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及評析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及評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4W 次

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理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當家作主站起來。語文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也突出了“課堂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在老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文就結合《英英學古詩》一課的教學案例作初淺的剖析和反思。

《英英學古詩》教學案例及評析

  [教例]

二年級《英英學古詩》(課程標準實驗教材)

  一.鼓勵質疑,激發興趣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的課文《英英學古詩》,指名讀題。正音

師: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想了解的嗎?

生:我想知道《英英學古詩》學的是哪首古詩?

生:我想知道英英學古詩是怎麼學的,她學得怎麼樣?

生:我還想知道這首古詩是誰寫的?

……

[評析] 教學剛始,在學生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旨在集中學生的注意,又可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認真思考,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及自主意識都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質疑解難,優化學法

師:誰願意來讀一讀英英的第一次說話?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

(在交流的基礎上投影出示《靜夜思》)

師:這首詩的意思你懂嗎?讀一讀,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來?

(生自讀古詩,邊讀邊在詩中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師巡視指導)

師: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你不懂的地方。

生:老師,我不懂“霜”的意思?

生:“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麼意思?

生:我不懂“舉頭望明月”這句詩的意思?

……

師:小朋友,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說明大家都在動腦筋了。那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生考慮片刻後說可以通過自己讀書和聯繫上下文的方法來解決。)

師:恩,下面就請同桌的小朋友分讀詩句,你讀一句古詩,我讀一句詩意,一一對應,想想剛纔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讀懂?

(生交流,各抒己見)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你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讀來理解詩句的意思,解決了問題,真了不起!

[評析] 學貴有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閱讀產生疑問時,正是他們積極參與學習,認真思考,主動探究,使思維向深入發展之際。因此,訓練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是語文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以及自主意識的重要手段。

在學習課文《英英學古詩》中的《靜夜思》一詩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古詩的基礎上 ,然後讓學生自讀古詩,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學生自學後分別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麼意思以及個別詩句的意思。老師便針對學生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先讓學生在座位上自己讀詩句看能不能解決剛纔提出的疑問,若不行再在四人小組裏商量討論,最後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老師既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解疑,又要懂得如何正確去評價學生。這樣,教師的思維活動與學生思維活動協調一致,可以使教師思維暴露在學生思維最恰當的地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了學習動力。這樣的學習,用時少,負擔輕,效益高,學生獲得了知識與能力,取得了最優化的學習效果。

【請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蓮山課件)地址 】

  三.誦讀感悟,體味詩情

師:(指實物投影圖片)小朋友你們看,圖上有一輪明月。想一想什麼時候的月亮纔會這麼圓,這麼亮呢?

生:元宵節的時候。

生:中秋節的時候月兒最圓。

師:是呀,中秋節、元宵節的月兒最圓了,那樣的'晚上我們都與家人在一起過節呢。 誰來說說你們是怎麼度過的?

生:中秋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在一起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月餅,很開心啊!

生:元宵節的晚上我會與爸爸媽媽一起到街上去逛街,看兔子燈,到商店裏去猜謎語,好熱鬧!

生:中秋節的晚上爸爸媽媽帶我回到鄉下,與爺爺奶奶一起吃晚飯,看月亮吃月餅,一家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不知有多高興呢。

師:月圓之時是我們與家人團聚的日子。假如此時你獨自一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麼想呢?

生:我會非常想念家裏的爸爸媽媽,想他們在幹什麼。

生:我會很難過的,別人都與親人在一起,而我只有孤單一人。

生:我會懷念以前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說不定我會忍不住哭的。

師:是呀,別人團聚,自己卻孤單一人,心中肯定很難受。(指圖)想一想,說一說,此時的詩人站在窗前,仰望明月,會想些什麼呢?(生討論交流)

生:他會想到家鄉,想念起家鄉的親人和朋友,不知道此時他們在幹什麼,是不是也在想着遠在他鄉的我。

生:李白會想:以前這個時候我與家人在一起,有說有笑的,一邊喝酒一邊吟詩,多開心啊!而今天只有我一人,沒有人與我說話。

生:他會想:月兒這麼圓,可我卻只有孤單一人在賞月,多冷清啊!想着想着,他不由得嘆了口氣。

師:說得多好哪,這個時候的詩人望着明月,他會更加想念他的家鄉,想念故鄉的親人和朋友。誰來試着當一回李白把《靜夜思》這首詩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生舉手願意朗讀詩句)

師:老師也想做一回李白讀一讀這首詩,想聽嗎?

生:想!

(師配上音樂《良宵》,通過範讀引路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詩的意境中)

[評析] 此環節的教學片段着重在於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觀察,想象人物心情,體會作者對家人的思念之情。通過這樣角色的轉換,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層層深入地體會了詩人的思鄉感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回到古詩朗讀上,這樣就很容易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的要求。

  四.創設情境 體驗角色

師:課文學完了,文中的英英學古詩學得多好呀,你們想不想學着英英和奶奶的樣子也來演一演啊!

(生在座位上先與同桌練習對話,要求把話說正確、說連貫。)

師:老師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誰願意與老師合作來演一演英英?

(師指名一學生與老師角色示範引路,而後指名學生上臺來演一演,)

師:作爲導演你觀看了表演後有什麼要對他們說的嗎?(生可以從說話的語氣是否自然、流利來評價,師引導)

  [評析]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固然重要,但是,課上學生沒有充分的活動時間作保障,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也會受到限制。有時不能面向全體學生,有時使訓練不到位,流於形式。因此,要設法創設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條件,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落實。在這一環節教師能創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利用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圖,創設表演對話的場景,紮紮實實組織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爲學生個體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當學生已能熟讀課文,理解詩意之後,讓他們分角色來演一演,進行一場祖孫倆的對話。在組織方式上,還由師生先扮演角色示範引路,再讓同桌互相練習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很好地進行了語言的訓練。

另外在組織說話的過程中教師還注意多運用激勵的話語來評價學生,並能讓其他學生也參與到活動中來,作爲導演一起評價,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等方面來評。同學們演得認真,評得也像模像樣的。這樣做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頭至尾都保持着參與學習的強烈願望。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作爲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樣也應該豐富多彩。以上的語文學習過程也是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過程,它有效地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性,促進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