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樹林和草原》教案設計

《樹林和草原》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一、教材分析

《樹林和草原》教案設計

《樹林和草原》是初中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節選自《屠格涅夫文集·獵人筆記》第一卷。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對這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的學習,我的教學設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點”。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因此,任何文學作品所傳遞給讀者的美的感受,都離不開語言的推敲錘鍊。本單元說明要

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或對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誦,來深入理解人們熱愛自然的感情,並學會運用形象的語言描寫景物”。而目前中學生普遍存在的語言乾癟、隨意,空洞無物,是阻礙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頸。被列寧譽爲“俄國的語言大師”的屠格涅夫寫的這篇優美的散文,盡顯出語言優美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以語言爲主要研究對象,對優美語言的品讀,也是希望讓學生的語言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富有真情實感的有效嘗試。

 二、目標確定

《新課程標準》中給教師們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落實和體現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新教材與初一學生實際,擬訂教學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通過細緻品讀文章語言,能夠準確掌握作者運用各種修辭描寫景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能夠體會作者調動、運用多種感官來感受描寫景物的手法及其作用。(體現知識與技能維度)

技能目標:在反覆品讀文章語言的基礎上,能夠自行分析其他寫景片段運用各種修辭,調動各種感官等描寫景物的手法;並能夠加以運用,從而讓語言變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體現過程與方法維度)

情感目標:通過對課文精彩片段富有感情的朗讀,能夠感受流淌在語言中的作者的真情實感,即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讚美之情。從而激發自己對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

 三、重點難點

由於語言的間接性特徵,對於作者調動並運用各種感官來感受、描寫景物的手法,作爲初一的學生來講,似乎難以直接感知;而這又是引導學生全方位觀察、描寫景物,並且能夠讓語言變得豐富多彩的甚爲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設計爲:

通過反覆品讀文章語言,展開聯想,細緻體會並學會運用作者通過各種感官進行景物描寫的手法。

 四、教學方法

1、教師的教以啓發式教學爲主導,自然串用問答法。

2、學生的學以品讀法爲主,並用速讀法、朗讀法、自由讀。

教與學的方法運用,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學生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加以確定的,更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掃清字詞障礙,初步整體感知文章。

本文生字詞不多,語言也並不深奧枯澀,故學生可以藉助詞典輕鬆掃除文字障礙,整體理解感知課文。再者,本文篇幅較長,如果課上細讀全文,將導致課堂前鬆後緊。因此將字詞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知放在課前的預習階段。

 (二)導入新課

我們今天將要共同學習的課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出自俄國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被列寧譽爲“俄國語言大師”。今天,我們就通過《樹林和草原》的品讀學習,走進語言大師,來領悟大師駕馭語言的方法和藝術。

這一導入簡潔明瞭,足以將本課的研究學習的主線——語言,準確地傳遞給學生。即讓學生明確,本節課我們要研究學習《樹林和草原》的語言。

  (三)全文速讀

結合課前預習,速讀全文,用一句話談談對本文的整體感受。

由於課前已經佈置預習,課上通過速讀法喚醒擊活預習效果,學生從而能夠準確表達對文章的整體感受。

(另,由於初一學生並未接觸多種讀書方法,因此,需要在先提醒所謂“速讀”的概念。以期更好的效果。)

在速讀全文的基礎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的闡述,將緊緊圍繞文章的“美”。這將爲下一步的“片段品讀”作好鋪墊。

步驟小結:文章的美感,是大家通過優美的語言感受到的。那麼,我們

就深入文章,擷取精彩的片段,感受其語言的魅力。(承上啓下)

  (四)片段品讀 [主體部分]

選擇優美片段,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品讀,深入體會並指出其語言的巧、妙之處!

對課文的深入學習,離不開對文本的詳細品讀。本環節的設計,重在一個“品”字。

“品修辭”

如:泉水上面,一棵橡樹貪婪地伸開它那掌形的枝葉……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

再如:但是烏雲在擴大;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開來,像穹隆似的籠罩着。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等等。

這正是語言的“巧”之所在。

此時教師順勢提問修辭的作用,即可以讓語言生動活潑,形象逼真。

這正是語言的“妙”之所在。

在品讀的基礎上,修辭在文中的運用及其作用,學生足以自主學習。

“品感官”

如:你用手播開濡溼的樹枝,夜裏蘊涵着的一股暖氣立刻向你襲來,空氣中到處充滿着苦艾的新鮮苦味、蕎麥和三葉草的甘香;遠處有一片茂密的橡樹林,在陽光底下發出閃閃的紅光……作者調動了觸覺、感覺、嗅覺、味覺、視覺多種感官描寫景物。

這正是語言的“巧”之所在。

此時教師再次順勢提問這種寫法的作用,即可以讓語言豐富多彩,而不至於乾癟無物。

這正是語言的“妙”之所在。

這一“品”是比較難以把握的,學生足以感受到語言的美,卻難以表述美在何處。在具體教學中,這一環節將通過同桌合作的方式反覆閱讀來進行情景探究學習。即一人讀,一人閉上眼睛,根據所聽內容進行情景想象,從而得以把握運用各種感官描寫的方法。

“品感情”

如:暴風雨過去了;你走出來。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麼愉快地閃着亮光,空氣多麼新鮮、清爽,草莓和蘑菇多麼芬芳!……三個“多麼”排比,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讚美之情了。

其實作者運用修辭,通過各種感官描寫周圍的景色,足以說明作者對大自然充滿了熱愛和讚美之情。

這也是語言的“巧”之所在。

此時的順勢提問,語言具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讀者,讓讀者覺得真實可感。

這也是語言的“妙”之所在。

語言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流淌在其中的真情實感,沒有了她,一切技巧都是蒼白的。品到了語言中的真情實感,就算是品到了根本。

這“三品”的順序問題雖大致如此,但是具體教學過程中是否會出現顛倒,以及是否還會出現有“品”出其他味道來的情況,都是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準備應變。

  (五)品讀總結

課堂時間有限,對以上品讀所獲,應及時總結回顧,以便有效地鞏固學習成果。可以直接提問,讓學生在前面品讀的基礎上進行探究學習。

怎樣品讀和學習寫景散文的語言?

1、運用修辭,讓語言生動活潑。

2、多角度描寫,讓語言豐富多彩。

3、有真情實感,讓語言真實可感。

…… ……

 (六)知識遷移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正成功的教學,傳授給學生的不應該只是一些“死知識,硬道理”,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解

決這一類問題的能力。正所謂“用知識學習新的知識就叫做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兩段優美的寫景文字,一段是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中的文字,一段是朱自清先生的《春》中的文字。旨在讓學生結合總結內容,進一步探究,自行分析兩段文字寫景的方法。

 (七)妙筆生花

能夠運用所學去分析其他的文字,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然而真正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本領,落實到筆端,從而有助於自己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才能實現對本課的縱深學習設想。因此,最後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幅十分動人的山水畫面,並配以鳥唱蟲鳴的自然之聲,也有絲竹琴絃的清脆之音。學生將再次結合總結,運用各種方法描寫眼前的美景,深入探究,提升能量,智慧復演。

  六、板書設計

由於本堂課是在品讀感受的基礎上,傳授學生以方法、技能,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態度爲重點,因此,板書的內容爲:

1、運用修辭,語言生動活潑。

2、調動感官,語言豐富多彩。

3、真情實感,語言真實可感。

…… ……

這樣,以助於學生兩次結合總結內容,進行遷移分析和實際練筆。

七、課堂預設

說課僅僅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理推測,對一些課堂“突發”問題,無法預設。這種情形下,我將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應變。

如: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內容——“三品”的順序問題雖大致與預想一致,但是具體教學過程中是否會出現顛倒,以及是否還會出現有“品”出其他味道來的情況,都是未知的,不確定的因素,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準備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