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通用6篇)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通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通用6篇)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1

培養學生獨立創造、主動求索的精神,這是閱讀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的重要一環,這在《揠苗助長》的教學中有較爲明顯的體現。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爲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

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蘊含於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蘊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爲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提建議,說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籌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求索,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蘊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2

這則寓言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透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的內部的發展規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藉助外力,強求速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

教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教學要求是:

1、學習生字,理解詞語

理解寓言含義,回答課後問題。

2.能正確流利的讀課文,培養學生閱讀寓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學潛力。

3、能流利地朗讀課文,部分學生能在朗讀的基礎上提出較有價值的問題。

4、學習隨文識字的方法,嘗試邊讀邊想,做簡單批註的學習方法。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3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他透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用老師多費脣舌了。

二、爲了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每個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此刻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着說:“不行,不行。”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一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另外,還設計了續編故事,第二年,這位農夫有去種禾苗,他會怎樣做呢?讓學生透過續說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長過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做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要遵照事物發展的規律。透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簡單了。

老師也會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4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揠苗助長》就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並概括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看圖猜故事名”這個遊戲導入,既複習了學過的寓言故事,又順勢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於課文篇幅短,故事內容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讀和感悟結合起來,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課堂上,我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從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第二遍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到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最後,利用圖片展示課文主要內容,並依此複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雖說在上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課後,仍不滿意,覺得這節課存在以下不足:

一、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例如學習“精疲力竭”這個詞時,如能結合上下文並加以表演,學生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二、理解課文內容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淺顯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如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把文本加以更生動的形式去呈現解讀,相信這節課會更加成功,也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機會和舞臺,不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5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爲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文通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對於二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總結寓意時也就得心應手。

二、聯繫實際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於急於求成而辦壞事的情況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現在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着說:“不行,不行。”請學生舉例說明。

三、拓展延伸對話。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

四、扮演角色表演讀。學生扮演拔禾苗的人,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加進自己的動作,語言,神態、語氣等,切身體會這個人的作爲。通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輕鬆了。整節課最終在學生的分角色讀文和繪聲繪色的故事中結束了。

  二年級下冊語文揠苗助長教學反思6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儘管內容簡單,但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所以承載着讓學生學會學習寓言方法的任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側重於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並利用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讀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並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廣泛的寓言故事閱讀。

第一輪磨課是在二(2)班,有些環節處理也不是很妥當,也缺少應變能力。如讓學生表演種田人焦急的樣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學生很難表現,儘管在語言上進行了引導,但學生的表演還是稍顯粗淺;再如,第三段學習中讓學生通過“揠苗”體會“筋疲力盡”,可是部分學生覺得很好玩,並沒有深入體會。而且課堂容量太大,複述故事環節來不及完成。在第二輪磨課活動中,更重視了細節的處理。

如生字“焦”的學習,“焦急”意思的理解。讓學生說說焦的意思嗎?學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導學生看圖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麼?”再引導學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鳥,在火上烤,會怎樣?”“要是這火在人心裏燒,會怎樣?”進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義詞。“現在這把火燒到了種田人心裏,他是怎樣的?”再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那種焦急的心情。而且在這堂課中,更重視了對學生反饋情況的及時調整,解決了第一堂課中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