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現代詩《一片槐樹葉》教案設計大綱

現代詩《一片槐樹葉》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2W 次

 教學目標

現代詩《一片槐樹葉》教案設計

1、知識與能力:準確認讀課文下注的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義;引導學生學習現代詩,瞭解其特點;朗讀詩歌,在反覆誦讀中體會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誦讀入境,欣賞詩意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提高其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詩歌的學習,體會詩人對故國家園的思念與熱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以及作者強烈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如何營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發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蒐集作者的資料,準備詩歌的配樂朗誦帶或錄像帶。2.瞭解詩歌朗誦的相關常識。

學生準備:1.預習詩歌,反覆朗讀,準確認讀文中字詞。2.自選一首現代詩,作好準備,參加朗誦比賽。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者

1、師:放《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同學們聽到的是什麼歌?歌詞歌唱了什麼?(學生回答略)

長城,一個縈繞了幾個世紀的夢想,一個凝聚了萬千滄桑的奇蹟,一個似乎永遠沉睡又永遠充溢着激情的建築。在華夏兒女心中,長城早已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中華民族的象徵,無論是身在祖國,還是身在異鄉,長城始終連着華夏兒女的心房,無可替代地成爲華夏兒女心中的永恆。誰說起長城,都會熱血沸騰,隔海相望,與祖國大陸同根生,血肉相連的臺灣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讓我們在臺灣著名女詩人席慕蓉的《長城謠》裏再次仰望歷史的蒼穹,諦聽遊子的心音。

2、介紹作者

說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師的中學時代,她曾是我們膜拜的偶像。她的詩和散文都寫得極美,下面我們先來看看作者的有關介紹。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於重慶,之後隨父親定居臺灣。入臺北師範藝術科、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再後來入比利時布魯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多次獲多種繪畫獎。第一本詩集《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鄉,是她詩中的“刺勒川,陰山下”的那個莽莽蒼蒼的大草原。可是因爲命運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長大,更從未回故鄉看看。可是,作爲多情的詩人,她與故鄉有着割不斷的血脈關係,故鄉是她精神的歸宿,靈魂的家園,她只有在夢中、在詩中盡情抒發自己的鄉思鄉愁。此詩就是在此種情境下寫成的。

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清新、易懂、好讀是她擁有大量讀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讀

1、介紹朗讀詩歌應注意的問題

節奏、重音、停頓、感情、音質、表情、動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師範讀全詩,把握全詩的感情

3、聽讀詩歌

4、學生根據節奏劃分自由朗讀

5、提出問題:

這是一首抒情詩,詩人在詩中抒發了什麼感情?(思念家鄉、思念祖國)

 三、以“情”賞讀

1、再次朗讀,提出朗讀建議和要求,

2、學生自由朗讀。

3、設疑引導

(1)詩人抒寫自己思念祖國思念家鄉,是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

(2)間接抒情要藉助具體的物來寄託和抒發心中的感情,這個物就叫意象。“意”是作者表達的中心,寄託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也指傳達於作品中,包含着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在這首詩裏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長城、黃河)這首詩,最重要的意象是長城,作者爲什麼要使用第二人稱來寫長城?

 四、以“議”品讀

1、提出品析建議

扣住感情 審視——傾訴——盼歸

2、小組選擇喜歡的一節詩歌,朗讀品味,體會詩意,看看誰最懂詩人的心。

(1)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彙報,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節

(1)學生髮言,教師引導:(重點)思考“無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義是什麼?

“無情”的深刻含義:指面對歷史的變遷、爭戰,長城依然屹立不動,成爲歷史的見證!

蹲踞:突出了長城的雄偉的姿態!

冷眼:長城冷靜地對待面對人世間的一切是非、成敗、榮辱!

作者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抒寫一部浩浩蕩蕩的長城史,兩千多年的爭戰和殺伐,歷盡滄桑,長城見證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我們在朗讀這一節詩的時候,應該讀得緩慢、低沉,突出長城飽經滄桑之感。

(2)學生再次朗讀

4、品析第二節

(1)學生髮言,教師引導:

重點語句分析

A.爲什麼唱你時總不能成聲/寫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聲”與“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難以抑制情感的體現。一個“總”字表現了這種情感一直縈繞着作者,“一……便”更體現情感的不可控制,而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覺,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燒,那麼火熱,那麼熾烈,由此可見作者的對民族、對民族精神的熱情讚頌。

B.“萬里的軀體”“千年的面容”指什麼?

萬里的軀體”是指長城綿延萬里,“千年的面容”是說長城的歷史悠久。一個是指空間距離,一個是時間跨度,在這裏,長城已不是一個“無情的建築”,而是民族的象徵,祖國的象徵,長城“千年的面容”“萬里的軀體”,加上“雲”“樹”“風”……共同構成一副莽莽蒼蒼的山河畫卷,那是詩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家園,那是詩人朝思暮想的故鄉,那是詩人深深眷戀的祖國啊!詩人在這一節詩裏是抒發了對長城的讚美和依戀。

(2)指導讀法,讓學生試讀。點評

5、品析第三節

回顧學過的《敕勒歌》,學生齊讀《敕勒歌》。老師不設問,緩慢地述說。

 五、以“聽”背讀

1、再次朗誦品味詩感

2、學生試背這首詩歌

六、拓展延伸 欣賞席慕容的詩歌,體會詩歌風格。

欣賞席慕容的《一棵開花的樹》,《鄉愁》

 板書設計

長城謠

席慕容

你冷眼 —— 無情的建築

我焚起 —— 思鄉的激情

黃河 —— 從你身邊流過

從我夢中流過

 第二課時

  一、導入啓思

看到一片落葉,可能會引發你什麼樣的聯想?(學生可能衆說紛紜。)那麼,臺灣著名詩人紀弦通過一片槐樹葉,寄託了怎樣的情感呢?

  二、朗讀領會

1、教師示範朗誦,學生一邊傾聽教師聲情並茂的朗讀,一邊畫出斷句標誌,同時讓學生對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舒緩、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學生自由朗讀。在聽讀的基礎上,抓住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自由朗讀,初步領會詩歌的情感。教師巡視、傾聽,發現學生朗讀中的閃光點,也要指出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點撥。

學生展示朗讀。請幾名學生有感情朗讀,其他同學評。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朗誦者和點評者進行鼓勵與指導。

生比賽朗讀。分男女生競賽朗讀、小組間朗讀等。教師打分記錄,獎勵優勝隊。

 三、分組品讀

1、再次自由朗誦詩歌,尋找哪些詩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畫出橫線。

反饋:“細看時,還沾着些故國的泥土啊。”“故國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讓我回到你的懷抱裏”等。

2、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相互交流各自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教師巡迴觀察、傾聽、指導。

反饋:小組彙報收穫,提出小組無法解決的疑難。

3、教師預設學生的疑問,猜測幾個可能的問題。

A.爲什麼一片“薄薄的,乾的,淺灰黃色的槐樹葉”,在詩人心目中卻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B.詩人爲什麼在第二節才寫槐樹葉的來歷?

C.詩歌的線索是什麼?

4、 師生共同探討,通過提示、提問等方式找出問題的答案。即:

A.詩人睹物生情,想到家鄉、親人、祖國,不禁思念長長,而承載思鄉情的是這片槐樹葉,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樹葉隨之引發回憶和思索更符合人們的思維方式,所以在第二節才寫槐樹葉的來歷。

C.時間線索:現在——過去——將來;感情線索:傷感──回憶──企盼;雙線合併:傷感現在──回憶過去──企盼未來。

 四、熟讀成誦

通過自由背誦、集體背誦、展示背誦,加深對詩歌的深入理解。備註:背誦時別忘記強調詩歌的韻味。

 五、寫作訓練

從以下兩個選題中任選其中一個完成。

1.想像詩人面對那一片槐樹葉的時候,外貌和神態應該是什麼樣的,要體現詩人細微的情感變化,進行片段描寫。

2.詩人想要“去享受一個世界上最愉快的飄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節”。展開你的想像,具體描寫一下我們和詩人共享這一時刻的美好情景。

 板書設計

附:教師下水文章(寫作訓練1)

詩人紀弦在翻閱一本舊詩集時,突然停了下來,睜大了眼睛,目不轉睛地盯着一片槐樹葉,那片夾在詩集裏的葉子。他把樹葉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爲什麼不用手捏?他怕損傷了那寶貝葉子,哪怕一絲一毫他也不願意。

手掌託着那片槐樹葉,他彷彿擎着一個稀世珍寶,葉脈的數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陽光透過窗子照在葉片上,薄如蟬翼;也照射到詩人那爬上皺紋的額頭和縷縷銀絲,還有那凝神的眼睛裏一汪思鄉的淚。在那淚欲滴落的時刻,他仰起頭,長長嘆了口氣,把頭轉到故國的方向,把那片槐樹葉扣在掌心貼在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