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九年級語文《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徐對新詩貢獻很大,我甚至認爲,僅以此詩,就足以稱優秀詩人。他還做過許多大學的教授。小編今天爲大家帶來《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語文《再別康橋》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2、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祕、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爲詩句燃斷想象長鬚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裏說:“我敢說我確是有願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裏他又說:“但爲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鬚。”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曠神怡,他是喜歡飛的。在空中飛行,人常常覺得自己脫離了肉體凡胎,跟藍夜裏彗星一樣,在天際遨遊。他曾在散文《想飛》中寫過:“飛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裏滾着,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回看陸地。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纔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覺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雲,乘風飛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在距濟南50裏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着火,不幸遇難。《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讖語。他真的化作一片“雲彩”,時年僅35歲。

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後的繼起者未見作爲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有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爲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讚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爲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在他的許多朋友中,包括師輩的梁啓超、同輩的郁達夫、陳西瀅、劉海粟等,亦包括晚輩的陳夢家、沈從文等,沒有一個不讚賞佩服他的才華和品行的,正如沈從文所言:“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於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爲上來。”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爲新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詩歌創作的成就當奉爲本世紀文學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風格也是一有風格,陳西瀅、沈從文、梁實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稱讚他的文章華採之美,他的學生們更是推崇備至,趙景深認爲像徐志摩那樣“文彩華麗,連吐一長串珠璣的散文作者,在現代還找不到第二個。”甚至有人認爲他的散文的獨特風格則“是詩的一種形式。”無論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獨特之韻味的。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作爲一個資產階級的充滿着詩人氣質的作家,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現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這位生活在烏托邦之國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當然若是論徐志摩的散文深義,它恐怕既無魯迅之深刻尖銳及宏闊感,郁達夫之練達及滄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徵則是任何一位現代散文家不可比擬的,它的散文始終充溢着飽滿的激情,哪怕是頹廢,讀來亦痛快淋漓,決無纏綿有泥淖之感。

他愛做夢,夢是唯美的,又是飄搖的,如鄉間小溪汩汩流動,她會很跳躍,如美麗的天使與你玩捉迷藏,會時不時俯下微笑着的臉膛,與你耳語,然後又迅即飄飛離去,卻留下一絹幽幽靈動的輕紗。

志摩就是個尋夢、追夢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時曾傷感的說:一生中有太多的夢從指縫中溜走了,也許就只能用詩來網住夢的殘影。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的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對愛的註解吧。尋訪,尋訪,是在追夢,追夢……

不可能錯過的三個女人,愛或者不愛,快樂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別離。他仍習慣於那樣的全身心的沉浸在夢裏。

作爲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真是無可挑剔了,賢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順父母。但志摩愛過她嗎?從未。有的恐怕也僅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嗇自己的愛,而是他無法左右,夢中他們擦身而過,相遇卻不曾相識。

幼儀爲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時,她留下來照顧他,他要離開她時,她不給他絲毫的羈畔。志摩的《笑解煩惱結》是給她的,這笑的背後蘊涵了幼儀多少的淚和苦痛,而這僅僅源自一個理由,沒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愛她。

當人們都在爲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癡心和執著着“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由於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在英國倫敦、沙士頓,以及後來在德國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對待張幼儀並不友好,甚至有些慘酷。兩人在沙士頓住下後,不久張幼儀就懷孕了。此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爲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爲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勵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沒有理睬。只是在要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簽下了離婚協議。

林徽因是志摩的摯愛,卻始終沒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個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堂叔林覺民。培華女子中學畢業後赴英國留學,1924年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1925年與梁啓超之子樑思成於溫哥華結婚。

與此同時,她和徐志摩之間的那段情,卻仍然藕斷絲連。連徐志摩最終發生的意外,也是爲了要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音的演講而搭機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與徐志摩的這段走了一生卻未完的感情,也成爲後世一直不解的懸謎。連她的丈夫樑思成對她感情的瞭解及緘默也成爲另一個謎:樑思成親自撿了一塊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回北京讓徽音一直襬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她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並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麼話依然沒說出過。張幼儀卻明白了她對徐志摩的愛。

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林徽音,這個徐志摩窮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終究沒有許給徐志摩一個未來。或許,只有兩個人愛到極至,纔會達到林徽音對徐志摩那般的境界。註定相愛卻不曾相守……

遇見陸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雖然那光亮遙遠微弱得像遠空的寒星,虛幻縹緲若海市蜃樓,但他們共同努力着。志摩爲愛所苦,遠走英國;小曼爲情所困,心臟病復發;志摩恩師梁啓超公開批評他們。這麼多的困難阻撓,他們一同走過,企盼着完整的一份愛,終於他們的苦心撼動了上帝,通向婚紗之路的大門開啓了,一切都變得美好。但生活畢竟是現實的,小曼留戀於交際圈,宴遊,打牌、應酬,不但荒廢了自己的學業,浪費了自己的天賦,也在生活上給徐志摩帶來了許多困難,甚至染上了煙癮,一擲千金,爲了維持生計,志摩不得不身兼數職。最終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卻離不開上海的浮華生活,於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兩地跑,他的心底滲着一片冰涼。在這來來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費的郵政專機遭遇了空難(爲了去北平聽林徽因的一次演講),剎那間從這世界消失,沒有告別,沒有遺囑,什麼也沒有,除了他的詩留了下來,使我們這些拜讀他的詩的人不得不爲詩中那種浪漫,超乎現實的浪漫所感動和流淚。

徐志摩:爲愛爲美爲詩歌而生活的人。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遊學於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於詩的興味遠不如對於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啓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後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菸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後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着細微的彈跳性,彷彿是詩人用腳尖着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雲、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瞭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啓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鬆)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明確:

別緒,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別之情,豈非雪上加霜。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爲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最後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迴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麼?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雲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迴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第1節, 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隻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同時透露了難分難捨的離情,並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於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於是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第二課時

3、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澱”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然而這首詩感情真摯,意境深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爲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複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其次此詩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着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一發都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作爲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覆,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撐一杆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裏”放聲高歌。於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遊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於天際,離別是註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爲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裏交織着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複雜感情,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籤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於寂然。愈是難捨難分,愈是瀟灑輕飄,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橋的天質。詩中沒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沒有一聲動情的放歌。一切傾訴都是輕悄俏的,象自言自語,又象面對情人的呢喃。離別在今晚,今晚的康橋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麼是離愁別緒的人,纔會領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裏泛舟尋夢。披着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爲精到。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爲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裏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第7節,跟開頭呼應。“雲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雲彩”。這種誇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願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裏,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於“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最後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爲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灑脫,毫不猶豫,不爲感情所纏,適可而止。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樣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雲彩,輕輕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揮一揮衣袖,輕輕悄悄的走了,就象輕輕悄悄的來。多麼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緻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陌但又執着堅沉的意念:人不能與景永在,但情卻能永與景同存;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大概正是有了這種心境,徐志摩才被人們稱爲“詩仙”的吧!

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緻爲抒情對象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捨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裏、浮藻間,到處飄灑着詩人的.情,到處沉澱着詩人的夢。但康橋並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爲一種化身,一種象徵,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着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五、繪畫美、音樂美:

這首詩不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樂感、美在旋律、美在結構。據說此詩配樂吟頌,美不勝聽.全詩七節音韻輕盈、換韻靈巧且不去說,尤其是開頭結尾的兩節詩,除了幾個字的變化之外,幾乎完全相同。這種重複造成了全詩的一種迴環往復的韻律之美,並構成了主題的迴旋:纏綿中又有瀟灑,超脫中又有執着,飄逸中又有堅實,輕靈中又有感傷。使人感到,如不採用重複,任何美好的詩句都無法截住詩人盡情流瀉的思緒。在重複當中,全詩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並且把讀者的情致調動起來,又拉回到開頭,讓詩中那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溫柔,那種難以言狀的惜別之情,在讀者心中再三縈繞,迴盪不息!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着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爲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六、語言美: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第三節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鍊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誇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誇耀的是一種安閒,是一種自在, '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閒。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後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爲什麼會這麼說?這表現了詩人怎麼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 '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爲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我願做一隻小羊)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 '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康橋平靜,閒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 '我那時有的是閒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曾無限深情地說過:“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讀了這首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了詩人對康橋的一往情深。無論康橋給詩人的養分多麼豐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沒有康橋,就沒有徐志摩那些優美傳世的詩篇,甚至也就沒有徐志摩這一代“詩仙”了。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

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閒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後的'悄悄'纔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裏是這樣的和諧。

七、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八、補充:

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麼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着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爲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於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瞭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乾枯的。

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爲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爲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爲愛詩而更好地規範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着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爲沙漠和荒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