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學生活着》讀後感

《學生活着》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學生活着》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生活着》讀後感

《學生活着》讀後感1

翻開這樣一本書,一個過客,一個耕地人,一問一答,問者無意,說者拾憶。像是溯流的河水,流回那年的春夏秋冬,流回那段夜幕下的人生百態,歲月暗啞。

書中講述了一個人荒唐卻淒涼,可笑亦可悲的人生,折射了一段不可思議卻又真實的歷史,“中國戰爭”“大躍進”“文革”。我也曾噓嘆是怎樣一個英雄人物才能熬過這一個個吃人的時期,即使活到了最後,他還剩下些什麼?出人意料的是他不是什麼英雄,他不是將軍,甚至連一個正規的士兵都不是。他只是一個曾經的闊少爺,一個浪蕩子,後來的一個農民,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如泥土般普通的命苦人。可他熬過來了,除了自己,什麼也沒剩下,他的愛人、親人、孩子都被那段吃人的時光吞噬了,他的心也死在了那段暗啞歲月。

作者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所以作者覺得自己寫下了高尚的作品。對文中主人公富貴而言活着到底有多難?回顧他的一生,他也曾享受過榮華富貴,家財萬貫。可以說他的年少時期將一個紈絝子弟展現的淋漓盡致,隨心所欲,放蕩不羈是他的代名詞;他也曾遭受劫難,家道中落;也曾悔不當初,痛改前非;也曾想靠自己的一雙手抓住僅存的一點點溫情。可這曾經種種猶如指間漏沙,再握緊也抓不住沙子的流逝,再努力也改變不了殘忍的現實。

讀完這本書後,我也曾深深思考過,到底是什麼會使一個人短短的一生遭遇如此多的劫難,使得人無可奈何,無力反抗。重溫一遍,我似乎明白了,是黑暗的社會,是醜惡,麻木,冷漠的人性,是懦弱,順從的奴性,是用盡一切方法,也要活着的慾望。

所謂真理法度的.鐐銬死死地鎖住了大家的前進的步伐,狠狠地鞭撻了小家的溫情,歡聲笑語在嘶吼喊叫中彌滅,曾經肆意奔跑的少年在無聲淚流中體味絕望。有人打出了未來一片光明的口號,也放出了人性的醜惡。人們深陷於明天的美好憧憬,可蜂擁而來的現實幾乎都在訴說着陰險。可嘆,可笑,醜惡的事物總在身邊,我們選擇視而不見;美好的事物遠在海角,我們卻伸長了脖子企圖望到。

我從未看過一本書,笑着笑着就哭了,一字一句樸實無華,甚至帶着市井間的流氣,卻如利刃般將現實撕碎,將苦痛一遍遍回味。著名詩人維克多說:“如果生活真的有意義的話,那麼痛苦一定能給生活帶來意義。”因爲痛苦能讓我們隨時意識到我們還活着!

若說我在書中唯一看到的微光,便是主人公富貴對生活一次又一次的重拾希望,命運與他開了許多過分的玩笑,他卻一次又一次的站起,對生活懷有信心和動力,因爲信念,爲了家人,爲了自己活下去的信念。可當親人一個個的離去,到最後的孑然一身,他也曾想結束,卻仍舊苟且而生。爲追求陽光而奔跑,最後發現是在黑幕中徒勞,卻仍然不願停下,自欺欺人的相信,終會跑到太陽升起的地方。

夜幕落下,聽者久久回味,說者輕嘆一聲“都過去了。”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雜草,不遠處,那牛聽話的低着頭吃草,他們的影子被拉的很長很長……

《學生活着》讀後感2

那天晚上,我突然心血來潮,打開了封塵了幾年的鋼琴蓋,翻開了佈滿灰塵的鋼琴譜,撫摸着黑白琴鍵,彈着幾首十分簡單的小曲,感受到了一種時間的重量。這種感覺似曾相識,在那天早上,媽媽買回了餘華的《活着》。因爲老師說這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小說,我很高興,迫不及待的想一睹爲快。故事比較短,我比較快地就讀完了,而後,感覺很惆悵。

薄薄一本小說,卻因爲承載的死亡、苦痛,顯得那麼沉重。從中,我們見證了主人公福貴七個親人離去的殘酷過程:是父親、母親的憂鬱而死,是兒子有慶的抽血致死,是女兒鳳霞的出血而死,是妻子家珍的積勞而死,待我們所有人都以爲幸福將至,苦難遠去時,從天而降的二喜的意外死亡和隨後苦根的活活撐死,幾乎讓讀者情不自禁地目瞪口呆!小說中,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根根蘆葦,衝散,在了時間的長河中,漸漸湮沒。死亡,真是簡單不過的事,就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將生命攔腰截斷。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福貴,內心該有多麼痛苦呀!

但再看看暮年的他,卻常常面帶着微笑,一遍又一遍的回憶着過去,保持着一份平靜如水的心態。上天對他固然殘忍,但他,卻仍舊在田間快樂慵散地吆喝着自己親人的名字,讓和自己同名的老牛不覺得孤單!真是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是什麼支持着他?我想,

是他要活下去的信念吧。正是離別太多,使他明白生的可貴,正是生的可貴,使他明白活着的意義。他一人,孤單卻又快樂,與老牛諧樂,在這天園鄉景中相互襯映,形成一幅別緻的畫。他爲自己的生活添樂,看透了人生,從無知少年到一家之主,再到一塊沉黑卻又敦厚的樹樁。他的生正逐漸升華。

他,在我看來:從平凡抵達到了偉大。他,太普通,既非一個飽讀詩書、吟風弄月的人,也非一個天生異秉、特立獨行的奇人。他,只是因爲經歷的多,是那些經歷呀,磨鍊了他的人格,是那些經歷呀,鍛造了他的高尚,只因額頭被打上了歲月的烙印,使他明白了世間的真理,依舊快樂的生活着。如同作家餘華愛聽的那首美國民歌中歷盡苦難,卻依舊選擇淡然樂觀的老黑奴。

老人對生命的坦然,也感染了我。想到都市中的男男女女,心中慾望無窮無盡;他們富有着,卻像少年的福貴一樣,精神空虛,對生活依舊是抱怨,依舊是不能平息;現在的孩子們,那些整日泡在蜜罐裏,整日不知天高地厚,要這要那的小皇帝小公主。

總在疑惑着:在長長的一生中,爲什麼歡樂總是乍現就凋落,走的最急的總是最美的時光?老人與田裏的牛,會用沉默,給你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