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論語》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27篇)

《論語》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2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27篇)

  《論語》讀後感800字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但是你們知道它出自哪裏嗎?它就是中國古代鉅著《論語》裏的第一篇。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爲經典,這是爲什麼呢?原來這本書,是後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準則。在古代這本書被視爲兒童的啓蒙讀物。

我讀完這本書後終於明白了它爲什麼被視爲兒童的啓蒙讀物了。書中有這樣幾大部分:學而篇,爲政篇,里仁篇······。這些篇目中的言論和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爲好學也已矣。“子夏的這句話意思是:”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這裏我還看到了一個叫孫敬的好學之人,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他刻苦到夜裏讀書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這樣他就不會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爲了一代鴻儒。如果我們現在學習都能有他的這股頭懸樑的勁頭,還有什麼學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書時,看一會兒就想去玩,真是慚愧!對,我也要成爲好學之人。只要下定決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這樣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意思是:”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讀到這裏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個故事——《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爛熟,談起打仗,他父親是趙國有名的大將都說不過他。可趙王讓他去帶兵打仗,他卻不會根據實際靈活變通,結果誤國誤民,慘死在戰場上。這又讓我明白了:我們既要成爲好學之人多讀書,同時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個會學之人,活學活用,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聖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論語》讀後感800字2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於典型的破壞週記的事件,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裏,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繫起來,認爲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孔子在這裏還說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在通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練教師人格力量,成才德爲首,樹德先樹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標準和發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孔子的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爲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範。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對教育對象,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作爲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啓發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許我成爲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

  《論語》讀後感800字3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爲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爲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着中國人,成爲中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爲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爲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裏,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爲,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裏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這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並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麼,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麼學習就能進步了。

  《論語》讀後感800字4

《論語》作爲儒家經典,宣揚“仁”。在《論語》中,孝道有着不可動搖的低位。中國人自古認爲百善孝爲先,把孝道作爲道德之根本。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年輕學德的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對現在的你來說,你一定認爲孝只要做到能養父母孩子吃飯就行了,但狗了、馬了之類的動物都會餵飽幼崽兒,如果人不能做到持之一恆的照顧老人小孩,那人還跟動物有區別嗎?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可以探知他人的心理,對父母盡孝不只是物質上的供養,還有精神、心理的關愛。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孩子孝敬父母,不能使父母爲自己憂愁。只有自己有疾病時,父母才爲自己擔憂,其餘一切都不能使父母擔心。“事父母能竭其力。”一個人通過努力可以做好很多事,讓父母欣慰。只有生老病死,這種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讓父母擔憂也是沒辦法。除了這些人力不可控的事,其餘的都做好,不讓父母擔心,這樣就是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句話告訴我們:侍奉父母,他們若有過失,要婉言勸告。話說清楚了,卻沒有被接納,仍然尊敬他們,不要違逆對抗,繼續操勞而不怨恨。這句話明確了侍奉父母不能唯命是從,孔子反對愚孝的絕對無違,應該以道義爲標準,客觀對待父母的對錯;如果父母做錯了,卻不聽從自己的勸告,也要履行孝道,絕不能對父母產生怨懟之意。

《論語》告訴我們許多爲人處世的道理,是一座思想的寶庫。如何做人,是一個終生的課程。

  《論語》讀後感800字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裏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後,我就翻閱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並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爲什麼要讓我們讀那麼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註釋、有譯文,還有聖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啓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後都會從心裏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爲“聖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爲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後,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麼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裏卻蘊藏着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聖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

  《論語》讀後感800字6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並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歡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並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並且樂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十分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爲,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爲它而歡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能夠爲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異常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爲,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於“學以致用”。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意思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纔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於死記書本,而在於應用,在於實踐。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後的一點感受,經過這次學習我才明白自我的知識面是多麼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師”的感覺。今後,我必須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我的文學修養。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啊!

  《論語》讀後感800字7

《論語》是一部啓迪人心的經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着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後也懂得很多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說:“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是的,一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論語》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於交友,樂於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爲代價交友。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紫霞說:“商人說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爲什麼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隻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說:“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孔子望着流水嘆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學生、向後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願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願,不超過當下。”人生軌跡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爲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麼能說得清楚。

  《論語》讀後感800字8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智慧的結晶,是一份讓人受益匪淺的文化寶藏。讀過之後,我對學習態度有了更深的認識。

有人說“態度決定性格”,我覺得“態度決定學習的一切”。因此,我認爲,學習要有一種“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態度。我們在學習上要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要正視自己的無知。面對問題,應該開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地多加以掌握。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學習中除了正視自己的無知,秉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學習外,還應將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也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的快樂在於練習,因此除了重視“學”,我們更要追求“習”。“習”就是在“學”的基礎上加以應用,也就是實踐。孔子帶領着弟子周遊列國時一邊學習一邊應用知識,他們將知識應用起來應該是有個人學習的目的。作爲學生,我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去享受學到知識的滿足感和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前幾天,天空中出現美麗的魚鱗雲,我從學到的地理知識懂得,“魚鱗雲”是秋冬季強冷空氣來時的一種天氣現象,說明天氣將轉晴,並且在未來兩三天都是好天氣。果然接下來一連幾天都是晴天。這使我感受到了在生活中應用知識的成就感。

在學習中我還保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所體現的不僅是個人修養,還是在學習上的一個態度和一種風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欣賞並學習別人好的方面是謙虛的基本。“虛心使人進步”這不僅在個人體現,一個國家在國際上也應有這種態度。孔子的理論雖在古代產生,可在現在仍有不少可取之處。雖然“半部《論語》治天下”略有誇張,但這並不妨礙《論語》對我們的影響。

學習是我們學生的首要任務,端正學習態度有利於我們的學習,我們只有做到正視自己的無知,纔會踏踏實實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知識後我們還要將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感受學習知識的成就感,在繼續學習中保持一種謙虛的態度,做到學無止境。

  《論語》讀後感800字9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弟子所編纂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著名的《四書》之一。

我第一次接觸到《論語》時,剛滿10歲,那時我的學習成績中等。爲此,我的父母很爲我的前途擔憂,但我那時卻滿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來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沒想到阿姨聽了爸爸的訴說後,竟把我給“禁足”了,每天不是讓我寫作業就是看書,可我一門心思想着玩,哪裏是在看書。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寫作業,在那裏玩。當阿姨發現了我的計劃後,並沒有處罰我,而是把她剛買的《論語》遞給了我,並且還有一本“翻譯書”,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論語》。因爲我不懂文言詞語的意思,所以帶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認真的看了下去。就這樣越學越覺得有意思。漸漸地我愛上了《論語》。我發現了其中許多的奧妙。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讀懂這則論語後,我明白了學習的正確方法,也知道了我學習成績不高的原因。又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論語_也是談學習方法的。它告訴了我學與思的關係:只讀書不思考,就會迷惑兒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去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而我最喜歡的卻是“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就是這則《論語》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要敢於請教別人。這纔是智慧的選擇。

現在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參加這一活動後,我能更好的理解《論語》精神。是《論語》教會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端正了我的學習態度。把我從學習成績的“低谷”拉了上來,也是它讓我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它讓我知道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默而識之,誨人不倦。”、“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其實世上並沒有聰明與愚笨之分,我們感覺的聰明與愚笨僅僅是我們的心理感覺而已。一個好的學習方法,或許是你走向成功的關鍵,也許你沒有發現,沒有察覺。那你現在從頭開始,好好地讀讀《論語》吧,裏面有很多關於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經典名言或許會對你大有裨益。

  《論語》讀後感800字10

以仁愛待天下人——《論語》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可以感受到他兼濟天下人的仁愛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地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爲聖人,就是因爲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世界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無美不備的《論語》的倫理思想核心是“仁”。“仁”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已廣泛使用,但作爲哲學範疇的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所以《論語》說孔子很少談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讚許的是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但是,對於仁的確切含義,《論語》中並沒有純定義式的界說,常常是根據提問人的不同情況而隨問作答,每次講解並不完全一致。如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人。”這就是仁。一旦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於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具體做法是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把好處給人民而且能夠賙濟大衆,這個人怎麼樣?可能算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這表明,孔子所講的仁,有對己、對人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對己就是“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一旦做到了這點,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個仁者。“克己”不僅是消極意義的自我剋制,還包含積極意義的自覺實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以及對天下人的仁愛之心。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重要在於那一個“仁”字。

  《論語》讀後感800字11

一隻蝴蝶飛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卻飛走了。不知不覺中,時光回到了20xx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習《論語》。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學完了《論語》,成爲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君子”。

我喜歡《論語》裏的孔子,一個長相併不出衆,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滿智慧,教會了我如何成爲一位謙謙君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留下的許多經典句子,每個句子裏都蘊含着許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在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做清潔時,同學們卻發現班裏沒有掃把了,班長說:“我去買吧,你們等等我。”同學們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長仍然沒有把掃把買回來,有位同學忍不住問班長,班長大笑着說:“你們真信哪?我騙你們的!”同學們這才知道被班長騙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長是個不守信的人,改選時大家再也不推薦他了。

我非常喜歡《論語》,《論語》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裏談到,君子的爲人處世法則: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論語》還教會我們,交朋友的原則:“益者三有,損者三有。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我便照這這樣的方法去交朋友,並傳播這種方法。《論語》還教會我們善思,我便多多思考,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論語》中,我還認識了富有卻尊敬師長,把老師當父母的子貢,認識了十分孝順的曾子……

《論語》中還有一些被人們錯誤理解的話,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但衆人只記住了“父母在,不遠遊。”好像遠遊的兒女都不孝順了似的。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時,兒女儘量別遠出,如果必須出去的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處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擔憂。

雖然我把《論語》學完了,但是他書中的知識我還沒有學透,我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練習《論語》裏的智慧,爭取成爲大家公認的第七十三位“賢人”。

  《論語》讀後感800字12

子曰“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爲政以德,是孔子的爲政思想,強調道德對國家治理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爲治國原則。作爲後生,乃十分敬佩,並加以學習思考之,於是作簡單淺顯的認知如下。

  一、歲幼時的德化

就個人而言,我認爲在歲幼時,養成的生活習慣或道德品行都一直影響着我,有一些甚至是可能會影響着我的一生。我想在歲幼時的德育教化是一個人成長的開始,也將是這一個人的人生根基,因爲在歲幼時不懂是非,更不懂德,這時的德育便是最佳時期,有意識的灌輸,一定是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二、成長時的德引

當我們踏入校園後,老師是扮演着道德引領的角色,當然也有其他的引領者。我便斗膽談下我自己。進入大學後,當選學生幹部,初衷爲了在服務老師和同學的同時歷練自己,到了這個位置上來,才明白肩負的責任和擔當,當面對的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集體。我想,我既沒有長輩身份的威嚴,也沒有過勝過強的能力,用什麼來博得民心,用什麼來做好工作,那就是“德”。

在面對一開始同學們不支持工作的情況,用什麼去讓他們有所改變,是退步、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並自我改變,這是“德”。是用適合同學們的方式去開展工作,是站在他人、集體角度去思考事情該如何處理,且在一定程度上要竭力降低集體負能量,提升同學們的思想素質,我想這是“德引”。我一直以來堅持重點抓班級學風建設、德風建設,在這一學期,班級情況轉變相對較大。即使我陷入了新的困難旋渦,但依舊不改的工作初心——德引。

  三、成年後的德育

工作後、成家後,我想對德的學習和使用更是要注重。當進入到一個工作的集體環境,或多或少都有着來自他人以及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如若每個人都注重“德”的修爲,將會有更好的工作氛圍。當有了家庭和孩子後,爲人父母不僅要以德育子,更是要從自身做起,在自我的道德品行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得到教育。

總言之,我認爲“德”應該作爲我們每一個人的終身修行。從古時的孔子到今天的楷模,時代一直在變,但“德”從未改變,它約束着我們,成爲了人生的第一準則。做一個講“德”有“德”的人吧,智慧居左右,讓“德”點亮人生!

  《論語》讀後感800字13

“先生授我以詩書,我爲先生傳知識”,這裏的“先生”說得就是孔子。《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辭約義富,語句、篇章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淺近易懂,用意深遠,雍容和順。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達的觀點。

語錄諄諄,讀取學習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爲好學也已矣。”我們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就像懸樑刺股的主人翁孫敬,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讀書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爲了一代鴻儒。還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把學會的知識常常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是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論語》給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遠,應思讀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爲。”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紙上談兵,不會靈活運用,就像我們背單詞一樣,最後能記住的單詞沒幾個。學習是要下點苦功夫的事,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學會的。

柏寒鬆勁,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會我們要謙虛待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還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警醒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啓發我們要思考問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提醒我們交友要謹慎;“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說我們對真理要有敬畏虔誠之心。

字字斟酌,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回味解讀。

  《論語》讀後感800字14

喜歡萊蒙托夫的一首詩:“一條船,孤獨地航行技術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尋求一個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們向前進行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我,願做這隻孤獨的小船,帶着碧波盪漾在寧靜的大海里,奉承着,駛向前方,感受着陽光的溫暖。

高中時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們不再是無知的孩子,我們學會了獨處,學會了與自己相處,學會了思考,學會了解決問題。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世俗智慧,體驗到更多的人性溫暖,心靈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活,死亡,悲傷,或者分離,他每天都在自己製造的悲傷情境中度過,擔心各種各樣的事情,現在看起來像是無病呻吟,自憐的笑話。現在我們更珍惜寶貴的生命,更瞭解那些不冷不熱的人,我想,這不是虛僞,而是更熱情地與世界相處。

今天,我們,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損失。我們慢慢沉醉於一個人的世界,寫作學會了面對喧囂後的寒冷,學會忍受孤獨與寂寞,像鳥兒一樣孤獨的小船,像海深,騎兵冰,波瀾不驚的心臟,但它蘊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們,再也不是沒有了對人情冷暖的過多傷感。我們可以慢慢習慣於客套和僵硬,卻仍保持自己那顆溫暖的心,用真心對待學生每一個問題值得企業付出的朋友,用溫暖的心去認知發展社會,感悟生活世界,將那些工作瑣碎、無所謂、負面的東西進行過濾。

今天,我們爲偉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嚮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隨着時間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們身邊,我們不禁移動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們正在努力,試圖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我們是嚮往,嚮往未知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併爲奇觀的世界無限的嚮往。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在不停進行運轉,生命在中國不停消逝,我們也在不停發展成長。被歲月拔節,我們學會了學生感恩,學會了一種淡然,學會了他們懷着這樣一顆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這個迷濛慌亂的時代裏,爲自己的未來經濟奔騰!

  《論語》讀後感800字15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所編,雖說是兩千多年前所編的,但還是讓世界、讓人民,更讓我受益匪淺。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主旨是做人要實事求是,不能似懂非懂。我一直把這句話當做耳旁風,不以爲然,直到六年級危老師講這句話時,才讓我對他產生了興趣。家人總說我學習時候不知道好方法,而我卻總是打斷他們,這才導致我考試吃了大虧。

記得那是桂花褪下她的平凡,開始展露光芒時,我卻在考場上犯了愁。隨着一生聲哨響,數學考試開始了。剛開始答題,有的同學卻犯愁了,眉頭緊鎖,而我卻如魚得水一般。我用輕蔑的目光看了看他們,從心底將他們狠狠嘲笑了一番,才繼續答題,寫着寫着,我的臉色卻陡然一變,死死盯着這道題,一隻手撓了撓頭,用嘴啃着另一隻手,背上不停地冒汗。這時,我彷彿看見同學們對我指指點點,死黨對我豎起的大拇指已緩緩向下,這打斷了我的思路。這道題是老師說了多遍的呀!本是這樣懊悔的我,卻被想象所打斷,氣憤到雙眼幾乎噴出實質的火焰,於是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在卷子上亂蒙開了。由於這道題導致我後面的思路混亂,大腦已經崩潰。寫完後我也沒有檢查,只是用手有氣無力的,懊悔的,捶了捶腦袋,便在腦海中回想老師講課的細節,可細節全是與同桌玩耍,唯一聽到的一句話是:“誰還有不會的?”我看了看同學們都沒有舉手,也沒好意思舉起手來,這才“一錯造成千古恨。”我垂頭喪氣,像霜打的茄子一樣無精打采地垂在桌子上。卷子發下來後,我倒在了及格線上,這可能對差生來說是豔陽高照,喜上眉梢;可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上語文課時,我像失了神一般,卻猛地聽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一看原來危老師在講這則《論語》呢!這使我忍不住回想了一下自己在數學課上的所作所爲,於是我很快把這句話在心裏默唸了幾遍,當成自己的座右銘。

從那以後,我也像桂花樹一樣慢慢展露自己的光芒,不可阻擋。而實事求是的精神更是印刻在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800字16

孔子曾說:“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這話我不同意。有時我想,會不會是弟子們編《論語》的時候記錯了老師的話呢?“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絕對不會丟下那個裝着“誠信”的背囊的。這我相信。

中國本來有“已然諾”的傳統,說不定比德國人還守信些。《戰國策》裏已不乏其例,何況還有“尾頭抱柱”這樣極端的例子。該足以讓後輩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後來的演變很出人意料。先是韓非子把“誠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後來,好多權術家將開頭孔子那句值得懷疑的話奉爲圭臬。無怪乎康有爲寫了一本《新學僞經考》,說《論語》是後世無賴僞造的。這種轉變在文學作品裏也不乏其例。《三國演義》裏魯肅的誠信有目共睹,到頭來落得毛宗崗一句批評:“忠厚乃無用的別名。”有點可悲。悲誰呢?魯肅還是毛宗崗?

話或許說的有點過分,但真是因爲有些失望的緣故。新文化運動把這些不好的“文化”都掃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們接下來面臨的任務,就是儘量那個提倡“誠信爲本”、

“一諾千金”的優良傳統,並親自蹈行。在這說一件事,或許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學新生去北大報到,當天事務確實很多,拿飯票,領學生證,鋪牀,買熱水瓶……這位新生帶着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對面走來一位老人,新生以爲是工友,就說老師傅替我看個行李成麼嗎?老頭說行。後來新生就去忙乎了。從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校門,讓老頭看着呢。他滿心愧疚地往校門口跑,也沒抱多大希望。誰知那老頭顫巍巍地還在那兒等他,白頭髮在風裏飄啊飄。新生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第二天開學典禮,新生才知道這老人就是著名學者、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了多好的榜樣!舊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風尚正在形成。這時,我腦海裏迴響着康德的名言:“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樣使我們敬畏。”當然,不能忘記的,還有季老在風中飄動的一頭銀絲啊……

“誠信是人生的支點,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讓我們一起努力,擁抱誠信,擁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導下,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精彩!

  《論語》讀後感800字1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兩大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二是講有關於思想修養方面的。《論語》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了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非淺。“溫故而知新。”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的意思是:溫習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我對這句話有較深的體會:我時常會拿起小學時的課本來複習,每次複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有時還能發現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識,由此可見覆習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爲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纔會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不論在如何惡劣的環境中,都應該堅強不屈,高風亮節!!抗戰英烈吉鴻昌,面對着敵人的酷刑,毫不畏懼,大義凜然;烈士羅學瓚在獄中堅強不屈,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共產黨員賈起面對國黨的嚴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靜,英勇不屈,嚴守黨的祕密……這些烈士,他們這種堅強不屈的品格,是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是我們決不能退縮,應該堅強面對,鼓起勇氣戰勝困難,勇往直前!!

通過學習《論語十則》,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處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讀後感800字18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爲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着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爲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裏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爲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爲了好好做事情。小學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讀後感800字19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論語》讀後感800字20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於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啓了那一道爲時光所塵封的門,於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於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於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彷彿靜心獨坐於清泉碧水畔,在煙燻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澱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着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盪胸懷。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裏行間,感受着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爲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爲之心神嚮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爲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薰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爲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爲終身所追求的目標麼?於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啓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溼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乾的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

讀《論語》,於心靈間,盪漾起一片純淨。

  《論語》讀後感800字2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爲作爲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思想,並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鍊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

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繫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纔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爲我們增加營養。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爲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爲“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爲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

“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解釋爲“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麼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闢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並將其作爲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爲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論語》讀後感800字22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對流水的感嘆,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徵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鬥中才會實現的歷史職責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髮,兩手空空。我們不能讓時間停留,但能夠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人們的收穫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爲他們明白時間是寶貴的。

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纔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麼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裏,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麼,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能夠幹很多你沒時間乾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於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後後悔,那麼此刻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着,雨淋溼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十分有好處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爲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

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曆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後只留下一個生鏽的日曆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完美的明天。

  《論語》讀後感800字2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出自《論語》,這是我最喜歡的名言之一,每當讀起這些,我都會讚歎經典的中國文化。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三個人一起走在路上,他們身上必定有值得我效仿的地方,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句話教導我們虛心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品質,看見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要向他學習;看見別人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要反省自己有沒有這樣的缺點。

如果我們沒有虛心精神,自己只顧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不聽別人的意見,那我們就不會進步,只能停留在原地,時間一長,你就會退步,成功的機率會越來越小,失敗的機率會越來越大,這樣一來,你也跟一兩歲小孩沒什麼兩樣了。

這樣的道理,都是《論語》這本書教給我的。《論語》這本書是一些簡短的句子合成的,但這簡短的句子卻深含了意義深刻的道理,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做,怎麼去面對。但有些話,卻要結合實際來理解。

比如說,《論語》裏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的意思是,當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父親去世後,要觀察他的行爲,若是他還堅持父親在世時的行爲準則,就可以稱他爲一個有孝心的人。其實這樣的孝,片面強調了兒子對父親的依從,歷史在發展,人們的言行舉止不能總停留在過去的水平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代超過前代,這是歷史的必然。

你的父母如果是一個小偷,按照這個道理,你要繼承父母,做一個小偷,那這一定是好的嗎?不是的,因爲你繼承的是壞的,不善的,這樣對自己不好,對自己的家庭也不好。

對自己不好的是,你可能因此會進監獄、坐牢,和一些壞人關在一起。這樣,你有可能會變得更壞,做更多壞事。

對自己家庭不好的是:一,你的家人會非常傷心,漸漸跟你疏遠,不再跟你在一起了。二,你的孩子有可能會跟你一樣做一個小偷,這樣下來,你的子子孫孫都會變成小偷。

所以,我們要多看書,多知道更多的知識,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優點,這樣我們就可以少犯錯誤,更快進步了!

  《論語》讀後感800字24

關於《論語》,從小學就開始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等等,寫小學、初中、高中時,爲了增加所謂的文采也會偶爾文縐縐的賦上一句:“孔子曰:……”而知其文,卻誤讀其義。不知今日才知是該慶幸還是自悔。不管怎麼樣,少落人笑柄,總不會太負十年寒窗之苦。

曾經有人大罵孔子之時,或許罪證之一便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望文生義理解成“百姓應該任其自由發展,不可讓其有太多學識。”乍一看,好像真的是這樣,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知道古時候有很多的通假字,其要表達之意,若僅此字面意思,目不識丁之人都能理解,那麼幾千年來,歷代文人墨客對其的推崇敬仰與深究,是否太過迂腐或資質平庸呢?庸人悲哀之處,或許就在於不自知。 荀子《勸學》中有名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在《大戴禮記·勸學》中則是:“鍥而舍之,朽木不知,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此處的“知”,同“折”是通用的。而“折”字,放到原句中,整合起來的意思便有壓迫和強迫之意。至於“由”字,在文中,是否就理解成放任自由,這裏不能恭謙的說值得考究,因爲必須考究。郭店簡《尊德義》的解讀是:民可使導之。將“由”字,理解成“導”。這樣的解讀更爲貼切,作啓迪之意,因此,原句的意思應該是:老百姓只能去引導,而不能強迫或者壓制。

如果這是,愚民思想,那麼我想問,什麼樣的思想纔是不愚民的呢? 孔子曰:“父爲子隱,子爲父隱”,若是望文生義之解,則當是:父親爲兒子隱瞞,兒子爲父親隱瞞。孔子若表達的是這個意思,那麼尊其爲聖賢的人們是不是都是傻子?“隱”字或許理解爲通“檃”更爲貼切。“檃”字的原始意義爲使曲木變直的工具,取其矯正之一,因此,父子互隱的意思是父親兒子互相矯正。如果一開始誤讀或者錯度情有可原,那麼對孔子關於“諍子”的言論——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之類的言論視而不見,那便不得不懷疑其有惡意陷害之嫌疑,或者是對無知的自我嘲諷。

慶幸之至,我還年輕,慶幸之至,我還有時間。

  《論語》讀後感800字25

《論語》這本書雖然只是一些隻言片語和對話,語錄,但卻包含了文,史,哲,人生,教育,社會生活等多方面,內容豐富。《論語》中的一些經典名言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鮮矣仁。""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比較熟悉,但文言文件精煉的語言中卻已經蘊藏着很多的道理在裏面,這本書中每句話後面都配上了譯文,每篇後面都附上評點,讓讀者更容易接近孔子從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去爲人處世。

《學而》一篇中孔子談到孝悌忠信等行爲規範和做人的原則。比如"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在孔子看來,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個人如果對父母不尊敬侍奉;對兄長不聽命維護,社會就亂套了。君將不君;國將不國……孝,悌,忠,信,是孔子經常涉及到的命題,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他心中正人君子的美德。用今天的道德標準衡量,這些雖然並不是全都適合,但基本是合理的。必竟跟封建社會不一樣了,現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規範,例如我們反對古人的"愚忠""愚孝"。

幾千年過去了,孔子在做人與學習的關係問題上,所強調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現在依然受到肯定。

《爲政》一篇也談到了人生的修養。孔子把孝的問題,禮節的問題,忠信的問題,義勇的問題看得很重。認爲一個人不具備這些品格,就談不上有道德,也就無法立足於社會,更無法治理國家。另爲孔子對許多日常言行舉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止,是知也。"孔子像我們強調了做人要實事求是,別不懂裝懂。"先引其炎而後從之。"則交到了我們要有重視實際的求實精神。"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輕言重行的傾向。我們可以從這些言論中學到孔子的思想,而對於我們當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論語》所帶給我們後人的啓迪和價值時說不盡的,有空休閒時真該拿出來讀一讀。

  《論語》讀後感800字26

曾經有人說過:“得論語半篇,則得江山。”從而可以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這部曾被譽爲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生活,它仍然有着重要的意義。不管是《論語》中的那個理念,仁、德、學、治國之道。都對我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在現代社會中,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已經開始漸漸被改變。許多人把父母的養育當成了一種理所當然,卻把養育父母當做了一種累贅。難道我們忘記了父母那無私、無價、無限的愛了嗎?

孝乃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爲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可是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去把一喜一懼給誤解了,這是孔子的錯呢?還是我們現代人自己的錯呢?也有許多人覺的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爲先,行爲次。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爲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麼,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的僅僅是你對他們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麼他們就會覺的他們是最幸福的老人。

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儘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爲先,行爲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於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最後我希望大家記住孔子的兩局話:“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和“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父母還在,那麼就是我們這些做兒女最大的幸福,把握現在,不只是只有“天下父母心”。讓我們做到“天下兒女心”至少我們可以在有生之年,不會爲此而感到後悔。

  《論語》讀後感800字27

個寒假學校佈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學生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後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後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鉅著,而且初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並一起買了一本現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孔子,一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麼先進,那麼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是先秦儒家關於“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爲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爲人母了,人常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麼緊張,我心裏總想生病了看了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並且常常記在心裏。一方面爲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爲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