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下冊《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

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三年級下冊《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怎樣讓學生既明理又會表達呢?我是這樣設計本科教學的:聯繫舊知導入--初讀了解大意--品讀感悟寓意--點明寓意拓展—動畫創景複述。整堂課上得較紮實,以下幾點成功之處:1、新舊知識鏈接,首尾相呼應;2、抓詞品句煉意,並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3、課內課外鏈接,使孩子的語文素養更豐厚;4、激趣複述,培養孩子們的表述能力。

本節課教學還有其它一些不足之處:設計不夠新穎,部分學生的朗讀不夠入情入景,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強化浮於表面,本來應有練習背誦這一環節,但由於時間限制,沒能如期完成。今後要努力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亮點頻現,精彩紛呈。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2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說那些道理,是不合適的,他們的認識水平限制了他們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四個字,特別是“助”,抓住“那個人爲什麼要揠苗?怎麼揠苗?結果怎麼樣?”這三個前後相關的問題,在充分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助”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爲他的幫助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這樣,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滲透在文本內容之中,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短小的文章故事,通過了解課文內容和語言的精練準確之美,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之間的和諧、融會貫通。即根據寓言簡練清楚的內容學習,通過揠苗人可笑的行爲與學生自生生活經驗的比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3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自然規律,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這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教學中應主要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反覆讀課文,再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有沒有碰到或聽說過這種事,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巴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裏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更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因此,認真研讀了文本,抓住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引導學生感悟寓意。

《揠苗助長》共4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講明瞭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反覆讀課文的基礎上,以填空的形式:“宋國有的農夫,因爲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結果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大概內容,並讓學生說說各部分的意思。這樣學生也很快的明白了一定的道理。

  《揠苗助長》教學反思4

《揠苗助長》是一篇講讀課文。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藉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後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註的學習方法。

5、從語言中體會一個道理: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生活中要有美好的願望,也要有正確的奮鬥方法,才能達成願望。

6、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寓言故事。

根據我執教多年低年級的經驗,我覺得:二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對一些比較淺顯的詞語,已經能夠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準確理解出來,較長的句子也基本能準確斷句,讀通順。

於是,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以讀爲本結合課文的插圖,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較爲成功地執教了這篇課文。

回頭反思,我的基本做法是:

1、自學過關、嘗試感悟。

教學中,我注意採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獨立閱讀的主動性,培養獨立閱讀的良好習慣。實踐證明,自學自悟學習方式在二年級課堂教學中適當滲透,是非常必要的,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的原則

例如:開課亦始,我就以“預習過關”的方式,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1)、首先,我們來預習這則寓言,中有五道關卡擋在我們面前你能闖過去嗎?

(2)、出示寓言大闖關,請同學們根據闖關要求試着預習吧!

朗讀關:讀通課文

字詞關:讀準生字字音

理解關:利用字典或聯繫上下文試着理解:揠苗助長、巴望、筋疲力盡

思考關:再讀課文,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提問關:對課文內容,你有什麼不明白的?[

(3)、這些關卡你能過嗎?你想過哪一關就在小組內認真展示一下,讓小組同學爲你加加油!想過哪一關?試試看!

2、注重朗讀,激活感悟。

讀、思、議是閱讀教學的三種重要手段,讀是前提,思是基礎,議是關鍵。課堂上進行多層次的朗讀並引進默讀訓練,是有效理解本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

在教學中,我合理運用朗讀這一“感悟媒介”,師生讀中悟情。特別是討論“巴望”能否換成“盼望”“希望”和理解“總算”等詞語時,通過朗讀引導使學生們達成高度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