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師說》課堂實錄「第二課時」

高一語文《師說》課堂實錄「第二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該課爲全市教研活動公開課,是探討文言閱讀教學的優秀課例)

高一語文《師說》課堂實錄「第二課時」

傳統篇目研討課的教學難度其實很大,尤其是像《師說》這樣歷久彌新的必選必教的老牌加王牌傳統篇目。要上得讓反覆聽過教過的聽者覺得有東西、有意思、還有那麼點啓發,同時讓這再一次的嘗試獲得較廣泛的認同,這種挑戰是需要教學智慧的。

在選擇空間極小的情況下,程老師應對了這個挑戰。從五中語文科組集體備課,到譚健文老師帶領市中心組老師親臨磨課,最後在市教研活動中終於獲得了認可。相信程老師在此過程中收穫良多,相信聽課的各位也有所感悟。以下我們首先對這節研討課做一個回顧,以交流看法。欠缺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課前準備:生讀《師說》直到上課。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上節課,我們進行了自讀提問,共同探討解決問題,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並抓住“師”字,重點研讀了首段的前八句,明確了韓愈“尊師重道”的主張。我想請一位同學誦讀前八句,大家推薦一位同學吧。

(生議論,推薦某生。)

師:好,這位同學,請你來誦讀第一自然段前八句。

(該生誦讀。生鼓掌。)

師:掌聲證明了你的實力!確實讀得不錯。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扣住這個觀點句,圍繞 “愚、聖、學” 三個字來繼續學習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觀點的。

師:我們先來看第一句:“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某生誦讀此句,重讀了“久”和“難”字,並在“也”字後面停頓。)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樣?

生:我覺得他讀得很有感情。

師:讀出了怎樣的感情?

生:師道不傳,道統難繼,作者感到很痛心。

師:我認同你的觀點。大家關注這句話的內容,似乎還有言外之意,請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嗟乎,(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而)欲

人之無惑也難矣!(積惑難解,故人變得越來越……)】

生:人變得越來越愚。

師:這個因果論斷其實暗含了一個“愚”字。請大家思

考,後文哪些段落圍繞或暗含“愚”字來抨擊“師道不傳”的流俗呢?

生:在第二段,“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一句表明父親幫

兒子選擇老師,但他自己恥師,這是愚行。還有第三段,“士大夫之族則羣居而笑之”也是相同的愚行,他們的觀點“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句愚言。

師:你覺得這些言行體現了“愚”。大家再看看這三段還

有哪些字眼直接就蘊含着一種強烈的譴責?

生1:第一段後半部直接就寫了一個“愚”字,譴責的是

今之衆人恥師的愚行。

生2:第二段最後一句“吾未見其明也”就是暗指對方爲

愚人。第三段最後一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實一個“愚”字已經呼之欲出了。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明白第一段的後半部至第三自然段在“說愚”。請大家思考:這三段寫了哪些愚人、愚事、愚言、愚行?請擇其一或綜合幾個方面來分析愚之所在,關鍵是說清你認爲“愚”的理由,要有觀點有分析。

生1: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卻不從師,其智會越來越愚。

生2:第二段“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寫出了家長的愚行。

師:上文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而這個家長已經擇師了,這不是恰恰體現了他的明智嗎?爲何你還認爲他愚?

生:從第一段我們已經知道”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首先要傳道,但“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表明這是個愚師,他只解決了學習的表層,而沒有傳道。

師:你是從老師的角度來分析問題。這個愚師是自己找上門要給人家家長的孩子當老師的?大家關注“擇”這個動詞,是誰擇誰?

生:家長給孩子擇師。

師:所以過錯方主要應該算到家長一方。當然,老師也要補充一點,在唐代,這種章句之師、句讀之師很盛行,而傳道的老師很少。這個家長自己不從師,而且給孩子也擇錯了老師,不僅愚己,還愚子,較今之衆人,愚的程度更深了一層。還有同學要發言嗎?

生:第三段提到士大夫之族對“曰師曰弟子云者”都“羣聚而笑之”,而且他們的理由居然是求師者“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其實我們向別人學習,只要對方有道就可以以之爲師,但他們卻以地位爲標準,這是不對的。

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一句的話題詞語是……?

生:位、官。

師:我們討論的是“尊師重道”,爲何士大夫的言談轉移了話題?

生:說明在士大夫心裏,擇師的標準不在於對方能否傳道,而在於對方的官職和地位。

師:說得很好,一語中的!誰來補充一下士大夫從師的相關背景知識。

生:在魏朝,自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士族都一直合法地壟斷着做官大權和經濟大權,形成了以士族爲代表的門閥制度。上層的這些貴族子弟無論他們學業如何,品德高低,憑藉着高貴的門第就有官可做,他們生來就是統治者。所以這些貴族子弟的門第觀念非常深,直到中唐,情形依舊。

師:關鍵是門第觀念在作祟。士大夫不從師的關鍵是不從師還是不重道呢?大家看“愚”字的字形,領悟到了什麼?

生:“愚”字的下面是一個“心”字,說明“愚”是從內心生髮出來的。

師:也就是說智愚尚不可怕,關鍵是心愚,問題就嚴重了。士大夫們還說“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生:我認爲士大夫這樣說,簡直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他們完全沒有心智去理解何謂師道,嚴重貶低了自己的智商。

師:你談了自己的感受和評價,但觀點還沒有分析清楚,能試着翻譯一下這句話嗎?

生:他和他年齡相似,道德學問也相似。

師:翻譯得很準確,但句子還不夠通順,能否用一組關聯詞銜接這兩個分句?

生:他和他(因爲)年齡相似,(所以)道德學問也相似。

師:你爲什麼選擇因果關聯詞?

生:他們覺得因爲年齡相近,所以他們懂得的道理也應該差不多,所以我認爲是因果論斷。

師:這樣吧,我們來扮演一下角色。你是一個士大夫,我和你年齡相當,但我的道遠勝於你,現在你要對我說這句話,你認爲要採用怎樣的'口吻?

生:輕浮、自大。

師:你能試着讀一下嗎?以我爲言談對象。

(生誦讀,同學們鼓掌。)

師:有沒有同學想和他PK一下?林婉君舉手了,你不服氣是吧,那你來試試。

(生繪聲繪色地誦讀,同學們熱烈鼓掌。)

師:看來這位同學把自大的口吻讀得更加精彩。士大夫不從師,僅僅只是愚己愚子嗎?還有怎樣的影響力?

生:士大夫之族是上層社會的人,他們的行爲是有人效法的,正所謂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他們這樣的做法是錯的,會影響社會風氣,導致學風不正。

師:確實是這樣,士大夫作爲“高管”,封殺了師道,上樑不正下樑歪,還有個詞叫上行下效,致使社會處處皆愚。那麼,這三段文字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手法?

生:對比論證,把古代從師之道和社會風氣做了對比,恥從師害己,不善師害子,嘲相師害人。

師:從愚己、愚己與子到愚己與人,愚的範圍越來越大,愚的社會層次愈來愈高,可見以上三層愚之論的關係是……

生:逐層深入。

師:我們來給這三層愚之論列一個小標題,你認爲“輕師必愚”和“輕道必愚”哪一個更合適?同學們可以自由發表見解。

生1:我認爲擬“輕師必愚”更好,因爲人們要從師才能學道,從師是學道的基礎。

師:也就是說從師是學道的必經途徑,你說得挺好的,要自信。

生2:我認爲是“輕道必愚”,因爲文章中有個觀點是以道爲師,師不一定都是傳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爲師。

師:你的辯證思維能力很強。有的人看上去從師了,但不一定能學到道,萬一擇錯了老師就麻煩了。還有誰想表達自己的見解。

生3:我覺得是“輕道必愚”。因爲上節課我們學過擇師的標準是“道”,即“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個“道”指“先王之道”,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靈魂和根本,可見“道”非常重要。而且縱觀全文,出現了很多“道”字,最後一段作者說“餘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說“餘嘉其能從師”,可見作者偏向於論道,這篇文章是以“道”爲出發點的。

師:言之有理,但她關於最後一段的議論有一個明顯的漏洞,誰抓到了?

生4:作者在最後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學於餘”,所以葉馨同學用這個來論證她的觀點還有欠考慮。

生5:我覺得用“輕師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爲一個人從師是因爲心中有惑,從師就能解惑。

生6:我贊同他的觀點,文章標題就是“師說”,而且開篇第一句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可見不從師就不能學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歡在開篇提出中心論點。

師:你扣住標題和開篇觀點句論證自己的觀點,很有說服力。但老師也補充一點,古人也喜歡把幾個觀點安插在文中分說。

(生笑。)

師:大家都爭執不休,其實選哪一個做標題,我們不必達成共識,關鍵是把握“從師”與“重道”的關係,前者爲形,後者爲質。我個人傾向於選“輕道必愚”爲標題,因爲文學創作有個講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觀點都不要和盤托出,要蘊含在文章中,交由讀者去領悟。能把文本內核挖掘出來作爲小標題,似乎更爲妥當,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

師:南宋文人黃震寫了一段文字來評論這三層愚之論。他說:“前起後收,中排三節,皆以輕重相形。初以聖與愚相形,聖且從師,況愚乎?次以子與身相形,子且擇師,況身乎?末以巫醫、樂師、百工與士大夫相形,巫、樂、百工且從師,況士大夫乎?公之提誨後學,亦可謂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則自然而成。”你是否完全同意這其中的觀點?

生:這段話對文中的對比論證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認爲這三段前面確有起句,即“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但後面並沒有總結句。

師:既然大家認爲此三段前起後無收,可否通觀愚之論,仿照以下參照句的句式,給這三段寫一個結論句。參照句爲“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大家都寫得差不多了,請各個小組交流一下你們所寫的總結句,討論並評價優劣,再推薦一位同學把他所寫的句子寫到黑板上。

(三位學生上講臺板書。)

師:我還想聽聽下面同學的見解。

生:是故無聖無愚,無小無大,無卑無盛,小能學而大不遺,師道可復,則道可傳矣。

(生鼓掌。)

師:扣住了一個“道”字,而且照應了三層對比,寫得真棒!

生:是故無聖無衆,無長無少,無官無民,不恥相師,而學道者皆賢也。

師:我們來看看黑板上的精品造句。

生1:是故無愚無聖,無小無大,無羞無蔑,不恥而師,則道可傳也。

生2:是故無聖無衆,無師無童,無卑無盛,師之不從,道之不重,智之不得也。

(生熱烈鼓掌。)

師:掌聲意味着你們很欣賞這一句,理由是什麼?

生1:要點突出,排比句式顯得很工整。

生2:是故無聖無愚,無長無少,無卑無盛,從師而學,道所傳也。

師:你們最喜歡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師:看來思維以全面取勝,既要注意內涵,又要注意文辭。老師也寫了一句,和大家所寫的差不多:“是故無聖無衆,無子無身,無貴無賤,以道爲師,師道傳矣。”同學們注意,我們都能想到的總結句,韓愈爲何不寫呢?或者說參照句和仿寫句同時出現在愚之論的首尾,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生:重複了。參照句是道理論證,後者是作者結合現實對前句觀點的進一步闡釋,恰恰體現了段落關聯緊密。

師:韓愈若直接說“輕道必愚”,不寫這三段對比論證,會對文章產生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