失效。牢記經典再結合現實才能找到適宜的教學方法。其實也不光是教育,一切活動都有它的方法。我讀的還不夠深入,也沒有實踐的經驗,我想這《學記》中的理論需先裝到我的行囊中,帶着它一齊去走我的教育學習之路,時常在看看,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學記讀後感10

《學記》的精髓是對教育原理、原則、方法的論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爲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只有既明白了教育成功的方法與失敗的原因的人才能做老師。善教的老師引導學生而不是牽着學生走;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不施加壓力;爲學生帶給解決問題的空間但不代其做出結論。引導而不逼迫、多鼓勵不諷刺打擊,師生間的關係融洽了,學生學起來就感到容易了;啓發而不祥解,學生就會用心去思考。這不就是所謂的循循善誘嗎?

這些不就是新課改的理念嗎?我們的祖先多麼有遠見、多麼偉大呀!“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是呀,作爲教師,務必瞭解學生的心理,瞭解學生學習的困難所在:是貪多嚼不爛還是不肯多讀?是見異思遷還是淺嘗輒止?教師只有究其原因,對症下藥,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優勢,糾正其學習中的過失,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參與的潛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提高;同時更好的發揮教育的作用。

《學記》中所提到的教學方法,大都貼合此刻的教學規律,它所堅持的教育的全面性、連貫性,注重培養人的自主發展潛力,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有着用心地、現實地好處。《學記》爲我們教師的教與學帶給了寶貴的經驗,是教師教學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