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小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小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4W 次

  第1篇:《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蘇教版古詩《小兒垂釣》,這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寫的一首描寫農村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全詩是這樣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爲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板書完詩題後,直接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後,我追問:“爲什麼稱‘釣魚’爲‘垂釣’呢?”發現教室裏突然鴉雀無聲,看來孩子在預習時只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並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我等了大約30秒時間後,有兩三個孩子舉起了小手,他們有過釣魚的經歷,聯繫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其他孩子聽了他們的答案後都隨聲附和。

小學古詩《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孩子們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他們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孩子說 “蓬頭”就是“頭髮很亂”,有的孩子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孩子發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他認爲“蓬頭”就是頭髮蓬鬆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髮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理念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改革中的熱點,也是實際教學中的難點。在學習《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遙招手”出發,引導他們思考:爲什麼用“遙招手” 而不用“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麼?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紛紛舉手發言。“因爲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兒,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噓,別出聲。不然我就釣不到魚了。”“請你再靠近一點,我會輕聲告訴你的。”……從他們精彩的發言中不難看出,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悟具體的語言文字,知道詩人抓住了孩童瞬間的變化,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了孩童的神情意志,令大家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通過思維和想象,學生不僅體會到了古詩準確生動的描寫,也培養了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從細微之處塑造學生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在學習做人。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第2篇:《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偷”是會經常發生的,大人發現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這個字寫出了小孩子的頑皮、天真。

但詩中那句才更能體現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參,卻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級老師討論了一下,還是覺得第一句比較合適.

在教學《小兒垂釣》這課時,我班有兩個爭論點:

1、學生看到圖上小孩子頭髮梳得很是整齊,所以有學生說:蓬頭的解釋不能是頭髮亂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種髮型。看看書上的圖片,倒也覺得這種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叢中釣魚,頭髮可能整齊嗎?班上爲了這個展開了討論。最後大家達成一致,的確應該解釋爲頭髮亂蓬蓬的。

2、遙招手和遙搖手的辯論,“招”用的恰當,還是用“搖”用得比較好。學生通過表演當時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釣魚時,他不敢大聲說話,怕驚嚇了魚,但他又是很熱情的,想幫助別人,所以在哪個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確切的.

在教學時,我是這麼做的:

1、放手讓孩子自己瞭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麼方法來理解詩意,“看註釋、看圖猜、聯繫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裏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後,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可能感到老師不大想讓她說了,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註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鬆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2、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

《小兒垂釣》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教師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 “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精彩的還在後面,老師問:“能不能把這首古詩用熟悉的旋律唱出來?”一個孩子自編小調唱了一遍,一個孩子說能用黃梅調唱,仔細一聽,還真有那回事,另一個孩子說: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來。馬上有幾個孩子竊竊私語:這能用梁祝唱出來嗎?我也倍感好奇。聽,梁祝的旋律配上這首詩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當與否,這種學習的'形式學生感興趣,最後欲罷不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是愉悅的心理體驗,這應該是有益的。

  第3篇:《小兒垂釣》教學反思

《小兒垂釣》是唐朝詩人胡令能僅存的四首詩之一。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路人借問,小童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重在寫神。全詩平易自然,準確生動地刻畫出小孩那種天真專注的神態。

古詩應怎麼教學呢?小學語文《課標》中對中年段的學生提出了學習詩文的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當課題確定下來後,我想了許久,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決定:學生通過自學能解決的問題,不教;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纔是我要作爲重點來指導的。如:把詩讀正確(咬字清晰、讀準字音等);能通過註釋、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詞的意思;能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我把這些內容定爲學生自己能完成的目標。那麼,什麼內容是學生不易理解,難以體會的呢?於是我把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做爲教學的重點、難點。

方向確定後我着手這首詩的教學設計,在設計中我力顯這樣的教學理念: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注重鼓勵,善於引導和評價;重視誦讀能力、想象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較好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讀的層次性明確。

古詩教學,誦讀詩句是非常重要的。這節課中各種形式、各種程度的詩句誦讀,充盈着40分鐘的課堂。

如:

1、二讀詩題,解詩題。詩題即是詩眼,讀好了的詩題,學生的學詩的情感也就調動起來了。在第二次讀詩題時,學生讀出了美,讀出了小兒垂釣時的樂。這爲學習此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初讀古詩,感知全詩,讓學生將詩句讀正確。即做到:咬字清晰,讀音正確,基本讀準詩的節奏。在指名學生讀的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讀準“蓬”是後鼻音, “稚”是翹舌音,“側”是平舌音,“綸”的聲母是“l”而不是“r”。在學生的努力下,都能達到要求,讀得字正腔圓。

3、自己讀詩句,結合字詞的意思理解詩句,並先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做到了面向全體,並適時進行個別指導,顧及個體。

4、想像讀詩句,感受小兒形象。“讀讀詩句,展開想像,在你的腦海中出現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孩?”學生搖頭晃腦地吟誦着詩句,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立刻展現在他們的腦中。

5、感情誦讀,背誦全詩。河邊垂釣的小兒鮮活的形象已深植學生的心中,這時,引導他們有感而發,感情誦讀,也就水到渠成。在這40分鐘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讀,對這首七絕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給他們練習幾遍,有感情地背誦已不難。

二、創設情境,豐滿小兒形象。

意境的感受必須由學習的主體——學生親自去感受、體會。《小兒垂釣》這樣一首充滿童真童趣的詩,學生並不難以體會。於是在背景音樂聲中,學生想像讀,感情誦讀的同時,讓學生調動全身感官演上一演。這樣通過想、說、演,小兒河邊垂釣的種種樂趣,小兒的形象,在學生的腦中、心中不再是一個個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孩童。

三、充分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一課中,處處體現着這一教學理念。

如:

1、放手學生課前預習。

2、學生質疑,“小老師”解疑。

3、學生想像讀詩句,參與完成板書,定格“小兒”形象。

4、讀讀、演演、說說,深入體會小兒形象。

5、作業難易選擇有彈性,充分尊重學生。

四、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好習慣,好人生。學習語文,其實就是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前預習的習慣,查閱資料的習慣。各個年級,預習的要求也是有所區別的。四年級是向高年段過渡的一個年級,那麼這個階段的學生就應學會由課內預習轉向課外獨立預習。讓學生在課前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查字典等方法解決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部分難題。

2、質疑的習慣。有人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十個問題還重要”。在檢查預習過程中,我這樣問:“在預習中有不懂的嗎?”話音剛落,高舉着不少小手。

3、邊讀邊想像的習慣。

4、學一仿三的習慣。在我國瑰麗的詩文化中,描寫兒童情、趣的詩不少,我例舉了《村居》讓學生能在學習《小兒垂釣》的基礎上,仿之,學之,悟之。這樣不僅鞏固了學習之法,還豐富了學生的詩歌積累。

當然,在這節課中,我也存在着一些失誤。如,齊讀詩句的次數還是挺多的(據統計有7次),這樣不利於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詩句大意的理解,教得比較粗糙,還應再細緻些。

教學雖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有效、樸實、紮實、清新、靈動、詩意的語文課堂,是每一位語文教師一生永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