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孩子挑戰》讀後感(通用7篇)

《孩子挑戰》讀後感(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孩子挑戰》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孩子挑戰》讀後感(通用7篇)

  《孩子挑戰》讀後感1

這一章的章節名是“現代父母的兩難處境”,那我們需要弄明白的第1個問題就是什麼樣的處境是“兩難”的處境。不考慮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內容,下面我將根據我們學生時代學的做語文閱讀理解的方法,把整個第一章的內容分段,然後分節理解。

第一章的內容包含23段,我們可以將這23段內容分爲4個小節。

第1節的劃分爲第1段至第9段,這一節主要講的是現代家長遇到的諸多困境,作者通過諸多現象的描述來說明這一點。

第2節的劃分爲第10段至第12段,這一節主要講的是造成這種困境的兩種常見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確的原因分析。

第3節的劃分爲第13段至第17段,從這裏開始,作者開始引出自己的觀點,在這一節作者分析的是因爲社會發展所以造成了我們現代家長的這些困境。

作者前面講了很多很多,其實就是爲了在這裏引出他自己的觀點。他認爲,與上古社會相比,西方社會已經向前發展了很多,但是現代家長依然是按照傳統規範來教養孩子的,而這種傳統規範與現代社會大趨勢的民主理念是衝突的。因爲隨着整個社會民主理念的提升,孩子也明顯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們會要求他們能夠和大人一樣享有平等。而作爲家長,我們不僅在行爲上,甚至在思維上都還沒有接受這一點。

應該也是在這裏,作者說明了“兩難”的處境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後一句話:傳統方法已不適用於今日,而同時,我們還沒學會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劃分爲第4節,在這一節,作者開始深入闡述家庭中的“民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在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認了民主是絕對的自由,把放縱當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認爲:民主是自由與規範並行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不能是以往的那種完全沒有自由家長強權的方式,也不能是極端的完全沒有規則來約束孩子,結果讓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種狀態。

具體怎樣將自由與規範並行,應該就是這本書之後將要詳細展開的部分了。

  《孩子挑戰》讀後感2

第一次線上讀書會《《孩子:挑戰》已經結束。被小敏老師帶入線上讀書會,對於我來說這是一個讀書的新模式。學習是一種信仰,堅持21天就會成爲一種習慣。沒想到這次堅持了39天,拿到了一個全勤的卓越獎。

育兒先育己,培養孩子也從培養自己開始。

起初因爲好奇、有興趣、熱愛讀書,後來發現這本書太神奇:書中的每一個挑戰,我都遇到類似的境遇。爲人父母,每天面對孩子成長變化的各種問題,有問題似乎是一種貶義,把問題看成挑戰就會變成一種積極有能量的態度。

這本書最觸動的我的地方:

全書總計230千字,但是浮出來到我的腦海裏幻化成這些詞:“和善、堅定,發現孩子行爲背後的目的”。

這本書可以作爲經典的寶典,反覆讀,反覆思考、研究、演練,讓這些方法成爲最自然的與孩子溝通相處之道。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改變:

第一章:現在父母的兩難處境P17—大人常說:照我說的去做,而不是“照我做的去做”

以前,總是告訴霖霖不要吃零食,而大人卻經常買經常吃,所以她不聽不做。

如今,我改變了,我也把零食戒掉了,她對零食也漸漸失去了興趣。

第二章:瞭解孩子:P37—大多數家庭都存在競爭現象,尤其是老大和老二之間,他們會刺激對方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如果父母常用兩個孩子作對比,誤以爲這個方法會刺激孩子們更加努力,實際上會更糟糕。

以前:妹妹吃東西不挑食,我們總會說姐姐像妹妹這麼小的時候啥都不吃,蔬菜不吃,你看妹妹吃的多好啊,每次這麼說,姐姐越會氣餒的選擇相反的方向。

如今,我鼓勵姐姐,妹妹有她的喜歡口味,你有你的,只要你保證每天的各種維生素是均衡的你可以選擇不吃。有這麼幾個蔬菜營養很高,你選幾個你愛吃的,姐姐就會選擇吃木耳、蘑菇、胡蘿蔔、西紅柿。

第三章:鼓勵:P57,一個行爲不良的孩子,是個氣餒的孩子。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以前:無法區分讚美和鼓勵,以爲讚美就是對孩子的關注和愛,其實這是一種自我感覺愛孩子的敷衍態度。

如今,我學會了鼓勵孩子的細節之處,細小變化,讓孩子覺得媽媽是真正的在傾聽和關注她。

第四章:孩子的錯誤目標P85—想要一眼辨認出“適當關注”和“過度關注”之間的區別,並不太容易。祕訣在於家長有能力瞭解全局。

以前:只知道,孩子的錯誤表現是爲了尋求關注,但不清楚還有適當和過度兩種區分,如今:我會觀察哪些是可以立即滿足的,哪些是延遲或者不去滿足的需求。

第五章:對懲罰和獎勵的誤解P99—懲罰只能幫助孩子發展處更強烈的的反抗和挑戰。P105—孩子的好行爲來自於他們希望通過貢獻和合作獲得歸屬感的天性。

以前:每次孩子犯錯誤,說教幾次無用後,我會變得怒不可揭,脾氣非常暴躁,嚴重的時候會打她們,事後又覺得內疚後悔。這種生氣也是對自己無法掌控局面的一種煩躁。如今:我通過制定約定邀請孩子來進行商討並讓她提供方法和行動,效果越來越好,我對孩子的耐心電量不斷增強愛。

第六章:利用自然結果和合理邏輯結果P118–很多時候,父母有很好的機會讓孩子體驗自己不良的行爲造成的後果,但因爲父母出於對孩子的憐愛,想要去保護她們,結果奪走了讓孩子體驗的機會。

以前:每次孩子穿鞋穿錯,我都會幫她脫下來重新,這樣的動作能快點,可是她並沒有因一次終結。

如今,她再穿錯了,我會問她的感覺怎麼樣?她說不舒服,我告訴她不舒服就是鞋子的方向反了。你每次根據自己的舒服度來調整穿鞋的方向。她也再沒有問過是不是穿反鞋了。

第七章:有時候我們很難區別堅定和強硬的不同。堅定對孩子很有必要,提供界限,沒有界限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以前:只會使用強硬或者驕縱,如果是無傷大雅的事情就會仁慈的對待,可是如果孩子繼續做和我的意識相悖了我又會拿出強硬的態勢壓過去。

如今:我學會用和善的態度給孩子建立規則,如果違反了規則也會堅定的'告知:“這個事情不可以,因爲……”

第八章:對孩子表現尊重,P133—只有當我們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時,才能真正的表現出對他的尊重。

以前:總覺得孩子太小,有些東西做不好大人可以代替來做,等大一點後一切都會變好了。

如今:第一次沒有做好,我會鼓勵她繼續完成,我教她方法,因爲我相信我的孩子是有這個能力,只是沒掌握方法和沒有做到足夠多的訓練。

第二十四章:不參與戰爭,P283無論孩子們發生的衝突的原因是什麼,父母試着幫孩子們扯平或者進行決斷只會讓問題更嚴重。當父母敢於孩子之間的衝突時,其實是在剝奪他們自己學習解決衝突的好機會。

以前:每次兩個孩子打仗都會找我告狀,我要不停的說教這個,責備另一個,結果吵架繼續升級,我被累的精疲力盡。

如今:每次兩孩子衝突,我會抱抱她們給一個安慰先,然後告知她們自己去解決,即不去當律師也不當法官。

第三十八章:家庭會議,P409家庭會議是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家庭難題的方式之一。就像它的名字,指的家庭所有成員共同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會議。

以前,我們都是替孩子做決定。總以爲孩子小,她們的想法和做法都不成熟。

如今:開了兩次家庭會議後,孩子的思考性和積極性在增強,甚至她的想法超出我們的預期,因爲是會議上統一約定的結果,她也很願意去找遵守執行。

小結:“已爲兩個女孩媽媽的我,或許早已忘記自己兒時調皮、任性、噘嘴、發脾氣、故意跟父母做對時心裏在想些什麼了。而今天,我的孩子們其實與當年的幼兒我的情緒和心境一模一樣。

看完這本書我總是試圖把自己縮小成爲案例中的那個小孩或者角色換位爲我的女兒們,那我會希望我的父母怎麼做?我會變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覺得無助呢?我們在這個永恆的循環裏一直尋找、追憶和思索。

學習正面管教及閱讀《孩子:挑戰》猶如是找到一步時光穿梭機帶我“迴歸”遙遠的童年,重新與“自己”面對面了。因爲只有瞭解所以纔會理解。

  《孩子挑戰》讀後感3

《孩子挑戰》這本書是我目前爲止讀過最有用的一本書。書中每一章節裏都有一些真實鮮活的人物事例。孩子與家長之家發生的事,細節動作語言都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很貼切很生動。再加上對事物的分析講解以及解決辦法都對我們有指導意見。作爲一個孩子的母親,如何更好的給予孩子愛和自由,是我們家長的必修之課,也是不斷追求學習的目標。這本書通過實例講解生動的闡述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況。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我們家長面對的永恆挑戰。

本書具體闡述了孩子不當行爲的表現以及背後可能的目的,也給出了指導意見。例如四個錯誤目標:過度關注、權力之爭、進行報復、自暴自棄。然後通過好多章節具體分析這幾種情況。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現。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經常犯的錯誤,下面就幾個事例簡單分析一下。

我經常在孩子犯錯以後立即指出孩子的缺點,沒有給他繼續嘗試的機會。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會覺得自己洗手會弄溼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處都是。我就對孩子說:“正正,你自己別洗手了,不然會弄得到處都是。”結果是我幫他洗了手。本來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卻通過語言及行爲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圖。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給孩子帶來的感受,孩子卻因此受挫。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空間。一次做不好沒關係,可以讓他不斷嘗試,給他更多的信心,他會自己做的很好。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經常會提醒他:“在小朋友後面排隊。”“不要碰到別的小朋友”“小心,危險”“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們去玩個別的吧”經常說類似的話,怕他受傷也希望他遵守規則,不放心孩子。看完書才覺得這是一種過度保護孩子的方式,剝奪了孩子的自由,總是以我爲中心,要讓他按我說的去做,處處攔着孩子,讓他內心變得膽小。生活中一定會發生各種情況,孩子要學習怎樣去自己面對各種困難。孩子們更需要自由和空間,而我們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況保護和指導,而不是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孩子。

有時候和孩子說“我跟你說過很多次了,吃東西前要洗手,你怎麼還記不住呢?”每次這樣說下次還這個樣,這是我們身邊普遍存在的現象。他違反了規定,但是引起了媽媽的關注。這時候我們也許不應該用語言去應對而是應該用行動。不強迫孩子改變而是決定自己的行爲。我可以說:“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飯。”然後離開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們不需要說話,只要行動就可以了。如果多說話必然爭執起來,最後如果孩子哭了,我們就掉進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爲就先改變我們自己的行爲。

以上只是比較典型的,其實還有好多好多事例。讀過此書,真的發現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也學到很多應對問題的方法。日後可以加以借鑑和運用,這本書真正體現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堅定,不懲罰、不驕縱,平等尊重。還有我平時也不太會鼓勵孩子,本書中也有教我們多鼓勵孩子,而不只是讚美。總之,以後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在最後我想借用本書的一些我認爲的經典的話與大家分享。

1、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當下的時刻。如果我們在當下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們就是在朝着進步的方向邁進;

3、當你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發現有些問題很有道理;同時,你也會發現,自己犯了和書中父母類似的錯誤。如果我們沒有發現自己的錯誤,就無法學習和進步。

4、每天改善一點點,加在一起,就會大大增加生活的樂趣。

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經典的,希望大家有時間也看一看這本書,肯定會受益匪淺。我想以後我也會改善自己的語氣和態度,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和孩子一起面對更多的挑戰,這也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和義務,給他們創造愉快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陽光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挑戰》讀後感4

感謝同學推薦給我這本書,孩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挑戰,也讓我們修煉自己成爲更好的人。有時候我們會害怕,怕對孩子管理太嚴格阻礙了孩子的手腳,又怕太放縱孩子養成壞的毛病。但我們更怕的是因爲自己的無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該怎樣愛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實是爲人父母,只有這樣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見證他成長的神聖和充盈。

書中每一章節裏都有一些真實鮮活的人物事例。孩子與家長之間發生的故事,細節動作語言都是真實生活的反映,很貼切很生動。作者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事例進行詳細的的分析講解,然後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我們做法有指導作用。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是孩子們之間又有很多共性的東西。作爲一個孩子的母親,如何更好的給予孩子愛和自由,是我們家長的必修之課,也是不斷追求學習的目標。讓孩子尊重規則、承擔責任、贏得合作,這是我們家長面對的永恆挑戰。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媽媽要求小力先寫完作業再吃飯,而奶奶卻總怕孩子餓着,一會給小力送個蘋果,一會給送塊餅乾,一會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邊吃一邊喝,就是沒心寫作業。看到這種情況,小力媽媽非常生氣,怪奶奶只知道嬌慣孩子。

很多年輕的父母因爲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給祖父母帶着,但又不認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於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經常和祖父母發生衝突,破壞了家庭的和諧。祖父母喜歡孫子,他們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寵愛而不用擔負太多教養的責任,若是爸爸或者媽媽被祖父母的溺愛所困擾,智能說明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有多大。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牀,小易和媽媽總要經歷一場戰爭,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來,快要遲到時,小易纔在媽媽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學校,遲到是經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媽媽鬧:“都是媽媽的錯誤,我又遲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樣的劇目還是上演。

其實媽媽只要給孩子一個鬧鐘,告訴孩子不再負責叫他起牀和準時送他去學校,因爲是他去上學,而不是媽媽上學。媽媽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們拖延或者遲到也不介意,我們只管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該起牀起牀,該上班上班。孩子其實比我們想的要聰明,他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很多時候,我們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後那個合理的自然結果就出現了,我們只需要問自己:“如果我不插手,會發生什麼?”遲到了,自然有老師懲罰,不吃飯,自然會餓肚子。

吃晚飯時,小明邊吃邊玩,媽媽總怕孩子餓着,追着餵飯,其實孩子不吃飯或許是真的不餓,或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頓飯不吃不會餓壞孩子的。但是要記住,兩頓飯之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這樣下次在吃飯時,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飯。

吃東西以維持生命,這是人類的本能。當孩子吃飯出了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來問題,吃東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圖用說教來說服孩子吃飯,不用管孩子這些閒事。孩子可以選擇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餓或者不餓,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承擔這些後果。

這只是比較典型的,其實還有好多好多事例,這本書真正體現的理念是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要:和善而堅定,不懲罰、不驕縱,平等尊重。

分享幾句經典:

1.我們要的是進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當下的時刻。如果我們在當下做了正確的事情,我們就是在朝着進步的方向邁進;

3.每天改善一點點,加在一起,就會大大增加生活的樂趣

  《孩子挑戰》讀後感5

這本書讀過兩遍。當然,一遍又一遍,感觸不同,收益匪淺。

首先,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題目漢語翻譯爲《孩子:挑戰》。孩子與挑戰之間爲冒號。冒號的意思是解釋說明。我對此的理解是,養育孩子的過程,是孩子長大的過程,更是父母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我們將孩子生下來,就隨意的讓他長大,遇到問題想當然的按主觀判斷去解決;而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過程,學習孩子的心理髮展,學習孩子的學習與思考方式,學習如何更積極的與孩子相處,學習如何用更加科學和正確的理念去引導孩子,因此整個過程對每一對父母來說,都是一種挑戰,是一種需要用學習去戰勝的挑戰。

其次,這本書中大量的案例,都讓我有一種置身其中的畫面感。全書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幾個不同年齡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這些孩子發生的事,就好像我們家姐姐妹妹剛剛發生過的,讓我感同身受,引起無數共鳴。而書中對於孩子們出現的種種狀況,都給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整本書就彷彿一本紅寶書,方法集,非常實用。

除了上面兩點大的感受,我再結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並且以一個在我們家常見的場景爲背景,談談書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幾個點。

“家庭星座”是在這本書的第二章《瞭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當時看到這幾個字,我的腦海裏似乎浮現出了一片星空,浩瀚無垠,由一個又一個不同形狀的家庭星座構成,而每一個家庭成員就是構成星座的那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書中說:每個“家庭星座”成員的行爲模式,由他們對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來決定。同時,每個人的行爲模式又微妙地影響着其他人的行爲。這段時間,我們的家庭人際關係發生了變化,我的兩個孩子也很快的隨之給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們家平常有六口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姐姐妹妹。在姐姐讀幼兒園的時候,每個成員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關係也相對穩定。爸爸媽媽在對兩姐妹,不論是物質付出,還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幾乎平衡。但這種關係在姐姐讀小學之後開始打破。姐姐讀小學之後,因爲之前沒有上過幼小銜接班,所以在剛開始階段我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給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間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輔導姐姐作業。讀拼音,讀課文,聽寫,口算,這些工作都要有家長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時間只有晚上吃過晚飯,姐姐寫好作業,帶姐妹倆下樓玩的這段時間。妹妹似乎已經從這種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並且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她開始有所行動。每天姐姐寫作業的過程變得非常難熬。妹妹纏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寫作業,如果讓妹妹去找爺爺奶奶,妹妹就會一直在地上打滾,哭鬧,並且喊着:“媽媽都不管我,媽媽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鬧,姐姐覺得影響她做作業,於是戰爭爆發,一片混亂。

從上面的場景中,我似乎能看到“發展人際關係時,孩子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給自己定位“。妹妹發覺媽媽給她的陪伴減少了,於是開始重新尋找方法吸引媽媽的注意力,引起媽媽的關注。家庭星座圖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還是上面的場景,如果繼續往下看,姐姐妹妹戰爭開始。如果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可能已經聲嘶力竭地喊,並且開始批評挑起事端的那一個,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試着將書中的幾個工具運用到我上述的場景中。一個是第十七章的”退出衝突“,另一個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參與戰爭”。書中說:手足之爭非常普遍,甚至被認爲是有多個孩子的家庭的常態。姐妹倆開始一打我一下,我還你一下,有時候會比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戰爭。我選擇堅持書中的指導,離開現場,停止對兩個孩子的過度關注,讓她們自己解決問題。往往隔上幾分鐘,當我再回到房中,她們已經停止了戰爭,開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時候甚至兩個人又開始玩在一起。我不免驚歎這本書對於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還原了我們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某一個場景,就發現《孩子:挑戰》這本書給了我相當多的指導。而事實是這本書中提到的三十八個工具幾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魯道夫德雷克斯從兒童心理學角度,分析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再通過一系列的工具指導,最終達到改變孩子不當行爲的目的。通過正面管教課程,通過閱讀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書籍,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學,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們不再像我們的父輩那一代一樣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們開始自知和覺醒,注意自己的行爲和語言,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我想再過十幾年,或是幾十年,我們的世界將會收穫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責任感的一代人。

  《孩子挑戰》讀後感6

臘月二十三那天,北京的習俗是過小年要吃餃子。尼莫爸在外面有飯局,快到吃晚飯的時間了,我自己在廚房裏煮餃子,尼莫在客廳玩兒樂高。

這時窗外有人開始放鞭炮,聲音很響,尼莫衝進廚房,一把抱住我的腿,聲音顫抖的說:媽媽,我害怕。

我趕緊關火,抱起尼莫說:媽媽知道了,這是放炮的聲音,今天是小年,大家放炮慶祝呢。

尼莫把頭扎進我懷裏,說:媽媽保護我,放炮的聲音太響了,我害怕。

我拍拍尼莫的後背,安慰了一會兒,尼莫的注意力被餃子吸引了,開始看我煮餃子。

想起來尼莫每次聽到類似的聲音,比如會發聲的電動玩具,打雷的聲音,都會很緊張。

尼莫一歲時,我們在頤和園玩兒,北宮門門口有個賣玩具的奶奶,把一個黑色的眼鏡兒和大鼻子模具套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上,用嘴巴一吹,伸出來一個大長舌頭,還伴隨着吹哨子的聲音。

奶奶看見尼莫走過來,對着尼莫突然吹了一下,尼莫渾身一哆嗦,哇的大哭起來。我趕緊把尼莫抱走了,尼莫死死的把腦袋埋在我的肩頭,走出公園很遠都不敢擡起來,我告訴尼莫,我們已經出來了,看不到賣玩具的奶奶了,尼莫才怯怯的擡頭,滿臉的淚水。

此後,我們每次去頤和園我都避開北宮門,因爲那個奶奶每天都在公園門口賣玩具。偶爾必須經過,我會讓尼莫遠遠的等着,我自己先過去告訴那個買玩具的奶奶,請她等我們走過去再示範她的玩具。即使這樣,尼莫遠遠的聽到奶奶發出吹哨子的聲音,還會非常緊張。

尼莫是個活潑好動,熱愛探索的孩子。他對聲音的敏感也讓我很困惑,上網諮詢了育兒專家,答覆說可能是“統感失調”,原因是嬰兒期缺乏皮膚接觸,抱得太少,爬行不夠。

聽到這個答覆,我反而很確信尼莫不會是統感失調,他出生以後,每天都儘量多的做撫觸,抱得也不少,尼莫七個月開始爬行,我更是充分提供條件讓尼莫更多的爬行。

那麼原因究竟出在哪兒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在《孩子:挑戰》中讀到這樣一段話:“我們有必要區別一下驚嚇和恐懼。一個年幼的孩子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或者摔倒了,他會受到驚嚇,這是個很短暫的瞬間反應。而恐懼是第一次受到驚嚇體驗的延續。只有當父母也被同樣的事情驚嚇,並且無法擺脫自己受到的驚嚇,孩子受到驚嚇的體驗纔會發展成恐懼。也就是說,如果父母當時保持冷靜和從容,那麼受到驚嚇就僅僅是一次經歷,而不會發展成孩子的恐懼”“一個孩子忽然面對一個陌生的、他覺得害怕的環境,這時他有幾個選擇,他可以停下來看看大人怎麼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懼”“如果大人小題大做,很可能就開啓了他利用恐懼的旅程。大人講話的語氣、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引導着恐懼是否繼續發展。大人們表現出過度焦慮,於是孩子發現害怕能夠引起成人這麼大反應,這多麼令人驚訝!而這只是個開始,接下來有可能是更多的害怕、更大的反應、甚至是過分的關注,以及被抱起來的各種安慰,而這個恐懼能夠很有效的引起大人的劇烈反應”

我仔細的回憶,記得尼莫還不到一歲的時候,有位鄰居家的小哥哥玩兒電動警車,尼莫好奇的在旁邊觀察,小哥哥熱情的把小警車放在尼莫手裏,並順手打開了警笛開關,尼莫嚇了一跳,趕緊鬆手。小哥哥還熱情的把玩具車往尼莫懷裏塞,我趕緊拿開,說”寶寶害怕了,他不喜歡這個聲音,你自己玩兒吧“說着我就抱着尼莫趕緊走了。後來還發生過類似的情形。

我覺得有可能是我過度的反應造成了尼莫的恐懼。

接下來的幾天,鞭炮聲時常會響起來。尼莫還是很害怕,每次都衝過來說:媽媽,我害怕放炮的聲音。我真心的鼓勵他、表達出對他的信任:媽媽聽到了,你能學會不害怕。尼莫尖叫着要求我抱抱時,我只是鼓勵的拍拍他的肩膀。

這樣做對我並不容易。這需要我摒棄傳統的理念-----認爲不理睬孩子這時的恐懼和痛苦是殘忍。如果我不這樣做,那麼尼莫害怕大的聲音的問題就永遠不會解決。我們通常認爲,當孩子經受苦難時,我們必須去安慰他。而實際上,我們這樣做是在增加孩子的痛苦,孩子將繼續保持自己的恐懼,以得到我們的同情和關注。

“如果我們的孩子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恐懼,他們就無法面對和解決問題。恐懼不但不能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反而會降低這樣的能力。一個人越擔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難和危險。然而恐懼卻能很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讓別人爲自己服務。

沒有哪個父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們必須明白,苦難不可避免。事實上,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會更少。恐懼讓痛苦增加、擴大,恐懼讓當事人實際遭受的痛苦更加嚴重和劇烈。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面對及接受疼痛和苦難。當我們被孩子的恐懼影響時,我們就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

尼莫聽到鞭炮聲還會緊張,但是已經沒有以前的反應那麼強烈了,有時也會要求我抱他,但只是爲了去看看窗外美麗的煙花。

  《孩子挑戰》讀後感7

結束完春節熱鬧的走親訪友,一切都將步入正軌,包括我的閱讀時間。

很慶幸,遇上這樣一羣媽媽,總在不斷地互相提醒要堅持學習,彼此成爲了彼此的動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戰》讀書會舉行了簡單而熱烈的總結會,提醒我,該適當的總結一下。因爲僅通讀一遍,故而體會還不一定足夠深刻、通透。

這是一本關於兒童心理學的育兒書籍,以衆多淺顯又實用的實例告訴我們身爲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書觸動我的話語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媽媽退後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離,伸出手在孩子差一點能夠到的地方。這樣,媽媽鼓勵了孩子,也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空間。這也適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內容,我們向後退一步,給孩子空間,給孩子鼓勵,但不插手。”這是一幅極生動的畫面。

我一直主張在確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膽放手地讓她去嘗試,成功也好,失敗也罷,予她都是寶貴的體驗,也是她寶貴的自我認知的過程。我們只需在她身後適當歸整好就可以,雖然會疲累些,但這與她成長相比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因爲,世上只有一種愛是爲了別離。我們身爲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日漸日近的別離:孩子們終將離開我們的懷抱與呵護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種姿態、以何種信念邁向TA的新世界,全在於我們的引導。

一直以來,我自身的成長都是順利而又溫和的,周圍親友給予我的都是和善與陽光。就算是到後來遭受了失去第一個寶寶的刻苦銘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陰霾之後,也依然不能磨滅我對這世界的熱情與喜愛。整個過程,父母以他們的方式給予了我最長情的鼓勵與支持,沒有討論,沒有深究,更沒有責備,只是給予了我沉默、深長地陪伴,陪我走過重創、自責、平復繼而能平靜回望的整個過程。(困難時,有次提出想去書店看書,進去後,以爲母親會在周圍的鬧市逛逛,但當我看了兩個多小時,出來後,卻發現她依然站在書店的檐下等我。當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讓我幡然醒悟,就算是爲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邁過去!)

父母給了我時間讓我能思考,給了我空間讓我能平復,給了我無異於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護、鼓勵、支持,這就是戰勝困難的勇氣的來源。

切身的體驗,讓我悟明白:勇氣,需要最長情的鼓勵。

孩子在體驗過程中,我們總喜歡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審視、判斷,穿反鞋子、打翻東西、弄髒衣服,我們習慣斥責、批評甚至責打,殊不知,漸漸地,我們也打碎了孩子想通過發展自我能力而爲自己定位的意圖。我們給予他們的訊息是他們太弱小,不斷地匡限,讓孩子受挫、氣餒。

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氣,生活一定會有挫折、傷害和打擊,孩子必須在生活的微小中去體驗、感受、戰勝它,我們必須保護並鼓勵孩子保持這種勇氣。“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並肯定孩子,適時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面對、承受並修正錯誤(失敗或挫折)的勇氣,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是身爲父母應該學習的必修課。

我們做不到一輩子保護孩子,於是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訓練和培養孩子有勇氣、有力量面對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權利學習如何面對、克服困難。我們應當信任孩子具備這種能力,我們應當也必須有意識地退後,讓孩子去經歷、去成長,並隨時準備好,在他無法解決時給予幫助,漸漸地,培養出孩子的滿足感、成就感。

做媽媽,做家長,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以致真正化解問題,不斷對自己進行否定,在摸索中學習與寶寶牽手前行。讓我們在前行中不斷遇見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寶寶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