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不管是爲修好《本草》住破寺,吃乾糧,還是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着生命危險品嚐藥草,都是爲了表現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麼,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爲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品文字,結合聯想,體會住得苦

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後,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裏?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裏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瞭解到李時珍住得苦。在這過程中,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髮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裏浮現了怎樣一幅畫面?這樣的設計調用了學生以往的知識儲備,豐富了文本。他們這樣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頂破了個大洞,風呼呼地吹進寺內;地上很潮溼長了許多青苔,他們只好在上面鋪了些稻草作牀;那古寺的門已經歪斜,窗戶上糊的紙已經不在了,夜晚寒風呼呼,真冷啊!寺內到處是蜘蛛網,神像也倒塌了,可見從來沒人住的。……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古寺破敗不堪他們已實實在在地看到,他們倆住得苦也從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

二、抓動詞,聯繫上文,體會吃得苦

李時珍和他的徒弟龐憲吃得苦是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後,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乾糧。”體會到的。在教學時,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一系列動詞去體會。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體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裏是何等舒服;從“啃”字體會到了乾糧的硬,乾糧的難以下嚥。當學生通過這些動詞切實體會到了李時珍和徒弟查訪途中吃得苦時,再請學生聯繫前文,告訴學生喝山泉、啃乾糧已經很苦了,但即使這樣,他們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課文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是怎麼說的?從而,引導學生從“飢餐渴飲”一詞思考:“就這麼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卻讓老師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畫面,你也看到了嗎?”這樣,一方面學生能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讀對話,抓細枝末節,體會記錄的苦

記錄的條件之苦時極其容易體會的,但對於記錄過程中李時珍的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的體會有難度。因此,引導學生反覆品讀記錄對話:

李時珍把本子攤開,拿起毛筆邊憶邊寫:“忍冬花初開時銀白色,兩三天後變爲金黃色,所以又叫金銀花,可以解暑消熱。”

“胭脂草搗爛了,可以治蟲咬傷。”

“刀豆子燒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雞腸草……龐憲,你把藥包拿來。”李時珍拿過藥包,從裏面翻出兩種草。它們的葉子十分相似,但是藥性不同。怎樣區別他們呢?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一點放在嘴裏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寫:“雞腸草,生嚼涎滑;鵝腸草,生嚼無涎……”

從金銀花名字由來,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個省略號體會到的李時珍記錄的內容詳細且多;從嚼藥草體會他記錄時認真、仔細,不怕犧牲等,都是學生在品讀這段文字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結論“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就自然不過了。這樣,從多方面深入體會到了李時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去體會李時珍一心爲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課後思考:課堂上如何根據學生的理解層次來刪減我們的預設。

在學習記錄之苦時,學生已然從他不怕犧牲,咀嚼草藥,辨析藥性,而體會到了他一心爲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體會到他們的苦後設計的這樣一個環節“在我們看來,李時珍和龐憲四處察訪藥材住破廟,喝泉水,吃乾糧,借月光壘磚塊當桌子記錄無一不苦,那他們覺得苦嗎?看看他們倆怎麼說的?”去掉?設計時之所以放在裏面是因爲,生怕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到“雖苦但值”這一層次。但課堂上學生已品悟到了,再繼續這樣的環節不是顯得多餘了嗎?也有爲了設計而設計的嫌疑。課堂上,我把這個環節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確實,正像一些老師說的,這樣的“手術”似乎使教學過程缺少了一個階梯式的過渡,但從學生一頭去考慮,他們需要這樣的階梯嗎?

當然,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引導過程。但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進行刪減教學環節,也就是說,我們教學設計與教學都應是靈活多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