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一、導入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設計

出示課文最後一段話:“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着,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這段話,說說你有什麼感覺?你是從哪裏體會到的?

預設:從山風呼嘯、貓頭鷹尖叫感覺陰森森的,叫人恐怖、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師:再讀一讀,讀出讓人毛骨悚然的感覺。

……

同學們的朗讀確實製造出了陰森恐怖的氣氛。是的,如果我們一個人在荒郊野外的古寺裏,唯一能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由山風呼嘯和貓頭鷹尖叫所帶來的恐怖氣氛。但是,彼時,卻有一個人的心似“一輪圓盤似的月亮”,他是誰?他此時的心境是什麼樣的?(像月亮一樣寧靜)。這時他在哪呢?在古寺。

板書:李時珍夜宿古寺

生讀題目,提問題:李時珍爲什麼要夜宿古寺?

師:很好,答案就在第一段裏。

生:一心趕路,錯過了客店。

師再追問:李時珍爲什麼要一心趕路呢?

生:查訪藥材,修訂本草綱目。

師:補充李時珍的經歷。(24歲從醫到太醫院後,在行醫當中,他發現當時的本草書收藥不全,名稱混亂,多有謬誤。於是,下決心編寫一部新的本草書。他先詳細研究了古代有關的本草學、醫學等各類書籍,然後,帶着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行程達上萬里路。他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於在他61歲那年寫成了醫學鉅著——《本草綱目》)。

  二、感受李時珍的生活之苦。

師:如果用四個字來概括我們的生活,那麼你們會選擇哪四個字?

預設答案:衣——食——住——行

師:那麼我們就來說說李時珍師徒的衣食住行,看看師徒二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一)默讀課文1——7自然段,在能觸動你心靈的詞句旁批註你的感受。

(二)交流

*體會行之苦

預設:1、行的時間長:總時間長:好幾個月了,每天行走的時間長:曉行夜宿。

2、行的路程長。李時珍和龐憲走遍安徽、河南、湖北。

教師補充:還有江蘇和江西,上萬里路,全靠兩條腿走呀!

師點撥:不走行嗎?(珍貴的藥材常常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之中),幾千里路,走的都是荊棘遍佈的——小路,走的都是無人問津的——荒野,虎狼出沒的——山林。爲了察訪藥材,李時珍和龐憲每天就這樣走啊走,課文裏說他們要一直走到什麼時候?走到什麼地方?走到心情怎樣?

預設:走到太陽漸漸下山,飛鳥歸林;走到前不見村,後不着店,走到心裏焦急起來。

指導讀第1、2自然段,讀出焦急的語氣。

*體會住之苦

導入:聽同學們的朗讀,老師知道同學們的心都爲李時珍師徒倆的住宿問題而懸着,那麼,他們今夜到底住在何處呢?

破敗的古寺裏。

師:你從那些地方體會古寺的破敗?

厚厚的蜘蛛網、斷垣殘壁、灰塵、青苔

老師再提示你們:當龐憲看到房屋的輪廓時說什麼?而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龐憲還有話嗎?由此可見,這古寺確實破敗。然而,面對這樣“破敗的古寺”,李時珍卻“輕輕推開門”,說:“我們就在這裏住一夜吧。”李時珍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是多麼低啊。

讀一讀,讀出古寺的荒涼,李時珍的淡定。

*體會食之苦。

教師引讀:

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氣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後,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乾糧)。

師:啃的意思是——

生:用力咬

師:爲什麼需用力咬?

預設:可能是帶的糧食風乾了,硬了。可見,他們在路上察訪藥材的時間太長了。李時珍都近五十歲了,還長年在外奔波,生活條件如此艱苦,餓了就啃些乾糧,喝些涼水。他們的“食”是如此之苦。

*體會衣之苦

師:俗話說,衣食住行是“衣”打頭,那麼在長期的跋山涉水中,同學們再想想李時珍師徒可能遭遇的衣之苦是什麼?

預設:爲尋訪藥材,背的藥材多,筆墨紙硯多,自然無法帶很多衣服,得忍受衣服髒、寒之苦。

師:然而,在古寺的火邊,李時珍卻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李時珍這樣問是出於隨便聊聊嗎?誰來總結一下李時珍師徒二人在查訪藥材的旅程中都忍受了那些苦?

預設:一是又破又髒的衣不禦寒之苦;二是啃乾糧,喝冷水的食之苦;三是住古寺不能洗澡,熱洗腳臉,沒有安榻的住宿之苦;四是爲訪藥材要曉行夜宿的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行走之苦。

師:作爲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們還經受什麼苦?

預設:心之苦。常年漂泊在外,師徒倆形影相弔,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在荒郊野外,孤獨寂寞啃食着心靈。

師:這麼多的苦,李時珍卻不叫苦,還笑問:“龐憲,覺得苦嗎?”從以上的苦和笑,你得出了什麼結論?

預設:李時珍以苦爲樂。

師:是什麼支撐着他這樣以苦爲樂?

預設:是他想到修訂《本草綱目》,讓萬民得福。

師:那麼你憑什麼這樣說呢?

預設:第7自然段。“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裏過夜,比住在家裏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是值得的。”

師:哦,原來李時珍是這樣說的,那你推想一下李時珍當時說這話時的語氣是什麼樣的嗎?

生:堅定的

師:好,那麼你也像李時珍一樣用堅定的語氣把這句話告訴你旁邊的龐憲們。

生齊讀,體會李時珍爲民造福的偉大決心。

  三、體會李時珍對工作的兢兢業業,一絲不苟。

導入:藉着月光,我們走近寺廟看看他們在幹些什麼。

1、工作連軸轉。

師:師徒倆累了一天了,也該休息了吧?

生:沒有,他們還要記下尋訪所得。

師引讀:是啊,李時珍說:——(“龐憲,趁着大好月色,我們把今天的尋訪所得記下來吧。”)

師:李時珍之所以能做到堅持白天趕路採草藥,夜宿古寺還要記下尋訪所得,工作連軸轉,是因爲他說過:“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

生: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2、冒險嘗藥材

師:再讀一讀8——12自然段,說說書中的哪一幕給你的印象最深?

……

生:他親自品嚐藥草給我的印象最深。

出示重點句子:他拿在手裏仔細端詳,又放在嘴裏嚼嚼,若有所悟。

師:是啊,雞腸草與鵝腸草葉子十分相似,但是藥性不同。李時珍用了什麼辦法區別它們呢?

生:先仔細端詳,還不能辨別,就放在嘴裏嚼嚼。

師:同學們,是藥三分毒,有的藥甚至還有生命危險,李時珍作爲一代名醫,他難道不知道嗎?

生:知道。

師:那麼他爲什麼還這樣做呢?

生:他是爲了讓他修訂的《本草》更加準確,他親自嚐嚐,就避免讓後人因爲開錯藥方而出現危險。

此時,同學們一定對李時珍有了更深的瞭解,你又想起他說過的哪一句話了?

——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師:此時,你想對李時珍說什麼?

預設:你真是一個稱職的好醫生,你一心只想造福百姓。

師小結:這就是李時珍,對於生活的苦,生命的險,他早已置之度外,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再次齊讀這句話,讀出我們心中的崇敬之情

  四:感受不同意境蘊含的不同心境。

師:此時,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着。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我們在意的是夜已經很深了,山風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師徒倆是多麼的疲勞。而李時珍卻只看見什麼?

預設:看見“圓盤似的月亮”,看見“皎潔的月亮”,看見“大好月色”。

師:爲什麼?

生:他們還在把今天的尋訪記錄一一寫下來。

師引說:在這山風呼嘯,貓頭鷹尖叫的深夜裏,李時珍忘記了……忘記了……心中只有……

預設:1、他忘記了害怕,忘記了寒冷,忘記了休息。心中只有《本草綱目》。

2、他忘記了飢餐渴飲,忘記了曉行夜宿,忘記了旅途的寂寞,心裏只想爲民造福。

師:因爲他的心裏只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再讀一讀這最後一段話,讓古寺的破敗陰森,李時珍的執著無悔,都在朗讀中表現出來吧!

小結:“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着。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表面上看,這一段話並沒有提到李時珍,但聯繫全文一推敲,我們就知道,第一句話是我們常人對陰森森的古寺的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也是李時珍師徒倆餐風飲露,曉行夜宿的寫照。而第二句話,“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當空”。正是李時珍忘卻惡劣環境,心如止水的心境寫照。佛教中常以月亮來比喻世界與本性的空明澄澈,同時也是人內心“無念”的具體表現。作者正是借“月”釋懷,將李時珍除《本草綱目》外心無雜念的醫聖風範展現在我們面前。

所以李時珍說:——“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