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課文《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六年級課文《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六年級課文《牛郎織女》教學反思

學生對於本課所講述的這個民間故事都非常熟悉,課文的語言文字又通俗易懂,所以備課的時候我就在想,這課我應該教一些什麼?怎麼教才能更有效果?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顯然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瞭解故事、指導朗讀的環節上了。所以我爲今天的課確立了兩大內容和目標:一是讓學生通過自學、交流讀懂人物;二是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語言特點和表現手法。

第一板塊,我讓學生找出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主要人物,然後讓學生自學批註,圈圈畫畫,結合課文語句談談對人物的認識。接着我嘗試性地放手讓學生來講,請了三個同學到臺前主持“人物評論”交流,把品味、感悟還給學生。沒想到同學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對人物逐個進行了交流、補充,甚至爭論。

首先是牛郎,他們先說了牛郎的勤勞能幹,又從後文讀到了他的重情重義;其次是織女,除了心靈手巧,他們也讀出了織女的敢於抗爭;接着學生在評論王母娘娘這個人物角色時,有的學生認爲王母娘娘心狠手辣,破壞了牛郎織女的美好生活,可恨;有的認爲王母娘娘殘暴,不顧織女兩個年幼的小孩,狠狠地推倒他們,可惡;也有的認爲王母娘娘法力無邊,劃出天河把牛郎織女活生生的隔開。應該說,孩子們的理解是相當到位的,我預設的,他們都談到了,有些我沒想到的,他們也談到了。

在充分討論交流之後,我首先肯定了同學們的思考和發現。在此基礎上,我話鋒一轉,請學生再次瀏覽課文,找找這樣的一篇民間故事與我們平時學習的課文有什麼不一樣,它要表達的是什麼?作者又是怎樣來表現這個故事的?

首先,我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除了剛剛講到的牛郎、織女、王母,還講到了哪些人物或動物。孩子們找出了兄嫂、老牛、喜鵲等,然後我們把這些人物分成了三類:天上的,織女、王母;人間的,牛郎、兄嫂;而老牛和喜鵲則是溝通了天上和人間的“橋”。然後告訴學生,民間故事往往用奇異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人與動物的種種關係,從生活實際出發,又超越現實,往往有異想天開的成分。老牛做媒,喜鵲搭橋就是表現手法。

第二,我們找到了民間故事的一些語言特點:一座山、一個湖、一片樹林……同時每小節開頭都有表示時間線索的詞語。

第三,懸念的設置。人物出場的懸念,第三小節,第四小節,第六小節老牛的皮這個懸念。讓學生明白懸念讓故事的情節不斷往下發展,也調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第四,反襯的運用。兄嫂對牛郎冷酷、王母對織女的無情,反襯老牛對牛郎的好,牛郎與織女之間的真摯感情。

最後,讓學生想想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故事爲什麼把王母寫得法力無邊?再讓學生說說牛郎織女一年一見,美滿嗎?這時,出示故事的背景,讓學生明白把王母寫的法力無邊正是對當時統治階級一手遮天,殘酷統治的一種影射,但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爲故事安排了一年一見的情節,表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對封建統治者的抗爭。

老師講的是學生的空白點,也讓這些空白點成爲孩子的生長點。在學生了解了民間故事的這些特點之後,我又補充了另外三個民間故事《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讓學生根據課上學習的方法去閱讀,讀故事,品人物,再想想作者是怎樣表現的。很多同學找到了孟姜女哭倒長城,梁山伯祝英臺的化蝶,雷峯塔的倒掉等到都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封建勢力的反抗,而化蝶、塔倒也是人們對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這樣讓學生透過民間故事的故事情節,引發對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真正做到了會讀。我想這就是本堂課孩子最大的收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