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1

《學校的挑戰》這本書我剛拿到的時候並不知道所謂的"挑戰"是什麼。讀下來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臨的挑戰。從傳統的課堂改變成“合作課堂”,學校面臨着來自多方面的挑戰,學生和老師都需要共同面對。

書中收錄了許多學校的挑戰過程,不過感覺是篇幅有限,書中收錄了十幾家學校的改革,每間學校也只能寫一到兩頁,多則三到四頁,其實我覺得每間學校的改革過程都是一本書。這本書裏我瞭解到大部分學校的挑戰過程:學校要改革——遇到困難——學校的解決方法——改革開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對於學校的解決方法,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困難,裏面的細節也沒有過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過在這樣讀下來之後我也能夠總結出一些要點,或許可以在我日後的教學上有所參考。

以下是我摘錄出來的一些讀書筆記:剛開始展開合作學習,宜以三人爲一組,後來可四人一組,且必須男女混組,而三男一女的組合比三女一男的組合更能形成合作學習。不是所有問題都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具挑戰性的難題、預想學生可能產生困惑之處,採用合作學習;在課堂上引進“三要素”——作業;小組合作;基於表現的相互分享。“學習共同體”是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異”、強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爲老師應該注意的是讓每一位學生參與進來,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權利,真誠地傾聽每一個學生的發言,將學生的回答串聯組織;教師對差生如何向他人尋求幫助進行指導;教師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確定的、模棱兩可的思考,和矛盾、衝突的複雜情感的價值”,因爲,“不確定的思考和表達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與表達中更能發揮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學習共同體”是包容差異、尊重差異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異”、強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書裏記述的是日本的實驗狀況,對學校還有可借鑑之處,對教師個體操作的指導也有一些。書中收集了大量的學校改革案例,描繪了學校在改革前後的變化,可以說這些都是激動人心的畫面,也讓我們看到了日本學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決心。書上展示的主要是學校在宏觀上的改革成果,這些成果來自教師們的努力,雖然書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師個體操作上方法和對此的意見,對我有指導意義,但看完書後我仍有很多疑問,我大致瞭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這些改革是已被實踐過證實有效的,但真正讓我運用到課堂上我卻感到難以實行。當然我還沒有真正去實行這些改革,不試一試還不知道到底會碰到什麼困難。同時,我準備也去讀讀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師的挑戰》。希望在裏頭能得到我需要的東西。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2

當我靜下心來閱讀這“乏味”的書,因爲開頭那幾頁,很多專業術語讓我一頭霧水。誰知,靜下心來細看了幾十頁後,恍如爲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關於教學的大門,原來,我們熟悉的“學習”、“合作”、“學習力”竟然是如此解釋的!

我以前只認爲學習就是坐在課堂中,聽老師,聽同學講,自己動腦筋,獲得知識,就是學習。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在一個班中,只有中層的同學是在學習。學習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習是從既知世界出發,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載既有經驗與能力,形成新的經驗與能力的一種挑戰。教科書的內容是按照“上、中、下”三層之中的“上”的中等程度來編寫的,教師設定的教學也是按照這個程度來組織的。

由此我想到我們平時的課堂,尤其是公開課,爲了展示一種完美的教學效果,在教參給出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我們的老師還往往會制定更高一層的教學目標,如果真如《學校的挑戰》中所說的教學目標的編排初衷,那麼課堂上學習的主角是否會發生移位,從原來的“中層”移位到“上層”,而放棄了“中層”和“下層”呢?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經常看到“合作學習”,最常見的就是小組討論,這在幾年前新課程剛實施時,是衡量課堂是否有開放意識和合作意識,是否將學生當做學習主人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當課改漸漸趨向冷靜,我們發現,合作學習的效率似乎並不高,流於形式,開小差的學生比比皆是。於是很多老師便又果斷地放棄這種“浪費時間”的課堂教學方法,看了《學校的挑戰》後,我對“合作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合作,並不是簡單地四五個人聚在一起,針對一個問題討論一下,“合作學習”的意義,在於通過與同學的'合作,一個學生能挑戰其不能達到的水準。但是我們的困境是:越是不懂的學生越會產生這樣一種傾向:不尋求同學的幫助,試圖憑藉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試圖憑藉自身的努力擺脫困境。因此,他們總是孤立無助、失敗、遭遇挫折,最終成爲差生。然而,最需要合作學習的,恰恰是憑藉個人努力卻反覆遭到挫折與失敗的學生,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憑這一點可以看出,必須對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學請教的引導。引導說來容易,要引導成功,絕非易事。這些學生習慣了聽老師講,聽同學講,偶爾自己動動腦,而合作學習將徹底顛覆他們的學習態度,要從被動接受轉變爲主動進攻,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同時也要藉助於孩子性格和學習觀的轉變。

過去,我們習慣於學習好和差的同學混合編排,並且選擇一個學習成績好的來擔任組長,負責信息整合彙報等工作。看了《學校的挑戰》,我才知道其實學習性的合作,並不需要刻意搭配組員,也不需要像生活班組一樣選負責人,要讓每個成員有“衝刺與挑戰”的動力。但是,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並不適用小學低年級學生使用。那麼如何讓學生從一二年級的教學形式轉變到三年級開始嘗試的“合作學習”,也是一個難題。

反思我們的課堂,也許我們在做的,都不是真正意義上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事情。我們有點多管閒事,忙着告訴學生答案,忙着幫助學生糾錯。如果我們能換“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幫助學生,也許我們的20%數量會減少,而學生的學習力會有所提高。我們追求的“教育以正態分佈曲線爲基軸,稍稍向高位推移,縮小分佈曲線的幅度”會實現。時間很倉促,我只看了幾十頁這本書,所以寫不出更深更詳細的讀後感,但是總體感覺這本書會爲我打開一個全新的教學局面。但是,現實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要實現這種美好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轉變一線教師的教學觀,然後再進行專業的培訓,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可以率先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即使不能將整堂課設計成“合作學習”,也可以抽取部分教學內容,哪怕只花十分鐘,五分鐘,也可以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比較效果。

  《學校的挑戰》讀後感3

學校開展讀書節活動,給我們每個老師都發了《學校的挑戰》這本書,整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合作學習”的內容。

佐藤學先生描述的“合作學習”不是強強聯手的模式,而是弱弱相助的姿態。這讓我感受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所在,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從而形成“優勢”互補是教師應該着手思考的問題。只有這樣,“合作學習”才能稱之爲“互惠學習”。

那麼,如何才能點燃孩子們參與學習的熱情,激起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興趣呢?這裏,佐藤學先生說道“教學內容必須設定在比通常的教學水平更高的層次上,但同時在教學中必須針對最低水平學生的問題加以組織。只有填平比一般水準更高的課堂與班級裏最差學生的問題水準之間的鴻溝,孩子們的學習才具有衝刺及挑戰。”我想,小組合作學習才能在孩子們探討、研究中展開。

我們學校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以學生爲主體”的模式研究,積極倡導讓學生動起來,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經常會用到的環節。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反思自己的課堂,有時會把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結束之後往往學生得不到什麼收益。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明白了即使是暫時處於低學力的學生,老師也要確保他有挑戰學習的機會,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這也是合作學習的精髓所在。

書中還有這樣一段文字給予我很大的啓示:“精彩”並不是指教師“上課”的優劣,而是指每一個兒童自由自在地、有個性地參與教學,形成了以“傾聽關係”爲基礎的管絃樂般地交響,尤其是每一個教師都能真誠地面對教材與兒童。這是多麼令人嚮往、令人着迷的課堂啊!

十幾年來,佐藤學教授投身於課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學在實踐的沃土上結出了累累碩果。在佐藤學先生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那樣精彩的課堂、如畫的風景,激勵自己實踐奮進、追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