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精選3篇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精選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1】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精選3篇

在教學《小兒垂釣》這課時,我班有兩個爭論點:

1、學生看到圖上小孩子頭髮梳得很是整齊,所以有學生說:蓬頭的解釋不能是頭髮亂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種髮型。看看書上的圖片,倒也覺得這種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叢中釣魚,頭髮可能整齊嗎?班上爲了這個展開了討論。最後大家達成一致,的確應該解釋爲頭髮亂蓬蓬的。

2、遙招手和遙搖手的辯論,“招”用的恰當,還是用“搖”用得比較好。學生通過表演當時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釣魚時,他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嚇了魚,但他又是很熱情的,想幫助別人,所以在哪個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確切的.

在教學時,我是這麼做的:

1、放手讓孩子自己瞭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麼方法來理解詩意,“看註釋、看圖猜、聯繫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裏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後,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說了,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註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鬆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小兒垂釣》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精彩的還在後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一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一遍,一個孩子說能用黃梅調唱,仔細一聽,還真有那回事,另一個孩子說: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來。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後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2】

古詩《小兒垂釣》,這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寫的一首描寫農村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全詩是這樣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爲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板書完詩題後,直接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後,我追問:“爲什麼稱‘釣魚’爲‘垂釣’呢?”發現教室裏突然鴉雀無聲,看來孩子在預習時只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並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我等了大約30秒時間後,有兩三個孩子舉起了小手,他們有過釣魚的經歷,聯繫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其他孩子聽了他們的答案後都隨聲附和。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孩子們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他們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孩子說“蓬頭”就是“頭髮很亂”,有的孩子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他認爲“蓬頭”就是頭髮蓬鬆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髮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改革中的熱點,也是實際教學中的難點。在學習《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遙招手”出發,引導他們思考:爲什麼用“遙招手”而不用“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麼?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紛紛舉手發言。“因爲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兒,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噓,別出聲。不然我就釣不到魚了。”“請你再靠近一點,我會輕聲告訴你的。”……從他們精彩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具體的語言文字,知道詩人抓住了孩童瞬間的變化,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通過思維和想象,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古詩準確生動的描寫,也培養了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從細微之處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在學習做人。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3】

我在這節課整體把握上,是先由實際生活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然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古詩內容。通過指名讀、齊讀,掃清生字障礙,爲分析古詩做準備。通過再讀古詩,思考:詩中的小孩是個怎樣的小孩?來靈活處理詩句,由易入難,讓孩子能有體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當分析完後,再帶着自己的感悟來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並講述這個小故事,鞏固所學知識。

《小兒垂釣》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路人借問,小童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重在寫神,在遇到“路人借問”的情況下,小兒急着“遙招手”,爲什麼呢?因爲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這把小兒專注垂釣的神態活脫脫地展現出來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爲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我讓學生合作探究:爲什麼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麼,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通過討論,學生認爲:詩中用“招手”而不是“搖手”,說明小兒並沒有完全拒絕答話,只是請路人再靠近些,他會輕聲作答的。詩句把小兒的神態寫得十分傳神,令讀者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接着我讓學生把《小兒垂釣》一詩描繪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不僅僅演到“遙招手”爲止,還要把“招手”以後的情景通過想象表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人教版三下《驚弓之鳥》教學反思

2.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

3.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4篇)

4.三年級語文下冊《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5.三年級下冊《妙不可言的位置》教學反思

6.三年級下冊《太陽》教學反思

7.三年級語文下冊《檢閱》教學反思

8.三年級下冊《除三害》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